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专题4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人文精神的起源(规范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能·提速·规范练(四)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和人文精神的起源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7·黄石调研)梭伦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

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对“权威的根基”合理的理解是() A.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B.成年男子独享公民资格
C.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十将军委员会独裁统治
解析:材料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是指打击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故A项正确;雅典城邦的公民才享有公民资格,故B项错误;材料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指对旧贵族的打击,故C项错误;十将军委员会创立于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A
2.克利斯提尼的政治活动,集中于雅典宪法的改造。

他的第一步改革是重划选举区,把雅典国家分为十个区域,代替过去的四大部族。

这一改革的最重要结果是() A.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
B.消除了自由公民之间的政治矛盾
C.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
D.摧毁了旧贵族所依托的氏族秩序
解析:动摇旧贵族的特权是梭伦改革的影响,故A项错误;“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伯利克里消除担任公职人员的等级限制以及发放参政津贴,从而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故C项错误;克利斯提尼改革重划选区,用地域部落取代过去的血缘部落,从而摧毁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故D项正确。

答案:D
3.伯利克里说:“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那些虽未写成文字,但是违反了就算是公认的耻辱的法律。

”材料反映的雅典法律体系的特点是() A.成文法与习惯法并重B.习惯法与自然法并重
C.注重保护平民的利益D.强调法律的公平正义
解析:“那些虽未写成文字,但是违反了就算是公认的耻辱的法律”体现了习惯法,“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体现了成文法,故A项正确;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与题干无关,故B项错误;“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那些虽未写成文字,但是违反了就算是公认的耻辱的法律”反映了法律保护所有公民的利益,没有特别侧重平民,故C项错误;材料与法律的公平正义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7·河南百校联盟)在古代雅典人看来,“公民资格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分享什么。

这很像是处于一个家庭成员的地位”。

由此可见,古代雅典人的公民观念主要是指() A.公民的个人权利B.公民的城邦意识
C.平等的社会地位D.勇于牺牲的精神
解析:根据材料“公民资格不是拥有什么”,不强调公民个人的权利,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公民资格……而是分享什么”,体现了雅典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公民意识,故B 项正确;平等的社会地位,也是公民个人权利的体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牺牲的精神与材料“分享什么”,不属于同一概念,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17·怀化模拟)以下为《十二铜表法》各篇目的内容。

该法侧重于()
C.培养公民的道德素养D.规范公民的日常行为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经济权利,故A项错误;据材料中第三篇到第八篇可以看出主要调节私有财产及私人权益,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公民的道德素养,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公民的日常行为,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17·北京朝阳模拟)查士丁尼一世被称为希腊——罗马时代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

在军事上,他东征西讨,一度收复了意大利、北非和西班牙的一部分地区;同时,查士
丁尼将其法典推行到()
A.①②③B.①②
C.②③④D.③④
解析:据材料可知①是不列颠,结合所学可知,查士丁尼一世未将领土扩张到那里,故①错误;②是欧洲,在图中可以看出也不是法典推行的地区,故②错误;③是意大利,结合题干可知他收复了意大利,故③正确;④是拜占庭,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7.阿里斯托芬在喜剧《公民大会妇女》中虚构了一个故事:雅典的妇女们偷偷穿上了丈夫的服装,戴上假胡须,女扮男装出席公民大会,投票通过法律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中驱逐出去。

这一虚构剧情反映了()
A.民主政治促使戏剧艺术繁荣
B.民主氛围浓厚公民意志自由
C.男女地位不等妇女无权参政
D.滥用民主权力导致政治混乱
解析:民主政治促使戏剧艺术繁荣不是虚构剧情反映的问题,故A项错误;民主氛围浓厚公民意志自由在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女扮男装出席公民大会,投票通过法律夺取了政权,把男性从城邦中驱逐出去”表明妇女无权参政,故C项正确;滥用民主权力导致政治混乱在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答案:C
8.(2017·黄冈质检)古罗马法官判决过这样一个著名案例:甲请乙建造房屋,新房子落成后不久倒塌,导致甲的儿子身亡。

乙逃遁,甲将乙及其儿子告上法庭。

法庭判决乙的儿子无罪释放,在乙到庭自辩之前,暂定无罪。

法庭对这一案件的判决() A.有偏袒贵族、随意曲解法律之嫌
B.事实并不清楚,判决有一些草率
C.因为被告缺席,审判程序不合法
D.维护了法律和审判的公平与公正
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到贵族,更没有偏袒贵族、随意曲解法律之嫌,故A项错误;乙本人可能对甲的房子倒塌负有责任,但是犯罪是否成立,必须经过法庭辩论环节;而乙没有到庭,所以也无法给乙定罪,体现了判案的慎重,故B项错误;“在乙到庭自辩之前,暂定无罪”体现审判程序合法,故C项错误;结合前面分析及材料“不管乙有没有犯罪,不应该由乙的儿子承担,因此乙的儿子理所应当被无罪释放”,充分体现了罗马法审判程序和司法判决的公平公正性原则,故D项正确。

答案:D
9.《希腊人与希腊文明》中写道:“我们会盲目地给祖国送上赞歌,但我们都负载着一个沉重的责任——把自己教育成有理解力的人类,进而从这种知识中探知我们作为公民的真正责任。

”这一论述()
A.体现个人主义倾向B.强调人应具理性思维
C.忽略了道德的作用D.深刻批判了民主政治
解析:材料涉及的是公民责任,并非个人主义倾向,故A项错误;据材料“把自己教育成有理解力的人类,进而从这种知识中探知我们作为公民的真正责任”可知强调人应具理性思维,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道德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民主政治的批判,故D项错误。

答案:B
10.(2017·南京摸底)“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

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

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解析:材料中“他”强调“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在教育方法上“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由此推断“他”是苏格拉底。

A项属于智者学派的观点,故A 项错误;B项属于苏格拉底的主张,故B项正确;C项是康德的主张,故C项错误;D项属于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故D项错误。

答案:B
11.(2017·洛阳模拟)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或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第三,国王应是哲学家,或应该让哲学家做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

这一主张() A.初显了理性主义的思想理念
B.规划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宏伟蓝图
C.否定了雅典的城邦民主政体
D.促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
解析: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国王应是哲学家”,肯定了理性的作用,故A项正确;柏拉图理想国与近代民主政治,存在一定渊源关系,但还是有较大的不同,故B项错误;柏拉图针对雅典民主政治存在的弊端,提出理想国的设想,非否定雅典民主,故C项错误;柏拉图是雅典民主达到鼎盛时期的思想家,故D项错误。

答案:A
12.亚里士多德提出,一切政体都要有三个要素: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构,其二为有关公务执行的行政机能,其三为审判机能。

他认为“如果三个要素都有良好的组织,整个政体也将是一个健全机构”。

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观点()
A.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真实写照
B.最早提出了权力制衡的理论
C.关注到政治统治的制度化问题
D.反映了城邦居民的共同愿望
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政体的组成要有三个机构。

这是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设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中没有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权力制衡的理论,故B项错误;亚里士多德认为健全的政体应是议事、行政、审判机构这三个机构,有良好组织,共同对国家进行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亚里士多德的个人设想,城邦居民还没有如此高的认识,故D项错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广州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主张把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促成忠君孝亲奉公守礼的社会风俗的形成。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造就一批有道德有才能可从政的贤人,即君子。

君子应做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
主张,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但他又把人分为上中下三等,认为可以受教育的是中人。

上人是生而知之无须受教,对于下愚之人,则只能用刑罚来管制他们。

孔子继承西周传统,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并吸纳有用学科加以充实调整。

孔子主张教学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要求学生温故知新,学而不厌,学思结合,积极实践等。

——摘编自《论语》等材料二柏拉图把教育看作是建立和巩固一个“理想”社会秩序的工具。

柏拉图认为理想社会应该由优秀的哲学家来当统治者,因此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他认为“哲学王”应该热爱知识、热爱真理、热爱国家、坚持正义且勇敢、大度、机智、灵敏。

柏拉图主张“精英”教育。

教育的对象应是那些中上层统治者,而下层的劳动者则应习惯于克制欲望,尽心尽力地为统治者服务。

柏拉图的教学内容,被后人总结为“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柏拉图在教学中多用演讲、交谈、对话、辩论来传授知识,教育中重思维的培养和理性的启发。

——摘编自柏拉图《理想国》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共同点。

(1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12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从教育的功能、目的、对象、内容、方法等方面来分析。

在教育的功能方面,根据材料一“孔子主张把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促成忠君孝亲奉公守礼的社会风俗的形成”、材料二“柏拉图把教育看作是建立和巩固一个‘理想’社会秩序的工具”得出;在教育的目的方面,根据材料一“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造就一批有道德有才能可从政的贤人”、材料二“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哲学王’”总结;在教育的内容方面,根据材料一“孔子继承西周传统,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并吸纳有用学科加以充实调整”、材料二“柏拉图的教学内容,被后人总结为‘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归纳;在教学的方法方面,根据材料一“孔子主张教学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要求学生温故知新,学而不厌,学思结合,积极实践等”、材料二“柏拉图在教学中多用演讲、交谈、对话、辩论来传授知识,教育中重思维的培养和理性的启发”概括。

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从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来分析。

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变革激烈,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出现,文化上“礼崩乐坏”;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政治上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经济上商品经济发达,文化上哲学发展、自然科学受到重视。

答案:(1)教育的功能方面,都认为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的工具和保障。

教育的目的方面,都是培养巩固政权的统治人才。

教育的内容方面,都非常重视道德、知识、美育的教育。

教学的方法方面,都提倡启发诱导;学以致用。

(每点3分,其中角度1分,具体阐述2分;本题总分不超过13分)
(2)孔子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社会变革激烈;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周王室统治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柏拉图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古代雅典城邦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商业贸易发达;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哲学发展,自然科学受到重视。

(每点2分,本题总分不超过12分)
14.(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12分)结合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亚里士多德是法治思想的最早倡导者,他批评其老师柏拉图的人治思想,将法律提高到凌驾于统治者之上的地位。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主权(无论主权者是多数、少数或一个人)必须放在法的主权之下,统治者必须依据法律来掌握他们的权力,并借以监察和处理一般违法失律的人们。

因为,法律没有感情,不会偏私,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

——李石《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西方民主理论的区别》结合材料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围绕“法治与人治”自行拟定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用法治取代人治,人权置于法权之下,法治可以保障客观和公正。

由此结合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历程可自拟论题,如法治推动社会进步,法律是政治民主化的保障等。

若论证法治推动社会进步可用古代罗马法治、近现代资本主义法治及新中国法治建设等史实进行论证;若论证法律是政治民主化的保障,可采用近现代资本主义法治及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作为论据进行论证。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评分参考:第一等级:观点正确,合理引用史料,进行多角度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9~12分)
第二等级:观点正确,史料引用基本准确,论证角度单一,逻辑较严密,表述清楚。

(5~
8分)
第三等级:观点基本正确,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逻辑与表达欠准确。

(1~4分) 第四等级:观点不正确,不符合基本事实。

(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