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19世纪30、4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和思潮,后来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和思潮,它迅速取代浪漫主义,发展成全欧性的文学潮流。

由于其批判地再现当时存在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解剖性的暴露、撕毁所有一切的假面具,故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

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
1.社会历史背景:资产阶级的全面胜利、劳资矛盾、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2.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细胞、能量转化、进化论;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
巴哈、空想社会主义
3.文学原因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摹仿说
文艺复兴莎士比亚——举起镜子照自然
启蒙文学以文学作为工具
浪漫主义文学细节描写
二、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
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以叙事文学为主,长篇小说走向成熟与繁荣。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基本特征:
第一,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第二,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第三,现实主义文学表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同情苦难,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

人文主义向人道主义转变
第四,现实主义文学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第五,现实主义文学扩大了文学题材的范围,革新了艺术表现手段。

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
实主义文学产生、发展时期。

在法国出现了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出现了狄更斯;俄国出现了果戈理等一批伟大作家。

60、70年代以后到20世纪初,是现实主义由繁荣逐渐趋于衰落的时期。

此时,西欧虽然出现过一些著名作家,但他们对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力量已经减弱了。

在俄国,由于兴起了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的人民解放运动,现实主义仍在发展和深化,出现了象屠格涅夫、奥斯特洛夫斯基、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等伟大作家。

此外,现实主义文学在北欧和美国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出现了易卜生、马克·吐温等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一)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司汤达的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
梅里美与《嘉尔曼》
梅里美是法国19世纪中后期现实主义作家。

创作风格是在现实主义的精细描写中,带有浪漫主义的激情和想像。

善于描写欧洲资本主义城市文明之外的“蛮族”生活和不同于资本主义法律的行为方式。

《嘉尔曼》又译作《卡门》,被法国作曲家比才配曲,改编成歌剧,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小说塑造了“恶之花”嘉尔曼的形象。

《卡门》
卡门引诱无辜的士兵唐·约瑟(堂何塞),使他陷入情网,舍弃了原在农村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并被军队开除加入自己所在的走私贩行列;同时,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吕卡。

于是,约瑟与卡门之间产生了日益激烈的矛盾。

最后,倔强的卡门断然拒绝了约瑟的爱情,终于死在约瑟的剑下……
这部悲剧小说因经法国音乐家比才改编成同名歌剧而取得世界性声誉,“卡门”这一形象亦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典型。

卡门对文明社会的仇视往往被阐释为对资产阶级伪善的反抗,其实这里也触摸到人类内心最隐秘的一面,即原始本性中追求强力和渴望自由的欲望。

所以,这位狂放不羁且反复无常的江湖女子竟也如此令人着迷,成为有史以来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女性。

卡门性格中最突出的是她的“恶”,她是一个丝毫没有法律、道德约束的女
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干的又都是偷盗、抢劫、走私、杀人的邪恶勾当。

这个形象心地之恶和行为上的不择手段,表现出狡诈多变、残忍无情和厚颜无耻的特点,显示了性格上的邪恶与玩世不恭。

但嘉尔曼的性格中还有着“真”的内核。

她是一个敢说敢为、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别人的角色。

当然,她撒谎、行骗,走私犯罪。

但这些只是她“工作”的“方法”,她在对待自己的感情和生活选择上,是一个真实的人——尽管这真实显现出来某种内心世界的邪恶。

她珍视自由,蔑视法规,从不掩饰自己真正的好恶,从不装假以适应别人。

卡门具有独立不羁的个性,以同社会作对为乐事,深深任何形式的拘束,追求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一种恶的、以损害他人为基础的“自由”。

为了这种维护这种“自由”,她不但从不考虑别人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率真大胆的个性,赋予了嘉尔曼形象动人的光辉,使这一形象因此具有了蓬勃的生命力量,和火一样的热情色彩。

她与堂何塞的爱情悲剧,正是野性与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暗示了嘉尔曼式的、带原始意味的自由,与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格格不入。

但她性格中的极端自私的无政府主义内涵,却表现了资产阶级的某些特点。

都德
19世纪后期一位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家。

长篇小说《小东西》
短篇小说集《月曜日的故事》(《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巴黎公社文学——无产阶级文学
巴黎公社文学是在公社运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在法国巴黎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中诞生的。

巴黎公社的诗歌是巴黎公社革命史的艺术纪录,是公社英雄的纪念碑。

公社的作家和诗人都是工人、公社领导人和战士。

他们在创作中善于借用诗歌形式,政论性和抒情性有机结合,使诗歌短小精悍,充满战斗激情。

《国际歌》的诞生
《国际歌》是巴黎公社战士、诗人鲍狄埃于公社失败后的第二天写的,16年后的1888年6月16日,工人作曲家狄盖特以满腔的激情,彻夜不眠,谱成了
那首气壮山河的曲子。

从此,这首战歌响遍了全世界。

欧仁·鲍狄埃(1816-1887):
欧仁·鲍狄埃,鲍狄埃生于巴黎的贫苦的工人家庭,他一生都是穷人和无产者。

《国际歌》(1871)
比尔·狄盖特(1884-1932)谱曲
“公社被镇压了……但是鲍狄埃的《国际歌》却把它的理想传遍了全世界,在今天这首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活力”;“鲍狄埃是在贫困中死去的。

但是,他在自己的身后留下了一个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真正的纪念碑。

他是一位最伟大的用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


(二)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产生的背景:
19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的劳资矛盾、改良主义思潮、宪章运动及宪章运动文学等成为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
1.把劳资矛盾作为创作的主要题材;
2.作品的主人公大都是小人物;
3.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也宣扬了改良主义和阶级调和的思想;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概况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形成的,40至50年代达到高潮,成为英国文学的主流。

产生了一批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派出色小说家”的优秀作家,如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以及勃朗特姊妹等,促进了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繁荣。

萨克雷:著名的讽刺小说家。

代表作:《名利场》
重点塑造了女冒险家蓓基·夏泼的形象。

《名利场》发表于1847—1848年。

描写穷画师的女儿蓓基夏泼不择手段向上爬的经过。

夏泼利用自己的美貌作为向上爬的资本,嫁给一个小贵族,挤入上流社会。

但是,即使是这个污浊的名利场,也不肯接纳她这个下层爬上来的女子。

最后,因丑行暴露而身败名裂。

盖斯凯尔夫人
代表作《玛丽·巴顿》(1848)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劳资矛盾的小说,小说反映了宪章运动中工人的罢工斗争,也表现了劳资和解的愿望。

它从侧面反映了英国的宪章运动。

宪章派诗歌——欧洲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是19世纪3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高涨时期出现的一种群众性的文艺现象。

工人们以歌曲等形式,配合他们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工人的生活与情感,在形式上,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语言通俗。

代表作家是琼斯。

宪章派诗歌不仅鼓舞了工人的斗志,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为后来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德国现实主义文学
毕希纳:
德国早期现实主义作家,被认为是20世纪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
代表作:《丹东之死》
维尔特:
德国工人运动诗人,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四)北欧现实主义文学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的童话创作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丹麦文学提高到了世界文学的水平。

《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大海的女儿》等都是他的代表性作品。

勃兰兑斯
丹麦文艺评论家文学史家。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研究了十九世纪前期法国、英国、德国文学的发展流向和内因,有力推动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作者由于本书及其它论著,曾被称为泰纳以后欧洲最大的批评家。

比昂松
挪威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因其在戏剧方面的杰出成就,获1903年诺贝尔文学奖。

挪威现实主义作家三杰。

(五)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
19世纪20年代,俄罗斯文学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普希金的创作对俄国现实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从30年代开始直到90年代,现实主义成为俄国文学的主流。

由于具体国情所决定,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与西欧现实主义文学具有不同特点。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第一,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始终鲜明地反映着19世纪俄罗斯的社会现实,以强烈的讽刺手法对农奴制及其残余以及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嘲讽。

第二,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的主人公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实现了从“贵族多余人”到“平民知识分子”再到“忏悔贵族”的转变。

第三,有强大的文学理论及时地指导着作家们的创作。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过程
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在五六十年代走向繁荣,到70至90年代达到高峰,并转向衰落。

批判锋芒主要针对封建农奴制,后来也触及资本主义制度。

“没有一个国家像俄国那样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出现过灿若星群的伟大名字。

” 普希金的后期创作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莱蒙托夫、果戈理等早期创作以浪漫主义见称的作家,也在30年代转向现实主义。

“自然派”
由来:果戈理加强了俄国文学的批判倾向。

别林斯基则反驳对立派攻击果戈理的言论,认为到40年代后期已形成了以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

特点:真实描写并批判社会的黑暗,以下层人民为作品的主人公,反映人民的疾苦。

这恰好是俄国社会迫切需要的文学。

别林斯基的理论有力地推动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

发展:经过普希金、果戈理的创作实践和别林斯基在理论上的阐释,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到40年代已经完全获胜,并于五六十年代进入繁荣时期。

赫尔岑 (1812—1870)
《谁之罪?》(1847)创造了另一个“多余人”别里托夫。

冈察罗夫《奥勃洛摩夫》
俄国小说家冈察洛夫
(1812-1891)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 1859 )塑造了“多余人”形象的最后一个典型。

这一形象的出现表明,在新的历史时期俄国贵族阶级已经丧失了历史上曾经起过的进步作用,精神上已趋于死亡。

表明贵族革命性的终结。

车尔尼雪夫斯基
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论点,其论文《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1855)对唯物主义美学作了重大贡献。

小说《怎么办?》(1860)提供了一批“新人”的形象。

新人
是指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们出身平民,自食其力,追求自由,意志坚强,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怎么办》中的薇拉、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是新人的代表,职业革命家拉赫美托夫则是新人中的优秀分子,具有较高度的理论修养,时刻为革命献身。

19世纪俄罗斯三大文学评论家
别林斯基:“自然派”的理论家,《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先生的中篇小说》车尔尼雪夫斯基:唯物主义美学思想,<现代人>的精神领袖,《怎么办》
杜勃罗留波夫:《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正在的白天何时到来》(六)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特征:
1.与自由资本主义同时产生,历史不长;
2.移民较多,少受封建束缚,崇尚民主自由精神;
3.思潮迭起,内容庞杂,风格鲜明多样。

希尔德烈斯
希尔德烈斯的长篇小说《白奴》写一个混血奴隶阿尔琪历经许多坎坷后逃出南方的故事,作品真实地描写了奴隶们的悲惨生活和蓄奴主的残暴,有力地批判了南方的蓄奴制
《汤姆叔叔的小屋》
废奴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斯托夫人(1811——1896)。

她的长篇小说《汤姆叔叔
的小屋(1852)代表着废奴文学的最高成就。

汤姆的形象:逆来顺受的黑人形象。

善良、忠厚、宽以待人;虔信基督。

汤姆悲剧的影响:当时的美国总统林肯说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

欧亨利: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代表作品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等。

欧亨利笔法:欧亨利的小说构思精巧,结尾常常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合乎逻辑而令人信服。

欧.亨利认为在生活中充满意料不到的事情,他的小说大多这样结尾。

文学界也把这样的结尾方法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或者欧亨利笔法。

亨利詹姆斯
亨利詹姆斯:1843年生于纽约,他的父亲是一位古怪的百万富翁,送他去欧洲受教育。

詹姆斯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欧洲度过的。

他的22部小说和113个短篇中,很多都是描写眼睛清亮的美国人如何使欧洲人乐观起来。

他擅长写欧美文化的差异。

他的作品开了美国文学史上心理分析的先河。

《苔瑟密勒》(《黛西-密勒》),是描写一位勇敢的美国姑娘如何毁于欧洲世俗的故事。

《一位女士的画像》(《贵妇人的画像》)是其代表作。

杰克·伦敦Jack London
杰克·伦敦(1876年1月12日~1916年11月22日),原名约翰·格利菲斯·伦敦(John Griffith London),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卷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野性的呼唤》《海狼》《马丁·伊登》和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沉寂的雪原》等。

在一个既无固定职业又无固定居所的家庭中长大,美国传记小说家伊尔文·斯通在他的《马背上的水手》里称他是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童工、小流氓头、猎海豹、苦工、偷乘火车、监狱生活、淘金、阅读、驾船、成名、记者生涯、吞药而死
第二节斯丹达尔(司汤达)
斯丹达尔(1783-1842)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原名亨利·贝尔。

司汤达是贝尔170多个笔名中最重要的一个,他以此名传世。

一、司汤达的生平和创作
司汤达(1783—1842)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深受法国大革命进步思潮影响,曾随拿破仑军队进驻意大利。

他的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和长篇小说《红与黑》在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居首创地位。

善于从政治角度批判现实,擅长心理描写,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司汤达的创作以30年代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主要作品、论著有《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拉辛与莎士比亚》、《阿尔芒斯》、《法尼娜·法尼尼》、《红与黑》等。

后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吕西安·娄凡》等
人们对他的作品的印象
专好剽窃、粗制滥造、极不道德、混乱难懂、内容贫乏。

随着流言蜚语的澄清,人们发现他的作品的实面目:一笔极其丰富而又取之不竭的文学财富。

自相矛盾:
声称隐藏自己——写自己;
寻找真实——戴着面具;
钦佩数学家——喜欢幻想;
高尚情爱——以庸俗的遭遇为乐;
憎恶的恶棍——衷心希望民主。

司汤达对自己作品的预言:
“我的作品献给少数幸福的人们”。

“1880年将有人读我的作品。


“1935年将有人理解我。


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作品在思想、文字、在实质和形式方面的新颖独到之处,比起他的时代来超前好几代人。

只有极少数幸福的人才能够理解他。

司汤达文学创作的两个特点
1.每部作品都不属真名实姓;
2.自传体作品占据重要地位。

作品:《阿尔芒斯》、《巴马修道院》、长篇小说《巴玛修道院》
《巴玛修道院》
出版于1839年,受意大利手抄本中16世纪的《法尔耐斯望族创业史》启发写成。

描写贵族青年法布利斯在进步的姑妈吉娜的支持下投奔拿破仑军队,法国大革命失败后,在巴玛宫廷参与政治斗争的经历,爱情与政治冒险结合在一起,对法国王权复辟时代的社会给予深刻批判。

二、长篇小说《红与黑》
1830年出版,副标题为《1830年纪事》。

小说通过平民子弟于连索黑尔个人奋斗失败的经历,广阔描写了法国王政复辟时代的生活和社会斗争;小说塑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于连的形象,于连既不同于只求温饱的青年,也不属于甘愿出卖灵魂、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一类。

他的失败是时代的必然。

《红与黑》的思想意义
《红与黑》是一部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小说,通过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命运,揭露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天主教会的反动本质,再现了法国社会的时代风貌。

《红与黑》分析
1.情节
2.主题
(1)描绘了贵族复辟,资产阶级反复辟的斗争;
巴黎秘密会议:英国的金钱源源供给;组织武装政党;依靠天主教迷惑群众。

在维立叶尔市——法国社会窗口
德瑞那市长
瓦列诺贫民收养所长
马士农神父
(2)深刻揭露教会的伪善和反动
贝尚松神学院——培养阴谋家的大学校。

三位一体的教义:要巩固神权;必须拥护王权;必须一切
听从教皇的命令。

(3)展示了1830年7月革命之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政治景象。

“每一个篱笆后面都有一个罗伯斯庇尔和他驾来的囚车。


穆尔侯爵把侯爵名称改为黑色大理石。

德瑞那夫人:有朝一日我被割断了喉咙,求你保护我的家庭吧。

于连形象分析
争论:
个人主义野心家;具有民主思想的革命家;(以雅各宾党人自居;崇拜拿破仑;法庭慷慨陈词;马特尔哥哥称之革命者。

)虚伪的骗子,卑鄙无耻。

(反抗既不重创资产阶级,也不利于人民。


第一,他有自由的要求和出人头地的愿望
第二,他有强烈的阶级意识和孤傲反抗的性格。

第三,他采用“个人主义”的斗争工具,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

环境变化,性格变化
维立叶尔市:地位卑下,哇列诺摆阔,愤怒;“赚钱到最悲惨的孤儿弃婴身上去。

”在市长家坐最末位置吃饭,愤怒;
出席秘密会议,出使英国后:一万法郎;一块领地;一张骠骑兵军官的委任状;编造德·拉·伟业侯爵私生子的历史。

盘算:30岁做到司令,23岁就该做到中尉以上。

性格的矛盾复杂
无神论者——扮演虔诚的教徒;
倾向雅各宾党人——参加保皇党阴谋;
民主主义者——装成他鄙视的贵族;
向往高尚道德——装扮成答尔丢夫;
渴望真正爱情——却利用它达到目的。

活动的三个场景
维立叶尔市——贝尚松神学院——穆尔府邸
社会意义
于连的个人奋斗道路,带有争取政治、经济利益的欲望,表现出要求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是合理的、正义的。

他的行动本身带有向不合理等级制度挑战的性质。

于连的个人奋斗,在拿破仑时代或许会成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但是在王政复辟时期——扼杀一切生机和活力的时代,却成为“叛逆的平民悲惨的角色。

”成为“一个和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


于连形象
于连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小说描写了他反抗、追求、失败的短促的一生。

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平民知识分子反抗社会、进行个人奋斗的典型。

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

为了实现个人野心,又与现实妥协。

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道德廉耻。

他的堕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反抗的一面是于连性格中的主要方面。

《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首先,成功地组织了故事情节。

司汤达认为,“文艺是一面镜子”,必须反映现实生活。

他是在这样的观点支配下来构思小说的故事情节的。

其次,描写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司汤达把人物性格的发展与人物活动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特别注意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第三,成功地心理描写。

第四,红与黑的象征意义:红军装-黑教袍;革命-复辟;积极的个人奋斗-阴谋诡计
艺术特色
(1)梯形结构;
(2)心理描写艺术。

Ⅰ、外貌肖像、行动和心理描写结合;
Ⅱ、利用两个人物之间思想感情的对比刻画人物心理;
德瑞那市长——老索黒尔
在行动中刻画人物的心理
于连对德瑞那夫人握手前的心理描写;
有爱情——无爱情
于连收到马特尔小姐的信后的心理:
德瑞那夫人与马特尔小姐
深沉、温柔、优雅、浪漫、高傲
纯洁、真实、热情、有风采。

冲破门阀观念进一步与之结婚
“心坎里的爱情” “头脑里的爱情”
背弃宗教叛逆思古幽情
与于连同死埋葬情人的头颅
第三节巴尔扎克
一、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 简介
(一)生平
生日:1799/5/20/ 出生地:图尔市
1814:随父迁居巴黎
1816-1819:法科学校学习法律
1819-1829:练习写作,曾投笔从商
1829:发表《朱安党人》
1829-1850:创作《人间喜剧》
忌日:1850/8/18
(二)巴尔扎克主要作品
《贝姨》《高老头》《交际花盛衰记》《欧也妮·葛朗台》《钮沁根银行》、《幻灭》《农民》
(三)对巴尔扎克的评价
1.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2.在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3.他为我们留下的作品,一座高大而坚固的,建立在花岗岩基石上的丰碑。

4.司汤达在近代法国小说史上虽占有重要地位,巴尔扎克的硕大形象却不免使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