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新出土《姚异墓志》考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新出土《姚异墓志》考释
姚异是唐朝前期名相姚崇的第二子,其墓志出土于洛阳市伊川县的万安山南。

墓志完整记载了其生平的仕宦经历及家人情况,弥补了史料之中关于姚氏家族的相关内容,同样对我们了解唐代世家大族的政治制度也有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及研究价值。

洛阳;墓志;姚异;姚崇
唐代著名贤相姚崇及其家族墓地位于洛阳市伊川县的万安山南。

新出土的姚异墓志就是在这里发现。

这篇出土墓志非常完整,墓志行文楷书,字体优美,共33行,满行33字,长73.5厘米,宽74厘米。

现录文如下并略作考释。

盖文:大唐故姚府君墓志铭,墓志录文如下:
大唐银青光禄大夫许州诸军事许州刺史上柱国郑县开国伯姚府君志铭并序
公讳异,字谦光,本吴兴人也。

高祖避地,徙居陕郊,后又因官迁于洛邑,今家河南洛阳焉。

导源妫,禀庆有虞,自玄德升闻,受终尧祖,至公传禅,宣禹功,纪号显其重华,盛德流于千叶。

或周封于陈,或陈兴于齐。

代着勋贤,布在方册。

公则怀州长史、函谷关都尉祥之曾孙,幽、二州都督,赠吏部尚书、长沙文献公善意之孙,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兵部尚书、赠扬州大都督、太子太保、梁文贞公崇之中子。

文贞公四朝拜相,二纪持衡,为龙为光,开济攸属,有典有则,燕翼是谋。

公弱冠以资补怀州参军、蒲州司士、太子典膳郎。

贬沣州司仓,常、宋二州司功。

寻又还资,改将作丞,蒲、卫二州司马,京太庙令、太常丞、太子中舍人、太仆少卿,复转光禄卫尉、太仆少卿,加银青光禄大夫,出牧坊、许二州。

皇考推恩,建侯于郑。

陟遐目迩,敬始慎终。

业广惟勤,识通无滞。

逮典宗佑,明祀无违。

参侍龙楼,端士推秀。

四亚河海,直道而不迁;再牧藩条,已之而不愠。

国赖余润,棠旌去思。

长戟高车,果谐初愿;纡金拖紫,独冠等夷。

与善徒欺,歼良何速!以开元廿一年闰三月廿三日遘疾薨于许州之官舍,春秋五十有二。

其年十月四日归葬于万安山南先茔之侧,礼也。

风韵简旷,器用弘远,敦诗阅礼,讲信修词。

拾翠采牙,曾无暇日,怀经枕籍,可谓多年。

游焉令图,邈矣高轨,性惟真率,权必适时。

孝义天资,非因砥砺,清白家训,不润脂膏。

弊季路之衣裘,接当时之宾客。

恭谦近礼,俭啬持身。

道契萧何,别业于穷僻;好同樊重,植珍木以森罗。

尝欲挂冠东都,税驾南亩。

一丘一壑,式畅明时,优哉游哉,聊以永日。

逡巡未断,且复迟回者,徒以其共理则兼济苍生,休退则独申高尚,二途交战,累载于兹。

先公后私,竟乖其志。

呜呼!生涯有极,逝水难留。

俄缠二竖之灾,遽叹两楹之梦,顾发肤而无毁,启手足而归全。

花萼偏零,人琴俱丧。

陟岗何望,想畴昔而心摧;共被长乖,痛幽明而泣尽。

夫人荥阳郡君郑氏,邓州内乡县令元祚之孙,赵州赞皇县令惟肃之女子也。

婉贞规,淑慎柔则,六亲叹其德色,四海钦其地胄。

有行于我,实宜其家。

承顺舅姑,颇积寒暑;辅佐君子,实助贤明。

男女幼冲,诲诱无倦。

嫔风内范,礼备闺闱。

妇德母仪,誉光内外。

凤梧半朽,宛在韶年;龙剑双游,甫同今穴。

以开元四年六月十日终于长安胜业里之私第,时年卅。

今以吉辰葬于此。

嗣子三人,女子五人,并充穷合礼,孺慕过人。

知陵谷不恒,惧冥寞无纪,勒兹贞石,瘗彼幽泉。

铭曰:
缵尧垂庆,受姓有虞。

福流终古,泽被寰区。

枝分叶散,北徙南徂。

衣冠人物,何代而无。

爰逮文考,润色帝图。

四朝赫弈,二纪吁谟。

诞我明懿,席上称儒。

材均秀木,德比生刍。

文章是务,清白难渝。

象河咨岳,服紫乘朱。

虽云贵仕,犹亨衢。

门传阀阅,地积膏腴。

宜家鸣凤,锡羡将雏。

言享黄发,翻伤白驹。

滕室斯启,田荆半枯。

穴同旧榇,柴毁诸孤。

行路酸恻,况兹友于。

西临伊,北枕皇都。

东连二室,南眺三涂。

悲哉玉树,瘗此山隅。

一、姚氏家族
墓志称姚异字谦光,史书中没有记载,墓志中所反映的姚氏家族内容可补史书之阙。

其中墓志中还介绍了姚氏家族的起源以及姚异先祖的仕途经历,墓志记载:“公讳异,字谦光,本吴兴人也。

高祖避地,徙居陕郊,后又因官迁于洛邑,今家河南洛阳焉。

导源妫,禀庆有虞,
自玄德升闻,受终尧祖,至公传禅,宣禹功,纪号显其重华,盛德流于千叶。

或周封于陈,或陈兴于齐。

代着勋贤,布在方册。

”墓志简略的对姚氏家族进行了介绍。

姚异的先祖为避祸而移居陕西,后又因官职迁居洛阳。

其祖先是和尧舜同时期,家族历史源远流长,家族显赫。

关于姚氏家族的介绍,我们来看一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下》中的相关记载:“姚姓,虞舜生于姚虚,因以为姓。

陈胡公裔孙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舜后。

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妫。

五世孙敷,复改姚姓,居吴兴武康。

”【4】《元和姓纂》中同样记载:“姚虞舜生于姚虚,子孙以姚为姓。

左传郑国大夫姚句耳、汉有谏议大夫姚平。

舜后胡公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

至田丰。

王莽封为代睦侯,奉舜后代、子恢,避王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妫氏。

五代孙敷,又立姚氏。

”【5】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姚姓源于上古时期的姚虚,因此为姓,是典型的因地为姓,同时也说明姚氏家族起源之早,繁荣昌盛、源远流长。

姚氏传到汉代时,为了躲避王莽之乱而改为妫姓,后来姚敷改回原姓,定居吴兴武康。

陕郡姚氏是在姚异高祖时期才迁至陕郡的,其是武康姚氏的分支。

出土墓志《姚懿墓志铭》中记载:“君讳懿,字善意。

其先吴兴郡。

因官北徙,今为河南洛阳人也。

”【6】墓志中所反映的姚懿因官职的原因迁往洛阳,这也反映出他们是武康姚氏的分支。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下》、《姚懿墓志铭》中的信息相符合,证明了《新唐书》中所记载的内容的正确性。

出土墓志与史料的相互佐证也增加了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墓志记载:“公则怀州长史、函谷关都尉祥之曾孙,幽、二州都督、赠吏部尚书、长沙文献公善意之孙,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兵部尚书、赠扬州大都督、太子太保、梁文贞公崇之中子。

文贞公四朝拜相,二纪持衡,为龙为光,开济攸属,有典有则,燕翼是谋。

”这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下》中的记载:“陕州姚氏亦出自武康。

梁有征东将军吴兴郡公宣业,生安仁,隋汾州刺史。

生祥。

”【7】相符,说明姚异的曾祖父是姚祥,曾任怀州长吏、函谷关都尉。

姚异的祖父姚懿字善意,曾任幽、二州都督,死后追封吏部尚书、长沙文献公。

父亲姚崇曾任开府仪同三司、中书令、兵部尚书,死后追封扬州大都督、太子太保、梁文贞公。

其中在《旧唐书・姚崇传》中记载:“父善意,贞观中,任州都督。

”《新唐书・姚崇传》中记载:“父善意,贞观中,任州都督。

”新旧唐书《姚崇传》中也仅仅是对姚崇父亲即姚异的祖父姚懿做了简单介绍。

因此,墓志中所记载的这方面内容不但从侧面佐证了新旧唐书《姚崇传》中的关于家族介绍的内容,体现了史料的真实性以及墓志本身的真实性,同时,墓志中的内容也为研究姚氏家族提供了材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二、姚异的仕途经历
与两唐书简略的记载不同,墓志详细的记载了姚异本人的生平仕官情况,墓志记载:“公弱冠以资补怀州参军、蒲州司士、太子典膳郎。

贬沣州司仓,常、宋二州司功。

寻又还资,改将作丞,蒲、卫二州司马,京太庙令、太常丞、太子中舍人、太仆少卿,复转光禄卫尉、太仆少卿,加银青光禄大夫,出牧坊、许二州。

皇考推恩,建侯于郑。


被贬之后姚异还担任将作丞即将作寺次官,从六品。

之后姚异又升任蒲、卫二州司马,也就是今天湖南和卫辉市的州郡佐官,主军务,武职上州从五品、中州正六品,下州从六品上。

后被调回京城担任太庙令,掌管太庙的清扫与日常管理,为从七品下,这个官职虽然低于其在地方的职位,但是却是京官,也是可看做升迁。

后又担任太常丞掌管太常寺日常公务为从五品下。

后又升任正五品下的太子中书舍人掌侍从、献纳、启奏职如中书侍郎。

后担任太仆少卿,管车驾马驼,每年夏季赴马场稽查马匹,为从四品上。

不久皇帝又加封其为银青光禄大夫,虽为散官却为从三品。

此时,也是姚异仕途的一个高峰。

然而好景不长,姚异再次被贬。

墓志记载:“出牧坊、许二州……再牧藩条,已之而不愠。

”在古代,京官的地位比地方官高,待遇也好。

因此,除了担任封疆大吏之外的重要职位,出京任职是一种变相贬官,姚异此次被贬为坊州、许州刺史。

坊州在今黄陵县南沮河南岸地区,许州也就是今天许昌地区。

墓志中说姚异曾担任许州刺史,并且姚异本人是在许州官任上去
世的,这则史料不会有假,足可以说明姚异担任这个职务。

而这个记载在两唐书及《唐刺史考全编》中也是没有的,墓志补充了正史的不足,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关于这次贬官墓志同样没有给出具体原因。

《资治通鉴》上记载:“崇子光禄少卿彝、宗正少卿异,广通宾客,颇受馈遗,为时所讥。

”《旧唐书・姚崇传》也有记载:“然徙其子光禄少卿彝、宗正少卿异广引宾客,受纳馈遗,由是为时所讥。

”姚异这次贬官也是因个人问题被贬,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唐代对官吏的严格要求。

关于姚异的仕途经历《姚栖云墓志》也有记载:“曾祖讳异,主爵郎中、坊许二州刺史,祖讳闳,西台侍御史。

”这则史料再一次证明姚异曾担任许州刺史,与墓志中记载姚异担任许州刺史并开元廿一年在许州因病逝世相吻合,证明姚异的确曾担任许州刺史这个职务,弥补史料之阙;另外也提出了一个新的疑问,就是主爵郎中这个职务。

主爵郎中在唐代时为吏部主爵司长官,从五品,掌封爵等事。

关于这个职务,笔者虽查阅史籍,并未找到姚异曾担任此官职的相关信息。

《资治通鉴》和两唐书中一笔带过说姚异曾经担任宗政少卿这个职务,但是担任官职的时间、地点等其他信息却一无所知,也无从考证,在姚异墓志中没有见到相关记载。

因此我们期待有新的史料出现来补正及完善姚异的仕途经历,来还原姚氏家族的兴衰历程。

在姚异仕途经历中其曾任“许州刺史”、“主爵郎中”和“宗政少卿”这三个职务,史书或者失载或者没有明确的时间记载,墓志记载的信息弥补了史书之阙,具有重要价值。

这些是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姚异的仕途经历,补充了正史之阙,同时对研究姚氏家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墓志还花费大量篇幅对姚异本人进行介绍,这也是我们在其他史料中所看不到的。

墓志记载:“风韵简旷,器用弘远,敦诗阅礼,讲信修词。

拾翠采牙,曾无暇日,怀经枕籍,可谓多年。

游焉令图,邈矣高轨,性惟真率,权必适时。

孝义天资,非因砥砺,清白家训,不润脂膏。

弊季路之衣裘,接当时之宾客。

恭谦近礼,俭啬持身。

道契萧何,别业于穷僻;好同樊重,植珍木以森罗。

尝欲挂冠东都,税驾南亩。

一丘一壑,式畅明时,优哉游哉,聊以永日。

逡巡未断,且复迟回者,徒以其共理则兼济苍生,休退则独申高尚,二途交战,累载于兹。

先公后私,竟乖其志。

”墓志说姚异个性真率,器宇轩昂、风流倜傥,孝顺恭敬父母,博学多才,胸怀宽广。

他的诗词讲究修辞,经常看《礼》。

他严格遵守姚氏家族的祖训,做官不贪图民脂民膏,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勤俭持身。

接人待物,恭敬谦和。

他淡泊名利,喜爱自然,经常搜集一些珍贵树木。

曾经驾车浏览山水间等等,这些全是对姚异的赞美之词。

然而,《资治通鉴》上记载:“崇子光禄少卿彝、宗正少卿异,广通宾客,颇受馈遗,为时所讥。

”则光禄少卿彝、宗正少卿异,平日广交宾客,收受了许多礼物,受到当时人们的非议。

《旧唐书・姚崇传》同样记载:“然徙其子光禄少卿彝、宗正少卿异广引宾客,受纳馈遗,由是为时所讥。

”众所周知,墓志所记载的有关墓主的事情有为尊者讳的嫌疑,会有所偏离事实。

所以《姚异墓志铭》和《资治通鉴》以及《旧唐书・姚崇传》中关于姚异记载偏离之大,让人惊叹。

由此,我们在对待墓志记载的史料时需要辩证对待,查找资料辨别是非,不能轻信一面之词,要客观公正的还原史实。

三、姚异的婚姻和子嗣
关于他的家人,《姚异墓志铭》中也有相关记载:“夫人荥阳郡君郑氏,邓州内乡县令元祚之孙,赵州赞皇县令惟肃之女子也。

婉贞规,淑慎柔则,六亲叹其德色,四海钦其地胄。

有行于我,实宜其家。

承顺舅姑,颇积寒暑;辅佐君子,实助贤明。

男女幼冲,诲诱无倦。

嫔风内范,礼备闺闱。

妇德母仪,誉光内外。

凤梧半朽,宛在韶年;龙剑双游,甫同今穴。

以开元四年六月十日终于长安胜业里之私第,时年卅。

今以吉辰葬于此。

”姚异的妻子是荥阳郡君郑氏,邓州内乡元祚的孙女,赵州赞皇县县令惟肃的女儿。

荥阳郑氏是前唐时期著名的世家大族。

我们再看《姚勖墓志铭》记载:“外王父府君,讳腾,皇右金吾卫仓曹参军事;外曾祖府君,讳琪,皇尚书水部员外、沔州刺史;外曾叔祖,讳琚,皇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外高祖府君,讳仲友,皇楚州刺史。

内大外祖,颖川下蔡县令荥阳郑府君,讳其荣;外大外
祖,河南府河阴县主薄,河东薛府君,讳回。

”姚勖并娶其堂舅王公干女为妻,其父胜为金州事参军,为勖之堂舅。

祁县王氏、荥阳郑氏及河东薛氏均为唐代望族,姚氏与他们皆有姻亲关系,表明封建社会讲究门当户对的婚姻状况。

从这些墓志我们可以看出姚氏家族的联姻情况,为研究姚氏家族联姻状况提供了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墓志还介绍及姚异子嗣情况,这是在其他文献史料中所没有见到的,这为还原姚氏家谱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墓志关于姚异子嗣的记载,共有子嗣八人,三男、五女,但是墓志对于子嗣的名字,官职等其他信息并没有介绍。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中也没有其他相关信息的记载,
四、姚异逝世及墓地位置
墓志记载:“以开元廿一年闰三月廿三日因病逝世于于许州之官舍,春秋五十有二。

其年十月四日归葬于万安山南先之茔侧,礼也。

”姚异于开元二十一年(734年)三月二十三日病逝于许州的官邸,享年52岁。

开元二十一年(734年)十月四日归葬于万安山南姚崇的墓地旁边。

这里土层深厚,风景秀美,是唐宋时期洛阳著名的茔域。

据墓志记载姚异妻子的墓地也在此地。

根据近年出土的姚崇父姚懿墓志以及曾孙姚侑墓志记载来看,从姚异的祖母刘氏在景龙二年(708)九月葬在这里之后,万安山南就逐渐成为姚氏家族的墓地。

此后,姚崇以及姚氏后裔去世后也都葬在这里,逐渐形成了绵延数百年的姚氏家族祖茔。

五、结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