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金华市第十八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浙江省金华市第十八中学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自然美与艺术美
乔延菊
在中国古代,老庄主张顺其自然的美学思想:“物适其性即美,失性即丑。

”艺术要实现自己的审美功能,也要遵循自然美这一美学原则。

唐代张彦远有“自然者为上品之上”的主张。

纵观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能发现举不胜举的“自然美”的佐证。

艺术是艺术家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艺术家对于真实自然生活环境状态的瞬间定格再现,它所折射的是其生活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审美意象。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不同的艺术作品都会打上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烙印。

古希腊人热爱体育竞技,因此健美匀称的竞技人体自然成为他们讴歌和赞扬的对象以及雕塑创作的重要题材,这也反映了当时希腊人的审美标准。

说起绘画艺术的自然美,不得不提到壁画。

古埃及壁画和中国墓室壁画,题材多是记录和再现墓主人或当时人们捕鱼、放牧的自然生活状态,具有纪实性和叙事性。

虽然艺术表现手法有很大差异,如古埃及壁画人物程式化的装饰味道很浓,中国绘画则是以线为主,但无论服饰还是发式及形象仍具有鲜明的地域人种特征。

中国的石窟艺术造型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如四川的乐山大佛及大足石刻具有典型的巴蜀人特征,龙门石窟的佛像是典型的中原人特征,云冈石窟则具有塞外突厥人特点,等等。

中国唐代的石窟壁画将“贸鸽”、“饲虎”这样的悲惨宗教题材描绘成富有浪漫气息的丝竹盈耳、彩云飞舞的佛国极乐世界,反映了当时安定、富足的社会生活和人们乐观、自信的精神状态。

再如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

这些艺术精华正是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们以现实生活为原型,传递出自然之美,不仅成为历史研究的珍贵资料,也让欣赏者从中感受到审美愉悦,体现了极高的美学价值。

照相技术出现之前,绘画艺术的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再现当时人们的自然生产生活状态。

照相技术出现之后,画家们逐渐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更多地表达自身的主观情感,而不仅仅局限于再现自然。

高尔基说:“任何艺术,不管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都有一个目的,就是启发人的某种感情,培养他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这样或那样的态度。

”由此可见,艺术的职能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直白地再现生活。

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实现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反映和创造的统一,因而要高于生活。

作为绘画艺术,决不是生活素材的原始状态的复制,而要为表达出艺术家内心的情感精神进行再创造。

正如契诃夫所说的:“即使观察人们已经观察了千万次的月亮时,也应得到自己的发现,而不是别人的已经陈旧的东西。

”艺术家要在现实世界经历很多,熟悉内在和外在的现象,将富有典型性的形象加入自身的情感体验,把生活中富有生活美的内容通过作者头脑的创造,具体显现在艺术形象之中,才能产生艺术美。

艺术家的工作是运用“美的规律”,把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的社会生活的客观内容,恰到好处地熔铸到艺术作品之中。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打动人的原因,在于它并非只是呈现一位普通老农形象,而是其中蕴涵的典型生活环境下的典型性格给人带来巨大的视觉和情感冲击,给每一位中国人一种亲情的精神震撼。

这是艺术家对大量的人物进行观察后,按其生理属性、社会属性以及阶级属性外化后的特征精心创造完成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观念与形象的一致,观念与形象的完全融合。

”然而要实现这种一致与融合,艺术家就必须在深厚的生活基础的前提下,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和人格。

(文字有删改)
6.下列关于“自然美与艺术美”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只要遵循自然美这一美学原则,就能实现最高的审美价值。

B.随着照相技术的出现,绘画艺术的社会功能就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直白地再现生活。

C.生活中富有生活美的内容通过作者头脑的创造,加入独特的情感体验,具体显现在艺术形象之中,才能产生艺术美。

D.真正的艺术精华正是艺术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以现实生活为原型,表现自然之美。

7.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持“艺术要高于生活”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更多地融入自身的主观情感,自觉不自觉地给人以某种感情启发。

B.艺术米源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实现再现和表现的统一、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C.艺术是艺术家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艺术家对于真实自然生活环境状态的瞬间定格再现。

D.绘画艺术并非生活素材的原始状态的简单复制,而要为表达出艺术家内心的精神情感对其进行再创造。

8.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作品,不同的艺术作品都会打上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烙印。

B.中国墓室壁画多是记录和再现墓主人或当时人们捕鱼、放牧的自然生活状态,缺乏必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纪实性和叙事性。

C.仅仅源于生活的真实反映难以成就艺术精品,欣赏者难以从中感受到审美愉悦,体现不出较高的美学价值。

D.尽管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给我们带来巨大的视觉、情感冲击和精神震撼,但还没有达到观念与形象的完全融合。

参考答案:
.6A(说法绝对化。

)7 C(本项只是说艺术源于生活。

)8. A(B项“缺乏必要的艺术表现手法”错;C项说法武断;D项“没有达到观念与形象的完全融合”的说法没有依据。



2.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1分)
一个春秋留下的迷人逗号
①与常州数次擦肩而过,并没有激起叩开大门进去看看的冲动和兴致,感觉被历史称为“吴”的故事与精彩都留在了南京、苏州和扬州。

当走进常州,走进淹城的时候,曾经的偏见被柔和的细雨和不急不躁的风一点一点地剥离出去,以致无影无踪。

展现在眼前的已不是主观的平淡,而是一位朴素的长者伫立在那里。

②这位长者就是至今世界无双的“三城三河”的淹城遗址。

③淹城有着南京、苏州和扬州没有的古朴和沉静,可以把它称为曾经被雕琢又被原始了的一块地;曾经被使用、被耕作但没有被包装、被炒作、被现代起来的一块地。

④这块地的形状十分特别,细细看,极像一个中规中矩的逗号。

一层河一城土地叠加着,不大不小不增不减地圈着围着。

它把春秋涌动出的现代朝气一一卷收起来,禅师般地打坐。

用亘古的风度,观风,观云,观花开花落,观服饰发型更迭,观世世代代走过的人还有碾过的那些事。

它始终沉默着,比介子推、嵇康、陶渊明还沉默,慈祥地在寂寞的地方迎送一双双实际的、实惠的、实用的眼睛,还有探索的、发现的、劳作的眼睛,在眼睛的世界里,毫不气馁地坚守着自己的坚守。

⑤这些眼睛被裹在淹城身上的褴褛服饰和“大隐隐于市”的沉默神态严重迷惑了。

可以说,遗址用它的不张不扬“骗”过了无数喜欢猎奇的眼睛。

这不是遗址的错,似乎也不是眼睛的错,因为淹城是春秋留在长江边上的一个逗号,它在风云变幻和世代更迭中期待,期待故事的完整和句号的出现。

在句号没有出现之前,淹城如同哨兵,在这里忠心耿耿地站立,一站就是三千年。

⑥淹城真的是个逗号。

很小。

从景观上讲,“三城三河”尽管有上千亩地,但与长城比,与金字塔比,与大春秋时代比,的确是个不起眼的“小弟弟”。

然而,“小淹城”却用自己的坚守、耿直、坚韧,修炼出让世人无法山寨、无法克隆、无法造假的奇特魅力,向可以飞越太空、遨游深海的现代人讲述或者还原历史碾过的春秋故事。

⑦船在子河、内河、外河间游动,船下的涟漪幻化为手拉手的时空隧道,我们在这隧道上穿梭流连,任眼睛去捕捉前后左右的时空符号,去捡拾那些珍奇的细微陈迹,品咂春秋留在这里的古朴味道。

⑧水躲开猎奇人的眼睛,在这里演绎它的活法。

⑨我被静静的水同化了,有了沿着水流寻找一星半点“源头活水”的幼稚想法。

⑩我曾经大胆地鼓吹,文化就是活法的结晶和载体。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或者一个部落集团的文化,就是这个民族、地域或者部落集团的活法。

淹城的先人为了活着,于是创造出“三城三河”的城堡模式。

有人说这是冷兵器时代的城防标本,有人说是吴越争霸的军事堡垒,我则觉得是当时人们活法的写真,或曰《桃花源记》的现实版乃至升级版。

他们想到的似乎不是“争”,而是存在与活着,或曰安全地活着,平静地活着,自由自在地活着。

于是用陆地生存,用河流保卫,静静地繁衍,静静地生息。

躲开刀光剑影,躲开你争我抢,躲开尔虞我诈。

淹城真的是个逗号。

它是三个逗号叠起来的一个让人沉思的奇异符号。

外城与外城河,内城与内城河,子城与子城河,三个牵手相连相依的符号,相得益彰地在这里静静地看风,看雨,看江河东去,看人间戏剧。

不起眼的逗号标志又是那么夺人眼球,他负载的活法文化似乎超过了现代人仰慕的珠宝和钻石。

可是,淹城为什么是个逗号,而不是句号、省略号或者感叹号?难道这里还有更为紧要的秘密没有传递?淹城还要向走进或者走近他身边的我们诉说什么情怀?
我不知道。

无论抚摸老当益壮的树,掬起沉甸甸的水,还是捡起黢黑的泥土,都让一个陌生者的内心产生震撼。

我不仅从它们身上感觉到了强大的磁力,还感觉到了春秋文化在这里酿造、沉淀和形成的气场感应——智慧的,倔强的,创造的,坚守的,都汇集在任何一个点上,去折射和解说千年春秋的灿烂。

有这样不能复制不能山寨的气场,逗号所要引出的就不仅仅是“回来吧”或者“归来吧”的昭示,至于还有什么,我不清楚,但我期待着。

(选自《散文百家》2012年第10期,有删改)
7.第①段中“平淡”的意思
是。

(2分)
8.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分析其表达效果。

(2分)
9.“淹城真的是个逗号”一句在第⑥段和第段重复出现,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

(3分)
10.第⑩段中,为什么说淹城是“《桃花源记》的现实版乃至升级版”?(4分)
参考答案: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民文学》杂志把我的两篇文章放在“非虚构”栏目,无意间使其获得了一种命名和意义。

但是,它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

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级的文学形式。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界”。

“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

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

“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

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

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

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意义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

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的质疑。

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

它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

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

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1. 下列关于非虚构文学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 非虚构文学的核心就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创造出关于事物本身
的不同意义和空间。

B. 非虚构文学在国内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概念,要想被文学界认可,首先要解决的是“真
实”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C. 非虚构文学的叙事性,就是运用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
着力探索现实的问题。

D. 非虚构文学能够打开一个内部场景,从而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可以体验到更多
的现实感和迫近感。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韦勒克反对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理论,他认为文学艺术创作出来的都应该是一个由幻觉和象征形
式构成的虚拟世界。

B. 非虚构文学的写作要具有文学的意义,就必须对真实事件进行千差万别的叙述,提供比物理真
实更多的真实。

C. 对作家创作的虚构文学作品,读者不会质疑其题材的真实性而可能会去寻找其中的趣味、人性
和某种幽深的意蕴。

D. 作者认为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是对立的,这样就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
新的思考和辨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虚构文学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也使人们产生顾虑,因为它与传统观念中文学的
虚拟性不相符合。

B. 从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物理真实是客观存在的,文学真实是在物理真实
的基础上融入了作者自身的认识。

C. 作者以倾向纪实的形式叙事,不作隐瞒,作品就不会产生由写作技巧带来的种种误读,非虚构文
学就可达到真正的“真实”。

D. 非虚构文学可以借“真实”之名,赢得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话语权,但同
时也必然接受真实性的质疑。

参考答案:
1. C
2. D
3. C
1. 试题分析:C项原文表述是“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选项表述为“运用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与原文不符.
2. 试题分析:D项原文表述是“非虚构文学…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选项表述为“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是对立的”,与作者观点不符;“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是对立的”与后面的结果没有因果关系.
3. 试题分析:C项原文是“非虚构写作只能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真实”,选项表述与原文不符.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共15分)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后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

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知知。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释:(1)壶遂,人名,天文学家。

(2)董生,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子何敢让焉。

让,谦让,退让。

B.诸侯害之。

害,残害,杀害。

C.拨乱世反之正。

拨,治理,整治。

D.《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通“旨”,意旨,意向。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知言之不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其渐久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是故《礼》以节人何以加之
D.不得保其社稷者求人可使报秦者
1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ks5u
A.我欲载之(以)空言。

B.(有国者)后有贼而不知。

C.(人臣)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D.(臣子)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14.细读第二段,下面不属于《春秋》写作意图的一项是
()
A.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 B.拨乱世反之正
C.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D.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15.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赞扬了《春秋》的博大精深——深含治国礼义方略,足以警戒世人,足以匡正世弊;也含蓄表达了《史记》的写作目的。

B.本文虽是议论文,但字里行间既洋溢着勇承大业“舍我其谁”的豪迈,又蕴含着臧否善恶是非的爱憎,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

C.本文第三段从反面来论述了《春秋》的重大社会作用。

D.文末用“礼”与“法”对比,从而反衬“礼”更重要。

参考答案:
11.B “害”为“嫉恨”
12.C (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 语气词 C 前者连词“用来” 后者介词“用”D 助词“……的人”)
13.D 应该是“不通春秋之义的臣子”
14.D 15. D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①。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②,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以羊易牛)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
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③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注】①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②觳(hú)觫(sù):恐惧颤抖的样子。

③赴愬(sù):前来申诉。

8.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何可废也?以羊易之易:交易,买卖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爱惜,爱护
C.若无罪而就死地就:靠近,走

D.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明白,清楚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①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②以若所为
C.①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②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D.①王坐于堂上②君子之于禽兽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句子是()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③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⑤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
⑥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A.①②④B.①④⑥C.②③⑤D.④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听说齐宣王同情那头将要无辜被宰而恐惧颤抖的牛,认为齐王具备王者之心,能够施行“仁政”。

B.孟子认为齐国的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并不是齐王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他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C.孟子认为齐宣王通过发动战争,与诸侯结怨的方式,虽然能够称霸诸侯,却可能会给齐国带来严重的灾祸。

D.孟子建议齐宣王施行仁政,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前来归附,到时候就没有人能够阻挡齐王“王”于天下了。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3分)

文:
②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4分)

文:
参考答案:
8.C(A易:换,替换。

B爱:吝惜。

D明:眼睛,视力。


9.B(A若:①像。

②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B所:①②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

C为:①是。

②做。

D于:①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

②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10.B(②⑤是孟子对齐王“以羊易牛”的评价,与“仁政”无关。

③是对动物的怜悯之心,不是“仁政”。

)
11.C(孟子认为齐宣王通过发动战争,与诸侯结怨的方式寻求争霸,犹缘木求鱼,不可能实现目标。

)
12.①仲尼的门徒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所以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者:……的人。

是以:所以,因此。

未之闻:未闻之,没有听说过这事。

每点1分。


②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辟:开辟,开拓。

朝;使动用法,使……前来朝见,是……前来朝拜。

每点1分,最后一句语句通顺1分。


【参考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