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文言基础知识全检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逐客书》文言基础知识全检测
一、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李斯:李斯(?-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著有《谏逐客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

书:古代的一种文体,即()。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等。

二、重要文言词语释义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
()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
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
()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
()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二、文言知识归纳梳理
1、通假字
①遂散六国之从:从,通假字,通()
②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通假字,()
③而陛下说之,何也?:说,通假字,()
④西蜀丹青不为采:采,通假字,通()
⑤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傅,通假字,通()
⑥而陛下说之: 通()
⑦昔缪公求士:“缪”通()
2、词类活用
②西.取由余于戎。

:()
③西.并巴蜀:()
④使之西.面事秦:()
⑤使之西面事.秦:()
⑥蚕.食诸侯:()
⑦娱.心意、说耳目者:()
⑧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⑨故能明.其德:()
⑩却宾客以业.诸侯:()
⑪强公室:()
3、重点加点文言词释义
①窃.以为过矣:()
②窃以为过.矣:()
③移.风易俗:()
④举.地千里:()
⑤拔.三川之地:()
⑥包.九夷:()
⑦制.鄢、郢:()
⑧遂散.六国之从:()⑨功施.到今:延续
⑩杜私门
..:()
⑪向使
..四君却客而不内:()
⑫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⑬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⑭服.太阿之剑:()
⑮树.灵鼍之鼓:()
⑯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⑰退.弹筝而取韶虞:()
⑱非秦者去.:()
⑲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方法
⑳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㉑故能成.其大:()
㉒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㉓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㉔今逐客以.资敌国:()
㉕不可得.也:()
4、特殊句式
①东得百里奚于宛:()②遂霸西戎:()
③国以富强:()④百姓乐用:()用
⑤东据成皋之险:()⑥江南金锡不为用:
()。

⑦西取由余于戎:()
参考答案
一、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李斯: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著有《谏逐客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

书: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如:《报任安书》(司
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等。

二、重要文言词语释义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
()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
()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
()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
“臣闻吏议逐(驱逐)客(客卿),窃(私下)以为(认为)过(错)矣。

昔穆公求士,西(名作状)取(得到)由余于(从)戎,东(名作状)得(得到)百里奚于(从)宛,迎蹇叔于(从)宋,来(使……来,招来)丕豹、公孙支于(从)晋。

此五子者,不产(生)于秦,而穆公用(任用)之,并(吞并)国二十,遂(于是)霸(称霸)西戎。

孝公用(使用,采用)商鞅之法,移(改变)风易(改变)俗,民以(因此)殷(“富裕”或“众多”)盛(多),国以(因此)富强,百姓乐用(被使用),诸侯亲(亲近)服(归附),获(俘虏,打败)楚、魏之师,举(占领,攻下)地千里,至今治(政治安定)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名作状)并巴、蜀,北(名作状)收上郡,南(名作状)取汉中,包(兼并)九夷,制(控制)鄢、郢,东(名作状)据(占据)成皋之险,割(割取)膏腴之壤,遂散(使……散,瓦解)六国之众(通“纵”,合纵),使之(他们)西面(向西,古今异义)事(侍奉)秦,功施(延续)到今。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使……强,加强,增强)公室,杜(杜绝,堵塞)私门,蚕(名作状)食(蚕食:逐步侵占)诸侯,使秦成(成就)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依靠)客之功(功劳)。

由此观之,客何负(对不起)于秦哉?向使(如果,假使)四君却(拒绝)客而不内(“纳”,接纳),疏(疏远)士而不用,是(这)使国无富利之实(实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得到)昆山(昆仑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悬挂)明月之珠,服(佩带)太阿之剑,乘(驾驭)纤离之马,建(竖立)翠凤之旗,树(摆,架起)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出产)一焉(语助词),而陛下说(“悦”,喜欢)之,何也?必(一定,如果一定)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这)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珍贵的玩赏之物);郑、卫之女,不充(充实)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充满)外厩;江南金锡不为(被)用,西蜀丹青不为(用作)采。

所以(用来……的东西)饰后宫、充下陈、娱(使……愉快,使动用法)心意、说(“悦”,使动用法)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通“附”,镶嵌)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进献)于前;而(表并列)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站
立)于侧也。

夫击(敲击)瓮叩缶,弹筝搏(拍)髀,而歌呼呜呜,快(使……畅快)耳目者,真(的确,实在)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舍弃)击瓮叩缶而就(取用)郑、卫,退(使……退,摈弃)弹筝而取(取用)《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适合)观而已(罢了)矣。

今取(取用)人则不然(不是这样),不问可否,不论曲直(是非对错),非秦者去(使离开),为(是)客者逐。

然则(这样那么)是(这)所重(看重,形作动)者,在乎(在于,古今异义)色乐珠玉;而所轻(轻视,形作动)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用来……的东西)跨(控制,占据)海内、制(遏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武器锋利)则士(士兵)勇。

是以太山不让(推辞,拒绝)土壤,故能成(成就)其大;河海不择(舍弃,抛弃)细流,故能就(成就)其深;王者不却(推却)众(百姓)庶,故能明(使……明,明示)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的原因)无敌也。

今乃(却,竟)弃(舍弃,抛弃)黔首以(来)资(帮助)敌国,却(拒绝)宾客以(来)业(使……成就功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回,返回)而不敢西向,裹足(比喻止步不前)不入秦,此所谓藉(借)寇(省略“以”)兵而(表并列)赍(赠)盗(省略“以”)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值得)宝(当作宝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
(效忠,动词)者众。

今逐客以(来)资(帮助)敌国,损(减少)民以
(来)益仇(增加敌国的力量),内(在国内)自虚(使自己虚弱)而外(在国
外)树怨(结怨)于(跟)诸侯,求(要求)国无危,不可得(实现,达到目
的)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二、文言知识归纳梳理
1、通假字
①遂散六国之从:从,通假字,通“纵”,合纵。

②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通假字,通“纳”。

③而陛下说之,何也?:说,通假字,通“悦”。

④西蜀丹青不为采:采,通假字,通“彩”,彩饰。

⑤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傅,通假字,通“附”,缀着。

⑥而陛下说之: 通“悦”,喜悦,喜爱
⑦昔缪公求士:“缪”通“穆”
2、词类活用
②西.取由余于戎。

:名作状语,向西
③西.并巴蜀:名作状,向西
④使之西.面事秦:名作状,向西
⑤使之西面事.秦:名词作动词,侍奉
⑥蚕.食诸侯:名作状,像蚕一样
⑦娱.心意、说耳目者:使动,使……娱乐
⑧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使动,使……愉快
⑨故能明.其德:使动,使德明
⑩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动,使……完成事业
⑪强公室:使动,使……强大
3、重点加点文言词释义
①窃.以为过矣:私下
②窃以为过.矣:过错
③移.风易俗:改变
④举.地千里:占领
⑤拔.三川之地:攻取
⑥包.九夷:吞并
⑦制.鄢、郢:控制
⑧遂散.六国之从:瓦解
⑨功施.到今:延续
⑩杜私门
..:贵族豪门
⑪向使
..四君却客而不内:从前假使
⑫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拒绝
⑬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获得
⑭服.太阿之剑:佩带
⑮树.灵鼍之鼓:陈设
⑯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取用
⑰退.弹筝而取韶虞:摒弃,不要
⑱非秦者去.:离开
⑲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方法
⑳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排斥
㉑故能成.其大:形成,实现
㉒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借给
㉓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赠送,给予
㉔今逐客以.资敌国:来,表目的
㉕不可得.也:实现
4、特殊句式
①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②遂霸西戎:省略句,省略“于”
③国以富强:省略句,省略“之”④百姓乐用:被动句,乐于被用⑤东据成皋之险:定语后置⑥江南金锡不为用:被动句。

⑦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