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答论述文本题,厘清常用设误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答论述文本题,厘淸常用设误法
新考纲规范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题型:三道选择题,四选一(错误项或正确项)型。
怎么解答此类试题呢?最佳破解之策就是,看淸英常规常用的设误法。
经过研究,其常规常用的设误法,无非以下几种。
一、偷换概念
本来是这个意思,设题者却故意换成那个意思,即偷换概念、偷梁换柱、以假乱真、混水摸鱼、混淆是非、顾左右而言他。
譬如:
例1, 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016?全国卷I第1题D项)
我们先看原文:“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将原文与选项比对一下,立即就可发现,命题者偷换概念,把“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偷Q成了“内容的真实性”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不可替代。
看淸了,就可选出D项是不正确项。
二、范围失当
任意扩大或缩小范圉,故意把部分当整体,或将整体当部分:或混淆数量多寡等等,是命题者的设误手段之一。
譬如:
例2,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
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2016?全国卷I第2题B项)
此项就犯了范围扩大化的错误。
原文只是说“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并没有泛指旧史学。
三、无中生有
原文根本没有的东四,命题者却说有,也是命题者常用的设误法之一。
譬如:
例3,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岀土的新材料。
(2016?全国卷I第3题B项)
此项的错误是,原文已指出'弋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也不是向壁虚构的”,并未讲“还要依靠地下出丄的新材料”。
这就是无中生有之设误法。
看淸英伎俩,解题不难也。
四、颠倒是非
把对的,说成不对;或者把不对的说成对的。
这就是典型的颠倒是非。
设题者常常以此手法设题。
譬如:
例4,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2016?全国卷II第3题B项)
该项“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的表述是合乎原文意旨的,"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与原文"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的表述相关,也可合理推岀。
但“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的推论与原文第4自然段“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的表述不符。
从该句可知,现代小说并非不要虚构了,而是虚构的功能指向发生了变化,从故事之中挪到了故事之外。
因此,该说法与原文不符,颠倒是非,是错误的。
五、肯否失当
“肯否失当”,即肯泄与否定失当的简称。
把肯左的说成否立的,或者,把否立的说成肯定的。
这跟颠倒是非有些类似。
譬如:
例5,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2016?全国卷II第2题C项)
此项开头说的“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与原文不符,看原文第4自然段相关语句,如''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等等,可以确证,现代小说的特点,恰恰是看重“如何讲故事”的。
看重,是肯泄:不看重,是否泄。
这就是肯左与否定失当。
六、逻辑混乱
事物之间是有一泄的逻辑性的,不能违背逻辑。
而命题者却常常设宜一些逻借混乱项来测试考生。
譬如:
例6,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2016?全国卷II第1题B项)
此项中关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的相关信息,可见于原文第2自然段“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一句。
该句阐明: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不大,都以经历见闻为主,其主要区别在于流传形式。
因此,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流传形式”。
该项引导出的两相比照部分, 未着眼于“流传形式”,形成一个逻辑完整的表述:虽然前半句的“口耳相传”讲的是流传形式,但后半句的“游历见闻”,则没有继续从“流传形式”(如记录和阅读)的角度来讲。
关于两者“本质差异”的表述,逻借混乱,与原文不等值,是错误的。
七、强加因果
把原因和结果颠倒,这叫颠倒因果;而把两者之间无因果的,却强加上一个因果关系,这就是强加因果。
轡如:
例7, “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2016?全国卷【II第3题B项)
根据原文第1自然段"在'五四’以前,史料范用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可知,上面所说"之所以……是因为……”,是命题者强加的因果关系。
八、说法绝对
很多命题者都非常喜欢用一些绝对化的概念来叙述选项、设计选项,什么“最佳”、“一左”、“完全”、“不能”、“第一”……这些都是绝对化词语,看到这些词时,一泄要谨慎判断。
譬如:
例8,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英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岀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2016?全国卷III第2题D项)
我们仔细看原文,原文最后1个自然段,第一句说“上而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这里明明是说“也能”,而解说项中的“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的“不能”说法绝对化而错误。
九、张冠李戴
混淆人物或事物,把这个人、这件事,说成是那个人、那件事。
这就是张冠李戴。
命题者也喜欢这么干。
譬如:
例9,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2016?全国卷III第1题C项)
根据原文,第2自然段说“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 ” 命题者的解说项认为,'‘疑古”的过错在于一并怀疑尧、舜、禹,而原文则认为,怀疑精神与态度有可取之处,“疑古”的过错在于没充分研究史料。
把“没充分研究史料”说成“一并怀疑尧、舜、禹”,即把这件事,说成是那件事,张冠李戴也。
总之,对于论说文本阅读的测试题,破解之策就是,看淸命题者的设误项,就能准确无误地选到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