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贵在抓新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日报/2005年/5月/13日/第003版
新闻界
会议报道贵在抓新闻
张旭孙宝华
现在我们打开报纸可以看到,会议报道时常占据一个版面的很大一部分,在一些记者眼里,会议新闻没写头,在一些读者眼里,会议新闻没看头。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会议报道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给读者新鲜的东西。

报道的内容平淡无新意,报道的形式单调无新的格式。

我认为,会议报道不可没有,关键要从会议报道中抓新闻,而且有些会议不仅有新闻,而且是新闻的“富矿”。

一次成功的会议就是一次信息交流、一次信息总汇,会议上的大量材料包涵丰富的信息;一次有价值的会议又是一次知情人士的聚会,会议参加者往往都是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脑子里装着大量情况,更重要的是在他们身后是丰富多彩的新闻源头。

不仅如此,会议必然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正是新闻应该关注的、老百姓共同感兴趣的。

其新闻价值也就不言而喻。

既然如此,会议新闻为何让记者感觉没写头,让读者感觉没看头呢?排除会议过滥的客观原因,问题主要出在“开采”不够。

现在记者采访会议,基本是一听二看:听报告、看材料。

然后拿来稍加剪裁便大功告成。

所有新闻教科书都讲:新闻要新。

会议报道如何求新,是拦在记者面前的一根横杆,跨越这根横杆,需要付出心血与汗水。

但是,这根横杆并非不可跨越,在这方面,新华社著名记者郭玲春,给我们做出了学习的典范。

郭玲春在谈会议报道时,这样写道:大凡会议,格式程序往往大同小异。

不得不奔走于会海的记者,要善于在“大同”中求“小异”。

这里所讲的“小异”,我的理解就是有新意。

那么,如何抓住会议中的新闻,使会议报道有读者、有新意呢?从近几年我自己的实践中,认为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并争取做到:
一是把握好出发点,转变意识。

采访会议,报道会议,记者首先要转变意识,要从我是读者的出发点来考虑,也就是说要跳出会议报道的圈子,把自己当作“我是代表读者来出席会议的”代表。

2002年11月,受社领导委派,我到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新街镇参加了鄂尔多斯市退耕还林还草现场会。

为了能从会议上抓到新鲜的东西,在会议开始之前,我就从有关人士中得知,会后要给农民们发粮食,而且我也看到了到处都是三轮、四轮等农用车。

现场会散后,我重点采访了几户领到补助粮的农户,并看到了农民领粮食的高兴心情,根据这些内容,我没有按照传统会议报道模式写稿子,而是写出了一篇现场短新闻《退耕户的笑声》,全文480字,没有一句领导讲话,写出了农民对实施退耕还林的理解、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此文也获得自治区现场短新闻竞赛优秀作品奖和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

二是采访要细致。

我认为记者对会议采访如果是认真的、细致的,就一定有东西可写。

可遗憾的是,现在一些记者对会议采访往往敷衍了事、蜻蜒点水,甚至对一些重要会议的采访,态度也不十分认真。

参加会议拿到材料就走人,这样,会议报道只有从材料上抄下来,不可能有新鲜的东西。

要抓会议中的新闻,采访必须要细致。

这个细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入会议,二是走出会场。

记者应当深入到会场去捕捉新闻,会议中,时常会出现一些妙趣横生的小插曲,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甚至会出现掌声、笑声,与会者的反应、面部表情和手势等,这些都可能成为记者报道的新鲜材料。

今年3月份,我和同事负责采访全市的人代会,市长在《政府工作报
告中》一段话:从今年新学年起,市旗区财政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在国家对国贫旗农村牧区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将对全市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全部免除书本费、杂费……。

会场上顿时想起热烈的掌声,正好社领导也参加了人代会,会后社领导的一篇文章《掌声、心声》引起了我的注意,不得不佩服社领导的功底,如果不是当时深入会议进行细致观察,这篇稿子也就可能在很短时间内随即消逝。

一条新闻,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反映,在写类似会议消息这些硬新闻时,只要条件允许,都应尽可能地采用软笔法,从软角度切入,选取一典型“点”,或以特写手法,或以目击式手法,或以散文式手法,将作者的感情巧妙地融入到消息的字里行间中,从而使读者从中感到文章有不寻常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来。

一个成熟的记者之所以能在众多的社会现象中,捕捉到鲜活的东西,并能以独特的视角和别致的写作技巧把他们报道出来,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在于他对社会的高度责任心和对生命力本身的热爱。

在报道会议时,记者的眼光不仅要注视会场内有价值的事情,同时要注视会场外的情况,也是为会议报道服务。

记者在会场内获得某一新闻线索,然后再到会场外去认真采访,倾听群众的反响和评说,这样才能写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报道。

2004年3月,我参加了全市路政工作会议,会上就听到好多人说公路治理超载难等很多问题,会后,我亲自深入到全市的3个卸载点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写出了《卸载点上“治超”难》、《以“倒载”反“卸载”》、《治理超载任重而道远》3篇系列报道,在报纸上发表后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是要讲求一点写作技巧。

会议报道,有肯下功夫寻找新角度的决心,有尽可能跳出会议圈子的勇气,这是最主要的。

但是当落笔行文时,也还得讲求一点写作技巧,写作是记者基本功之一。

基本功扎实,才能比较顺利地把决心和愿望变成现实,比较好的找到领导满意和读者满意的结合点,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的会议新闻之所以独具魅力,一个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她极善于捕捉形象,并以散文的笔法创造一种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意境。

例如她的《金山追悼会在京举行》一稿,导语先是“特写”,再将“镜头”拉后,推出“全景”。

悼词“化”入场景描写中。

画面由“静”而“动”。

郭玲春高超的写作水平不是随便就可以学到的,但她毕竟为我们的努力树立了一面旗帜。

总之,改进会议报道,需要我们从会议中去抓新闻。

只要我们转变意识,深入采访,改革会议报道模式,相信我们的会议报道会有一个新的突破,会议中得到的新闻也会越来越多的呈现在报纸的版面上,呈现在广大读者眼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