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与人性的和谐统一——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观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最小说·读写大视野
内容摘要: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记录了叶嘉莹先生为诗词不渝追寻的一生。

整部影片音画相应,没有故事情节,却将中国古典诗词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影片还着力刻画了叶嘉莹先生“千年传灯,日月成诗”的人性大美。

诗词拯救了先生,先生复活了诗词,这两种美和谐统一,清幽淡远,久久回荡。

本文将试着从诗词与人性的和谐统一角度对影片作些许解读。

关键词:诗词与人性;拯救;复活;和谐统一
一弯新月,清辉满地;窣窣槐叶,徐徐落下;青砖黛瓦,静静诉说;皑皑白雪,款款深情……这是关于叶嘉莹先生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留在我脑海的画面,挥之不去。

在《短歌》的巡回乐音中,影片清幽淡远,音画相应,久久回荡。

观看完,就像都市人抵达一处村庄,内心安静,欣喜不已;就像行走在黑夜里的人看到了光明,浑身充满希望,充满力量。

一、大苦大难之时,诗词拯救了她
月亮,四合院,槐树。

影片开头就用充满意境的画面将观众迅速带入影像之美与诗词之美。

这四合院,正是叶嘉莹先生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孕育她诗词情怀的起源地。

整部影片以北京四合院的结构模式展现她坎坷坚韧仍不渝追寻初心的一生。

先生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

18岁丧母,生下二女儿丈夫只看了一眼便离她而去,52岁时大女儿女婿遇车祸;历经战乱、政治迫害、海外飘零、晚年才回到祖国的怀抱。

作为女人,似乎所有的不幸她都经历过。

但在历经这么多重大苦难后,叶嘉莹并没有被生活所打垮,相反,她一次次坚韧地挺了过来。

在这个过程中,是诗词拯救了她。

1941年秋,叶嘉莹的母亲从北京去上海手术,返回途中因手术感染不幸逝世。

叶嘉莹一时难以接受,闭门十来天,写下了《哭母诗》八首。

其一为“噩耗传来心乍惊,泪枯无语暗吞声。

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少年丧母,人生之大不幸,更让先生痛苦难过的是,母亲离世时她不在身边。

此苦此痛,唯有诗词排解。

“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声声呼喊,字字泣血,让人难过之时倍加感动和珍惜。

七十年代,叶先生两个女儿先后结婚,相继在加拿大的两个城市安定下来。

这是她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光,她想,一切苦难都过去了,故乡可以回去了,她可以时常乘飞机去看望两个女儿。

然而,这种快乐仅仅在飞机上维持了几个小时。

刚到小女儿家时噩耗便传来:当年那个与她相依为命在患难中成长的长女言言与女婿永廷以车祸罹难。

仅仅离别了三日,竟天人永隔。

如母亲去世一样,女儿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让她寄托哀思的只有诗词。

痛不欲生的她强忍着悲痛赶往多伦多料理完女儿的后事回到温哥华之后,她把自己关在家里,避免接触一切友人。

叶嘉莹日日哭之,陆续写下了《哭女诗》十首。

几十年后的今天,先生吟唱《哭女诗》,仍让人止不住泪流满面:“噩耗惊心午夜闻,呼天肠断信难真。

何期小别才三日,竟尔人天两地分。

”也许我们不知道,先生清淡吟咏的背后承受了多大的苦痛和隐忍。

就像先生所说:“也许我写的诗词或论文,你们觉
诗词与人性的和谐统一——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观后康华英
. 36 .
.经典解读 .
得还有美的地方,可是那是我用多少忧愁和苦难织出来的。


叶嘉莹的大半生都在颠沛流离,至亲一个个被夺走,她伤心悲痛却从来没有一蹶不振。

每当拿起诗词,她就有了力量和这个世界对抗,与苦难抗争。

诗词存在于苦难,也承受着苦难。

苦难之中,先生有所持守,以诗词拯救了自己。

王国维说:“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这是叶先生的最好写照。

世界吻她以痛,她却报之以诗。

二、传承复活之间,彰显人性大美
荧屏中96岁高龄的叶先生,满头银发,一袭紫色纱裙,轻轻吟咏。

《短歌》徐徐里,充满意境的画面和叶先生身上散发出来的古典雅致相得益彰。

有人说,她站在那里,就是对诗词最好的注解。

影片着力表现的,便是先生在传承复活诗词过程中彰显的人性大美。

一个人能诗意地活着,做有价值的事,生命会变得有意义。

先生一世多艰,却始终寸心如水。

支撑和拯救她的,是诗词。

而反过来说,也是她,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传承和复活了古典诗词。

她是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受聘为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她是“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90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亲自写诗为她祝贺。

作家蒋子龙说,现在谈诗词,世界上再无二人可以与叶先生相比。

就是这样一个女子,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她致力于古诗词的吟咏和传诵。

她的吟咏不是普通话,而是根据自己对诗词独特的理解,用一种特别的腔调嘤嘤有韵。

影片中先生吟咏诗词贯穿始终。

母亲离世她吟咏“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让人感同身受作为少年的她失去母亲的痛,潸然泪下,泣不成声;大女儿女婿突遭横祸让晚年的她痛不欲生,一时难以接受,小别三日“竟尔人天两地分”。

这种痛先生在今天的吟咏中竟显得清幽淡远,旁人似乎无法理解。

殊不知这正是不哭胜哭,不说却已包括。

无论是《哭母诗》,还是《哭女诗》,或者其他,她特别的吟咏让影片华而不贵,清而不淡。

吟咏中音画和谐完美,让观众觉得余味其中,意犹未尽。

她是古典与现代的桥梁和纽带。

朗读者的舞台上,耄耋之年的她端坐舞台,吟咏诗词,董卿尊称她为先生;她的学生席慕蓉说“先生讲诗词极富感召力,讲李白李白就出来了,讲杜甫杜甫就活灵活现”;“叶先生的教诲影响了我一生!”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在南开大学举行的“叶嘉莹教授九十华诞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时如此表示;他还说,“我是叶先生的旁听生,叶嘉莹先生对古诗词的教诲真的是对我开启了一扇门,让我欣赏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正如叶先生自己所说,“写诗读诗是生命的本能”,她不仅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她引入西方文论诠释中国古典诗词,对新诗亦抱持兼容并包之态度。

她穿梭于古典与现代之间,做最无私也最无悔的付出。

毋庸置疑,她是古典与现代的桥梁和纽带。

从台湾大学到多伦多到哈佛再到南开,先生的课过道都挤满了人,有人甚至手制“听课证”去窗户旁听。

她从不用讲义,诗词都在她眼里,在她心中。

她用坚韧和执着守护着诗词,她用清幽和淡远吟咏着诗词。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王国里,她是女神,是一道光,这光极富穿透力,在近一个世纪甚至更远的时间长河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诗词人。

她是中国女子的典范。

有人说,女人,就应该活成一首诗。

而叶嘉莹无疑就是一首诗。

贵族出身却无半点娇气,收获了人间至高荣誉,却也经历人间至深苦痛。

这是一首含义隽永之诗,它温婉、沉郁、典雅、大气,读来隐隐作痛,却满口生香,回味无穷。

先生的一生,是传承与复活诗词的一生。

这传承与复活之间,彰显的便是人性大美。

这人性,是先生由内而外的诗词气质和溢于言表的才情,是时过境迁后的淡然,是承先启后穿梭于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千年诗心。

从漂泊到归来,从传承到播种,她替未来传承诗词命脉,她为世界养护中华文明的根系,千年传灯,日月成诗。

人物本身的魅力,影片的形式之美,诗词之美,影像之美,人格之美,使得影片如一杯茶,浓淡相宜,舒适熨帖。

而在这众多大美中,影片将中国古典诗词之美与叶先生的人性之美合二为一,相得益彰。

掬水月在手,花香弄满衣。

叶先生手里的水和花,是诗词;而这月,这香,便是先生在传承和复活诗词时散发出来的光芒和芳香。

这光芒和芳香,悠然自得,清幽淡远,久久回荡。

康华英,湖北黄冈蕲春县李时珍中医药职业技
术学校教师。

. 37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