《荀子》《王冕传》《欧阳公事迹》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甲】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注 1),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注 2),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注 3),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选自《荀子》【注】 1. 苕:芦苇的穗。
2.涅:黑色染料。
3. 滫: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
【乙】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选自宋濂《王冕传》【丙】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10.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 分)
A.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后跟。
B.而闻者彰彰:明显,清楚。
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C.读之,琅琅达旦达旦:形容读书声清润爽朗的样子。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被:通“披”,穿戴。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B.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C.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D.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的代表作,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B.《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从【丙】文可知欧阳修四岁失去父亲。
C.通儒,博学的儒生。
儒,旧时泛指读书人
D.闾里,是指人群聚集的城市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甲】第一段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事例做事实论证有力地论证学习的作用。
B. 【甲】第二段告诫人们环境对人影响极大,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
C. 【乙】文中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痴迷的程度。
这种顽强的学习精神造就了他的成功。
D. 【丙】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虽然家里贫穷,但他克服重重困难,勤学苦读,终有所成。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 分)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4 分)
参考答案:
10.C(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11.A
12.D(闾里:乡里、邻里。
)
13.A (“事实论证”有误,应为“比喻论证”。
)
14.(1)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长直。
参考译文:
【甲】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
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
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生长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
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乙】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竹简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使他成了精通儒学的人。
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
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
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丙】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
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
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欧阳修的母亲还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没抄完,但是已经能背诵这篇文章了。
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一心一意努力读书。
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能与大人一样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