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沿海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沿海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仰海洲;徐曙;陈晓静
【摘要】通过总结归纳近几年沿海地区小麦生产技术,从品种布局、基本苗确定、提高机械作业质量、肥料运筹、化学调控、病虫草害防治、抗逆技术、适期收获等方面分析了江苏沿海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旨在为江苏沿海地区小麦生产夺取优质高产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名称】《大麦与谷类科学》
【年(卷),期】2017(034)006
【总页数】3页(P59-61)
【关键词】沿海滩涂;小麦;生产技术
【作者】仰海洲;徐曙;陈晓静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洋分公司,江苏射阳224311;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洋分公司,江苏射阳224311;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盐城22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318;S512.1+1
江苏省国营新洋农场位于黄海之滨的盐城市射阳县境内,近年来,不断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顺利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农场、“全国百家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综合配套
技术示范推广实施农场”[1]。
农场近4 002 hm2耕地常年进行稻麦轮作,稻麦周年产量一直位于江苏农垦前列。
小麦常年产量稳定在7 500 kg/hm2以上,2017年更是达到了8 580 kg/hm2,创历史新高。
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进一步取得小麦生产高产高效,现将近年来的主要栽培技术总结归纳如下。
1 小麦品种布局
以周年高产为前提,以高产、稳产品种为主导,适度增加早熟品种面积,尽可能延长适播麦时间,保证大面积生育进程和季节同步;品种选择上坚持早中晚品种搭配,以淮麦33、宁麦13、扬麦23为主,搭配种植淮麦22、淮麦35、扬麦19、华麦5号、苏麦188、农丰88等品种。
2 小麦栽培技术路线
以精确定量栽培为主线,立足于早,优化技术措施,提高机械作业质量,积极推广新技术。
适播麦走“稳穗、增粒、增质量”夺高产、晚播麦走“主茎成穗为主”的栽培路线。
3 小麦播前准备
3.1 加强水稻田后期管理
认真做好水稻田搁田、晾田工作,通过加深丰产沟、清理丰产沟和机道的十字口、低洼处开挖排水沟、及时断水等措施,及时排干积水,保证雨止田干,给秋播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条件。
3.2 播种行距
10月31日前播种行距为20 cm,10月31日—11月5日播种行距18 cm,11
月5日后播种行距16.5 cm。
避免重行漏行,确保畦面平整、播行均匀、竖沟上线。
3.3 播量调试
播种前播种机进行单口排量的台架调试,保证单口排量一致,播量偏差不超过
±3%。
4 合理确定小麦基本苗
4.1 基本苗设置
半冬性品种10月15日左右开播,10月31日前结束,春性品种10月20日左右开播,力争11月10日前结束,起点苗均控制180万~210万/hm2。
半冬性品种10月25日前、春性品种11月5日前为适播期,播种适期过后每推迟1 d可增加基本苗8万~12万/hm2,晚播麦田基本苗最少不低于预期成穗数的80%。
4.2 田间成苗率计算
田间成苗率10月25日前按90%、10月26—31日按85%、11月1—5日按80%、11月6—10日按75%、11月11日以后按60%~70%计算。
5 提高机械作业质量
坚持“宁迟勿烂”的原则,在墒情允许的条件下,适墒抢种,确保作业质量。
5.1 作业程序
可采用2种作业方式:茎秆粉碎—耕翻—晒垡—重直耙破垡—晒垡—施肥—旋耕—播种(镇压)—化除—开横沟;茎秆粉碎—耕翻—晒垡—联合整地—施肥—正反旋播种(镇压)—化除—开横沟。
5.2 茎秆粉碎
为了进一步提高播种质量,水稻收获时全部采用秸秆2次粉碎。
5.3 耕耙要求
耕透熟土层,并略带黄土,秸秆覆盖效果好,覆土平整,耕幅不超标,耕深25 cm;耙地平,破垡效果好,不漏耙;肥量准,不重不漏。
5.4 播种要求
用种量准,播行要直,到头到边,行距一致,覆土良好,畦面平整;严格控制播种速度,匀速行驶,减少中途停车;严格控制播种深度,播深2.5 cm左右,做到播
种均匀,出苗一致。
5.5 沟系要求
确保内外三沟配套,做到一方麦田、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腾空、雨止田干。
具体要求是:竖沟深20 cm,上口宽30~35 cm左右,底宽10~12 cm;横沟深25 cm,上口宽25~30 cm,底口宽12 cm,沟壁光滑,沟底无积土,沟深一致。
正常天气情况下要坚持先化除再开沟的原则。
6 合理运筹肥料
6.1 肥料运筹
根据测土配方结果,考虑田块、品种、产量目标运筹好肥料。
遵循“重施磷肥、巧施钾肥、适当降低氮肥、根外喷肥”的原则,在氮肥的使用上,应施足基肥、控制返青肥、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
6.2 用肥比例
施纯 N 340~390 kg/hm2,P2O5125 kg/hm2。
其中基肥尿素225 kg/hm2+磷二铵225 kg/hm2;壮蘖肥(3叶1心期)尿素150~225 kg/hm2;促花肥(倒 3叶期)尿素150 kg/hm2+45%复合肥150 kg/hm2;保花肥(剑叶抽出时)尿素75~110 kg/hm2。
6.3 平衡增产
越冬至返青期,对弱苗、黄苗酌情施用平衡肥捉黄塘,严格控制返青肥的用量,确保中期稳长。
6.4 根外喷肥
抽穗后,结合病虫防治进行根外追肥2~3次。
分别施尿素4.5~6.0 kg/hm2+磷钾动力750 g/hm2或磷酸二氢钾750 g/hm2,施尿素6.0 kg/hm2+丰产灵750 mL/hm2。
7 小麦化学调控
7.1 基部节间化调
拔节前7~10 d及拔节初期各用矮壮丰750~900 mL/hm2喷施1次,缩短基部节间,提高基部节间强度。
7.2 穗颈节化调
对长势好、成穗数高的田块,在见芒时用劲丰1 500 mL/hm2或玉米健壮素750 mL/hm2均匀喷雾。
8 抗逆技术措施
8.1 浸种催芽
半冬性品种10月26日、春性品种11月1日开始进行浸种。
试验表明,浸种催
芽后前期出苗能提前2 d左右、11月中旬后出苗可提前5~7 d,并在播后遇大雨时能提高成苗率。
8.2 抗冻害
小麦受冻后应根据冻害程度增施恢复肥,促使其恢复生长,减轻冻害损失。
8.3 抗高温逼熟
在小麦生育中后期出现干热风可及时通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提高植株抗逆能力,这是防御干热风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9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9.1 种子药剂处理
种子药剂处理对象为黑穗病、条纹病、根腐病等。
100 kg麦种用2%戊唑醇75
g+25%咪鲜胺20 mL拌种,确保红种率达99%以上。
9.2 杂草防除
9.2.1封闭化除。
小麦早播田用50%丙草胺750~900 mL/hm2+75%异丙隆600~750 g/hm2、晚播田用50%丙草胺825 mL/hm2+50%乙草胺300
mL/hm2,对水450~600 kg/hm2机械喷雾。
封闭化除田块另增加5%~10%的
播种量。
9.2.2茎叶处理。
禾本科杂草用50%丙草胺900 mL/hm2+金马900~1 200 mL/hm2;阔叶杂草用麦喜180 mL/hm2,于小麦3.5张叶左右、日平均气温在5℃以上时使用。
9.3 病虫防治
9.3.1 冬前。
用48%乐斯本450 mL/hm2防治蚜虫和麦圆蜘蛛。
9.3.2 返青拔节期。
用30%醚菌酯375~450 mL/hm2防治白粉病;用48%乐斯本450 mL/hm2防治蚜虫。
9.3.3孕穗抽穗期。
用乐斯本525 mL/hm2防治粘虫、蚜虫;用30%醚菌酯450 mL/hm2防治白粉病;用43%戊唑醇300~450 mL/hm2防治锈病;赤霉病确保用好3遍药,齐穗期开始,隔5~7 d防治1遍,第1遍用40%多菌灵1 800 mL/hm2+43%戊唑醇300 mL/hm2;第 2、3遍均用 25%氰烯菌酯 1 500
mL/hm2+43%戊唑醇300 mL/hm2+10%井冈霉素1 500 mL/hm2。
10 适时抢收
小麦适时收获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2]。
坚持“十成熟,十成收”,适期掌握在完熟初期,叶片基本枯黄,籽粒变硬,呈品种本色,含水量在20%以下时收获。
如收获过迟,粒质量降低;收获过早,产量和品质则损失较大。
【相关文献】
[1]张晓峰.“两个率先”看新洋[J].中国农垦,2013(3):49-51.
[2]赵广才,田奇卓,许轲,等.小麦超高产形态生理指标与配套栽培技术体系[J].作物杂志,2001(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