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企业“用工荒”问题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企业“用工荒”问题的研究【摘要】2010年以来,我国“用工荒”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大面积的“用工荒”现象,用工缺口高达百万人以上。
本文通过对我国用工荒问题的产生原因等进行分析,并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力求为企业、社会、政府共同解决用工荒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用工荒;原因;对策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出现了用工短缺的严峻形势,多个省份频频爆发“用工荒”现象,用工缺口一度曾达到百万人之多,“用工荒”似乎正成为全国性的问题。
企业有订单业务需求却因用工短缺而不得不减缓生产,在给企业的经营效益带来损害的同时,也势必会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对此,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
1、正确认识“用工荒”现象
首先,当前“用工荒”现象升级恶化的可能性较小,但区域性、结构性的“用工荒”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存在。
一方面,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发生扭转,随着时间推移,区域间劳动力流动的粘性、劳动力求职时间等市场摩擦性失灵导致的东部沿海地区“用工荒”,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劳动力需求量上升具有长期性特征,而东部地区用工总量和结构改变需要较长时间。
“80 后”、“90后”等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中坚力量,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将是一个长期和困难的过
程,而老一代农民工已有的较低的资金积蓄和社会普遍存在的择业观念,也会加大其转变就业观念的难度,结构性“用工荒”也将长期存在[2]。
其次,“用工荒”倒逼机制作用的发挥尚处于局部的、缓慢发展阶段。
一方面,在劳动力用工成本不断上升与产品运输成本相对下降的权衡下,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移战略已经开始启动,不断将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发展以高附加值制造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并逐步转移一部分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至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则承接沿海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逐步成为新的制造业中心。
另一方面,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仍存在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诸多瓶颈,高附加值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产业的集聚效应在短期内还难以形成并发挥作用,已形成的加工制造业产业集聚效应优势不会在短期内消失。
而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物流运输、技术、信息、人力资源等软硬环境建设方面仍然滞后,短期内难以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集聚效应,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对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完整承接[3]。
2、“用工荒”原因分析
一是用人单位工资待遇低且增长空间有限。
长期以来,沿海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雇佣大量的农民工生产廉价、简单的产品,并成规模地出口,但这类高度可替代的产品到了国外,只会将价格压得越来越低。
而这种价格传导效应一方面导致农民工劳动力成本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另一方面也使这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
微利生存。
而且部分企业主只顾自己谋利,会经常克扣工人的工资。
职工的付出与收益不匹配。
虽然近几年各地的最低工资线都在上调,但却始终追不上物价狂飙的脚步,使得职工生活压力加大,纷纷跳槽离开原来的企业,或选择一些新的企业工作,或回到家乡不再出来打工[4]。
二是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被边缘化”,对企业缺乏认同感。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进城的农民工数量激增,而他们得到的大都是微薄的工资,住的大都是工棚和寒舍,吃的往往是粗茶淡饭甚至残羹冷炙,穿的是土里土气的过时服装,混迹于城市,城里人望其颈项便知是农民工。
在这样的境况下,他们成为城市社会的最底层,而靓丽的都市在他们心里也注定不属于自己。
企业的一些短视行为也往往会伤害到农民工,如从金融危机前的“召之既来”,到金融危机时的“挥之既去”,导致农民工对企业没有认同感,来得随意,走得彻底。
三是新一代民工逐渐成为主体。
如今,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变老、退出城市,第二代农民工又悄然出现在城市舞台上。
新一代农民工少了与农村的血脉联系以及对农村作为自己归宿的认同,多了对融入城市的渴求和能力。
这同时也令这一代人的境遇更加尴尬:退回农村,他们做不了合格的农民;融入城市,他们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他们对工作条件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已经全然不同了。
这一代民工对未来的追求发生变化,他们大部分不愿当生产工人,择业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包食宿、加班带来的有限工资
已经很难吸引他们,他们更重视个人发展前景、自由时间、工作轻松度等,大都不愿意做流水线上的普工。
这也是此次“用工荒”,特别是普工招工难的一大原因[5]。
四是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
目前,政府对企业依法组织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强制力度不够,农民工参保率偏低。
而且较高的费率不但使企业不愿交纳相应费用,也使工资本来就不高、交费能力有限的农民工望而却步,即使是强制参保,逃费现象依然很多,征缴率比较低。
另外,除养老保险外,绝大多数地区的公共服务仍把农民工拒之门外,比如,公共财政对城市居民的各种补贴和福利性支出,包括住房补贴、子女就读、最低生活保障等,农民工大都无法享受到,使得他们难以对城市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跟随外来务工父母进入城市的农村少年儿童,或被城市公立中小学拒之门外,或要被收取高额的“借读费”,或只能在条件简陋、教育质量低下的外来劳务工子女学校就读。
据《人民日报》载,中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外来劳务工子女近2000万人,他们当中失学率达9.3%,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6]。
3、解决当前“用工荒”的对策建议
从企业层面看,作为用工的主体,企业必须进一步规范运营管理,尊重和关心职工,切实坚持以人为本,提升职工的生产生活待遇,形成企业发展长效合力。
一要规范企业运营管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现有设备进行更新或技术改造,淘汰落后设备,同时
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和优化组合,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要不断提高工资待遇。
企业应立足自身实际,科学规划能承受而且有吸引力的工资待遇标准,在招工用工时,要充分考虑员工生活成本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等现实因素,适当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
三要优化生产生活环境。
针对当前80、90后民工对生活质量、生活舒适度有一定要求等特点,企业除了优化生产环境外,还要注重搞好生活设施配套和文化娱乐配套,以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
四要注重做好人力智力储备。
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部门建设,在保持现有员工队伍稳定的基础上,还应根据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和经济形势,主动当地政府和劳务输出地政府建立起有效联系,为企业发展建立充足的人才储备,一旦有需要,能够迅速补充员工。
五要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
企业招到人、更要留住人,在提高工资待遇、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更要建立企业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特色,这样的企业一定不会受用工荒的困扰。
从国家的层面看,坚持城乡一体发展,尽快打破城乡二元化体系障碍。
尤其是在社会保障方面,应优先考虑城乡一体化,让亿万曾经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牺牲的广大农民
享有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加大以工促农和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社会保障的阳光,实现公共利益的均等化。
二要推进社会保障全国联网,打破区域间条块分割。
重点要通过建立社保一卡通和相应的国家补偿(补贴)机制,破除劳动力在省区前的流动阻碍,解除民工因流动而的后顾之忧,
促进民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就业,形成高效自由、充满活动力的人力资源流动。
三要加强劳动力预警监测和就业信息统一发布。
在全国范围进行劳务输出、劳务需求和用工岗位专业情况的监测,建立中国劳动力资源信息网,及时发布有关信息,实现劳务提供和劳务需求的有效对接[7]。
【参考文献】
[1]杨舸,孙磊.从“民工慌”到“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10(10)
[2]梁惠兰.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几点透视[j],甘肃理论学刊,2010(02)
[3]杨靳.“民工潮”与“民工荒”的经济学分析[n],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4]专家批户籍制加重社会不平等称应提高[eb/ol],http:
///a/20100704/000123.htm,2010(07)
[5]万兴.珠三角用工荒原因浅析[j],中国商界,2010(04)
[6]辛爱云.金融危机下“民工荒”现象分析与对策[n],焦作大学学报,2010(01)
[7]吴芳.改革二元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j],改革论坛,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