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试题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地理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试题答案
及解析
1.下图示意“我国某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
题。

【1】图中
A.水体减少面积最大
B.草地减少面积最小
C.耕地增加幅度最大
D.水体变化幅度最大
【答案】C
【解析】图中纵坐标反映的是变化幅度,不能反映变化面积,仔细观察可知,耕地增加幅度最大。

故选C。

【2】图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城镇建设占用大量耕地
B.水土流失加剧,水旱灾害增多
C.土地类型不均衡,草地比重小
D.流域内河流污染,水质严重下降
【答案】B
【解析】仔细观察图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可以发现,耕地不断增加,而且增加幅度加大,
林地明显减少、草地略有减少,居住地也有明显增加,水体大幅减少,而且幅度增大。

由于林地
草地减少,区域内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加上水体大幅减少,调蓄功能下降,
所以容易产生的问题是水土流失加剧,水旱灾害增多。

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优势是
A.有利于发展种植业B.交通方便,有利于经济发展
C.有利于发展林业、矿业、旅游业等D.有利于防治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答案】C
【解析】
平原地区有利于发展种植业,并且交通便利,有利于经济发展,所以A、B错;山区易发生地质
灾害,但有利于发展林业、矿业和旅游业等,因此C对D错。

【考点】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优势
3.诗歌民谣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无村不榕,无榕不萌。

有水皆成瀑,城为石头砌。

左手拎芭蕉,右
肩挎黄橙。

相逢毋须问,十九布依人。

”以上诗句描绘的景观可能出现在
A.华北平原B.青藏高原C.珠江三角洲D.云贵高原
【答案】D
【解析】综合题中所反映的信息:溶洞、芭蕉、布依族人等,描述的景观为云贵高原,所以答案
选D
【2】刘伯温曾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

”姑且不谈其预测依据,若真的如预言所讲,则合理的理解是
A.江南地势低,被海淹没了B.江南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
C.云贵的现代文明超过江南地区D.“云贵万重山”的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
【答案】D
【解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制约云贵
高原发展的因素得到克服,云贵高原的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因此D正确。

【考点】地形区景观的推断;刘伯温语言的理解。

4.区域成长阶段的具体表现有
A.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B.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C.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D.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答案】B
【解析】在区域成长阶段,人类开发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并伴有盲目性、掠夺性、破坏性的开采;工业和城市迅速扩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环境污染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故选B。

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人地关系基本协调都属于区域初期
发展阶段的表现;转型阶段主要表现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等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

【考点】该题考查区域发展特点。

5.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不同。

据此回答问题。

【1】下列关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变的
B.会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C.“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是对长江中下游平原转型阶段的描述
D.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仍是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答案】B
【解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科技、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
不断变化,A错误;B正确;“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是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发展初期的描述,C错误;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口增长迅速,粮食的消费量上升,而城市化占用大量农业用地,且农业
产业结构的调整,故其粮食的商品率不断下降,D错误。

【2】后工业化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
①新兴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整体上升
②对生活资料与劳动资料的依赖程度大大提高
③新技术产业对环境要求高,环境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
④新技术产业集聚在地理环境优越的地区,有利于形成集聚效应,提高产品质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后工业化时期,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故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减弱,
②错误。

新科技产业部门对环境质量要求高,故大多分散布局于城市的边缘,④错误。

故选C项。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发展阶段及区域环境问题。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生产活动特征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调用课
本相关内容分析。

6.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的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答案】B
【解析】区域发展的初期即传统农业生产阶段,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人地关系的矛盾不明显,D错误。

A 项指工业化阶段,A错误;C项工业化起步是源于资源型工
业和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的发展,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发展阶段。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特征。

知识性试题。

7. 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这件事说明了区
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竞争的影响B.区域外部环境的影

C.区域空间特征的影

D.区域结构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基本特征。

材料反映区域的发展受到其他区域的影响,即区域之间的联系性。

8.有关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
D.人地关系已趋缓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发展。

在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由于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

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导致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并带来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地关系矛盾进一步加剧。

9.图3示意我国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能源自给率的变化情况。

完成问题。

【1】图中四条曲线代表西部地带的是
A.ⅠB.ⅡC.ⅢD.Ⅳ
【答案】C
【解析】西部地区在早期基本满足自给,但也不富足;随着西部发现大量的天然气,能源的自给率大幅上升,所以符合的是C项。

【2】下列地区可以大量调出能源输往Ⅳ地带的是
①东北地区②西北地区③青藏地区④西南地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略
10.区域的开放程度越高,区域内部的自然条件差异越大。

【答案】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发展阶段。

在区域发展的高级阶段即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内部的自然条件差异变小。

11.该图为“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4~16题.
【1】图中A~C时段,该地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农牧业B.钢铁工业C.电子工业D.第三产业
【答案】B
【解析】A—C阶段中环境污染最严重,四个选项中只有钢铁工业污染最严重。

【2】图中哪个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降至自然环境自净能力之内
A.A时间B.B时间C.C时间D.都不是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B时间后,环境污染值又低于自然环境容量。

【3】C时间后,环境污染程度开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①经济发展水平高,环保投入大量增加
②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自然减轻
③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进步
④法律健全,禁止所有排污工业的生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环境污染下降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环保投入大量增加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进步。

12.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复杂
B.成长阶段,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C.转型阶段,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D.再生阶段,应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解决大量工人失业问题
【答案】C
【解析】初期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比较简单,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人类对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转型阶段: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是人地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企业效益降低,区域经济衰败,失业率上升。

再生阶段:人地关系逐渐走向协调。

区域发展获得再生的措施有:①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造或淘汰无增长潜力的产业部门、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治理污染,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③加强交通建设;④加大科研投入。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13.该图表示某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读图完成14~15题。

【1】由甲至丙,城市周边农业类型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B.市场C.农业技术D.交通
【答案】B
【2】下列关于该区域从甲到丙地理环境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城区下游河段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环境污染加剧
D.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
【答案】A
14.区域发展包括初期—成长—转型—再生等不同阶段,据此完成27~28题。

【1】关于区域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初期阶段,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复杂
B.成长阶段,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C.转型阶段,区域原有的集聚效应减弱,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D.再生阶段,应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解决大量工人失业问题
【答案】C
【2】区域发展从初期到再生阶段,人地关系的变化是:
A.不协调→协调→不协调B.不协调→协调
C.协调→不协调→协调D.协调→不协调
【答案】C
15.人类的生产活动必然对地理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答案】错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为人类持续利用,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
农作物的产量。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
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所以只要合理的生产活动是可以避免对地理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16.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原因是()
A.同属温带地区B.气候的大陆性强
C.同属东部季风区D.都是平原地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气候。

松嫩平原和长三角地区都我国我国东部季风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故雨热同期。

17.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与对应形成原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B.从北到南,房屋进深、高度和坡度都逐渐增大—便于雨水的排泻和屋内通风纳凉
C.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北方地区地价和建筑材料价格高
D.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北方地区地广人稀
【答案】B
【解析】略
18.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常常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读我国甲、乙、丙三地的水热状况示
意图,回答3~5题:
【1】三地区中,海拔较低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乙地和丙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地形和地势。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判断:甲位于塔里木盆地,乙、丙地区
位于内蒙古高原,所以甲地地势最低。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三地区的气候类型为()
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D.极地气候
【答案】B
【解析】三地气候都是冬冷夏热,全年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3】该区域适合发展的农业是()
A.畜牧业B.水稻种植业
C.园艺业D.花卉种植业
【答案】A
【解析】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稀少,草场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畜牧业。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19.读“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示意”,完成
【1】图中甲表示
A.海洋资源B.土地资源C.煤炭资源D.矿产资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图示甲在农业社会的作用较强,为土地资源。


以本题选择B选项。

【2】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A.开发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越来越大
B.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强
C.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少
D.人地关系的认识越来越简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发自然资源的广度和
深度越来越大,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减弱。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0.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①海鲜②牛羊肉③山货④腌腊制品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安徽省南部地处山区,对外交通不便,所以实物原料主要来自于当地。

而此地耕地资源
又比较短缺,所以,山货和腌腊制品成为了主要原料。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窑洞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答案】B
【解析】安徽省南部地处山区,而茶和竹主要在丘陵和山区种植。

【考点】主要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