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温州第二十二中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教学设计
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张丽威
一、教学设想:
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是课程标准中两种重要的学习理念,而苏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专题2《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中的活动与探索栏目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搭建了良好平台。
为此,设计本节课意在让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构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作为一名服务者和引导者出现,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主学习,构建一种和谐的教与学的双边关系。
二、教村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①通过对初中已有的酸、碱、盐电离知识,导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②实验感性认识: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同浓度、同体积的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并据此导出不同的电解质在溶液里电离程度不相同、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③利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结构知识,分析电解质的电离情况,加深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理解。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从生活中常见的酸、碱入手,通过醋酸和盐酸酸性比较的活动探究,让学生认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差别,学习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并以此探究结果为依据,介绍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对于强、弱电解质与化合物结构的关系,教学中只要将常见的化合物,如酸、碱、盐、氧化物等与电解质强弱建立联系即可;教学时可先复习电解质的有关知识,再引导学生分析水溶液中电解质间发生的反应,结合实例分析反应原理,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依据实验结果阐述强、弱电解质的定义以及区分强、弱电解质的方法。
教师还可以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与结构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常见的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充分利用教材中图3—2和图3—3分别展示了HCl和醋酸在水中的电离示意图,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可以发现两者电离的主要差别,HCl在水中是完全电离,而醋酸在水中只有部分电离。
通过直观的方法说明微观过程。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当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方面指导学生注意理论依据对新知识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注意本单元中的学习方法对第三、四单元的学习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本单元多处设置了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在第58页设置“活动与探究”,由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推测盐酸与醋酸的电离程度有无差异,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促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1、了解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差异及原因
2、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结构的关系
3、学会电离方程式书写方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3)科学思想和素质教育目标:通过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学习,掌握学习概念性知识的常用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
(4)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反对虚假的精神;
对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可设计方法如下:实验引入→引导分析→设疑→学生讨论、分析→归纳→设疑→实验验证→总结→练习反馈。
三、教法分析: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强、弱电解质概念。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强、弱电解质概念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有助于学生掌握强、弱电解质概念。
四、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的真谛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
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实验来导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引入用实验,知识的巩固、升华用实验。
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发挥化学实验最大作用,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着重突出了教法对学法的引导。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已知到未知、由个别到一般。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达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的目的。
五、教学程序:
[总结]:体现事物发展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布置课后作业]
用几个不同层次、有发散性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从练习中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节课,我采用了实验、讲述、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对电解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了理性思考、实验探究、逻辑推理、科学抽象,形成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在运用动画演示和类比迁移等方法挖掘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判断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规律,并应用此规律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达到了多维度的教学目标。
本人有以下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设计合理,问题环环相扣,在思维上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
2、教学中通过实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应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
3、本节课注重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4、板书设计简洁合理。
5、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
首先,课堂上的实验现象差异没有能及时捕捉,发挥其最佳功用。
实验探究”盐酸的电离程度大”过程中,实验1测量均为1 mol/L 盐酸、醋酸的pH,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1 mol/L 盐酸的pH=2,正确的应为pH=0,但这里我没有及时将该问题点拨,错失了一次良机;实验2、分别取3mL浓度均为1mol/L的盐酸和醋酸于试管中,与等质量镁条同时反应,观察反应的剧烈程度。
学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开始时盐酸比醋酸快,但随反应的进行,后期醋酸比盐酸要快,但这里我没有重视这一重大发现,让同学们错失了一次思维飞跃的机会。
其次,评价学生在一节课中表现和探究能力提高还不够。
如:在问题解决一中,同学的精彩回答,没有给与及时的肯定。
再次,处理微观微粒的电离时我结合flash动画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但是,flash动画不能突出表现实际的电离。
最后,课堂气氛还不够活跃,教师语言太多,教学语言不够诙谐幽默,教学设计缺乏独创性,没有引起全部学生的共鸣。
总之,这节课体现出了新课程理念,促进了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尤其是理论课的教学。
通过这节课,我自身也将会更加努力地更新教学方式,积极思考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