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题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江市高中2016届第三次模拟考试题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卷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图I示意我国第30次南极科考线路(箭头表示科考船前行方向).读图1,完成下列问题。
1。
2013年11月7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出发,经过近1个月的航行,于12月2日到达南极中山站,在此期间
A.南极洲极夜范围逐渐缩小B.船员观察到正午日影逐渐变短
C.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D.船员经历白昼逐渐变长
2.中山站的年降水量远小于长城站,主要受
A.极地东风影响B.盛行西风影响C.极地高气压带控制D.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3.借助洋流顺水航行的航段是
A.弗里曼特尔至中山站B.中山站至罗斯海C.弗里曼特尔至爪哇岛D.乌斯怀亚至长城站【答案】
1。
D
2.A
3。
C
【解析】
试题分析:
1。
11月7日到12月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且向南移,南极极夜范围逐渐扩大,A错;该船距离太阳直射点距离先近后远,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正午日影先变短后变长;B项错;时间愈接近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C错;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船员自北向南经历昼逐渐变长,D对.
2。
影响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大气环流。
长城站纬度较中山站低,影响长城站的主要是西北风影响,全年阴天多,云量大;中山站主
要受极地东风的影响,空气干燥,降水少。
选A项。
3.弗里曼特尔至中山站段,航向东北向西南,中途经历西风带,洋流自西向东流,船只逆水而行,A错;中山站至罗斯海流经极地东风带,洋流自东向西,逆流而行,B不符合题意;弗里曼特尔至爪哇岛段,航向自南向北,流经澳大利亚的西侧,顺自南向北的西澳大利亚寒流,C项正确;乌斯怀亚至长城站自北向南,中途经历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不能顺洋流而行,故D错误.
考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降水的因素;洋流对航行的影响.
图2a是我国某区域地形水系图,图2b是该区域四个水文站径流量的季节分配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4.台兰水文站所在地区的典型河流堆积地貌是
A.洪积一冲积平原B.河漫滩平原C.三角洲D.“V"型谷
5.四个水文站流量季节变化最小的是
A.沙里桂兰克站B.协和拉站C.巴吾托拉克站D.台兰站
6.地下水补给最显著的河段是
A.沙里桂兰克上游B.协和拉上游C.巴吾托拉克上游D.台兰上游
【答案】
4.A
5。
C
6。
C
考点:流水作用与地貌,河流的季节变化,河流的补给类型.
图3为某年11月3日6时(图3a)、12时(图3b)局部地区近地面等
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7。
11月3日6时,北京吹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8.该日6时至12时时段,天气最有可能由晴转雨的城市是A.北京B.济南C.大连D.青岛
9.与6时相比,北京市12时
A.雾霾加重B.气压升高C.风力减弱D.云量增大
【答案】
7。
B
8。
B
9。
D
【解析】
试题分析:
7。
6时(图3a)中气压中心为低压,北京位于低压中心的北部,风由北吹向南,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形成东北风,选B项.
8.此题考查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北京始终处于低压中心附近,天气变化不大,A错;济南6时处于冷锋前,单一的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随后冷锋过境,迎来阴雨天气,B项正确;大连、青岛一直处于冷锋锋前,天气变化不大,C、D错;
9。
所在时间段北京所在气压降低,空气以上升气流为主,有利于雾霾的扩散消失,A错;图示等压线判断气压值是降低的,B错;等压线变得密集,风速加大,C错;气压降低,上升气流加剧,多阴雨天气,D项正确.
考点:气压场的判读,天气系统与天气.
图4为我国某山地东西向的地质一植被剖面图。
读图4,完成下列问题。
10.图中山峰依次经历的地质作用是
A.变质作用→断裂抬升→地表侵蚀B.变质作用→褶皱隆起→地表侵蚀
C.岩浆侵入→地表侵蚀→断裂抬升D。
岩浆喷出→地表侵蚀→断裂抬升
11.图中所示森林属于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
【答案】
10。
A
11。
D
【解析】
试题分析:
10.由图中信息得知,该地山峰为主要为变质岩,根据山峰与周围岩石
的相互关系可知该山峰为断块山,及岩石断裂上升而成。
而变质岩多在高温,高压的地表以下形成,因此变质岩形成于地下,后经历地壳断裂抬升露出地表,再经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山上崎岖的形态,故选A。
11.由图示可知该地山麓地带为针茅草原,说明该地气候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应该位于我国温带大陆气候区,由于地形抬升,降水较多,发育森林,基带为温带草原,高处森林应为针叶林,选D。
考点:地质作用与地貌,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一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须作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6。
(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前217年,秦朝人民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著名人工运河-—灵渠,沟通湘江与漓江(珠江上游支流)两大水系。
建造工匠在渠首海洋河的中心砌石坝(铧嘴)分水,水流经拦河坝(大、小天平)分流,北支经长度仅3。
25千米的人工运河一北渠再次注入湘江;南支经全长33。
15千米的南渠注入漓江,南渠中仅0。
95千米是全人工开挖的河道,大部分是利用天然小河拓宽而成。
为了改善航行条件,工匠将部分河道设计成“S”型,且每隔一定距离建造一处陡门(类
似现代船闸)。
(1)说明开凿灵渠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
(2)分别分析“S”型人工河道和陡门在改善航行条件的作用.(8分)(3)与A河段相比,说出B河段河谷形态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8分)
【答案】
(1)海洋河(湘江)与漓江并(平)行,且两河相距较近:(2分)灵渠沿线抵触山谷(或鞍部),地势起伏较小(或地形较平坦);(2分)(南渠)沿途可利用天然河道多,降低了建造难度;(2分)海洋河水位高于灵渠水位。
(2分)(任答三点给6分)
(2)“S”型人工河道,增加了运河的长度;(2分)沿等高线修筑,
降低了河道的坡度,减缓了水流速度。
(3分)灵渠位于河流的上游流量小,水深较浅,关闭陡门可抬高水位(增大水深)提高通航能力。
(3分)
(3分)B河段河谷较宽、较浅。
(2分)与A河段相比,B河段地势起伏较小,水流速度较慢.(2分)下蚀作用较弱,向两岸侵蚀作用较强,河谷变宽;(2分)河流的搬运能力较弱,泥沙堆积,河谷较浅。
(2分)
【解析】
考点:以古代水利工程为背景,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考查影响工程建设等条件,河流的综合利用与开发。
37。
(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7a为我国西北地区伊犁河流域局部图,该流域降水较丰富但分布不均,图中阴影部分(甲地)年降水量达700mm,图7b为伊宁市气
候资料.
(1)分析甲地与伊宁市年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8分)
花蜜来自植物的蜜腺,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和光合作用而成,除满足自身生长需要外,多余的就储存在植物体内。
伊犁河流域蜜源分布广、数量大、蜜源品质高,素有“蜜库”之称.
(2)分析伊犁河流域成为“蜜库"的原因。
(8分)
(3)你是否赞同在伊宁大力发展蜜蜂养殖业,请表明态度并阐述理由.(8分)
【答案】
(1)伊宁市降水比甲地少。
(2分)伊宁市地处河谷地区,地势低,对西风抬升作用小,降水少;(3分)甲地位于西风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多.(3分)
(2)地势起伏较大,气候较为湿润,植被类型丰富;(4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花蜜积累;(2分)该地生态环境好,污染小,花蜜品质高。
(2分)
(3)赞同。
(2分)蜜源分布广、数量大、蜜源品质高;(2分)蜂蜜益与人体健康;(2分)增加当地居民收入。
(2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不赞同。
(2分)让蜜蜂自然生长,维护原有生态平衡;(2分)当地人口稀疏,劳动力不足;(2分)距离消费市场远。
(2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从河流的水系特征可判断处甲地位于山地的西南坡,而与伊宁市位于河流的河谷地带,此地受盛行西风的影响,甲地为迎风坡,抬升作用导致降水增多,伊宁市河谷地带抬升弱,降水偏少。
(2)伊犁地区成为“蜜库”的原因可从当地气候条件、植被生长、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一可知,该地位于西风的迎风坡,气候较为湿润,地势起伏较大,植被类型丰富。
位于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少,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花蜜积累。
该地生态环境好,污染小,所以花蜜品质高。
(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如果赞同,就从有利条件和有利影响分析;该地素有“蜜库”之称,蜜源分布广、数量大、蜜源品质高,有利
于养蜂业的发展,蜂蜜属于健康保健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利,市场需求量大;通过养蜂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就业,还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如果不赞同,就从不利条件和不利影响来分析。
该地人口较少,劳动力不足,虽市场广阔,但市场距离较远,不利于产品的销售;大力人工养殖,改变蜜蜂自然生长的环境,影响蜜蜂与大自然的平衡,还会影响蜂蜜的质量。
考点: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原因,区域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0年8月12 -13日,四川德阳绵竹市清平乡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损失,尤其以走马岭沟和文家沟最为严重.灾后,地理学者研究发现,本次泥石流与2008年汶川地震导致的山体滑坡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图8a为清平乡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图8b为青平乡12日19时-13日5时降水量柱状图。
(1)分析本次泥石流形成原因。
(6分)
(2)指出本次泥石流带来的危害。
(4分)
【答案】
(1)本次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2分)清平乡地区地势起伏大,地表径流侵蚀和搬运能力强;(2分)汶川地震诱发的山体滑坡提供
了大量松散的碎石、泥沙等物质.(2分)
(2)掩埋房屋;(1分)冲毁桥梁;(1分)冲毁公路;(1分)造成人员伤亡;(1分)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等。
(任答4点给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要从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来分析;该地由于汶川地震使得这里的岩石破碎发育,为泥石流提供了物质基础;2010年8月12 —13日,该地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再加上地形崎岖,记忆爆发泥石流.
(2)本题考查泥石流的危害.该次泥石流掩埋房屋,冲毁道路与桥梁,造成人员伤亡;大量的山石堵塞河道,产生堰塞湖,产生洪水的隐患等。
考点:泥石流的产生条件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