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以诗为词”--历史的自觉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以诗为词”--历史的自觉发展
“以诗为词”是诗歌自觉发展的必然。
苏轼凭借自己的才华,敏锐地抓住这个文学特征,合理利用这一在当时鲜有人提的特点,形成自己的诗歌风格,同时对此后的诗歌创作产生极大影响。
无论词作为由诗发展而来的产物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体式,都有着其本身的规律。
词是从诗衍生出来的。
最初的词可以说毫无地位,仅仅是唐人在茶余饭后的消遣,难登大雅之堂。
而诗经过长时间的加工,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形式和创作准则。
唐人其实已经发现在诗上很难有所突破,或者长时间在诗的氛围中想找寻新的突破口,便作诗余以自娱。
而这种衍生,其实已经为“以诗为词”奠定了基础。
创作词的唐人随着改朝换代也成为了宋人,这批人有着创作诗的经验,但由于唐代普遍认为词的格调不高,至宋,这批人依然被词限制在狭小的创作范围之内。
那么诗对词的影响最突出的就体现在苏轼的笔下。
苏轼大胆地打破这样的限制,将诗的创作带入词中。
这种大胆,是创作习惯的延续。
从另一角度来说,是词依然没有摆脱诗对其的影响,当然也是无法摆脱的影响。
那么,词作为独立的体式而言,和诗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从滥觞《诗经》起,诗歌就作为一个个体伫立在历史之中。
诗歌从诗经发展到楚辞,再由楚辞孕育出汉乐府民歌,从汉乐府逐渐形成一种诗歌规范,动乱之后的唐朝成为了诗的顶峰。
词从诗中演化出来时,与诗经相似,同样贴近生活;词对于音律规范等的难舍难分与诗的发展也相似:诗经、南北朝民歌等,皆是人民生活中的唱词进行整理加工后的产物;而后“以诗为词”的提出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词境,将词一步步完善。
而有了诗的前车之鉴,词在宋之一代,便达到了顶峰。
新时期诗歌也与上述相似。
在此我们不讨论由文言向白话的转变。
从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到文研会以抒情为主,例如冰心的繁星春水,再到湖畔诗人的爱情诗,到新月派提倡格律,象征派的联想、隐喻、暗示等手法的运用等,皆是由最简单的内心深处的呼喊开始,到内容题材的关注,到格律形式的要求,最终一步步将此种文体完善。
即使至今日,就歌词而言,虽未成为一种单独的文体,但其从单纯的抒发情感的禁锢中已经渐渐扩大其抒情范围,为配合曲调,也渐渐注重音韵。
文学自身发展的力量不可忽视,它只是需要一个领导者,一个提出者,将存在人人心中的呼之欲出的强烈欲望点明,将其完整准确地表述出来,那么,随之而来的便是这种文体的强烈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