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高二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上交试题卷自己保留。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礼仪本身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在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大量西方文化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地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探讨和思考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必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
在中西礼仪的融合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陷入两个误区。
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
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鹜,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
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
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
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因为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
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
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
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
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
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
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
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
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文化施
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
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
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
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地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来进行统一。
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地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文化纵横》2013年2月)1.关于礼仪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大量西方文化涌进,西方礼仪文化不断冲击并促使中国的礼仪文化进入了一个纵向传承与横向融合的最快时期。
B.强大的实力、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及其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使得西方礼仪基本可通行当今国际。
C.我们民族的礼仪文化没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与西方的差距难以弥补,是因为我们民族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
D.礼仪是社会文明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一个社会如果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就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
2.对中西方礼仪的差异与融合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不断探讨和思考保护中国传统礼仪及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地融合的话题,认识到二者必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的人越来越多。
B.拿西方礼仪取代我们的传统礼仪和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是中西礼仪融合过程中国人盲目热衷于西方而陷入的两个误区。
C.当前中国在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中体现更多的是借鉴西方,我们借鉴其形式容易,从形式上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也不难。
D.当前,中国已经能够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并将二者有效融合,建立适合本民族的礼仪文化体系、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指日可待。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当前部分青年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这些青年丧失了民族自尊,淹没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B.礼仪文化是社会文明的基础,最具民族代表性,民族的复兴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复兴,更是实力的复兴。
C.我们要想建立起自信和优越感,确立我们的感染力,不仅要借鉴西方礼仪的形式,更要借鉴其内在灵魂。
D.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任重道远,只有别人认同了我们的礼仪文化,我们的礼仪文化才能真
正施行于世界。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罗洪先,字迭夫,吉水人。
父循,进士。
历兵部武选郎中。
会考选武职,有指挥二十余人素出刘瑾门,循罢其管事。
瑾怒骂尚书王敞,敞惧,归部趣易奏。
循故迟之,数日瑾败,敞乃谢循。
循历知镇江、淮安二府,徐州兵备副使,咸有声。
洪先幼慕罗伦为人。
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好之,欲往受业,循不可而止。
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
嘉靖八年,举进士第一,授修撰,即请告归。
外舅太仆卿曾直喜日:“幸吾婿成大名。
”洪先日:“儒者事业有大于此者。
此三年一人,安足喜也?”洪先事亲孝。
父每肃客,洪先冠带行酒、拂席、授几甚恭。
居二年,诏劾请告逾期者,乃赴官。
寻遭父丧,苫堆蔬食,不入室者三年。
继遭母忧,亦如之。
十八年,简宫僚,召拜春坊左赞善。
明年冬,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疏请来岁朝正后,皇太子出御文华殿,受群臣朝贺。
时帝数称疾不视朝,讳言储贰临朝事,见洪先等疏,大怒日:“是料朕必不起也。
”降手诏百余言切责之,遂除三人名。
洪先归,益寻求守仁学。
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究。
至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如意谘访。
日:“苟当其任,皆吾事也。
”邑田赋多宿弊,请所司均之,所司即以属。
洪先精心体察,弊顿除。
岁饥,移书郡邑,得粟数十石,率友人躬振给。
流寇入吉安,主者失措,为画策战守,寇引去。
素与顺之友善,顺之应召,被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主事项乔为分司。
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洪先拒不听。
乔微讽之,厉声日:“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可。
隆庆初卒,赠光禄少卿,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罗洪先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乃师事同邑李中,传.其学传:学习。
B.父每肃.客肃:庄重。
C.十八年,简.宫僚简:选拔。
D.率友人躬振.给振:通“赈”,救济。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守仁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精通儒、释、道三教,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罗洪先涉猎广泛且精心研究正是对王守仁为学的继承和学习。
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
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文中“三年一人”即可印证。
C.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D.文中多有表示官员授职升迁的词,如“授修撰”中的“授”,“召拜春坊左赞善”中的“拜”,“除三人名”中的“除”等,就是表示授予官职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罗洪先志向远大。
他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后又想拜王守仁为师,因父亲没有同意才罢休;
他认为考中进士并不值得炫耀,认为儒学之士的事业应该更大。
B.罗洪先范言敢谏。
皇帝常常称病不上朝,罗洪先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在皇帝非常忌讳太子临朝时,依然敢于上疏请求皇帝让位,让太子接受群臣朝贺。
C.罗洪先心忧国民。
他留心察访人才、吏事、国计、民情,发现田赋弊端,请求均衡处理并使积弊消除;流寇侵入吉安,他献策战守并使盗贼退兵离去。
D.罗洪先正直淡泊。
他拒不同意犯罪富人拿钱请求免死的行为;因江水上涨,屋子被毁,他坚决推辞巡抚马森为其营造房屋的好意。
7.翻译(10分)
(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译文:
(2)顺之应召,欲挽之出,严嵩以同乡故,拟假边才起用,皆力辞。
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小重山【注】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此诗作于秦桧任宰相时。
朝廷为求和,解除岳飞兵权。
8.首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5分)
9.你认为“欲将心事付瑶琴”中的“心事”有那些?请结合诗词略作分析。
(6分)
10.名句补写
①《归去来兮辞》中写归家途中,表现自己摆脱束缚、重返自然时自然欢快情形的句子是:
②《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句子是:
③《逍遥游》中作者以自然界的事物为例来说明“小年”的句子是:
三、小说阅读
茶仙
刘树江六爷要走了。
六爷闭着眼,气若游丝,仿佛风中的破油灯随时可能灭掉。
家人问六爷有什么愿想,六爷不吭声。
邻居回家找个菜团子,六爷不张口,只是下意识地舔了舔嘴唇。
别人不明白,儿子知道,六爷是想喝杯茶。
吃的都没着落,到哪里去弄茶呢?
茶曾经是六爷的早课。
每天早上,六爷天不明就起来,洒扫庭院,收拾利落,又去村边水井挑来第一桶水,然后用平时攒的硬柴,把水烧到滚开,把壶烫了,茶泡上,坐那,眼睛半睁半闭地品味。
那浓浓的香气醉人心脾,六爷笑得那么醉心。
经过茶水的滋润,一天下来,六爷眉眼间说不出的精神,仿佛每个毛孔都透着舒服,精气神那叫一个足。
六爷喝茶的讲究,在村里出了名,十里八乡能挂上号。
据说早年六爷曾在南方一个茶肆当伙计,学了一套茶经。
在那期间,还进火海救了一家人的命,那家主人听说他是茶楼的伙计,二话没说,就把家传的茶具送给了他。
那套茶具,据说是景德镇的瓷。
问及细节,六爷总是闭口不言。
六爷以茶论道,以茶交友,每天都要给壶里加满茶水,说是养壶。
曾有人出高价要买,六爷坚决不卖。
六爷在茶上做足了功夫。
喝茶的器具从不让人动,请谁坐下品一口,那是天大的面子。
不管五冬六夏,六爷总要用从井里新挑来的第一桶水,用陶制泥壶烧水,烧火的柴禾也有讲究,要硬,就是要用那有硬度的结实的干柴,绝不能用麦秸、稻草之类,叫什么一新,二陶,三硬气,四匀,五咂。
水是新挑的,用陶制的泥壶,柴要用结实的,火不大不小匀和,小口小口地咂品。
喝茶从不喝头遍,说是去苦头;喝时只倒大半杯,说是人生不可太满;茶是品的,不能狼吞虎咽的。
那回村长娶儿媳妇,想要借六爷那套茶壶长长脸,六爷坚决不答应。
六爷以茶论道,以茶喻人,讲陆羽的《茶经》,讲许多庄家人未听过的新名字,还讲一些庄稼人半懂不懂的诗,如“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贵从活火发新泉,活水还须活水烹。
”总是一套一套的。
六爷成了权威,谁家买了茶,总要请六爷去品上一品,只要六爷轻轻点上一点,那是莫大的欣慰。
公社新来了一位书记,早听说这样一位茶仙,带了上好的龙井,六爷小心拿出那套茶具。
书记一看那茶具,眼睛立刻直了。
不久有人上门试探六爷,要出高价买那茶壶,六爷知道是书记派来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然而,渐渐六爷的头就摇不动了:村里的烟囱大多不冒烟了,六爷依旧黎明即起,然而茶没了,
少了精神不说,身上也有些浮肿,村里一片饿声。
听说上级拨下一批救命的粮食。
一天,六爷揣着那宝贝出了门。
第二天,公社杨干事亲自来村里每人发了十斤口粮,古夷村破天荒又有了烟囱生烟,人的排泄物中又有了粮食气味。
是谁这么大的面子让公社这么开恩?村干部往自己身上揽功,人们不信,都饿出好几条人命了,有那本事,早去要了。
有人传说书记得了六爷的宝贝,这才开恩。
六爷到底病倒了。
儿子知道是少了茶水的滋润,可树皮都掺了粮食吃了,哪来的钱去买茶?
与六爷同嗜好的八爷端着茶壶来了:老伙计,我就知道是你,一把茶壶,帮助全村人过了一道坎!他吩咐六爷儿子:烧点热水倒进去,这壶养出了茶仙,没茶照样有茶水味。
六爷闻到茶味,眼里有了少许精神,像当年品茶一样,轻轻地点头……
门外有人进来,是公社书记!书记附在六爷耳边轻轻说些什么,又拿出一样东西:正是六爷那把茶壶!书记说:“这宝贝就是当年我父亲送您的,见他成天念叨,我就一心想找回这宝贝,没想到父亲见到茶壶,把我狠狠训了一通,逼着我来归还您,要不是年龄大了,他一定亲自来见您,这不,他老人家托我捎给您的茶叶。
”
六爷一下来了精神,等烧好的开水泡上书记带来的新茶,六爷品了一口,仿佛换了个人似的,一下来了精神。
六爷从鬼门关上走一遭回来,活得比原来还要精神。
1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首段“六爷要走了”,一共有五个字,简单醒目,同时也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仿佛风中的破油灯随时可能灭掉”一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当时六爷命悬一线的情形。
C.六爷是村中品茶的权威,买了茶的人家,如果请六爷去品后得到六爷的认可,对六爷来讲也是非常欣慰的事情。
D.文章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六爷“起死回生”,是出人意料的,但从文章相关内容的介绍中不难看出,茶是六爷的生命支柱,六爷“起死回生”又在情理之中。
E.全文采用倒叙的手法。
先介绍六爷临终之时想要喝茶,然后再回忆他对茶的挚爱,情节曲折,富有韵味。
(2)六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文章第八、九段介绍六爷喝茶的讲究和道理等内容,有什么作用?
(4)本文的标题是“茶仙”,有人认为本文以“茶壶”为标题更合适。
请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第Ⅱ卷
四、语言文字运用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中央一再三令五申
....地强调“要确保耕地不能跌破18亿亩”,可是,有些地方仍打着经济开发的幌子在大肆圈地谋利。
B.领导干部要正确把握方向,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方针,就必须深入基层,必须作仔细的调
查,必须改变目无全牛
....的工作作风。
C.近日,一则“钱钟书先生一家私人信件手稿将被拍卖”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
D.仁爱礁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公务船在仁爱礁正常巡航无可厚非
....。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近来,对于谷歌未经合法授权擅自扫描收录使用中国作家作品的行为,引起了中国作家们的强烈不满,为此,谷歌首次公开道歉。
B.学生如果看不到自身发展所具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一味盲目模仿“考场满分作文”,那么就会变成束缚写作能力发展的枷锁。
C.北京时间9月15日,中国排协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原中国女排助理教练俞觉敏接替王宝泉,执掌中国女排国家队主教练。
D.针对西南丰水地区今年为何出现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这一问题,水利部负责人分析指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是主要原因。
1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
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
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④①⑥②⑤③B.①⑥④②③⑤
C.①⑥②④⑤③D.④②①⑥⑤③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最多字数不超过15个字。
(5分)
公路铁路沿线随风飘扬着塑料袋、塑料薄膜、饮料瓶、包装填充物等塑料垃圾。
自然界几乎没有能
垃圾进入垃圾场被填埋或散落在田野进入土壤后,混在土壤中会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的特性。
16.不管红绿灯,凑齐一群人,蜂拥过马路,被网友戏称为“中国式过马路”。
针对这一现象,请拟出两条劝阻行人闯红灯的宣传语。
要求:简明生动,幽默警醒;每条不少于10字,不多于20字。
(6分)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
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
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
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
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
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
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
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像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吗?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立文意,自选文体,自拟文题,全文不少于800字。
2016-2017学年高二第二次月考
语文答案
一、
1. B(A中“进入了纵向传承与横向融合的最快时期”原文无据,且只是“横向融合”。
C中“与西方的差距难以弥补,是因为我们民族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说法错误;D中表述不准确,原文说“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
2. D(未然说成已然,“已经能够……有效融合”错误。
)
3. C(A中表述语意过重;B颠倒错位,“民族的复兴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复兴,更是实力的复兴”应为“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 D中“只有别人认同了我们的礼仪文化”偷换概念,应把“礼仪文化”改为“文化”。
)
4.【答案】B 【解析】肃:躬身作揖,迎揖引进。
迎接。
5.【答案】D 【解析】“除”为削除官职。
6.【答案】B 【解析】文中说“来岁朝正后”,是建议太子来年临朝。
7.(1)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代改变志向?处境艰难,但节操应更
加坚定,觉不抛弃远大的志向。
(关键词“宁”“移”“穷”“坠”各1分,句意1分)(2)唐顺之应召入朝,想引他出山,严嵩因是同乡缘故,打算假托治理边疆的人才起用他,他都极力推辞。
(关键词“挽”“拟”“假”“辞”的翻译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罗洪先,字达夫,吉水人。
父亲罗循,是进士。
历任兵部武选郎中。
恰逢考核选拔武官,有
二十多个指挥平素出自刘瑾门下,罗循罢除其管事。
刘瑾愤怒地骂尚书王敞,王敞害怕,回到兵
部催促改变奏折。
罗循故意拖延,几天后刘瑾倒台,王敞于是向罗循道歉。
罗循历任镇江、淮安
两府的知府和徐州兵备副使,都有治政的名声。
罗洪先幼年仰慕罗伦的为人。
十五岁时,读王守仁的《传习录》,喜欢上它,想前往拜师求学,罗循没有同意而罢休。
于是拜同乡的李中为师,学习李中的学说。
嘉靖八年,考中进士第一名,授官修撰,马上请求辞官回家。
岳父太仆卿曾直高兴地说:“有幸我的女婿成就了大名声。
”
罗洪先说:“儒学之士的事业有比此更大的。
这种人三年就一个,有什么值得高兴的?”罗洪先侍
奉双亲很孝顺。
父亲每次迎接客人,罗洪先都穿上礼服依次给客人斟酒、拂扫座席、端授茶几,
非常恭敬。
过了两年,下诏弹劾请假超过期限的官员,他才去任职。
不久遭遇父亲的丧事,寝苫
枕块,吃素食,不回家中,这样过了三年。
接着又遇上母亲的丧事,也如此守丧。
十八年选拔东宫的官员,召任春坊左赞善。
第二年冬天,与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上疏,
请求来年朝贺正旦日后,皇太子出宫-临文华殿,接受群臣朝贺。
当时皇帝多次声称有病不上朝,
忌讳臣子说让太子临朝的事,见到罗洪先等人的奏疏,非常愤怒地说:“这是料定朕卧病必定不
能好了。
”降下亲手写的一百多字的诏令责备他们,于是削除三人的名籍。
罗洪先回到家中,更加寻求王守仁的学问。
甘于淡泊,锻炼于寒冬酷暑,策马腾跃,拉引强弓,查考地图翻阅历史,从天文、地理、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打仗的阵法和攻守方式,下至阴阳、算数,无不精心研究。
至于人才、吏治之事、国家大计、百姓的情况,都用心咨询访问。
说: “如果身在其位,都是我的事。
”县里的田赋有很多积久的弊病,请求有关部门均衡处理,有关部
门就交托他来处理。
罗洪先细心考察,积弊马上除去。
收成不好,他转交书信到郡县,得到粮食
几十石,都是友人亲自拿出救济的。
流窜的盗贼进入吉安,主事官惊慌失措。
逻洪先为他出谋划
策迎战守卫,盗贼退兵离去。
他向来与唐顺之友好。
唐顺之应召入朝,想引他出山,严嵩因是同乡
的缘故,打算假托治理边疆的人才起用他,他都极力推辞。
当初,请假回家,经过堡喜,同年考中进士现任主事的项乔在盐运司任职,分管仪真。
有富人犯罪定为死罪,用一万两银子请求为自己开脱罪名,罗洪先拒不同意。
项乔暗示劝告,他严厉
地说:“您没听说有志之士不忘记身处沟壑吗?”江水上涨,毁坏了他的屋子,巡抚马森想为他营造,他坚决推辞不同意。
隆庆初年死去,赠官光禄少卿,缢号文庄。
8.首句以动衬静描写了一幅静谧的深秋夜景图。
(2分)首句起兴,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3分)
9.(1)心念中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情(2)遭人陷害,赋闲在家的无奈之情
(3)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4)对奸臣当道,苟且偷安的愤恨之情
(5)知己甚少,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任意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