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浅谈磨课的误区及对策_人教版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磨课的误区及对策人教版新课标
一把好剑需要千锤百炼,一块好玉需要精雕细琢,一节好课的诞生当然也离不开我们反复地推敲,不断地修改。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磨课”。
所谓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对某节课的教学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使这节课的教学尽快地达到较高水平。
磨课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较快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生成教学智慧,让教师从平凡走向卓越。
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重视,磨课已逐步常态化。
大到对外展示的评优课,小到平时的教研课,上课教师都要经历磨课的过程。
上课教师在教研组成员的帮助下,经历个人初备、组内研讨、个人再备、组内试上、教后评议、公开展示,教学设计逐步完美,教学艺术不断成熟。
实际上,磨课既是对教师个体的打磨,也是对教师团队的锤炼,是集体智慧的交融,也是团队素养的并进。
但是,笔者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却发现,为了追求理想状态,打造所谓的“精品”课堂,许多教师对磨课的看法存在一些误区,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误区一:解读越新越好
所谓文本解读,就是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材料的感知、理解、反应、综合,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形成对文本材料价值取向认识的过程。
可见,文本解读的价值在于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从而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就磨课而言,文本解读应该是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对话和创造的过程,是优化教学设计与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基础。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
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义”,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义、字外义”。
在磨课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文本解读能力,在解读文本时,往往追求新奇,力求让听课教师眼前一亮。
如《祁黄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祁黄羊为了国家利益,不计私人恩怨,不避个人亲仇,两度为国荐贤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出以公心、正直无私的高尚品格。
一位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认为,祁黄羊第一次举荐解狐,是因为他知道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是为后面举荐他儿子祁午作准备。
可见,祁黄羊两
度荐贤完全是出于私心,目的就是让他的儿子祁午担任中军尉。
这样一解读,完全走到了文本的反面,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是一种无视文本的错误解读。
对策:尊重文本
在平时的磨课过程中,由于个人知识背景、理解能力的不同,对文本的解读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
同”。
有的侧重于“字面义”,有的侧重于“字中义、字外义”;有的忠实于原文,有的讲究与时俱进。
我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丰富对文本的认识,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但是,无论怎么解读,哈姆雷特终究还是哈姆雷特,文本的基本内涵不能发生改变。
我们解读文本时,一定要基于文本,围绕文本,紧扣文本,切不可把文本丢在一边,另起炉灶。
如果一味地标新立异,不顾文本的基本内涵,去搞所谓的“创造性解读”,可能会走向文本的反面。
误区二:设计越精越好
教学设计是教者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在许多教师看来,磨课是课堂教学一种最理想状态的预设,是个人初备和集体研讨的共同成果,当然预设越精越好。
按照我们目前最理想的状态来进行磨课,凡是能用得上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只要适合都要用,于是声光电一应俱全,热闹非凡。
不仅如此,一听到要上公开课,许多教师连课文都不好好地读,就盲目地到网上搜索名师教案,去学习名师新颖的构思,力求让听课教师一饱“耳”福。
我们不反对借鉴名师,名师也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是完全不顾自身实际,一味地机械模仿,结果造成邯郸学步,丢失了自己的长处,适得其反。
对策:尊重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才能纳
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进行内化吸收。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学习需求,找准学生解读的切入点、知识的生长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问题。
要立足实际,抛开花哨的形式,引导学生直面文本,潜心会文,扎扎实实地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同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留出参与、互动、创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
要凭借自己的一双慧眼和教学机智,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适时引导,及时评价,让课堂时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断收获生命的独特体验。
误区三:拓展越多越好
新课标积极倡导语文教学生活化,打破学科本位,实现多学科间的综合,密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此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拓展延伸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许多教学公开课,拓展延伸环节是作为创造性、发散性的亮点来呈现的。
甚至有教师认为一堂课没有拓展延伸就不完美,就不符合新课标精神,就没有体现新课标理念,就不是一堂好课。
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教师在进行拓展延伸时,一方面追求数量多。
凡是和本课有关联的内容,从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到相关事件、同主题文章,乃至相关词句、说法的来龙去脉,都一览无余地呈现给学生,并冠以“帮助学生理
解”的美名。
另一方面追求内容新。
为了体现标新立异、高屋建瓴,有的教师在拓展延伸时,尤其重视别人课上没有涉及到的、一些所谓的“一家之言”,力求让听课教师眼前一亮。
对策:把握拓展延伸的“度”
当然,我们不反对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因为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意识和能力。
但是,我们在进行拓展延伸时,一定要从学生和文本的实际出发,既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让学生一头雾水;也不能离开文本内容,漫无边际地拓展延伸。
我们在进行拓展延伸时,要注意把握拓展延伸的“度”。
一是深度。
我们知道,课堂上进行拓展延伸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开阔视野,加深理解,提升认识。
因此,拓展延伸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能力,尤其要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不要一味钻牛角尖,搞艰深晦涩。
二是广度。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所以在进行拓展延伸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贴近学生的阅读实际,紧扣课文作适当延伸。
在设计题目时,只能略高于学生的知识面,不能漫无边际,既要考虑到题目的开放性,又要注意切口要小。
当然,只要我们一切从学生和文本的实际出发,紧扣文本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就一定能走出磨课的误区,使磨课成为日常教研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