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一中0910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厦门一中0910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考试新人教版说明:本试卷共分I、II两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I卷为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5分,请把I卷的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I卷(满分5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
读图1“新中国人口的自然变动图”,回答1~2题。
图1
1.1950~2000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年份的增长率约为
A.33‰B.43‰C.25‰D.15‰
2.根据图上曲线延伸的变化分析,未来10~20年内将出现的情况是
A.人口总量稳定B.人口老龄化加速
C.人口总量逐渐减少D.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7‰左右
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表完成3-4题。
3.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4.该城市最有可能是()
A.南京B.深圳C.西安D.沈阳
右图是北方某城市书店和书亭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城市由书店与书亭构成的商业网点等级体系,具有的特征是()A.书店规模小,数目少,书亭规模大,数目多
B.书店的等级低,数目多,彼此相距较近
C.书亭位于书店的中心,呈多边形布局
D.书店的等级高,数目少,彼此相距较远
6.根据城市商业布局的区位原则,下列各点
适宜布局书店的是()
A.A点B.B点
C.C点D.D点
某城市地处平原地区,图3示意该城市功能分区,图4示意地租变化。
读图回答7~8题。
7.若该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则其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可能是
A.西北风;自西北向东南流 B.西风;自东南向西北流
C.东南风;自东向西流 D.东风;自西向东流
8.图4中曲线能反映图3中甲乙一线地租变化的是
A.① B.② C.③D.④
读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回答9~11题。
9.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A.a-c-d-b B.a-d-b-c C.d-b-c-a D.c-d-b-a 10.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
11.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
A.商业区B.行政区C.工业区D.住宅区
12.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
③新疆吐鲁番盆地的瓜果生产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A.①热量②水源③水源④市场
B.①水源②地形③热量④市场
C.①地形②国家政策③土壤④科技
D.①土壤②热量③地形④国家政策
13.下列人类对自然因素利用和改造的措施中,符合自然规律的是
A.城市郊区农业的重点转向以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为主
B.在黄土高原及江南丘陵地区大力发展种植业
C.在福建丘陵红壤区搀细砂以改良红壤土质黏重的特性
D.在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围湖造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14.影响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巴西的咖啡生产②上海郊区的乳畜业③江南丘陵的茶树④吐鲁番盆地瓜果生产
A.①热量②水源③地形④交通 B.①土壤②政策③科技④市场
C.①地形②市场③水源④热量 D.①热量②市场③土壤④光照
15.下列关于农业区位条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
B.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林业与牧业
C.我国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马尾松等植物
D.由于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园艺业和乳畜业的区位将不受交通条件的影响
16.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这主要得益于
A.荷兰有世界上生产鲜花最优越的气候条件 B.荷兰生产鲜花的成本低
C.购买荷兰鲜花是一种时尚D.交通及保鲜技术的发展
17.多年来,我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推广杂交水稻,目前我国杂交水稻栽培面积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
这一现象主要体现的农业区位因素是
A.气候B.政策C.市场D.交通
18.近年来,由于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供过于求,稻谷价格明显下跌。
于是有的农民压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而改种经济作物,这反映了
A.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强
B.市场需求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强
C.交通运输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弱
D.国家政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强
19.在市场开拓过程中,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没有直接关系的措施是
A.加大技术投入 B.加强市场营销
C.改善交通条件D.大量使用农药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回答20~22题。
20.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A.光照B.气温C.降水D.土壤
21.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A.气温B.降水C.土壤D.社会经济因素
22.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A.农作物A B.农作物B C.农作物C D.农作物B和C
下图为城市地租空间变化曲线,据图回答23-24题
23.图中的四条曲线,与现实较为吻合的是
A.a b B.c d
C.a c D.b d
24.上述城市地租空间变化曲线形成的影响因素是:
①风景的优美程度②房屋的结构及所使用的材料③交通便捷程度④距离市中心远近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5.泰国大米连续6年稳居世界销量第一,由此赢得“世界米仓”的桂冠。
泰国水稻种植的优越区位条件是( )
①平原面积广,土壤肥沃②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④农业机械化水平高⑤市场需求大,交通运输方便⑥农业劳动力充足
A.①③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⑤⑥
26.关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选择条件的叙述,欠妥的是()
①气候干旱,草类稀疏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
③距海港较近,交通方便④经济发达,市场条件好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④
读“英国首都伦敦的人口增长图”(下图),回答27-28题。
27.伦敦城市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出现在
A.1800年~1900年B.1900年~1930年
C.1950年~1960年D.1970年~1983年
28.1970年伦敦城市人口较1960年有所下降,其原因
A.其他区域的经济实力迅猛提升
B.伦敦市经济实力下降
C.伦敦市发生了大的自然灾害
D.伦敦市环境质量的下降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
人口数量。
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
当时的学者汪
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
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
而今天的中国,
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
据此回答29-32题
29.有关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
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④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B.②③C.①② D.③④
30.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D.蕴藏的资源数量
31.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算,其主要意义在于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地域类型
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32.一个国家的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为
A.环境人口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
C.人均土地资料的多少
D.人口密度大于每平方千米500人
33.右图反映了某市地下水埋深(从地表
到地下水水面之间的深度)的变化情况。
从图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该市
A.地下水埋深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B.1990年以后地下水埋深持续下降
C.地下水埋深的变化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
D.1950-1980年期间城市发展非常迅速
读“我国东南部某大城市住宅小区示
意图”(下图),回答34-35题。
34.市政府在“爱我城市,共建家园”的
民意调查中,小区居民集中反馈的问题
如下:①高架公路需改线;②化工厂和
火电厂应搬迁;③西北绿地改建为学校;
④小区的绿地面积太少。
你认为反映合
理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5.如果在图中甲处再布局商业小区,
A.人口密集 B.交通方便
C.近学校 D.近市中心区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同样面临人口问题。
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6-38题
36.图中所示的三个地区的人口密度按从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西南和西北地区>中部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B.中部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
C.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中部地区
D.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
37.有关西北地区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人口的合理容量小,原因只在于自然条件恶劣
B.西北地区人口的合理容量小,原因只在于经济发展落后
C.西北地区人口的合理容量小,原因有自然条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
D.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都不好,因此人口的合理容量将永远很小
38.当前,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目的是合理利用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使环境承载力快速变大
B.西部大开发,使人口迁入量加大,主要是由于资源的开发造成的
C.西部大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西北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将会逐渐降低
D.西部大开发,使得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因此人口素质将会得到提升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
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
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再种蔬菜,终于有了收获。
回答39-40题
39.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A.热量B.水分C.土壤D.光照
40.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
A.蒸发量大B.多虫害C.地温低D.太阳辐射强
读“我国某区域各大城市的三级体系比较表”(下表),回答41-43题。
城市面积(平方千米)GDP(亿元) 人口(万人)城市级别
子82403 3486.20亿2808 直辖市
丑12400 2750.00亿1234 副省级城市
寅21111 1203.00亿619 地级市
卯8032 603.00 395 地级市
辰27600 334.1亿500 地级市
41.关于城市等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寅>卯>辰 B.卯>丑>子
C.寅<丑<子 D.丑<卯=辰
42.由表格可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数量与城市等级呈负相关
B.经济实力与与城市等级呈负相关
C.城市面积与城市等级呈正相关
D.城市人口数量与城市等级呈正相关
43.如果寅辰是相邻的城市,那么它们的服务范围
A.互相独立 B.发生重叠 C.相互嵌套 D.都有可能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这类农业。
据此回答44-45题44.关于商品谷物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分布在发达国家的家庭农场
B.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商品谷物农业一般是家庭经营的
C.面向市场,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
D.生产规模较大,但机械化水平不高
4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一般有
①机械化水平高②地广人稀③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④自然条件优越
⑤农业科技发达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读我国某地农产品产值百分比构成图,回答46~47题。
46.该地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B.混合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D.乳畜业
47.影响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的主导因素是
A.政策B.市场C.交通 D.气候
读下图,回答48-49题。
河流
铁路
48.对该城市空间形态影响最大的区位因素是
A.河流B.盛行风向 C.地形 D.铁路49.随着该城市的发展,需要建设一座火力发电厂,合理的区位是
A.①B.②
C.③D.④
读“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农事安排表”(右表),
回答50-52题。
50.该种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①雨热同期②生产规模大③机械化水平高
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A.①④B.①③
C.③④D.①②
51.不同地区,插秧的时间不同。
如农谚所言,
广东是“清明谷雨时,插田莫迟疑”,四川为
“立夏小满正栽秧”,江苏则为“立夏浸种,
芒种栽秧”。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B.水文
C.地形D.植被
52.不同农业地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条件不同B.人文条件不同
C.技术条件不同D.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53.北方的早春给农田盖薄膜,主要是通过改造当地自然环境的哪种因素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
A.热量条件B.光照条件
C.地形条件D.土壤条件
读“我国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示意图”(下图),回答54-55题。
54.下列关于各地区人口流动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东部地区
B.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中部地区
C.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
D.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大的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
55.下列关于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
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
C.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会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并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有利于加强农村与城市各方面的交流
Ⅱ卷(满分45分)
二、综合题(共四大题)
56.人口负担系数= (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至64岁人口数)×100%。
读1950年-2050年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比较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数
(%)
(1)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据图,中国“人口机会窗口”期达到顶点在___ ____年前后,此时的人口负担系数约为__________。
(4分)(2)据图可知,日本“人口机会窗口”期长约为________年左右。
(2分)
(3)关于“人口机会窗口”期的理解正确的是____ (2分)
A.由图可知,“人口机会窗口”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类型为传统型
B.三个国家在“人口机会窗口”期劳动力充足且工资低廉
C.“人口机会窗口”期以后,15岁至64岁的人口比重下降
(4)“人口机会窗口”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是______ (2分)
57.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13、图14回答问题。
(15分)
(1)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3分)
(2) 从图中看出,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1分)
(3)图乙中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__线。
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人口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 ,其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4分)
(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7分)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1分)
判断理由是 (2分) (2)该农业类型主要分布在(发达或发展中)国家(2分)
(3)该农场这种生产方式的优点是()(2分)
A.畜牧业和种植业生产上互惠互利,形成良性农业生态系统
B.畜牧业和种植业时间上互补
C.农场经济收入不稳定
D.过度消耗土壤肥力
(4)从区位选择的角度,分析该农场在P农田种植花卉的有利条件(3分)
59.下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两个地区从农业地域类型看,都属于(1分)(2)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4分)(3)下表为美国和我国东北玉米带的比较: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两地玉米单产美国玉米带高于我国玉米带,究其原因是
从自然条件看:(3分)从社会经济条件看:(2分)
班级
姓
名
座
号
准
考号
厦门一中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地理答卷
厦门一中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55分)
1-5:ABDBD 6-10:AADAB 11-15:DACDD 16-20:DBBDB 21-25:CABDB
26-30:DCDAC 31-35:CACBA 36-40:DCCAC 41-45:CDACD 46-50:DBDCA 51-55:ADADD 二、综合题(45分)
56. (10分)
(1)2010 40-42%(4分) (2) 35(2分)(3) C(2分)
(4)劳动力充足,社会负担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
57.(15分)
(1)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
(2)交通(公路)
(3)①人口数量不断下降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4)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效应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云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58.(10分)
⑴混合农业
农场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种植业产品和畜牧业产品在农场收入中各占一定比例(2)发达
(3)AB
(4)临近公路便于运输;有河流经过便于灌溉
59.(10分)
(1)商品谷物农业
(2)地势平坦,夏季温暖多雨,土壤肥沃,均为黑土分布区,水源充足
(3)自然条件:美国玉米带纬度偏低,热量较多;土壤有机质含量偏高,降水量较多,玉米生长期长
社会经济条件:科技发达,机械化水平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