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春秋》原文及译文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越春秋》原文及译文解析
《吴越春秋》原文及译文解析
《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是一部记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
着录于《隋书·经籍志》和《唐书·经籍志》,皆云赵晔撰,十二卷。
然而今本只有十卷。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吴越春秋》原文及译文解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楚平王有太子名建,平王以伍奢为太子太傅,费无忌为少傅。
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娶于秦,秦女美容,无忌报平王,曰:“秦女天下无双,王可自取。
”王遂纳秦女为夫人而幸爱之,而更为太子娶齐女。
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乃使太子守城父。
顷之,无忌日夜言太子之短,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愿王自备。
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将入为乱。
”平王乃召伍奢而考问之。
奢知无忌之谗,因谏之,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而疏骨肉乎?”无忌承宴复言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见擒。
”平王大怒,因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
奋扬使人前告太子急去,不然将诛。
三月,太子奔宋。
无忌复言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
可以其父为质而召之。
”王使使谓奢曰:“能致二子则生,不然,则死。
”伍奢曰:“臣有二子,长曰尚,少曰胥。
尚为人慈温仁信,若闻臣召辄来。
胥为人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文治邦国,武定天下。
执纲守戾,蒙垢受耻,虽冤不争,能成大事。
此前知之士,安可致耶?”
平王谓伍奢之誉二子,即遣使者驾驷马,封函印绶往许召子尚、子胥。
令曰:“贺二子父奢以忠信慈仁去难就免。
平王内惭囚系忠臣,外愧诸侯之耻,反遇奢为国相,封二子为侯,尚赐鸿都侯,胥赐盖侯,相去不远三百余里。
奢久囚系,忧思二子,故遣臣来奉进印绶。
”
尚曰:“父系三年,食不甘味,忧父不活,惟父获免,何敢贪印绶哉?”
使者曰:“父囚三年,王今幸赦,无以赏赐,封二子为侯。
”尚乃入报子胥,子胥曰:“尚且安坐,为兄卦之。
君欺其臣,父欺其子。
今往方死,何侯之有?”尚曰:“岂贪于侯,思见父耳。
一面而别,虽死而生。
”
子胥曰:“尚且无往。
父当我活,楚畏我勇,势不敢杀;兄若误往,必死不脱。
”
楚得子尚,执而囚之,复遣追捕子胥。
胥乃贯弓执矢去楚。
楚追之,使者追及无人之野,胥乃张弓布矢,欲害使者,使者俯伏而走。
胥曰:“报汝平王,欲国不灭,释吾父兄;若不尔者,楚为墟矣。
”使返报平王。
王闻之,即发大军追子胥至江,失其所在,不获而返。
(节选自《吴越春秋》,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而疏骨肉乎贼:残害
B.能致二子则生,不然,则死致:招来
C.执纲守戾,蒙垢受耻执:执行
D.报汝平王,欲国不灭报:告知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娶于秦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平王大怒,因囚伍奢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尚且安坐,为兄卦之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乃使太子守城父
B.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乃使太子守城父
C.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乃使太子守城父
D.无忌因去太子/而事平王深念/平王一旦卒而太子立/当害己也/乃复谗太子建/建母蔡氏无宠/乃使太子守城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伍奢担任太子建的太傅时,知晓了少傅费无忌进谗言陷害太子的用心,劝谏楚平王不要因为谗言而疏远亲骨肉。
B.伍奢因直言劝谏惹怒楚平王而被囚禁;城父司马奋扬奉命去诛杀太子,奋扬偷偷派人给太子建报信,太子得以逃生。
C.楚平王惭愧自己囚禁了忠诚正直的大臣,羞愧自己作为诸侯遭受了耻辱,就任用伍奢为国相,封伍奢两个儿子为侯。
D.伍尚虽知去京城是陷阱,但认为能见父亲一面,就死而无憾。
楚国得到伍尚,就把他囚禁起来,又派人追捕伍子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将入为乱。
(3分)
⑵君欺其臣,父欺其子。
今往方死,何侯之有?(3分)
⑶使者追及无人之野,胥乃张弓布矢,欲害使者,使者俯伏而走。
(4分)
参考答案
9.A(贼:狠毒)
10.B(A.介词,替,给/动词,成为。
B.都是介词,因为。
C.副词,于是/介词,通过。
D.副词,暂且/连词,况且)
11.A(根据语法结构分析与语境含义推解,“也”“乃”可作为停顿语气参考)
12.C(这是楚平王派使臣迷惑伍奢两个儿子的话,不是事实)
13.(10分)
⑴(3分)太子在城父带兵,在外结交诸侯,将要进入都城叛乱。
(“将”“交”、语意通顺各1分)
⑵(3分)国君欺骗他的臣子,父亲欺骗自己的儿子。
现在前去正是寻死,要什么侯爵之位呢?
(“往”“方”、句式各1分)
⑶(4分)楚国使者追赶他追到没有人的旷野,伍子胥就拉开弓搭上箭,想要射杀使者,使者趴在地上逃跑。
(“张”“布”“走”、语意通顺各1分)
参考译文
楚平王的太子名建,平王让伍奢担任太子太傅,费无忌担任少傅。
平王派费无忌替太子迎娶秦女,秦女长得十分美丽,费无忌报告平王,说:“秦女长得天下无双,大王可为自己迎娶。
”平王于是将秦女娶为自己的夫人,并且十分宠幸爱护她,却另给太子娶了齐国之女。
费无忌于是离开太子去侍奉平王,深切思考担心楚平王一旦死了而太子建即位,应当会害自己,于是又进谗言陷害太子建,建的母亲蔡氏不受宠爱,于是就让太子镇守城父,防备边疆。
不久,无忌天天说太子的坏话,说:“太子因为秦女的缘故,不能没有怨恨的心,希望大王自己做好防备。
太子在城父带兵,在外结交诸侯,将要进入叛乱。
”平王于是召伍奢来核对。
伍奢知道这是无忌的谗言,于是劝谏道:“大王为什么因为谗佞、狠毒的小臣却疏远亲骨肉呢?无忌在接受宴请的时候又回复说:“大王如今不制止,他的事情就要成功了,您将要被擒。
”平王大怒,于是囚禁了伍奢,又派城父司马奋扬前去杀太子。
奋扬派人前去告诉太子赶紧逃跑,不然将要被杀。
三月,太子逃到了宋。
无忌又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全都很贤能,不杀将要成为楚国的忧虑。
可以把他的父亲当人质召唤他们来。
”平王派使臣对伍奢说:“能把二个儿子引来就活,不然,就死。
”伍奢说:“我有二个儿子,大的叫尚,小的叫胥。
尚为人慈祥温和仁义守信,如果听说我召唤就来。
伍子胥做人从小喜欢学文,长大练习武艺,文能治国安邦,武能评定天下,执行纲纪,守住戾气,蒙受脏污遭受耻辱,即使受冤枉也不争辩,能够成就大事业。
这是有先见之明的人,怎么能招来呢?”
平王认为伍奢夸赞两个儿子,就派使者驾着马车,封好装印绶的匣子去许地召尚、胥。
命令说:“祝贺你们的父亲伍奢因为忠诚诚信慈爱仁义被免除灾难。
平王在国内惭愧囚禁了忠诚的大臣,在国外羞愧诸侯的耻辱,反而对待伍奢为国相,封你们二人为侯,尚为鸿都侯,胥为盖侯,相距不超过三百里。
伍奢被囚禁久了,忧虑思念你们二人,所以派我来进献印绶。
”
尚说:“父亲被囚禁三年,每天吃不下饭,担心父亲不能活命,只要父亲免死,怎么敢贪恋印绶呢?”使者说:“你们父亲被囚禁三年,现在多亏被大王赦免了,没有什么赏赐的,封你们二人为侯。
”伍尚于是进去给伍子胥。
子胥说:“你暂且安稳地坐下,我替你卜一卦。
国君欺骗他的臣子,父亲欺骗自己的儿子。
现在前去正是寻死,要什么侯爵之位呢?”伍尚说:“哪里敢贪心侯位,想见父亲罢了。
见一面就分别,即使死了也和活着一样。
”
伍子胥说:“哥哥暂且不要前往。
父亲应当让我们活下来,楚王畏惧我们的勇武,情势上不敢杀我们;哥哥如果误信而去,一定会被处死不能逃脱。
”
楚国得到伍尚,就把他囚禁起来,又派人追捕伍子胥。
伍子胥于是拿着弓带着箭离开了楚国。
楚国使者追赶他追到没有人的旷野,伍子胥就拉开弓搭好箭,想要射杀使者,使者趴在地上逃跑。
伍子胥说:“告知你们的平王,想要国家不灭亡,就释放我的父亲和兄长;如果不这样,楚国就要成为废墟。
”使者回去告知了平王。
平王听说后,当即发动大军追杀伍子胥到江边,失掉了伍子胥的踪迹,没有收获就回来了。
作者简介
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吴越春秋》赵晔少为县吏,奉命迎接督邮,他感到非常耻辱,就丢弃了迎接督邮的车马逃走了。
他来到犍为资中(今四川资阳),找到经师杜抚传习《韩诗》,彻底得到了杜抚的真传。
他在资中呆了二十年,既不回家,也不给家里捎信,家里人都以为他死了,为他举行了葬礼。
后来杜抚死了他才回家。
州刺史要任命他为从事,被他拒绝了。
后被州里举荐为“有道”(汉代举荐贤才的一个名目),终老于家中。
赵晔著有《吴越春秋》、《韩诗谱》、《诗细历神渊》、《诗道微》等。
后来蔡邕至会稽,读到《诗细历神渊》,大为感叹,以为比王充的《论衡》要强得多。
蔡邕回到京师洛阳,开始传授《诗细历神
渊》,当时的学者都向他学习。
赵晔的'著述后来都已失传,今仅存《吴越春秋》一种。
书籍简介
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原十二卷,隋以后缺佚二卷,《宋史·艺文志》记为十卷。
《吴越春秋》是主要记述春秋末期,吴越二国(包括一部分楚国)之事的杂史。
前五篇为吴事,起于吴太伯,迄于夫差;后五篇为越事,记越国自无余以至勾践称霸及其后人,注重吴越争霸的史实。
该书钞撮古史,编年记事,以补《国语》、《左传》、《史记》不足之处,如吴兵破楚入郢之役、孙武为吴军之将等记载较详。
但其史料价值却不如《越绝书》,一些传闻异说不能存其原貌,甚至以后人想象之词加于春秋末年吴、越之事。
如记伍子胥的言论,有“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这种春秋时不可能有的语言;又有越军伐吴,伍子胥显相以阻越兵,后又托梦给范蠡和文种,示以进军之路之类谬说。
因此,有学者认为此书不类汉朝之文,近于小说家言。
其内容确有介于历史与小说之间,人物的刻划,故事情节的描写,像后世的演义体,因而对后世的文学有一定影响。
唐代俗讲中的《伍子胥变文》,宋元话本中的《吴越春秋连像评话》,明清以后的许多剧目,都是以此书为依据改编的。
清人朱彝尊在指出《吴越春秋》的缺点外,也认为:“若(伍子)胥之忠,(范)蠡之智,(文)种之谋,(申)包胥之论策,孙武之论兵,越女之论剑,陈音之论弩,勾践臣吴之别辞,伐吴之戒语,五大夫(计倪、扶同、向垣、苦城、曳庸)之自效,世亦何可少哉?”
版本简介
《吴越春秋》有元代徐天祜《音注》本六卷,考辨了原书中一些记事错误之处;又有清顾观光撰《吴越春秋校勘记》一卷,后附《吴越春秋逸文》,纠正了传钞刊刻中的许多错误。
《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汉魏丛书》均收有此书。
今人张觉亦有校注本可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