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雄遗址 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最早的史前农业证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前,奔向土丘去做了一番调查。
在沿途地面上,我们发现不少具有早期特征的陶器残片,这使我感觉此处不仅有封土墓群,应该还有早期遗址。
问询当地
牧羊人后得知,这个山谷叫廓雄,属于山谷东面一侧的藏村属地。
基本情况
廓雄遗址与封土墓群位于昌庆村至藏村公路北侧一处南北向冲积扇的前缘,北靠大山,南临雅鲁藏布江。
东距藏村1公里,西北距昌庆村2公里,西距曲玛乡政府驻地13公里。
从遗址地表散布的陶器残片、石器及4处断崖中的地层堆积情况来看,遗址东西450余米,南北约150米,面积约7.2万平方米。
以山谷内南北向一处冲沟为界,大体可将遗址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域。
遗址西区(东南—西北)
廓雄遗址位置
由于长期雨水侵蚀作用,而且山谷冲沟主要形成于遗址东侧,所以东区保存状况不如西区。
从断面可见的文化堆积情况看,西区文化堆积明显比东区厚。
人
类活动的区域,基本为洪积扇前缘缓坡
遗址东西分界的冲沟
或冲沟附近的台地。
采集到的陶器残片具有较为明显的西藏史前文化遗物的特征。
遗址西区的西南部区域内,地表散落陶器残片较多,可俯首捡拾。
同时,地表上可零星采集
遗址西区1号点采集陶片与石器
遗址东区2号点采集陶片
到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等。
陶器以褐陶为主,少量灰黑陶、灰陶,极少量红褐陶。
多数为细砂陶,少量夹砂陶,极少量薄胎陶为泥质。
部分器物表面有抛光与烟熏痕迹。
从一些器物口沿残件看,推测有直口高领器,但无法判明具体器身形制。
陶器残片上可见的纹样有斜线网格纹、竖线刻纹、弦纹、附加堆纹等。
器物表面均不平整,应为手制。
胎厚0.3—0.6厘米。
口沿残片内表有打磨痕迹,显得光亮有泽。
石器有石片石器、砾石石器和涂红磨盘等。
2013年调查时,我们在遗址东区1号地点一处较长的断崖上发现2个暴露出的南北并列的灰坑。
其中北侧的灰坑断面上,用手铲刮开地层后发现灰坑可以分为5层,甚是兴奋。
能找到这么好的挂在断面上的灰坑遗迹,绝对是幸运的。
灰坑内堆积厚达1.2米,最宽处1.1米。
灰坑堆积中,夹杂灰烬和炭粒是其最明显的堆积特征,不同层位的土质、土色及包含物有所区别,有些层位堆积中包含有灰陶残片、动物骨骸残块等。
我从靠近底部的第3—5层堆积中采集了几袋土样,送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进行分析检测。
土样中浮选
出了青稞种子,测年结果是距今3300—3000年。
这个测年结果,与我最初判断的“史前时期”相符合。
在这之前,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日喀则地区尚未发现距今3000年之前的农作物,这是第一次发现,且是青稞作物种子。
知晓遗址中有青稞种子,并可早到3000年前,使我深刻意识到这个遗址的重要性。
2001年,四川大学与西藏文物部门在东嘎遗址第五区的丁东遗址点开展考古发掘时,曾发现过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时期的青稞。
这是除了以往大家熟知的昌果沟遗址外,在西藏地区发现的青稞作物的重要考古材料,对于西藏西部地区早期农作物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按照通常的认
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与西遗址东区号1点断面采集陶片遗址西区2号点采集石器与陶片
识,青稞是来自西亚的农作物。
如想要在西藏境内找到更早的青稞作物的证据,不仅需要关注西部阿里,而且必须关注作为当代西藏最主要产粮区的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
所以,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廓雄遗址能够发现青稞作物,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2019年,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的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科考分队根据我提供的线索,再次到实地对遗址断面进行采样,测出的年代与之前的测定差别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从断面采集土样中分选出了可能为滑石珠的白色珠子。
根据最近几年西藏境内考古发现的新材料,滑石珠在西部阿里、西南部吉隆山地、南部洛扎等地均有发现,经科学测年其年代大致为距今3500—2500年间,基本沿着喜马拉雅山脉东西向分布。
在廓雄遗址的发现,说明滑石珠在西藏的分布超越喜马拉雅东西向山脉的区域,已经扩散到了雅鲁藏布江上中游的河谷地带。
2021
年夏,我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遗址东区1号点灰坑地层情况
遗址。
遗物组合反映的考古学文化面貌
地面采集到的陶片主要是灰褐陶、灰陶、红褐陶,以夹砂陶为主,装饰手法有刻划、附加堆塑,纹样有网格纹、竖线刻纹、弦纹、按压纹等,部分器物表面经过打磨。
尽管尚不能通过完整器物来进行比对,但陶质陶色、纹样、打磨陶器,以及土红色磨盘等特征,与曲贡文化遗存有一定的相似性。
尤其是涂红磨盘,也许是研色盘,涂红习俗在西藏中部地区以曲贡遗址最具代表性,年代距今3700—3000年。
另外,遗址出土砾石工具(或石核)、石片工具的特征也与昌果沟遗址、曲贡遗址有相似之处。
昌果沟遗址年代一般被认为是距今3600—3200年,与曲贡遗址早期遗存年代相当。
廓雄遗址表现出的与曲贡、昌果沟相似的特点,对于认识西藏中部尤其是拉萨河中游流域、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的史前文化向西扩散传播和西藏中部地区考古学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农作物反映的生业经济
目前,廓雄遗址还未进行正式科学发掘,我们计划明年开始展开进一步调查与发掘工作。
从目前浮选土样获得的信息来看,仅有青稞种子。
西藏地区史前农业作物的研究进展青稞外,还有
小麦、大麦和
苦荞。
近几年,
随着西藏考古
工作的不断深
入,在藏东南
林芝地区的几
处遗址中,发
现了大麦、青
稞、小麦、豌
豆、果壳等,
这些作物的年
代基本是距今
2500—300年
间。
藏东南立定遗址发现了距今3600—
3400年的粟、黍、大麦、小麦,属于粟
麦混作经济。
综上所述,大约距今3600年以后,
西藏地区农作物中出现麦类作物,一改
高原上过去以粟、黍为主的传统,逐步
变成麦类(青稞、小麦)作物为主的生
业经济。
以饲养动物为主的畜牧业也迅
速发展起来,高原许多河谷出现家畜,
如绵羊、山羊、黄牛、牦牛、马、驴等。
同时捕猎野生动物的生业方式仍然存在。
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史前高原居民朝着
社会复杂化方向逐步前行。
(作者为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研究馆员)
曲贡遗址是位于西藏拉萨市的新石器
时代晚期遗址,距今3700—3300年。
1984
年由西藏文管会文物普查队发现,并将遗址
文化命名为“曲贡文化”。
1990—1992年由
卡若遗址是位于西藏昌都市的新石器时
年首次发现,1978年由西藏
年由西藏文管会
年进行的局部发掘证
3300—3000年时,卡若遗址的粟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