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广东省名校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广东省名校高二下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张犁
王祥夫
这种病,怎么说呢,在民间一般都叫疯子,“神经病”是文明一点的说法。
五张犁这老头儿,瘦干瘦干的,目光灼灼,两眼有异光,在地里焦灼地走来走去。
人们先是看到五张犁往园林地里送了三次粪,是谁让他往地里送的粪,连承包那块地的园林工也不知道。
一开始,人们以为是园林处要在地里施肥,但别的地里又没有。
过了几天,就有人看见五张犁把那些土粪一锹一锹地往地里撒,真是好把式,撒得真匀。
撒完土粪,五张犁坐在那里目光灼灼地看着远处出神。
那张脸很瘦,皮肉很紧,而且,黑,而且,是见棱见角,肩头亦是尖尖的见棱见角,那双手,也是,粗糙而见棱见角。
五指总是微张着,有些攥不拢的意思,这是干粗活儿的手。
认识的人过来问他在做什么。
五张犁没说话,张张嘴,笑笑的,两眼目光灼灼,还是看着远处。
问话的人骑着车子走远了。
这是早春,暖和和的。
接下来,下了两场雨,地里就大张旗鼓地绿开了。
园林处种下的花卉也抽了叶,这时候,人们又看到了五张犁。
他戴着烂草帽,穿着很旧的一件军装,袖子那里有两块补丁,领子那里又是一块,下边是条蓝布裤子,屁股那里是两块补丁,五张犁扛着一把锄,目光灼灼地进到地里就锄开了。
他把身子朝前探过去,把锄往出一放,再往回一拉,再往出一放,再往回一拉,在一大片地里锄出了长方形的一块,还是那块别人承包的地,那规规整整被锄过的黑润润的地真好看,显出了把式的水平。
锄完了,他坐在那里,两只眼目光灼灼,看着远处。
认识的人过来笑着问:你怎么在这里锄地?地早就不是咱们张沟的了。
五张犁目光灼灼地看了那人一眼,张张嘴,笑笑的,还是不说话。
神经病!这人说了一句,蹬着车子远去了。
五张犁像是没听到,依然目光灼灼地看着远处,放在滕盖上的手微张着,合不拢,僵僵的,手上的茧自然是硬,又给锄柄磨得僵亮僵亮的。
接下来,人们发现五张犁的脑子多少是有些问题了,他站起身,往手心里吐了口唾沫,又开始锄第二遍,紧接着又锄第三遍,天快黑了,手下的锄是一点点都不乱。
这个夏天,五张犁在那片地里抓虫,焦灼地忙活这忙活那。
那片地的花草要比别的地长得格外好,花是开在绿叶的底子上,齐刷刷的好看。
人们还是奇怪,这个五张犁是谁请来的?有人走过来问他,他也只是笑,目光灼灼不知看着什么地方,让人有些害怕。
他的笑容里边是茫然,那双眼实际上很清亮,倒不像是老年人的眼晴,有几分像孩子,似有所思,五张犁最疯的那一阵子晚上都要睡在地里。
秋天是在一阵大热后悄然来临的、五张犁又出现了,他目光灼灼地站在地头,焦灼地走进地里,他的手里,亮闪闪的一牙儿,是镰刀,他是来收割了,那些花还在开,还可以再看一阵子,园林处专门种了一些花期长的花,可以一直开到十一月底。
五张犁用他那僵僵的大手,在花上先撸一下,再一攥,另一只手便扬起来,那小镰刀一闪、一小捆花草便躺在那里了,真是好庄稼人,他割得不紧不慢,割得干净好看。
园林处的管理人员喊着从桥那边冲过来了,走到离五张犁还有几步的时候又停住了,他看到五张犁手里的那张镰,又看看地里,不由得在心里赞叹起来,这地割得真是漂亮,这又不是庄稼,这是花儿,是花儿你
懂不懂?五张犁对着园林处的人,只是笑,目光灼灼地,不知看着什么地方,脸上的表情好像有一些羞涩、羞涩之中还有些紧张。
你割吧,割吧!园林处的人扬扬手,身子己经慢慢退着走出了那片地。
他也是前不久才知道这片地早先是五张犁家的。
张沟的许多土地都已经扎扎实实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现在都已经变了形。
人们奇怪五张犁怎么会记着自己那片地,而且记得分毫不差,而且还能按着原来的地形去劳作它,去抚慰它,去亲近它。
园林处的人走到地头就不再走,他转回身来,看着地里的五张犁,后来他蹲下来,觉着心里有些说不出的难过。
到了大地即将上冻的时候了,人们又看到了五张犁,他出现在那片曾经是他的地里,他的前边是一条驴,那条小黑驴拉着一张犁。
五张犁在那里犁地了,一道道的犁沟像是用线拉过,齐刷刷的,手艺是那么好。
他按着老规矩,是两犁一垄,犁沟很深,犁垄很高,到了明年春天,土地就会变得要多膨松就有多膨松!
(有删改)
1.试赏析画横线的句子。
2.小说在描写五张犁时反复描写他“目光灼灼”的样子,结合文本分析灼灼目光中隐含着的人物情感。
3.园林处管理人员在小说中对主人公的塑造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写“到了明年春天,土地会变得要多膨松就有多膨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画线句以外貌描写为主,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位黑瘦粗糙的农民形象。
而“见棱见角”一词的反复使用也不断渲染着这一特质,同时这一细节呼应小说开篇五张犁干瘦的形象。
此外,短句的使用让行文节奏有了突变。
2.①对土地的认真与执着,如“五张犁扛着一把锄,目光灼灼地进到地里就锄开了”。
②面对指责的羞涩与紧张,如“五张犁对着园林处的人,只是笑,目光灼灼地,不知看着什么地方,脸上的表情好像有一些羞涩,羞涩之中还有些紧张”。
③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不确定,如“有人走过来问他,他也只是笑,目光灼灼不知看着什么地方,让人有些害怕”。
3.①通过园林处管理员之口交代“这片地早先是五张犁家的”,说明五张犁在“这片地”撒粪、锄地、抓虫的原因。
②通过园林处管理员的“心里赞叹”,侧面突出五张犁“好庄稼人”的形象。
③通过园林处管理员心里的“难过”,表达作者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的理解和同情。
4.①使情节更完整巧妙。
小说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五张犁一年四季的耕作行为,结尾设想明年春天的情景,巧妙地构成了情节上的循环复始。
②突出五张犁手艺好、“病”得重的形象。
犁沟深、犁垄高、土地膨松,再次突出五张犁“好庄稼人”的形象;设想明年,表明五张犁依然“病”着,并且还会“病”下去。
③深化主题,耐人寻味。
五张犁在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按照老规矩犁地,期待春天土地变得肥沃,表明一年四季的耕作就是农民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失去土地的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坚守,发人深思。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本题属于开放式问题,解答本题,可以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首
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也可以从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
还可以从本句的作用进行赏析。
画线句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了这位农民的外貌:脸,瘦、肉紧、黑、见棱见角;肩头见棱见角;手,粗糙而见棱见角;五指攥不拢。
鲜明地描画出一位黑瘦粗糙的农民形象。
划线句还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见棱见角”一词的反复使用不断渲染着这位农民黑瘦粗糙这一特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也运用了细节描写,结构上呼应小说开篇“五张犁这老头儿,瘦干瘦干的”五张犁干瘦的形象。
此外,句式上,划线句多用短句,短句的使用让行文节奏有了突变。
长短句错落,也增强了小说的节奏感和韵律。
2.本题考查探究人物情感。
解答本题首先审题,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分析灼灼目光中隐含着的人物情感。
”本文反复描写五张犁“目光灼灼”的样子,考生需要找到哪些地方描写了五张犁“目光灼灼”的样子,再分析每一处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心理和情感。
不过本文出现的地方很多,注意整合。
开头就写“五张犁这老头儿,瘦干瘦干的,目光灼灼,两眼有异光,在地里焦灼地走来走去。
”、“撒完土粪,五张犁坐在那里目光灼灼地看着远处出神。
”、“五张犁扛着一把锄,目光灼灼地进到地里就锄开了”、“秋天是在一阵大热后悄然来临的、五张犁又出现了,他目光灼灼地站在地头,焦灼地走进地里,他的手里,亮闪闪的一牙儿,是镰刀,他是来收割了”。
从后文可知土地已经变成城市的一部分,是园林了,可是五张犁依然在曾经属于自己的那块地上撒粪、除草、收割、犁田等,表现了五张犁对土地的认真与执着。
“五张犁对着园林处的人,只是笑,目光灼灼地,不知看着什么地方,脸上的表情好像有一些羞涩,羞涩之中还有些紧张”。
面对园林处的人指责他,这不是庄稼是花,他的目光表现了他的羞涩与紧张。
“认识的人过来问他在做什么。
五张犁没说话,张张嘴,笑笑的,两眼目光灼灼,还是看着远处。
”、“有人走过来问他,他也只是笑,目光灼灼不知看着什么地方,让人有些害怕”、“认识的人过来笑着问:你怎么在这里锄地?地早就不是咱们张沟的了。
五张犁目光灼灼地看了那人一眼,张张嘴,笑笑的,还是不说话。
神经病!这人说了一句,蹬着车子远去了。
五张犁像是没听到,依然目光灼灼地看着远处……”面对人们的询问与关心,五张犁也不知道如何回答,着表现了他对未来生活的迷茫与不确定。
3.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
解答本题注意审题,本题问的是“园林处管理人员在小说中对主人公的塑造起到了哪些作用”,可以从对主人公形象塑造、与主人公有关的情节结构(如使人物活动更合理等)和与主人公有关的主题的作用方面来思考。
人物形象上,具有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作用。
“园林处的管理人员喊着从桥那边冲过来了,走到离五张犁还有几步的时候又停住了,他看到五张犁手里的那张镰,又看看地里,不由得在心里赞叹起来,这地割得真是漂亮……”通过园林处管理员的动作以及“心里赞叹”,侧面突出五张犁“好庄稼人”的形象。
情节结构上,“他也是前不久才知道这片地早先是五张犁家的。
张沟的许多土地都已经扎扎实实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现在都已经变了形。
”通过园林处管理员之口交代“这片地早先是五张犁家的”,呼应上文,说明五张犁在“这片地”撒粪、锄地、抓虫的原因。
也揭开了读者心中的谜团。
“园林处的人走到地头就不再走,他转回身来,看着地里的五张犁,后来他蹲下来,觉着心里有些说不出的难过。
”通过园林处管理员心里的“难过”,表达作者对像五张犁一样失去土地的农民的
理解和同情。
4.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结尾。
解答本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作答:①是否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否使得情节更加完整,使得叙事更加合理。
②是否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是否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是否揭示了主题或深化了主旨。
④是否使环境更加典型。
⑤是否使用了写作手法。
⑥是否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文可以从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的角度赏析。
情节上,“这是早春,暖和和的。
……五张犁扛着一把锄,目光灼灼地进到地里就锄开了。
”、“这个夏天,五张犁在那片地里抓虫,焦灼地忙活这忙活那。
”、“秋天是在一阵大热后悄然来临的、五张犁又出现了,他目光灼灼地站在地头,焦灼地走进地里,他的手里,亮闪闪的一牙儿,是镰刀,他是来收割了”、“到了大地即将上冻的时候了,人们又看到了五张犁……”小说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五张犁一年四季的耕作行为,结尾设想明年春天的情景,形成了一种圆形结构,巧妙地构成了情节上的循环复始,使情节更完整巧妙。
人物形象上,“五张犁在那里犁地了,一道道的犁沟像是用线拉过,齐刷刷的,手艺是那么好。
他按着老规矩,是两犁一垄,犁沟很深,犁垄很高,到了明年春天,土地就会变得要多膨松就有多膨松!”犁沟深、犁垄高、土地膨松,再次突出五张犁“好庄稼人”的形象;设想明年,表明五张犁依然“病”着,并且还会“病”下去,也再次表明他对土地的依恋与执着。
主题上,具有深化主题,耐人寻味的作用。
“他按着老规矩,是两犁一垄,犁沟很深,犁垄很高,到了明年春天,土地就会变得要多膨松就有多膨松!”五张犁在不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按照老规矩犁地,期待春天土地变得肥沃,五张犁就想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地耕作,虽然土地已经不是自己的了,虽然被人误解为“疯”,但他依然想坚持作为农民的生活方式,表现出失去土地的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坚守,发人深思。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何老师
曾宪涛
何老师是我中学时的数学老师,已退休几年,现在和我住一个小区。
每每遇到他,总见他挎个布包,包里凸显出酒瓶的形状。
问他干吗去,回答买啤酒,要么回答卖酒瓶。
尽管不好意思,还是如实回答。
他告诉我他酒瘾很大,现在病重,医生不准喝酒,便改喝啤酒,每天两瓶。
何老师有两个孩子,小的在外地工作,大的是个女儿,好像有点毛病,个子长不高,学习也不行,只上到初中毕业,就在我单位食堂找了份工作,三十六七了还没成家。
何老师最操心她。
他女儿我认识,她也知道我是她父亲的学生,我去食堂买饭,她会对我笑笑。
何老师说,医生说她不能结婚。
何老师还说自己是活不长久的,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女儿。
那天下班回来,妻对我说,何老师老是在咱家窗前转来转去,好像有什么事。
我忙站到窗前,果然见何老师又转回来了,他肩上没有挎布包。
我朝窗外说,何老师,有事吗?
我打开门,何老师进来,就在茶几旁的小凳上坐下。
我叫他坐沙发,他摆摆手,我拿烟给他,他也摆摆手说,只喝酒不抽烟,接下来问我,结果出来了吗?
他一问,我才想起最近单位要裁员。
裁谁不裁谁,先由基层各部门员工投票,最后再领导确定。
按老百姓的说法就是投票选下岗的。
几天来,他们家一直在坐卧不宁的煎熬中等待着今天的结果。
雯雯太老实,也不会为人,投票肯定会被投下来。
何老师满面忧愁,不知结果出来了没有?
还没听说。
我安慰老师,雯雯那么能干,领导会掌握的,她不会下来。
何老师摇摇头。
我忽然想起问,你没找过启华吗?启华是我们单位老总,也是何老师的学生。
何老师说没有。
为啥不跟启华打个招呼?
他叹了口气,那怎么好意思……
有啥不好意思?他再是老总,你也是他老师。
何老师表情极为难堪。
看得出他心里的矛盾,既不愿做这种事,又怕对不住女儿。
他摇摇头说,当老师的怎么能找学生走后门,她妈这两天一直跟我吵,骂我没用。
我说,你该早提醒我一下,我来跟启华说。
何老师摆摆手,站起身要走,又说,不知结果啥时候能出来?
我说,你等等,我问问启华。
我立刻拨通了启华的电话,问他裁员名单出来了吗。
启华问我,问这干啥。
我直接问,何老师的女儿雯雯怎么样?那边低声道,没有她。
我这里还有人,回头再说。
电话挂了。
何老师一直眼巴巴地看着我打电话,当我放下电话告诉他裁员名单没有雯雯时,他脸上两行泪水无声地流了下来。
妻递给何老师一条毛巾,何老师擦了把脸说,这下放心了,雯雯要是下岗了,我也没法活了。
何老师连声说着谢谢走了。
后来我见到启华时,他告诉我,要是按票数,何雯雯真要下岗了,我给动了一下。
我说,何老师说他不好意思找你。
启华说,不找好,不找好,我心里有数。
你不要告诉老师,千万别叫老师谢我。
我拿不准该不该把启华动手脚的事告诉老师,在路上遇见老师,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说了。
老师听后突然站住,看着我道,我该怎么办?我说,启华说千万别谢他,免得传出去叫他被动。
老师怔了怔,说,不是这个意思……
第二天,何老师就找我来了,说他昨晚一夜没睡好觉,说着从布包里拿出两瓶酒,竟然是两瓶茅台,很老很老的包装。
何老师告诉我,这还是你们上学那时候一个学生家长送到我家的,感谢我对他孩子的辅导。
当时我没在家,他放下酒就走了。
我到底也不知道是谁送的。
何老师又说,多少年来,这酒我一直没舍得喝,你拿去送给启华,问问他是把谁换下了雯雯,求求他,叫人家上岗,不然……不然我这往后的日子都不会安心的。
这是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的,看着老师那无法拒绝的眼神,只好同意了。
我把酒放在启华桌上,把老师的话对他说了。
启华看着酒,看了良久,我本以为他要责怪我,没想到启华
对我道,你叫老师安心吧,没人换下雯雯,完全是按票数来的,我根本没动手脚。
我愣住了,转身要走的时候,启华又叫住了我,知道当年这酒是谁送给老师的吗?
我转过头,惊奇地看着启华……
半晌,启华对我摆摆手说,你先回吧,等有时间我和你一块儿去看老师。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何老师碍于面子,不肯以老师的身份去找管事的学生启华走后门解决女儿面临的下岗问题,所以老伴跟他吵,甚至骂他没用。
B.何老师觉得女儿太老实,也不会为人,投票肯定会被投下来,而“我”认为其实她能干,领导会掌握情况,他的担心是多余的。
C.“我”把启华动手脚的事告诉何老师后,何老师想到的是,启华帮助他让雯雯留了下来,他一时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感谢启华。
D.前文写何老师当年收到不明家长送的两瓶茅台酒,下文通过启华的问话补充交代了送酒的正是他的家长,前后照应,行文严谨。
E. 小说围绕着何老师关心女儿下不下岗的中心事件,表现了人的多种矛盾处境,这种矛盾压在何老师、“我”和启华身上都有体现。
2.小说中的何老师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3.“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4.启华先是说为雯雯的留下动了手脚,后来又说没有动手脚,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是真实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8分)
【答案】1.DE
2.①疼爱孩子。
女儿生活能力不强,他为她可能被裁下而忧心忡忡,为她没被裁下而激动流泪。
②自尊谨慎。
虽然为女儿很可能被裁下十分揪心,但是不为此去求教过的学生。
③善良厚道。
他得知雯雯换下了别人后,求学生启华叫别人上岗。
3.①“我”是小说的线索,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
②“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使小说显得亲切、真实、可信。
③“我”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打电话给启华引出下文启毕的回答和何老师的放心,告诉何老师启华动手脚的事,引出下文何老师让他求启华叫雯雯换下的人上岗。
④我主动帮何老师,从侧面表现了何老师的可敬。
4.观点一:前面说的为雯雯的留下动了手脚是真实的。
理由:①当年何老师对他的学习有过较大的帮助,他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帮老师个忙合情合理。
②他主动告诉作为同学的“我”,并让“我”不要告诉何老师,不为得到老师的感谢,没必要编造。
③后来改口是不想给老师增加心理负担。
观点二:后面说的没有为雯雯的留下动手脚是真实的。
理由:①前面说的动手脚,是为了在老同学面前显示回报恩师。
②启华没有责怪“我”,他意识到是自己说的有问题。
③启毕看酒看了很久,想到了自己这样说给老师增添了这么重的心理负担,然后说出的才是真相。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
A“碍于面子”的理解不当,何老师是认定不能找,才不肯找的。
B“我”说的话是安慰何老师的。
C何老师想到的是,雯雯换下别人,别人就要下岗,他为因自己的事影响别人深感不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
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抓住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细节等描写分析。
文中首先写了何老师酒瘾很大,然后写他有毛病的女儿雯雯在单位食堂工作,面临着下岗,何老师很担心,这写出了他对女儿的关心;但他又不肯以老师的身份去找管事的学生启华走后门解决女儿面临的下岗问题,所以老伴跟他吵,甚至骂他没用,这写出他不愿意做不正当的事情,有自尊;后来何老师听说女儿雯雯上岗是顶替了别人,深感不安,写出他的善良厚道。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全文以“我”的口气写出,那么“我”是小说的线索;“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使小说显得亲切、真实、可信;“我”把雯雯和启华引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写法,那么就会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写出了何老师的可亲可敬。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本题可从两个方面回答,既可以说没动手脚是真实的,也可以说动了手脚是真实的,哪一种答案都可以。
无论哪种答案都要回答出启华为了报答师恩,不想让老师知道实情。
要依据原文内容回答,有理有据。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和伦理、经济等概念不一样,美更多涉及人对事物的情感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均趋于正面。
以此为背景,审美的超功利性促进人追求雅化生活并对生活抱理想态度,这些都天然地通向一种健康、乐观、高尚的道德情操。
也就是说,审美不是道德,但它却天然孕育并涵养着道德。
中国传统文明萌芽于上古时期的巫史传统,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上古的“巫”并没有发展出对后世文明产生强大统摄作用的宗教,而是显现出更理智清明的特点。
这一特点的表现就是以美善相济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这一价值观念的确立始于西周时期周公的制礼作乐。
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但由其昭示的人的行为的雅化和群体活动的仪式化,则是审美的;乐是中国社会早期对诗、乐、舞等艺术形式的统称,它预示的心性、社会乃至天地人神的整体和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
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
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
这一方面说明美的未必就是善的,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
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