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岗《文学的隐喻》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
文学的隐喻
林岗
①文学尤其是叙述性的文学,作者虽然可以天马行空神游九霄,但其所叙述祁离不开具体的社会时空,文学究竟是怎样跨越时空传诸无穷的?或者换句话, 那些伟大的文学是怎样跨越社会时空被后世读者喜爱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现象落实到伟大的作品究竟藏有什么秘密?邕者以为,丰富而深刻的隐喻至关重要,它是伟大的文学不可缺少的另一项品质,隐喻性的丰富和深刻程度是衡量文本高下的又一个尺度。

②人们通常将隐喻作为文学修辞的手法之一,这当然是正确的,然而远远不足够。

好的文本都有似乎相反的两面性:一而是具体的、形而下的,另一面是普遍的、形而上的,它们完美无缺地融合于文本。

这种两面性,用康徳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就越是唤起我们内心的惊奇和崇敬之情。

”伟大的文本就是这样。

③为行文的方便,以《孔乙己》里面一个细节为例。

孔乙己教小跑堂“我” 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小跑堂一脸不屑,“'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 "回字有四样写法” 一句,极其贴切孔乙己的身份、教养、学识,甚至性格,非孔乙己不能说出。

这个便是文本的具体、形而下一面。

然而又正是这个具体和形而下的细节,传出了所有不能与时俱进、悖逆潮流,甚至冥顽不化者的神韵。

而这后一而又是普遍的、形而上的文本面相。

因为不能与时俱进者、冥顽不化者无代无之,尤其处于社会急速变迁的世代,于是读者可以从中照见他人,照见自己。

《孔乙己》发表于1919年, 至今将近百年。

那个科举时代造就的具体的孔乙己是死了,然而那个属于一切时代不能与时俱进者的孔乙己还没死。

说实话,每当笔者在讲堂口若悬河叨念着晚清文学如何如何变迁的陈年旧账,对着的却是一片呆若木鸡或刷屏玩微信的莘莘学子,我就怀疑自己讲的是不是当代版的“回字有四样写法”。

台下的学生眼大无神,他们不正是当年那位咸亨酒店小跑堂的传人么?无心向学,一心等着将来做掌柜。

而我念念不忘那些乏人问津的“学术”,不正是隔代的孔乙己么?不同的是——我只差腿没有打断而已。

④上述讲法或者聊搏一笑,问题是好的文本里具体的、形而下的一而是怎样和普遍的、形而上的一而联通的?笔者以为,途径就是隐喻。

这是一种广义的隐喻,也许作者并没有明确地运用作为修辞手法的隐喻,但我们可以把文本里的这两层之间的联通,称作隐喻,意在取隐喻由一物通达另一物的修辞关系。

叙述性的文本讲的都是具体的故事,具体的人物,大部分都只有娱乐的价值或文献的价值而不能长久传世,原因即在于这些文本不能建立这两个叙述层面的隐喻关系,或者两层之间的隐喻关系是生硬的、不高明的。

天才的作家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在文本的具体的、形而下层与普遍的、形而上层之间搭建了绝妙的隐喻关系。

⑤我们知道,寒万提斯死于1616年,而他的不朽之作《堂吉诃德》完成于1615年,
至今恰好四百年。

四个世纪过去了,应该说里面很多西班牙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细节,已经不是我们文学阅读的兴趣所在,甚至故事里流鎔的价值观念也与现今大有出入。

寒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是位乡村小绅士,然而他善良,有点追求,被同时代的漪士小说迷了心窍,于是向往超闯荡世界,一心想做名垂千古的游侠骑士。

堂吉诃德异想天开,永远分不清幻想与现实的真实距离。

故所闯下的行迹,所行的侠义,所表现的勇式,滑稽可笑,荒唐不可理喻。

他伤痕累累而归,最终在对一生受惑于骑士小说的幡然觉悟中无声无息地死了。

空童读着读着一个接一个失败得头破血流的故事,忽然有了一种新认识:这写的不就是我自己么?我的人生,不多多少少都有堂吉诃德“发疯”的影子么?出身也不算高贵,受教育的时候,不知被什么东西蛊惑,也许是另一种版本的“骑士小说”,也许就是那位自己意中的"杜尔西内娅”,要立一番功业,然后接着就是滑稽、荒唐、失败。

我自问没有做过和堂吉诃德一样滑稽的事儿么?做过。

不要以为西班牙在中国万里之外,又过了整整四个世纪,就不会有堂吉诃德式的荒唐了。

未必。

⑥最能体现寒万提斯将隐喻意味用心的,笔者以为是那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杜尔西内娅”。

他所以百折不挠屡败屡战,就是一心为了获取这位他见也没见过、甚至一丁点儿具体信息也没有的美人的芳心。

随着情节的推进,'‘社尔西内娅”含爻丰窝了、改变了,她甚至不是一个人物形象,而成了堂吉诃德血脉、精神、灵魂化身的代称。

由于“杜尔西内娅”的照耀,堂吉诃德的滑稽荒唐在娱情悦意之外,充盈着形而上的意味,被嵌入了隐喻的含狡。

作为文学形象,堂吉诃德之所以不是“杂牌货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寒万提斯天才之笔所创造的这位
"美人”。

⑦这部不朽的小说就这样穿越了时空,其中的秘密就在于故事的高度隐喻性, 寒万提斯的天才,让一个十六、十七世纪游侠骑士的滑稽生涯,成为所有不甘就此埋没一生,为了理想为了信念而历尽荒唐和坎坷的生命的写照。

节选自《什么是伟大的文学》有删改
3.对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儿句话以连续发问的形式强调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困惑。

B.这三个问句能引起读者兴趣并随作者一起思考该文学问题。

C.这三个问句呈现作者研究伟大文学的秘密包含的两层思路。

D.这儿句话开篇以自问自答引出下文作者的观点和阐述内容。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文意,第④段中的“隐喻”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分)
5.依据文意做出推断)。

(3 分)
A.非叙述性的文学所叙述的可以离开具体社会时空。

B.衡量文学文本的高下除隐喻性之外还有其他尺度。

C.文学作品的隐喻能够唤起我们内心的惊奇和崇敬。

D.不朽的小说穿越时空的秘密就在于高度的隐喻性。

6.如果用其他文学作品替换文中的《堂吉诃德》,最合适的一项是
()(3 分)
A.《变形记》
B.《套中人》
C.《老人与海》
D.《阿Q正传》
7.文中画浪线部分是“我”与文学作品中人物产生对应联系共鸣的事例,前后出现两次,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

(5分)
3.(3 分)A
4.(2分)叙述性文学作品中具体的形而下的故事或形象与它指向的普遍的形而上的意义之间的联通(关系)
5.(3 分)B
6.(3 分)C
7.(5分)第3段画线部分,以我从〈孔乙己〉中照见自己,证明“孔乙己”愚顽不化\不能与时俱进的形象具有跨越时代形而上的普遍意义。

第5段以“我”对应唐吉诃德的人生,证明天才作家不经意间能让人物形象跨越时间、空间、地域文化,唐吉坷德隐喻普通人普遍的荒唐失败的人生状态。

两处事例都证明了优秀的文学能在文本具体的、形而下层与普遍的、形而上层之间搭建绝妙的隐喻关系。

两个例子都是作者的切身体会,代入有亲切感,深入浅出,便于读者理解领会作者观点及核心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