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内部结构-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 地球第一节 地 Nhomakorabea能的基本知识
2.地球的内部构造
实心椭球体,表面积5.11×108km2 ,体积1.083× 1012km3 , 极半径 6357km
地壳
地球最外面一层,由土和岩石组成,厚度约10 -70km ,陆地约30-40km ,高山 下约60-70km ,海底下约 10km。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约占地球总体积的2% ,厚度因地而异。海洋下面其厚度只有5~15km,平均为6km;而在陆地下的厚度 为30—50km,平均为40km。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主要由硅一铝氧化物构成;下 层为玄武岩层,主要由硅一镁氧化物构成。地壳内部放射性元素非常丰富。 地幔 地球地中间部分,大部分是熔融状态的岩浆,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厚
第一节 地热能的基本知识
地核 地球中心部分,温度 2000 度以上,地心温度5000度;外核 2900-5100km ,内核
5100km 至地心。 地核占地球体积的15%,没有放射性元素。地核又可分成内核与外核。外核深
度为2900~5100km,内核深度为5100~6378km。由于压力巨大,过热的内核为固 体状态,且主要由铁组成。外核处于液体状态,主要成分亦为铁,还有镍和其他一 些较轻的元素。地核的这种物质组成,是地球具有强磁场的重要原因。
地球内部构造
度约 2900k m , 主要由硅镁物质组成,温度 1000 度以上。
第一节 地热能的基本知识
地幔是地球的主体部分,其体积占地球体积的83%,处于地壳和外地核之间。 地幔是一个岩石壳,其厚约为2900km。地幔主要为固体物质,它将富铁地核紧紧封 住。它可分为上地幔与下地幔。上地幔厚35~60km,其下为一过渡带。过渡带和上 地幔的塑性部分称为软流圈,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衰变放热,将岩石熔融 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上地幔最上层的刚性部分与地壳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固体表层,在大陆下面厚约l00~150km,海洋下面则为60~70km。它 一方面像盾牌一样抵御外层空间陨石等小天体物质的袭击,另一方面又防止内部热 能和化学能的外泄,使地球内部物质的相互作用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之中。下 地慢,又称中间层,深度60~2900km。上地幅平均密度地核为地幔之下至地心的部 为。由超基性岩组成;下地幔的密度和物质组成与上地幔近似,但矿物种类不同, 密度更大,为地球内部构造。在上地幔,硅酸盐逐渐固化;然而,由于上地幔所受压力相对小, 所以上地幔的黏度相对较低。相反,下地幔所受压力特别大,因此比上地幔具有更 高的黏滞性。
1.地球演化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46亿年前诞生时候的地球与21世纪的大不
相同。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岩浆)组 成的炽热的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 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 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第六章:地热发电技术
第一节 地热能的基本知识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 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 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 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第一节 地热能的基本知识
第二阶段为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地球自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 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 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这样,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阶段为显生宙时期。显生宙延续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一时期 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加之地质体 遍布全球各地,广泛保存,可以极好的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为地质 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图2 地球内部构造
图3 地球内部温度示意图
谢谢观看!
2.地球的内部构造
实心椭球体,表面积5.11×108km2 ,体积1.083× 1012km3 , 极半径 6357km
地壳
地球最外面一层,由土和岩石组成,厚度约10 -70km ,陆地约30-40km ,高山 下约60-70km ,海底下约 10km。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约占地球总体积的2% ,厚度因地而异。海洋下面其厚度只有5~15km,平均为6km;而在陆地下的厚度 为30—50km,平均为40km。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主要由硅一铝氧化物构成;下 层为玄武岩层,主要由硅一镁氧化物构成。地壳内部放射性元素非常丰富。 地幔 地球地中间部分,大部分是熔融状态的岩浆,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厚
第一节 地热能的基本知识
地核 地球中心部分,温度 2000 度以上,地心温度5000度;外核 2900-5100km ,内核
5100km 至地心。 地核占地球体积的15%,没有放射性元素。地核又可分成内核与外核。外核深
度为2900~5100km,内核深度为5100~6378km。由于压力巨大,过热的内核为固 体状态,且主要由铁组成。外核处于液体状态,主要成分亦为铁,还有镍和其他一 些较轻的元素。地核的这种物质组成,是地球具有强磁场的重要原因。
地球内部构造
度约 2900k m , 主要由硅镁物质组成,温度 1000 度以上。
第一节 地热能的基本知识
地幔是地球的主体部分,其体积占地球体积的83%,处于地壳和外地核之间。 地幔是一个岩石壳,其厚约为2900km。地幔主要为固体物质,它将富铁地核紧紧封 住。它可分为上地幔与下地幔。上地幔厚35~60km,其下为一过渡带。过渡带和上 地幔的塑性部分称为软流圈,是由于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衰变放热,将岩石熔融 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上地幔最上层的刚性部分与地壳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是地球固体表层,在大陆下面厚约l00~150km,海洋下面则为60~70km。它 一方面像盾牌一样抵御外层空间陨石等小天体物质的袭击,另一方面又防止内部热 能和化学能的外泄,使地球内部物质的相互作用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之中。下 地慢,又称中间层,深度60~2900km。上地幅平均密度地核为地幔之下至地心的部 为。由超基性岩组成;下地幔的密度和物质组成与上地幔近似,但矿物种类不同, 密度更大,为地球内部构造。在上地幔,硅酸盐逐渐固化;然而,由于上地幔所受压力相对小, 所以上地幔的黏度相对较低。相反,下地幔所受压力特别大,因此比上地幔具有更 高的黏滞性。
1.地球演化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46亿年前诞生时候的地球与21世纪的大不
相同。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岩浆)组 成的炽热的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 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 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第六章:地热发电技术
第一节 地热能的基本知识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Earth)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 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 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地球是目前 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体,是包括人类在内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
第一节 地热能的基本知识
第二阶段为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地球自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 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 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这样,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第三阶段为显生宙时期。显生宙延续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一时期 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加之地质体 遍布全球各地,广泛保存,可以极好的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为地质 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图2 地球内部构造
图3 地球内部温度示意图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