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分类汇编:题型3 “比较、变化”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3“比较、变化”类
题型
特点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通过分析比
较,归纳出其异同点。
主要有类比和对比:前者是将同一
类事件、人物、观点进行比较,考查相同点,常见设问有
“相同”“都”等;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现象或同
一现象在不同阶段或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常见设问有
“变化”“与……相比”“不同”等。
解题
技巧
1.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分清比较类型,明确是异同
比较还是变化比较。
2.确立比较项,即找准比较的角度,往往从背景、性质、
方式、特点等方面思考。
3.按照确立的比较项,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比较,
归纳出异同点。
1.(2019·山东潍坊期中)商代重神轻民,结果失掉天下;代之而起的周逐渐由重天转变到重民上来,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
这一变化表明()
A.小农经济是民本思想的基础
B.民众力量壮大消除了残暴统治
C.社会结构变动影响政治思想
D.王权天下与民本思想渊源密切
解析“由重天转变到重民上来,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可以得出西周强调民本的重要性,以维护其王权统治,故D项理解正确。
答案D
2.(2019·山东潍坊新高考测评联考)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
”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A.遭到了普遍反对
B.忽视了道德教化
C.最终必然会失败
D.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
解析材料认为商鞅变法违背“恃德者昌”,导致“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变法强调法治,忽视了道德教化,故选B项。
答案B
3.(2019·山东聊城期中)春秋后期至战国之季,诸子勃兴,蔚为壮观。
时代的歌手们,或“以道鸣”,或“以术鸣”,或“以辞鸣”,汇成了一曲雄壮的交响乐。
这一曲交响乐中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价值
解析根据所学,所谓百家争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学者们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提出本阶级的救世理念,故选
B项;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之中,有相当比重的思想家并没有探讨人与自然关系,排除A项;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
的诸子百家之中,只有儒家的“仁政”思想探讨到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排除C项;根据所学,法家思想从根本上漠视乃至抹杀人的性格与价值,排除D项。
答案B
4.(2019·山东微山一中模拟)钱穆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提出:大体在孔子以前,那时的书籍,后世称之为“经书”;在孔子以后的书籍,后世称之为“子书”。
这一变化反映了()
A.传统礼乐制度逐渐没落
B.新兴儒学对经学的冲击
C.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
D.城市商品经济的兴起
解析“经书”属于上层贵族的书籍,“子书”属于平民阶层书籍,这一变化体现出学术向平民阶层转移,C正确;此时传统礼乐制度并没有逐渐没落,A错误;新兴儒学是汉代时期,B错误;城市经济兴起和材料主旨不符合,D错误。
答案C
5.(2019·山东潍坊期末)在唐代,“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的吴道子在画界的地位要高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至北宋中期,王维在画界地位被越抬越高。
这一变化是因为()
A.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B.不同时代产生了不同绘画技法
C.市井文化日益繁荣
D.宋代文人阶层的不断壮大
答案D
6.(2019·北京海淀区质检)魏国李悝实行平籴法,“籴(买入),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故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
王安石变法中与之有相似作用的措施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均输法
答案C
7.(2019·山东泰安期末)秦始皇采纳韩非子“集权”学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宋代思想家提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明末清初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
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
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B.使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
C.推动了封建专制的发展
D.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材料中韩非子“集权”学说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宋代理学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要求统治者提高自身的修为,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要求对君主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都体现了对君主制的改进,有利于提高君主的执政水平,从而维护封建统治,故答案为D项。
答案D
8.(2019·山东济南期末)据《泾县志》等载,明初服尚简朴,“衣不过
细布土缣,仕非宦达官员,领不得辄用亡丝”“士人之妻,非受封,不得长衫束带”。
到明朝中后期,则“男女衣文绣,女子服五彩,衣珠翠,金银满饰,务华靡,喜夸诈”,“冠嫁娶用长衫束带,费装缇帷竟道”。
这一变化说明了()
A.进步思想影响妇女地位变化
B.理学衰落导致奢靡风气盛行
C.经济发展引发思想观念冲突
D.市民壮大瓦解传统伦理道德
解析通过题干中明初与明中后期人们服饰的变化,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故选C项。
答案C
9.(2019·山东德州模拟)近代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
两种主张都()
A.强调托古改制
B.宣扬种族革命
C.动员了社会各阶层民众
D.利用了传统历史文化资源
解析根据材料“维新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革命派知识分子大都主张以黄帝为民族符号来凝聚国民群体”可知维新派和革命派均利用传统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故选D项。
答案D
10.(2019·山东济宁期末)近代中国,“革命派与改良派同时以‘救亡
图存’为自己出世后的第一声呐喊”。
但在随后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中,“一方害怕革命引起列强干涉而召瓜分之祸,一方则以革命在于谋国家之独立可以避免列强干涉为辞”。
由此可见二者()
A.都对帝国主义本质有清醒的认识
B.分歧主要源于阶级出身的不同
C.都体现出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分歧主要源于直面的国情不同
答案C
11.(2019·北京丰台区期末)中国近代第一批女留学生单士厘曾写道:“中国妇女,笼闭一室,本不知有国。
予从日本来,习闻彼妇女每以国民自任,且以为国本巩固,尤关妇女。
”下列主张与之相似的是()
A.中体西用
B.君主立宪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解析据材料“彼妇女每以国民自任”体现了民主思想,材料“以为国本巩固,尤关妇女”说明思想更加科学,故选D项;材料“妇女每以国民自任”是民主思想不是中体,排除A项;材料“中国妇女”说明不是君主,排除B项;由材料“妇女每以国民自任”说明是思想不是政治,排除C项。
答案D
12.(2019·山东滨州高三期末)1919年初,陈独秀表示:经过三年,不仅旧派人物,就是青年学生,仍有人把《新青年》看作一种邪说、异
端。
但几个月后,美国哲学家杜威来中国访问时却说:“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
”对这一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A.两人的阶级立场影响价值判断
B.受到马克思主义传入的深刻影响
C.民族危机加深加速了青年觉醒
D.民族工业蓬勃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解析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点燃了五四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加速了青年的觉醒,故选C项;两人的观点分别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后,与阶级立场无关,排除A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主要是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排除B项;1919年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遭受打击,排除D项。
答案C
13.(2019·山东潍坊模拟)下表反映了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陕北地区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
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开始时间代议机关名称
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甘边区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6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陕北省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7年5月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议会
1938年11月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参议会
陕甘宁边区下辖县(乡)将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大1945年10月
会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
C.国共两党阶级斗争的推动
D.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性质的认识
解析陕北地区的民主代议机关名称的变化原因为民族危机空前,故选B项;名称的变化能够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排除A项;名称的变化体现国共两党的合作,排除C项;中共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认识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项。
答案B
14.(2019·北京丰台区期末)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国民经济根本好转
B.“一五”计划的完成
C.三大政治制度确立
D.向社会主义过渡
解析据材料“《共同纲领》规定‘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说明四大阶级转变为工农阶级,原因是三大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资产阶级变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故选D项。
答案D
15.(2019·山东烟台模拟)1995年6月,美国《财富》杂志国际版推出了一期封面报道《香港之死》。
……2007年7月,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香港根本死不了》一文。
美国《财富》杂志的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该杂志管理理念发生变化
B.“一国两制”保证了香港的繁荣
C.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D.美国政府对香港的策略发生变化
答案B
16.(2019·山东泰安期末)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时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
”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
A.民主精神
B.自由观念
C.批判精神
D.公民意识
解析苏格拉底批判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以及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象也给予批判。
从材料中的“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来看,两位先哲有相似的批判精神,故答案为C项。
答案C
17.(2018·山东潍坊期末)苏格拉底经常在公共场合与人交谈,通过谈话揭露对方的无知,以此来刺激人的求知欲,因为他的论辩方式,苏
格拉底也被看作是智者学派,其实二者有本质区别。
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
A.适应现实需要追求功利
B.研究重心转向人和社会
C.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
D.追求知识及人的自我约束
解析据材料“揭露对方的无知,以此来刺激人的求知欲”及所学得出追求知识及人的自我约束,故选D项;适应现实需要追求功利是智者学派的特点,排除A项;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B项;研究重心转向人和社会是智者学派与自然学派的区别,排除C项。
答案D
18.(2019·山东临沂质量抽测)19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俄国和日本为摆脱落后境地都进行了改革。
这两次改革的相同之处有()
①废除农奴制度②进行土地改革③发展近代工业
④挽救民族危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国改革中,日本政府承认土地私有,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沙俄政府允许农民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
这是
两国改革的共同点。
②③符合题意。
废除农奴制是俄国1861年改革的成果,与日本无关,①排除。
俄国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农奴制度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非民族危机引起的,④排除。
答案C
19.(2019·山东烟台第二学期期中)二战结束后,英国从“震撼一切”到“吓不倒任何国家”。
导致英国这一变化的内在因素是() A.美国的强势崛起 B.经济实力的削弱
C.海外殖民地丧失
D.两极格局的形成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