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仪休]春秋公仪休简介浅析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仪休]春秋公仪休简介浅析公仪休是个
怎样的人
篇一: 春秋公仪休简介浅析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
仪休为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官至鲁国宰相,才学丰厚,德行高尚,深知官场为官之道,也明白为人品性端正,因为律己守法而闻名于世,其所教导的学生均很出名。
[]
公仪休画像
公仪休别名为公仪子,是鲁国有名的才子,是为博士,博朗群书,德才兼备,甚是有名,也正因如此,其才学优异方能为鲁国宰相。
为官后,公仪休十分懂得官场礼制,也十分恪守己律,遵守法律以严格的法制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一心为百姓着想,以身作则,带动官场百官使其品行端正。
司马迁史记中曾如此记载公仪休“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他称公仪休是一个守法遵循礼节的官员,这个品德从公仪休不断拒收他人之礼便可以看出来。
在其位谋其事,不贪图更多权益,只想成为一个为国为民的官员,其清正廉洁的执政理念也成为当时廉洁的政治风气的带动者。
而且公仪休认为为官者乃是百姓的父母官,需要多为百姓谋福利而不是占取百姓利益,夺取他们的生机,不许占他们的小便宜,因
而他还为了这个不允许家中人种菜织布,只为了能够让更多以此为生的百姓能够更好的谋生。
公仪休是一个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之人,是一个秉持原则的人,不贪图权益,是一心为民的好官。
?公仪休一生不曾仗势欺人,以权弄势,因为其才能过人、学识丰厚、品德高尚遂成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宰相。
因其位高权重,故有很多阿谀奉承之人附和,但公仪休并不为此动摇,还是保洁其身,不同流合污,公私分明。
公仪休画像
公仪休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为师者,他所教授的学生们均德行兼备,深受好评。
而在公仪休拒鱼这件事情上,他更是身体力行,以行动来教导学生做人的原则和为官的准则,很好的诠释了为人师表的作风。
公仪休是一个精明的智者,其深知位高者会受到他人的附和,以此从自己身上谋取利益,而他也深知位高者则危险也,遂在他人赠鱼时,他首先会与他人寒暄,感谢送鱼者的心意,并且还会以原由告知最近不能闻鱼腥味,很好的给予对方台阶。
很好的巧拒了人家的盛情,因此也避免伤了彼此的情意,也保全行贿之人的脸面。
公仪休是一个懂得知足的豁达之人,公仪休虽为一朝宰相,但是深谙生活之道,深知知足常乐的道理,对他来说能天天吃鱼便能使他心满意足,相信有鱼吃便是他感到富足的一种方式。
为宰相的他理
应享受到榕湖富贵,但是据资料可查,他家园中有自己种的菜圃,也有其妻自己织布的记载,可见公仪休生活并不奢侈,是一个懂得节俭之人。
?公仪休为鲁国宰相,他十分喜欢吃鱼,这件事情鲁国上下均知晓,便有全国人民争相给公仪休送鱼的举动,而公仪休全拒绝了,这虽然是个小事但是却从这件小事中看出公仪休廉洁守法的高尚品德。
公仪休不受鱼的图片
公仪休相鲁嗜鱼这件事被《初谭集·廉勤相》记录在册,而后世人便从这件事情中看出公仪休的为政做人遵循的礼制和法纪。
该篇章原文为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
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
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公仪休虽嗜鱼却不接受他人送鱼之礼,他表明正是因为对鱼的喜爱,所以不能接受他人的鱼,因为他作为一朝宰相,如若收了他人的鱼日后便无法理直气壮的要求他们做事,那么这就是犯法;且自己在相位还能为自己每天买鱼吃,那么为何要接受他
人的鱼呢。
可以得知公仪休深谙依靠他人不如依靠自己,不徇私受贿才是为官为人的正道,此篇文章也是在赞叹公仪休不受贿赂廉洁的品德,也告知人们要独立不能依赖他人。
公仪休之所以能够为鲁国宰相不仅因为他博学多才,更多的是他的多才能够在治国上颇有见解,能够很好辅佐朝政,且为官清廉,带动了很大的领头作用,给鲁国带来一派正气,而他不受鱼的故事虽小却也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哲学。
中,我们却看到了同样的内容。
司马迁是董仲舒的学生,所以,分析下来,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所述的这则故事,应当是从老师董仲舒那里听来的。
这个情况也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这则故事中,何以会有一些不近人情的内涵。
它实际上是董仲舒师承的那些治《春秋公羊学》的儒家学者们,在一代又一代的口耳相传中,保存下来的历史素材。
口耳相传的东西常不如书面的东西那样稳定,在口耳相传中,往往会经过种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加工,有点像民间故事那样。
不过,学者当中口耳相传的历史素材,同民间故事又有些区别,民间故事在口耳相传中往往会不断增强其艺术性、故事性,而学者当中口耳相传的历史素材,则往往会在强调其某一方面的思想内涵而使故事情节有所变化,使其近于寓言。
公仪休_公仪休-思想
官吏不得同时经营产业。
那么,在公仪休的这种不近人情的行动中,所强调的,是1种什么思想呢?这就是官吏不得同时经营产业
的思想。
这却是儒家为官守则当中的1个极其重要的观点。
公仪休_公仪休-危害
官吏经营产业的危害
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策问的对策中,是怎样发挥儒家的这一理论的?我们把董仲舒对策中的这一看法,大致译为白话:
“上天也是有分寸的啊!长有牙齿的猛兽就不再长角,长有翅膀的鸟类就只有两只脚,这就是受大者不得再取小的原则啊!”
“古代做官的人,就不再以力取食,亦不再经营商业,这也是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
若是已经受大,又再取小,上天也做不到,何况人呢! 这就是民众之所以经常发出愁怨、叹苦不足之声的原因啊!身宠而居高位,家温而食厚禄,乘着富贵的资力,而与民众争利于市,民众怎么能争得过这些官僚们呢?所以一批官僚们,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蓄其积累,追求这类富裕的资产,没有止境,以此迫促民众,民众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渐渐走向大穷。
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在上者不去救助他们,则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就会连死都不怕,怎么会不去犯罪呢?这就是用刑越重而奸邪越是无法控制的道理啊!”
“所以,拿俸禄的人家,就只该靠俸禄生活,不得与民众争营其他产业,然后利益才能平均分布,百姓始能家给人足。
这是上天之理,也是远古之道,天子应当效法此理定为制度,而大夫应该遵循此理指导自己行动。
所以公仪子相鲁,看到妻子织布就怒而出其妻,吃到冬葵菜就恼而拔其葵,说:’我已经拿了俸禄,难道应该再要去抢
夺农夫工女的利益吗?’古代居于官位的贤人君子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德行,就自然地听从他们的教导,民众受到他们的廉政作风的影响,自然也不会贪鄙。
……由此观之,天子、大夫者,乃是下民之所注视与仿效,远方都在从四面看着的人啊!近者视而仿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居贤人之位而与民众争利乎?况且急于求财利常恐不足者,是民众的想法;急于求仁义而常恐不能教化民众者,才是为官者应有的想法!”
“《周易》说:’负且乘,致寇至。
’乘车,是君子之位;挑担,乃庶人之事,居君子之位而为庶人之行,祸患必至!如果居君子之位,愿为君子之行,那么,除了学公仪休的样,别无他途!”这段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官吏与民争利,就会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形成与加速两极分化,这对任何社会而言,都是危险的。
公仪休_公仪休-现实意义
这就是公仪休拔葵去织这样一则看似不近情理的、带有寓言性质的故事中,所蕴含的有深度的治国之道。
我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针对官员经商办企业曾经三令五申予以禁止,又出台禁止官员在企业兼职兼薪的举措,所有这些,除了肃贪反腐的需要外,就是为防止官员与民争利而导致社会两极分化而采取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