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洛阳市东方高中高一学生,知识上仅学过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和高中历史模块《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再加上政治和经济模块分开,内容时间跨度大,概念较多,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容易透彻,基础知识方面还有些陌生,但这些学生知识面广,学习习惯好,思维方式好,为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对一些重点史实的了解,重点让学生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发表意见。
校情和教情分析:我校自2012年11开始课堂改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以极大的精力投入了教研和课堂模式的探索。
为了真正使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堂,首先是通过教师集体教研,制作出具有指导性【自主研读学习单】也即“知识问题化”,每科的难点和疑问点作为重点制作成【合作探究学习单】“先做后讨论再展示,教师点评”,对本课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进行课堂检测制成【巩固提升学习单】。
三个单子一节课完成,人物比较重,但是这种课堂最大的优势是1、真正落实了学生的课前预习。
因为没有预习,自主研读部分老师不讲或讲的比较少(自主研读部分老师设置问题比较简单,绝大部分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知识学生就会跟不上节奏。
2、学生课堂上展示自我的机会多了,主动性强了,因为很多问题需要学生站起了讨论,给全班同学讲解。
我们的理念“只有给别人将会了,自己才是真会了”。
3、解放了老师:老师不再是体力劳动者而变成了脑力劳动者。
因为一节课大脑要始终保持高速运转,随时解答和点评学生的问题。
所以,我们的课堂:1、以学习单为依据,先引导学生解决自主研读。
2、老师指导下,将进行限时的合作探究。
3、限时训练完成巩固提升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
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讨论法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6)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式”和“探究式”教学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回顾本单元前三课内容,提示: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轻视工商业,表现在政府的政策上就是重农抑商。
从而引入新
课(ppt打出课题)简述课标要求(以下展示我校的学习单)。
讲授新课:(说明:学习单已提前一天发放完成只要求学生完成自主研读部分,教师也已批改过,基本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课堂上自主研读的处理是教师在ppt上展示答案,有问题的教师会讲解并让学生修改答案,没问题的就对照答案而已。
合作探究课堂上给学生时间做题、讨论、展示质疑、教师点评。
巩固提升课堂上学生做并对答案,然后有异议有学生或教师进行讲解,有时由于时间关系也会放在课下完成,一般不会占用学生太多时间,5分钟最多10分钟即可)
【自主研读学习单】
一、概念研读
1.东汉的庄园经济
广义的庄园和领地的概念相似;狭义的庄园指封建主用劳役地租剥削依附农民,并独立进行经营及核算的一个地段,这就决定了庄园的结构以庄园的土地划分成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的特征。
东汉庄园制,它主要是由占有大量私田的封建贵族、官僚、地主等所组成,庄园中一般都设有部曲、家兵等私人武装。
庄园土地,主要租佃给同族中贫苦者以及有严格人身依附关系的农民耕种,并以高于封建国家租额的实物地租作为主要剥削形态。
庄园基本上是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而又包括各种副业生产在内的经济单位。
2.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
这一政策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封建制度的巩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消极作用也日益增加。
它不仅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农民的分化和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而且极大地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的转化,也使微弱的手工业资本难以迅速地大量积累起来,因而严重地桎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封建社会陷于长期停滞的困境。
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依然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3.明清的海禁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闭关政策”的影响和评价: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这种政策作为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但它更大的影响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它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它“作茧自缚”,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
挨打。
二、教材研读
土地制度的演变
1.阅读课文第一段请思考: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分别是什么?
2.请在书上标划井田制的主要内容。
(土地归谁所有、受封者权利与义务、土地的耕种者)
3.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是什么?(请在书上标划)
4.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如何逐渐确立起来的?(过程)
5.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实行有什么弊端?针对这种弊端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结果如何?
重农抑商
6.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同时期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表现标画在课本上)根据本部分所学如何全面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参考本课要旨)
“海禁”与“闭关锁国”
7.明清时期为什么要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具体怎么实行的?产生了什么影响?(注:“海禁”与“闭关锁国”并不是说和海外完全没有商品贸易、人员往来,而是对其严加限制。
)
【合作探究学习单】
1.1793年,英国人马嘎尔尼访华,乾隆帝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
马嘎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提出了条件:将来中国派使者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人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礼。
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
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后来,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磁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乾隆帝为何如此傲慢?乾隆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
2、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巩固提升学习单】
1.(2010·浙江文综·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
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2.(2011·江苏单科·1)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3.(2011·福建文综·15)《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4.(2012·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3)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5、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苏轼的这句话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 )
A.宋代时期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B.宋代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从宋代开始农村出现以租佃关系进行土地经营
D.宋代佃户租种土地有较大的选择权和自由度
第四课参考答案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2.内容:①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②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
③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
3.原因:①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②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私产,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在井田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4.过程:以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5.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进行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注:封建土地私有制分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
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要地位。
6.原因:
(1)根本原因: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统治者为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
2.主要表现:
(1)战国: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2)西汉: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重本抑末”)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
(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2)直接原因:
①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②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③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2.表现:
(1)明朝:明太祖实行“海禁”,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
(3)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实行闭关政策。
3.影响:
(1)积极:保护了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的民族自卫作用。
(2)消极: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合作探究
1:(1)原因: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
(2)看法: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惠。
(3)政策:闭关锁国。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
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三巩固提升
1. ( C )
2.( C )3.( D )4.( B )5、( D)
课外探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的一些小问题、基本概念进行课堂小探究:
小探究1:有人认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就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这一观点对吗?
答案:不正确。
封建土地所有制分为地主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
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
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
小探究2:为什么各诸侯国会承认土地私有?
答案:1、大量私田的出现,公田上劳动力减少 2、增加各国的财政收入小探究3:为什么均田制会一定程度上限制土地兼并?
答案:因为均田制下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通过小探究,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小结:依学习单归纳知识点。
然后总结,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的前提下要求我们必须面向世界,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必须不断反省自身,勇于学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始终围绕以学生的探究为主体,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示他们的语言表达、思考问题的角度等能力为目的,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而且在实际授课过程也达到了这一效果,这既契合新的教学要求,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但是这节课还存在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在自主研读部分,教师老害怕学生不理解,讲的多了导致时间紧,巩固提升部分放在了课下完成。
实际上在课后问学生的时候,孩子们是能理解的。
还有对学生的发言处理过于简单,引导的还不够好。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自身在教学理念、人文底蕴、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基本功等方面都有待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