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第一板块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 课时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检测(二)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绵阳一模)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
这表明孔子在当时 ( ) 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
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
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
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
解析:选B 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根源,孔子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
2.《论语·学述》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由此可见孔子( )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
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解析:选D 材料表明孔子主张借助孝悌这种人伦情感来维系家国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
3.(2017·临沂一模)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
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 )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解析:选D 孔子反对赵氏、季氏、田氏旨在维护落后的宗法等级秩序,反对社会变革,故D项正确。
4.(2017·济宁一模)《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
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
这能够说明( )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
解析:选D “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D项正确。
5.《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 ( ) A.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B.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
C.主张“治之经,礼与刑”
D.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
解析:选B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可以判断是法家学派;法家学派主张“事异则备变”和厉行赏罚,故B项正确。
6.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 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
解析:选D 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儒、法、道都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不是争夺国家政权,故B项错误;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符合法家,不符合儒家和道家,故C项错误;儒、法、道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故D项正确。
7.(2017·淮南一模)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 )
A.主张“因材施教” 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
C.认为“人性本善” 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
解析:选D 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D项正确。
8.“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上述言论体现了 ( ) A.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B.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C.“兼爱”“节俭”的墨家思想
D.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解析:选A 材料“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可知这是孟子主张统治者应实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
9.《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在此,荀子强调的是 ( ) A.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C.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D.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
解析:选C 材料强调的是对法律执行者即执法者的素质对实施法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故C项正确。
10.(2017·黄冈二模)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而他的弟子曾参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表明儒家 ( ) A.强调学养与修养并重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以“仁”为思想核心
D.注重追求功名的官本位思想
解析:选B 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儒家认为学习好并有余力的人应当做官、为百姓服务,“士不可以不弘毅……不亦远乎?”体现了儒家把践行仁义道德作为毕生的宏愿,故B项正确。
11.(2017·邯郸一模)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
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
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
由此可见,先秦节庆( )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
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
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
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
解析:选B 材料叙述的是商周时期不同地方的人都参与了共同的节日,没有提到束缚人们的思想,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由于实行了宗法制,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故B项正确;与政权的合法性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着重讲述娱乐性,故D项错误。
12.《吕氏春秋》指出:“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 A.认为国君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
B.全面解释了春秋各流派的主张
C.看到了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
D.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先进性
解析:选C 由“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可知,作者反对听取民众建议治国,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涉及了“老耽”“孔子”“墨翟”“孙膑”,故不能称全面,故B 项错误;材料中介绍了不同的派别的“贵柔”“贵仁”“贵廉”“贵势”,可知对不同学派的特点有所涉及,故C项正确;材料只说“孔子贵仁”,仅介绍其特点,并无赞扬之意,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
”商鞅:“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越王勾践败于吴王阖闾后,曾“十年生聚(发展生产,增殖人口),十年教训(教育百姓,训练军队)”。
《资治通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
”
材料二1798年,马尔萨斯针对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大批工人失业、贫困问题突出等社会问题以匿名的方式发表了自己的《人口原理》。
其基本思想是:如没有限制,人口是呈指数速率(即:2,4,8,16,32,64,128等)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线性速率(即:1,2,3,4,5,6,7等)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饥馑、战争和疾病。
只有自然原因(事故和
衰老),灾难(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道德限制和罪恶(马尔萨斯所指包括杀婴、谋杀、节育和同性恋)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他倾向于用道德限制(包括晚婚和禁欲)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马尔萨斯建议只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这样的措施。
——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人口问题上所持观点的异同及其原因。
(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尔萨斯人口思想的主要观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并对其观点进行评价。
(12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孔子和商鞅的言论中概括其相同点,从其目的上分析其不同点。
从勾践的实际案例和《资治通鉴》引言中分析原因。
第(2)问,从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基本思想中概括其观点;从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分析背景所在;从材料最后两句话并结合所学从正反两方面评价。
答案:(1)相同:主张增殖人口。
不同:儒家主张增殖人口,是为了国家的发展,统治的稳定;法家则主要是为了富国强兵,争霸天下。
原因:都认识到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也是赋役的来源;对国家的发展强大具有重要作用;但儒法两家的治国理念不同。
(2)观点:人口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食物供应增长速度,势必导致饥馑、战争和疾病,必须通过晚婚和禁欲来控制人口增长。
背景: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了人口增长,但也出现了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
评价:马尔萨斯对人口激增引发的问题表示担忧,并提出了节制生育的思想,对解决人口问题有一定的启示;但是,他只要求劳动群众和贫困阶层控制人口,没有认识到真正原因。
14.(2017·济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
下面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材料甲:“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论语》材料乙: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材料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两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12分) 解析:根据材料甲中“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材料乙中“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材料丙中“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得出强调孔子的道德观;从材料甲中“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材料乙中“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材料丙中“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分析得出孔子的法律观。
在评论中,要从积极和消极辩证的论述。
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
史料解释: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
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成为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必须答出中西两个角度)
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
史料解释:①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
②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③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
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