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方案误区和解决办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励方案误区和解决方法
鼓励就是以一定的行为标准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标准组织成员的行为,的鼓励方案误区和解决,供参考!
管理者手边资源有限,常常借时间换空间,把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放到此刻,让人感觉,让人体验,这种拥有感,会抚慰身体上的疲惫,会刺激逐渐麻痹的心灵,从而激发斗志。

可惜,移动互联时代的身体和神经,习惯了迅捷和多项选择,变得迫不及待,不耐烦等待。

也是,都VR时代了,谁还在乎你的2D技术?
提示:画饼也需要与时俱进,引领感官。

把任务或者指标不断拆分,时间不断变短。

把一个季度一百万的任务,变成一分钟销售八元钱。

八块钱销售额,你还觉得多吗?就算每天工作八小时,也就二十多块钱,多吗?不多吧。

而且,中国十几亿人口,只要小小一部分人使用这个产品,也已经是个宏大数目。

这么一想,区区一百万指标,算个什么事?
可惜,你给的预算是不能这么算的,否那么每分钟能够使用的预算就会更少。

你说,拿这么一点预算去做销售,无异于空手套白狼不是么?
提示:如果鼓励是单方向的箭头,起点应该在对方那里。

鼓励谁,就要以谁为中心。

这种方法我就不多说了。

那就是苦口婆心,扒心扒肺,希望对方亲临其境,甚至恨不能让你和他重新经历一遍自己的英雄之旅和人生感悟。

可惜,时代不同,很多经历老化了过时了。

不要让刻舟求剑的故事换个方式重演。

不然呢,就算管理者感动了自己,对方也会无动于衷的。

提示:不要高估自己的经历,哪怕特别真实感人。

让团队的其他人分享,树个典型,希望启发到大家;或者,分享团队以外的成功经历;或者,拿领域以外的他山之石,去“攻”本领域的“玉”。

可惜,很多人从小就习惯了父母拿朋友家孩子的学习成绩来刺激自己,到大自然就更不喜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境,很难把别人的经历移植到自己的区域。

就算那些成功者本人,就一定能让成功永续吗?
提示:让人承受方法,先要让他承受动机。

鸡汤本是好东西,时下都成贬义词了。

做销售不是“秘密”,不只是“正能量”,就算预见最好的自己,也是远水不解近渴。

文章,书籍,教程,甚至一些大师的现场……有些高管得了真传,带着团队一次次体验雷同的疯狂。

可惜,鸡汤不是药,不能因为喝了口汤,就置“感冒“于不顾。

当然,很多团队也是口头照应居多,实际信奉不多。

提示:汤药汤药,汤是汤,药是药。

上面列举的五种常见的做法,本身并无不妥,这些方法曾经有效,将来还会有效。

无效,不是因为方法,而是使用方法的人。

高效的鼓励者与普通的鼓励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我以为”。

如果在鼓励之前,方法就已经存在,那个方法就是“我以为”。

如果鼓励的方法在鼓励的需求出来之前就早已存在,至少可以说明两点:这个方法对谁都一样,还有,在任何时候都一样。

如果
是这样,那么管理者收集和掌握的鼓励方法越多,鼓励的效果可能就会越差。

为什么?但凡试图用共性的方法,去解决个性的问题,结局都差不多。

有一种让人厌倦的管理者,就是不问青红皂白,只要下属稍微表现出鼓励的需求,就能在瞬间开出鼓励的“处方”,就像鼓励的万金油。

“我以为”百试不爽,却忘记了每一次鼓励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提示:鼓励者,心里没有方法,只有对方。

鼓励的主语是谁?是我,还是对方?内心自动给出的答案是不是“我”?给出这个答案的,要提防管理者的傲慢。

鼓励,一定是管理者鼓励对方,一定是天经地义,毋庸置疑吗?
当一个管理者自觉承揽了鼓励的职责,就注定会有力不从心的那一刻。

很多管理者尽管在每次鼓励时碰的头破血流,仍然硬撑着很负责地去鼓励,很少有人愿意成认自己做不到。

鼓励的真相是:“你鼓励自己,我支持你到达目标”。

能鼓励对方的,只能是对方自己;除非进驻对方的内心,没人能鼓励到他。

有人提出异议:那还要管理者做什么?答复这个问题之前,想听听被鼓励者的说法吗?
“经常我话还没说完,老板就忙着教育我了。


“说了一堆早就说过屡次的道理,给了很多我早就使用的方法,还从精神上要求我担当,但是一提到指标改变预算增加就说是公司的,他没有方法改变,那么老板的担当又在哪里?鼓励的价值在哪里?”
“得到提升以前他也常常抱怨的,升迁之后,马上就换一个说辞,如何让人信服?”
“业绩时候,你问我原因;指标完不成的时候,你问我原因。

如果知道原因,我为什么还要等到你问?如果不知道原因,你问了我凭什么就能知道?”
“作为老板,你能说些我觉得有用的吗?难道不应当让我看到希望吗?”
提示:鼓励的方向,是让对方更多项选择择,是燃起希望,而不是让对方感受挫败和沮丧。

如果管理者自说自话,如何鼓励对方?如果管理者不能理解对方的处境,或者理解的是自己想象的处境,怎么鼓励对方?如果管理者说的,都不能说服自己,如何鼓励对方?
我看到一些上下级之间的对话模式。

当团队成员提出一个问(bao)题(yuan),管理者自己也是同感的,可是自己的角色使然,非要违心地说一些连自己都听不懂的大道理,这样的对话模式不只是本次对话无效,其影响和伤害是很远很深的。

下属可以理解你的处境,但是管理者仅仅得到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提示:信任是鼓励的前提,不要高估经历和职位,而是先创造鼓励的气氛
团队里有人觉得自己的指标完不成,这是不是需要鼓励的时机?管理者可能认为是,而团队觉得不是,因为对方可能会觉得这是指标太高,而不是鼓励问题;这是政策的限制,而不是鼓励问题;这是战略没有优势,而不是鼓励问题;会认为我本身没有问题,我也曾是销售老手,鼓励能改变什么?
这样说来,鼓励的方向是什么?未必就是苦口婆心讲道理,也不是名言警句讲故事,可以拓宽一点点视野,比方指标完不成,那么奉献率会怎么样?都在政策限制的情况下,团队里是不是还有人
完成指标?同样的战略,有人增长更快,是不是偶然因素?同样的战略,团队里有人完成得好,是不是指标分配不合理所致?
提示:有时候,鼓励就是看得开
很多人觉得没有信心,是因为失去了绝对优势,比方竞争对手的强势介入,冲击了现有的格局,导致市场份额的快速下滑。

这种突然的失衡,会让人不安。

可是我们并不需要硬把竞争对手排挤出去才能解决问题,从公司的层面说,我们需要在新的格局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从个人层面说,只要比其他人的市场份额下降更慢就是对公司的价值。

这就是相对优势的概念。

再举一个更明显的例子,比方二月份业绩比一月份下滑,有人为此焦虑,可是只要同比增长比例不低于一月份的同比增长率就不算差,因为季节的原因或者假日的影响在去年同期也会出现。

这也是相对优势的情境。

提示:有时候,鼓励就是建立合理的参照系。

不是有人觉得指标完不成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具象这种完不成的感觉,让自己看得更全面一些。

比方,这种完不成,对各个产品都是同等难度吗?或者有难易的不同?这种完不成,对每个区域都是同等难度吗?或者有所差异?这种完不成,对类型的客户都是同等难度吗?还是有所不同?这种完不成,对每个人都同等难易程度吗?还是不一样?
随着变着角度地描述这种不同,双方会发现更多的完成指标的时机;随着把感觉逐渐具象,双方都会产生更深入的洞察。

提示:有时候,鼓励就是一场中立的对话。

多半的纠结,都局限于资源。

资源都不能解决的问题,一定不是问题;资源能解决的问题,那么不用纠结,只要寻找资源就可以了,不是吗?
资源不够,不是因为不会要,就是因为不敢要;要不到资源,要么是因为不了解市场,要么因为不了解老板。

资源不够,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不了解资源本身。

要想了解资源,就要学会把资源分类,比方直接资源与间接资源的比例?用来增长业绩的资源与维持业绩的资源占比各是多少?用来开拓市场的资源占比?构造性资源占比?不会为资源分类,就不会分资源,也不会用资源。

当然,要想资源充足,最关键的是提高资源的敏感程度,比方对间接资源的敏感度,比方其他部门资源,其他公司资源,以及客户那里的资源等等;还有无形资源的敏感度,比方政策,思维模式,名声或者口碑等等。

这些无形的间接的资源,往往能影响我们对有形的、直接资源的拥有量。

所以,真正的鼓励,是和对方一起“看见”更多。

看见,是一种能力。

在不同的时间选择做一面镜子,管理者可以帮助对方见所未见,大约就算是一种鼓励了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