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一 上学期物理12月月月考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物理12月月月考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打点计时器记录物体运动的四条纸带,物体最可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是()
A.纸带1 B.纸带2 C.纸带3 D.纸带4
2.从同一高度以不同的速度水平抛出两个质量不同的石子,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初速度大的先落地
B.两个石子同时落地
C.质量大的先落地
D.无法判断
3.建筑工人用图示的定滑轮装置运送建筑材料.质量为70.0kg的工人站在地面上,通过定滑轮将20.0kg的建筑材料以0.500m/s2的加速度拉升,忽略绳子和定滑轮的质量及定滑轮的摩擦,则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为(g取10m/s2.)
A.510 N B.490 N C.890 N D.910 N
4.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F1、F2,当它们间的夹角为90°时合力大小为20N;则当它们间夹角为120°时,合力的大小为()
A.40 N B.102N C.202N D.10N
5.关于曲线运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体做曲线运动时所受的合外力一定是变力
B.变速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
C.当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物体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一定做曲线运动D.当物体做曲线运动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方向与物体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6.如图所示,位于斜面上的物块m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作用于物块的静摩擦力说法错误的是( )
A.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上
B.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下
C.大小可能等于零
D.大小一定不等于零
7.如图所示,小孩用玩具手枪在同一位置沿水平方向先后射出两粒弹珠,击中竖直墙上M、N两点(空气阻力不计),初速度大小分别为v M、v N,、运动时间分别为t M、t N,则
A.v M=v N B.v M>v N
C.t M>t N D.t M=t N
8.1924年瑞典的丁·斯韦德贝里设计了超速离心机,该技术可用于混合物中分离蛋白。

如图所示,用极高的角速度旋转封闭的玻璃管一段时间后,管中的蛋白会按照不同的属性而相互分离、分层,且密度大的出现在远离转轴的管底部。

己知玻璃管稳定地匀速圆周运动,管中两种不同的蛋白P、Q相对于转轴的距离分别为r和2r,则()
A.蛋白P受到的合外力为零B.蛋白受到的力有重力、浮力和向心力C.蛋白P和蛋白Q的向心力之比为1:2 D.蛋白P和蛋白Q的向心加速度之比为1:2 9.如图是某物体沿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则它的运动情况应该是()
A.先加速,后减速
B.先静止,然后沿斜面加速下滑
C.先静止,然后向x轴负方向运动
D.先沿x轴负方向加速运动,然后静止
10.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典诗词是优秀文化的代表.从物理角度看古诗词会发现别有一番韵味.下面四句诗词中涉及惯性知识的是
A.毛泽东的《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唐朝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宋代陈与义的《襄邑道中》中“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D.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临崖立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11.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有()
A.路程B.时间C.加速度D.质量
12.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可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有质量的点,即质点.物理学中,把这种在实际原型的基础上,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经过科学抽象而建立起来的客体称为()
A.科学假说B.等效替代C.理想模型D.控制变量
13.如图所示,小张和小李同时从A出发,分别沿路径1、2先后到达B、C点,线段AB、AC的长度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人所走的路程相同
B.两人的位移大小相同
C.两人到达的时刻相同
D.两人在途中经历的时间相同
14.如图所示是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据此图象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质点在第1 s末停止运动
B.质点在第1 s末改变运动方向
C.质点在第2 s内做匀减速运动
D.质点在前2 s内的位移为零
15.用图所示的方法可以测出一个人的反应时间,设直尺从开始自由下落,到直尺被受测者抓住,直尺下落的距离h,受测者的反应时间为t,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
B.t∝1 h
C.t∝h
D.t∝h2
16.下列两个实验中体现出的共同的物理思想方法是()
A.极限法
B.控制变量法
C.放大法
D.等效替代法
17.用苔藓球养出来的绿植,吊在空中也能养,养成别致的景观。

如图用麻绳将苔藓球盆栽悬挂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盆栽本身就有重力,其重力没有施力物体
B.麻绳对盆栽的拉力与盆栽对麻绳的拉力是一对相互平衡的力
C.盆栽所受的重力与麻绳对盆栽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麻绳对盆栽的拉力与盆栽对麻绳的拉力是同一种类的力,都是弹力
18.如图所示,人沿水平方向拉牛,但没有拉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绳拉牛的力与牛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B.绳拉牛的力小于牛拉绳的力
C.绳拉牛的力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D.绳拉牛的力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19.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
B.马拉车前进,马对车有拉力作用,但车对马没有拉力作用
C .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就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D .只有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时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20.一个物体自由下落6s 后落地,g 取 10m/s 2,则最后 2s 内通过的位移为( ) A .20m B .80m C .100m D .180m
二、多选题
21.下图显示的是某人站在力传感器上,完成“下蹲”与“起立”动作时力传感器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已知t =0时刻人处于静止状态。

根据图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图像显示此人完成了两组“下蹲—起立”动作
B .图中t 1时刻人处于失重状态
C .图中t 2时刻人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D .“起立”的过程先超重后失重
22.如图所示,质量分别为M 和m 的物体A 、B 用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线连接,悬挂在定滑轮上,定滑轮固定在天花板上,已知M >m ,滑轮质量及摩擦均不计.A 、B 由静止释放后,在空中自由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线上的拉力一定大于mg
B .细线上的拉力一定小于Mg
C .细线上的拉力等于2
m M +g D .天花板对定滑轮的拉力等于(M +m )g 23.如图所示,人的质量为M ,物块的质量为m ,且M m >,若不计绳与滑轮的摩擦,则当人拉着绳向右跨出一步后,人和物仍保持静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地面对人的摩擦力增大
B .绳子上的张力不变
C .人受到的合力减小
D .人对地面的压力增大
24.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木块1和2,中间用一条轻绳连接,两物体的材料相同,现用力F向右拉木块2,当两木块一起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绳的拉力大小与水平面是否粗糙有关
B.绳的拉力大小与水平面是否粗糙无关
C.若水平面是光滑的,则绳的拉力为1
12
m F
m m
+
D.若水平面是粗糙的,且物体和地面摩擦因数为μ,则绳的拉力为1
12
m F
m m
++mg
25.在汽车的维修中,千斤顶发挥了很大作用,图中分别为剪式千斤顶的实物图和示意图。

当摇动把手时,螺纹轴迫使千斤顶的两臂靠拢,从而将汽车顶起。

当汽车刚被顶起时,若已知汽车对千斤顶的压力为4.0×104N,且千斤顶两臂间的夹角恰为120°,则
()
A.此时千斤顶对汽车的支持力为4.0×104N
B.此时两臂受到的压力大小各为2.0×104N
C.若摇动把手把车继续往上顶,两臂受到的压力将减小
D.若摇动把手把车继续往上顶,两臂受到的压力将不变
26.如图所示,把一质量为m的物体用一水平方向的推力F=kt(k为恒量,t为时间)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平整墙上,物体与墙壁间动摩擦因数为μ,从t=0开始计时,静止释放此物体,则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加速度a、速度v和位移x随t变化的关系正确的是图中的()
A.B.
C .
D .
三、实验题
27.某同学用图(a )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1)通过实验得到如图(b )所示的a —F 图像,造成图线不经过原点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平衡摩擦力时木板与水平桌面的倾角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该同学在平衡摩擦力后进行实验,把砝码和盘的总重视为拉力大小,为了便于探究和减小误差,应使小车质量M 与砝码和盘的总质量m 满足____________的条件;
(3)该同学从打下的若干纸带中选出了如图所示的一条(每两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图中上部的数字为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

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Hz 。

由这些已知数据计算:(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①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 = ________m/s 2.;
②与纸带上C 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 =______ m/s 。

28.某课外兴趣小组做“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步骤如下:
(1)在弹簧测力计的下端悬挂一重物M ,记下重物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
(2)将贴有白纸的木板竖直放置,三个细线套一端共系于一个结点,另一端分别系于弹簧测力计A 、B 和重物M 上,测力计A 挂于固定点P ,手持测力计B 的端拉动细线,使结点静止于O 点,如图所示。

记录下O 点位置、两个测力计示数A F 、B F 及_____。

本实验用的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单位为N ,图中弹簧测力计B 的示数只为_____N.
(3)在白纸上按一定标度作出F 、A F 、B F 的图示,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A F 、B F 的合力F ’的图示,若________,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

(4)本实验中采用的科学方法是_______.
A .理想实验法
B .等效替代法
C .控制变量法
D .建立物理模型法
(5)关于本实验,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___.
A .三根细线必须等长
B .要使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非常接近
C .每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B 始终保持水平
D .使弹簧测力计、细线都位于竖直平面内
29.某物理课外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系统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外力之间的关系,将两个质量相等的砝码盘(每个砝码盘的质量为m )通过细线连接并挂在光滑的轻质定滑轮上,并将5个质量均为0m 的小砝码放在左盘中,4个质量也是0m 的小砝码放在右盘中。

实验步骤如下:
(1)用手托住右盘由静止释放,同时用传感器记录砝码盘在时间t 内移动的距离为h ,计算机根据公式___,即可算出相应的系统加速度1a =0.202m /s ,此时系统(两砝码盘和砝码)受到的合外力为0m g 。

(2)从右盘中把一个小砝码移到左盘中,按照(1)中的方法操作,得到多组时间t 和砝码盘移动距离h 的数据点,并根据数据点绘制的h -t 图象如图乙所示,请根据图乙求出此时系统的加速度,并将结果填入下表空格处_____。

(3)依次把右盘中的小砝码逐个移到左盘中,按照(1)中的方法操作,得到其他情况下相应的系统加速度的值记入上表。

(4)利用表中的数据在图丙上描点并作出a -F 图象。

从图象能得到的实验结论是:系统质量不变时,_______。

30.用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探究物体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f=50Hz。

(1)关于该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应先释放小车,再接通电源
B.操作过程中应调节滑轮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
C.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砂桶用细线跨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D.为减小实验误差,应使小车总质量M远小于砂和砂桶的总质量m
(2)某次实验中的纸带如图乙所示,其中A、B、C、D、E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标出。

测出s1=1.34cm,s2=2.00cm,s3=2.66cm,s4=3.32cm,则B点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2。

(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通过实验获得如下表所示的几组数据,请用描点法在图丙中得出a-F的关系图像
________。

F(N)0.020.040.060.080.100.120.14
a(m/s2)0.140.230.320.420.500.590.66
(4)根据作出的a-F图像,分析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__________。

31.如图甲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探究加速度a与物体所受合力F及质量m间关系”的实验装置简图,A为小车,B为打点计时器,C为装有砂的砂桶,D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方形木板,实验中认为细绳对小车拉力F等于砂和砂桶的总重力,小车运动加速度a可由纸带求得.
(1)如图乙所示实验仪器为电火花计时器,下列关于其工作电压判断正确的是____.A.交流电源6V B.直流电源6V
C.交流电源220V D.直流电源220V
(2)图丙所示是某同学通过实验得到的一条纸带,他在纸带上取A、B、C、D、E、F、G 等7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所使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用毫米刻度尺测得:
AB=0.60cm,AC=1.60cm,AD=3.00cm,AE=4.80cm,AF=7.00cm,AG=9.60cm.根据上图可知,打下E点时小车的速度为_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m/s2.(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另一同学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砂和砂桶质量,该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加速度a与合力F图线如图丁,该图线不通过原点,明显超出偶然误差范围,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
(4)若实验中将小车换成滑块,将木板水平放置可测出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要
测出动摩擦因数μ,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实验测得的动摩擦因数μ比真实值_______(填“大”或“小”).
32.在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
(1)下列仪器需要用到的是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先释放纸带再接通电源
B、拉小车的细线应尽可能与长木板平行
C、纸带与小车相连端的点迹较疏
D、轻推小车,拖着纸带的小车能够匀速下滑说明摩擦力已被平衡
(3)如图所示是实验时打击的一条纸带,ABCD……为每隔4个点取计数点,据此纸带可知小车在D点速度大小为_________m/s(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四、解答题
33.质量m=10kg的物体,在F=40N的水平向左的力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从静止开始运动.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30N.在开始运动后的第5s末撤去水平力F,求物体从开始运动到最后停止总共通过的路程。

34.如图所示,质量m=1kg的物体静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A点.物体在斜向上与水平方向夹角α=370的恒力F作用下,从A点开始运动,到达B点时立即撤去拉力F,物体最后滑到C点静止.物体开始一段时间及隔一段时间后的v-t的图象如图.g取
10m/s2,sinα=0.6,cosα=0.8.求:
(1)动摩擦因数μ;
(2)恒力F的大小;
(3)0~1.8s内物体位移s的大小.
35.长木板的质量M =1kg ,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在木板最左端放置一质量为m =2kg 的小物块(可看作质点);物块和木板、木板和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为
10.2μ=、20.1μ=。

某时刻对小物块施加一个水平向右、大小为10N 的恒力F 作用,使小物块由静止开始运动,当物块运动时间t =2s 时突然撤去F ,最终小物块恰好没有从长木板上掉下去。

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g 取10m/s 2。

试求
(1)撤去F 时小物块和长木板各自的速率
(2)长木板的长度(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6.在火炮发明并被大规模应用于实战之前,抛石机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破城重器。

某一同学仿照古代抛石机制作一个抛石机模型如图所示,炮架上横置一个可以转动的轴,固定在轴上的长杆起杠杆作用,长杆可绕转轴O 转动,转轴O 到地面的距离为h =0.5m ,发射前长杆A 端着地与地面成30°夹角,A 端半球形凹槽中放置一质量m =2kg 的物体,用手搬动长杆另一端B 至O 点正下方,B 贴近地面且速度B v =1m/s ,此时长杆受到装置作用迅速停止,A 端物体从最高点水平飞出,g 取10m/2s
(1)求物体从最高点飞出时的速度A v
(2)求物体从最高点飞出前对长杆凹槽在竖直方向上的压力。

(3)若改变长杆转动的速度,使物体在最高点恰好与凹槽间无相互作用力,求物体落地点离转轴O 的水平距离。

37.质量为m 的小球从离地面足够高的地方由静止释放,运动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F 与运动方向相反,大小与速度v 成正比,即(F kv k =为未知比例系数)。

运动时间0t 后,小球以速度0v 做匀速直线运动。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

求:
(1)比例系数k 的表达式;
(2)当小球的速度为02
v 时,小球的加速度的大小; (3)有同学认为:在时间0t 内小球下降的高度002v t h <
,你认为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如果不正确,写出你的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

38.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的轻质弹簧左端固定,用质量为m =1 kg 的小物块压紧弹簧,从A 处由静止释放后的物块,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向右运动,物体离开弹簧后继续运动,离开桌面边缘B 后,落在水平地面C 点.C 点与B 点的水平距离x =1m ,桌面高度为h =1.25m , AB 长度为s =1.5m ,小物块可看成质点,不计空气阻力,取g =10
m/s2.求:
(1).物块在水平面上运动到桌面边缘B处的速度大小.
(2).物块落地时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值.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打出的纸带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相同,纸带l上相邻两点的间距都相等,所以纸带1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打出的纸带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相同,纸带2上相邻两点的间距先增大后减小,所以纸带2做先加速后减速的变速运动,不可能为匀变速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打出的纸带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相同,纸带3上相邻两点的间距逐渐减小,所以纸带3做减速运动,可能为匀变速运动,故C符合题意;
D、打出的纸带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相同,纸带4上相邻两点的间距先减小后增大,所以纸带4做先减速后加速的变速运动,不可能为匀变速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平抛运动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与物体的质量和初速度无关,因下落的高度相同,故两个石子的竖直分运动完全相同,因而两个石子同时落地,B正确.
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对建筑材料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得绳子的拉力大小等于
F=210N,然后再对人受力分析由平衡的知识得,得F N=490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人对地面间的压力为490N,B对.
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两个大小相等的共点力F1、F2,当它们间夹角为90°时,合力大小为20N,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分力的大小;当它们夹角为120°时,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的大小。

【详解】
两个大小相等力之间的夹角为90°时,合力大小为20N,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则
12
102 2
F F N N
===。

当它们夹角为120°时,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则
102
F N
=
合。

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A. 曲线运动受到的合力与速度不共线,但合力可以是恒力,如平抛运动,故A错误;
B. 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如匀加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
C.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和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故C正确;
D. 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6.D
解析:D
【解析】
设斜面的倾角为θ.当F<mgsinθ时,物体有下滑的趋势,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当F=mgsinθ时,静摩擦力为零.当F>mgsinθ时,物体有上滑的趋势,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下.故选项ABC正确,D错误;本题错误的选D.
点睛:本题考查分析和理解静摩擦力的能力.静摩擦力的产生取决于物体有没有相对运动趋势,可运用平衡条件加深理解.
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CD .弹珠做平抛运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有:
212h gt =
可得:
t = 因竖直下落高度h M <h N ,可得t M <t N ,故CD 错误;
AB .两弹珠水平位移x 相等,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有:
x =vt ,
则v M >v N ,故A 错误,B 正确。

故选B 。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A. 蛋白P 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合外力不为零,故A 错误;
B.受力分析时不分析向心力,故B 错误;
CD.由圆周运动公式
2==F ma m r ω
可知,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因蛋白P 和蛋白Q 的半径之比为1:2,则向心加速度之比为1:2;但向心力大小与质量有关,因不知道两蛋白质量,则无法确定向心力之比;故C 错误D 正确。

故选D 。

9.C
解析:C
【解析】
x-t 图象中,图象的斜率表示速度,故第一段直线表示速度为零,即物体静止不动;第二段直线斜率为负,表示物体向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 正确,ABD 错误;故选C .
点睛:对于图象,通常要从轴、点、线、斜率、截距、面积等角度分析,本题关键要能区分x-t 图象与v-t 图象.
10.D
解析:D
【解析】A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描述红军到过很多有山水的地方,与惯性无关.故A 错误;B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指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描述坐船很快,与惯性知识无关,B 错误。

C 、参考系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假定静止不动的物体.故只要研究对象与参考系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则观察到的结果是物体静止不动.在本题中船是向东高速行驶,诗中描述了“花”、“榆堤”和“云”的运动都是以船为参考系.故C 错误;D 、惯性是物体总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临崖立马收缰晚”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物体的运动状态不能突变.故D 正确.故
选D.
【点睛】该题考查对相对运动、参考系、惯性等物理概念的理解,真正理解了参考系等概念即可顺利解决此类题目,而要理解这一概念就必需多看课本,多认真处理此类题目.1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矢量运算遵守的是矢量法则,即平行四边形定则;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是标量,标量运算遵守的代数加减法则。

加速度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而路程、时间、质量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是标量。

故选C。

12.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这四种处理问题的方法,是我们常用到的,根据每种方法含义可以做出判断;
【详解】
A、所谓科学假说,是指认识主体在已知的有限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的基础之上,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知自然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所做出的推测性的解释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所以A错误;
B、等效替代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物理学中有许多运用这种方法的实例,如在电路中以一个电阻来等效代替多个电阻,以便于分析电路,在研究二力合成的问题上,将两个力与等效的一个力作对比,所以B错误;
C、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学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叫理想化方法,质点就是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建立的一个理想化物理模型,所以C正确;
D、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所以D错误.
【点睛】
知道各种方法的确切含义,再来判断就很容易了,理想模型是我们高中经常遇到的,如质点,点电荷等都是理想模型.
13.B
解析:B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