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第二节语言与思维 语言学概论PPT 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学界关于思维和语言产生问题的倾向 性意见
一方面,承认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 至少在语言出现之后它是人类最主要的思 维工具;另一方面,也承认人类的思维可 能先于语言产生,人类先有思维,后有语 言。
2.2语言与思维是否相互对应
人类的思维活动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抽象 思维是必须借助于语言的。语言是抽象思 维最重要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 抽象思维以外的思维活动(感性思维和发 散思维)不一定需要语言参加,但语言也 在这些思维活动中起作用。 抽象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但二者毕竟 是两种具有不同功能和属于不同范畴的现 象。
萨丕尔:“……语言的基本事实毋宁说在于概念的分类、 概念的形式构造和概念的关系。……语言,作为一种结 构来看,它的内面是思维的模式。” 洪堡特:“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不同民族的语言就好似一个多棱镜,虽然 面对的世界是相同的,但所折射出的世界 是很不相同的,那些差异之点往往反映出 不同民族看待世界的不同样式。
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
思维能力指能不能认识现实;思维方式指 如何实现这种能力。 思维能力是全人类相同的,思维方式具有 民族的特点。
思维的类型
感性思维
理性思维 发散思维
感性思维(前思维活动)
狭义——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 动,即直观思维,如视觉、听觉、知觉等 等。
广义——也包括表象思维,即唤起表象并 在想像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如记忆 表象、想像表象等。
2.1.2语言思维同时发生说
认为语言和思维同时发生,而且思维只能在语 言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如果一定要分出先后, 那么应该先有语言后有思维。 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法〕、赫德尔〔德〕、 洪堡特〔德〕、华生〔美〕 它只是论证和强调了语言与思维相互联系的一 面,却有意无意地忽略或回避了是否存在非语 言的或先于语言的思维活动。
2.儿童习得语言的原因和条件
偏重于外部条件: 模仿说 强化说 偏重于内部条件: 天赋说 认知说
“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大人语言 的模仿来掌握语言的。 “强化说”:认为儿童除了模仿之外,更 要通过不断受到外界的强化刺激来形成语 言习惯。(正强化和负强化)
理论基础: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 布龙菲尔德和斯金纳的“刺激反应” 理论
目前在语言和思维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上 比较倾向于一致的观点
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中,思维起主导作用, 思维决定语言。语言对思维的活动有一定 影响,但不能无限夸大这种影响,语言不 可能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思维先于语言产生。 语言是重要的思维工具,抽象思维需要语 言的参与;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不一定借 助语言。 思维决定语言,语言对思维活动有一定影 响。 语言能够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
一般来说,对于一个民族越是重要的东西,该 民族对它的“语言分割”就越是细密。 下义词丰富而上义词缺失——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原始思维的具体性和缺乏综合性。
对于一个民族越是重要的东西,该民族对它的 “语言分割”就越是细密
中国古代对牛的分类: 按年龄:㸬(二岁),犙(三岁),牭(四岁), 犊(小牛) 按颜色:牻(白黑杂毛),犡(白脊),犥(黄 白色) 按性别:牡(公牛),牝(母牛) 墨西哥南部和危地马拉的马亚印地安语对玉米 的分类 澳大利亚的某些土著语对沙的分类
2.1.3思维先于语言发生说
认为思维先于语言发生,虽然语言出现以 后成了思维的主要工具,但语言出现前人 类就有了思维,甚至直到语言出现之后也 存在着不需要语言参与的思维活动。 洛克〔英〕、爱因斯坦、周建人
思维先于语言产生的科学证据
人类系统发生学角度的研究——从整个人类的 发展史来探索语言和思维产生的先后顺序。 人类的个体发生学角度的研究——从儿童掌握 思维和语言的过程来拟测人类发展史上思维、 语言的产生过程。 失语症、先天聋哑人的语言、思维状况的研 究——从大脑受到损伤、丧失了语言能力和思 维能力的病理现象,以及先天聋哑人的思维状 况来推测语言和思维的产生过程。
“天赋说”:人的语言知识中至少有一部分, 即一些基本的类别范畴和语法原则,是通过生 物进化和遗传得到的,然后通过后天接触的语 言环境不断加以调整和补充,最后才获得完整 的语言知识。先天的语言能力起到了最主要的 内因的作用。 理论基础:乔姆斯基的理论 “认知说”:认为儿童在语言获得中既有遗传 机制的作用,又有语言环境的作用,或者说二 者是相互作用的。 理论基础:皮亚杰的理论
不同语言对颜色的切分
汉语:赤,橙,黄,绿,青,蓝,紫 英语: purple,blue,green,yellow,orange,re出不同民族的人的思维方式
不同民族的人对现实的认识角度是不同的。人 们通过语言对现实世界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本 身反映了某一语言社团的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因此语言对世界的分类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语言不能决定思维
从对思维产生影响的因素来看,即使承认语言 影响思维,也并不是只有语言才影响思维。 从整个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的现象来看,即使 承认思维受语言的影响,也不是所有的思维都 受语言的影响。 即使是那些我们认为似乎是“语言决定思维” 的例子,归根结底还是先有概念、判断、推理, 然后才会反映到语言中。
三、儿童语言的习得和思维的发 展
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指人 们学会说话,特别是学会自己母语的过程。 语言作为人的一种能力,在很大程度 上确实具有先天的生物遗传的性质;但语 言作为人所具有的一种复杂的能力,也必 须通过后天的学习。
孩子:爸爸,我想要other one spoon. 父亲:你是说想要the other spoon? 孩子:是的,劳驾爸爸。我想要other one spoon 父亲:你应当说“the other spoon”。 孩子:other……one……spoon. 父亲:说“other”. 孩子:other. 父亲:“spoon”. 孩子:spoon. 父亲:“other spoon”. 孩子:other……spoon.好,现在给我other one spoon了 吧?
2.3语言与思维哪个是主导
语言决定思维,即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 么样的思维,包括会有不同的思维能力和 思维结果。
尽管语言确实对思维会有一定的影响,但 不能无限夸大的作用,不能说语言决定思 维,更主要的应该是思维决定语言。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关论) (Sapir-Whorf hypothesis)
虽然不能说出一个真正的词语,但听觉 已经开始语言化了。
单词阶段(1岁左右) 能说出简单单词,把复杂的词加以缩简 说出的单词相当于一个句子(表示多种意 义) 需要环境中的刺激物 似乎不具有语法能力
已经产生了最早的语义能力,但还不具有 最初步的组织词语的能力。
双词阶段(1岁半-2岁) 将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具有一定句法和语 义关系,句尾也开始出现统一的句调 双词句可以表示多种语法关系 还没有出现虚词和形态变化
理性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思维活 动)
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复杂的逻辑形式 进行的思维活动。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本质属性的思维 形式,是思维的细胞。 判断:是确定事物性质或事物间关系的思维形 式。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未知 判断,或者由一个或几个前提得出新的结论的 思维形式。
关于“语言习得”问题的倾向性看法 儿童的语言发展肯定具有先天的生物学基 础,特别是大脑的语言功能或语言遗传机 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语言环境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必要条件,其 中包括模仿和强化这样一些外部因素都有 重要的作用。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影响儿童的语言习得, 其中包括知识积累的阶段性和智力发展的 差异性也都有一定的作用。
二、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 争论
从起源和发生上说,语言和思维是同时出 现的,还是有先有后,甚至各有各的产生 过程? 从范围和功能上说,语言和思维是始终对 应的,还是既有交叉又有区别? 从地位和作用上说,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作 用的,还是思维决定语言或语言决定思维?
2.1先有思维还是先有语言?
1.“语言习得”的过程
语言前阶段
语言阶段
非自控阶段 咿呀学语阶段 单词阶段 双词阶段 简单句阶段(实词和实词) 复杂句阶段(实词和虚词)
非自控阶段(6个月以前)
啼哭 笑 不能区别语言和非语言的声音 可以分辨不同感情的声音
咿呀学语阶段(6个月-1岁左右)
类似于自言自语的声音(不表示具体的意 义) 对语言的声音更加敏感 对大人的某些语言性指令开始能做出反应
语言和思维各自发生说
语言思维同时发生说 思维先于语言发生说
2.1.1语言和思维各自发生说
认为思维和语言有各自发展的过程,互不 相干。 柏拉图、霍布斯〔英〕、贝克莱〔英〕、 杜林〔德〕、语言学家马尔〔苏〕等。 这种看法无法解释为什么更多的时候人的 思维活动不但需要而且离不开语言的情况。
人: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 高等动物。人是由古类人猿进化而成的。 人是会死的。 人是会死的。 张三是人。 张三会死的。
发散思维(外思维活动)
也叫新思维,是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如感情、意 志、美感和相关的文化传统意识等。此外, 像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也都 是发散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二节
语言与思维
一、什么是思维? 二、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 三、儿童语言的习得和思维的发展 四、语言在人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思维
思想是人们运用大脑机能认识现实的成果。 思维是人类大脑的机能,是认识现实世界 时的一种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 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
儿童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
简单句阶段(2岁-2岁半) 连续出现2个以上的实词,基本还没有虚 词 还没有完全掌握语法系统,不能区别时态 变化 即使有时态变化,也存在“过度概括”现 象
儿童已能够正确掌握语序、层次等基本的 句法结构形式。
复杂句阶段(3岁左右) 正确使用虚词和掌握时态变化 能分辨正确的句子和错误的句子 能区别句子的同义关系和歧义现象 能谈论过去和将来发生的事情 能谈论实际不存在的事情
sheep,goat the sheep and the goat 荷(锄)、挑(土)、担(水)、提(箱 子)、背(孩子)、负(重)、挎(篮子) carry
赵元任:“音节词的单音节性好像会妨碍表达的 伸缩性,但实际上在某些方面倒提供了更多的伸缩 余地……我还斗胆设想,如果汉语的词像英语的词 那样节奏不一,如male跟female(阳/阴), heaven跟earth(天/地),rational跟surd(有理 数/无理数),汉语就不会有‘阴阳’‘乾坤’之 类影响 深远的概念。两个以上的音节虽然不像表对立两端 的两个音节那样扮演无所不包的角色,但它们也形 成一种易于抓住在一个思维跨度中的方便的单位。 我确确实实相信,‘金木水火土’这些概念在汉人 思 维中所起的作用要比西方相应的‘火、气、水、土’ (如‘fire,air,water,earth’)大得多,主要就 是
核心内容:语言决定思维,不同的语言有 不同的思维方式。 萨丕尔认为,人并不是孤立地生活在客观 世界中,而是多半要受到语言的支配,真 实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觉地根据 人类集团的语言习惯建立起来的。
沃尔夫认为,对说话人来说,语言(特别是语 法)是一种背景知识,这种知识因语言而异, 没有共同的规律。任何人在使用自己的语言进 行思维时都在无意识地运用这种背景知识。这 种语言的或语法的背景知识是思想的塑造者, 是个人心理活动、分析和综合思想材料的纲领 和指南。现实世界就是通过人们内心的语言 (或语法)系统而组织起来的。除非人们的语 言背景相同,或者通过某种方法取得一致,否 则即使人们接触到同一种现象,也不会有相同 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