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全国)2021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全国)2021初三化学中考二模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在托盘天平(灵敏度极高)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在两只烧杯里各加入足量、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调节天平至平衡,然后向左端烧杯加入 5.6克铁,要使天平再次平衡,应向右边烧杯加入
A.5.4克氧化钙 B.5.6克铜 C.6克镁 D.10克碳酸钙
【答案】A
【解析】天平的两边增加的量相同时天平才能仍然平衡。
5.6克铁和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0.2g氢气,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没有气体逸出,增加的量为5.4g,天平平衡;
5.6g铜和酸不反应,增加的量为5.6g;6g镁和酸反应生成气体0.5g;增加5.5g;10g碳酸钙和足量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4.4g,增加5.6g;选A
点睛:天平的平衡问题的关键是余下的物质一样多,天平平衡。
2.部分变质的烧碱样品18.6g,能与7.3%的稀盐酸200g恰好完全反应,则此样品中变质的烧碱与原烧碱的质量比为( )
A.3:2 B.2:3 C.1:2 D.1:1
【答案】C
【解析】
【详解】
氢氧化钠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设此样品中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x,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m
Na CO+2HCl=2NaCl+CO+H O
↑
2322
10673
x m
106x
=
x=106m/73
73m
设未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NaOH+HCl=NaCl+H O
2
4036.5
⨯
y200m
g7.3%-
40y
=
y=40(14.6g-m)/36.5
⨯
36.5200g7.3%-m
x+y=(106m/73)+40(14.6g-m)/36.5=18.6g,m=7.3g
x=10.6g y=8g
设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2NaOH+CO=Na CO+H O
2232
80106
z10.6g
80z =106
10.6g
z=8g 则此样品中变质的烧碱与原烧碱的质量比为:8g :(8g+8g )=1:2。
故选C 。
3.实验室有一包含杂质的碳酸氢钠样品50g (杂质不含钠元素,受热不变化),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3%,180℃时,将样品加热一段时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43.8g ,则分解的碳酸氢钠占原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已知323222NaHCO Na CO +H O+CO Δ
↑)
A .60%
B .47.3%
C .40%
D .33.6%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50g×23%=11.5g 。
通过钠元素的质量可以计算出原碳酸氢钠的质量为:11.5g÷
23
23+1+12+163
⨯=42g 。
加热一段时间后固体质量为43.8g ,则减少的质量为:50g-43.8g=6.2g 。
减少的6.2g 是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
社分解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则根据差量法有:
323222NaHCO Na CO +H O +CO Δm 168184462x 6.2g 168x
=62 6.2g
↑
解得x=16.8g
分解的碳酸氢钠占原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16.2g
100%=40%42g
⨯。
故选C 。
4.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是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中的一种.图中相连的两圆表示相应物质能发生反应,已知乙是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
B .丙是盐酸
C .戊是氢氧化钙
D .甲与丁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故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铁会与盐酸反应,盐酸会与氢氧化钙、碳酸钠反应,氢氧化钙会与盐酸、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钙反应,乙是铁,所以丙是盐酸,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甲、丁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钙,如果甲是碳酸钠,丁就是氢氧化钙,戊就是二氧化碳,如果甲是氢氧化钙,丁是碳酸钠,二氧化碳不会与碳酸钠反应,不合理,所以甲是碳酸钠,丁是氢氧化钙,戊是二氧化碳,所以C错误,符合题意;
D、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
在Ⅰ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
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Ⅰ和Ⅱ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A B C D
ⅠCaCO3、稀HCl Na2CO3、稀H2SO4Zn、稀H2SO4Cu、稀H2SO4
ⅡKNO3NaCl BaCl2Ba(OH)2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A、I中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弹簧夹后Ⅰ中气体增多压强变大,将稀盐酸压入Ⅱ中,但是盐酸和硝酸钾不反应,看不到溶液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A错误;
B、I中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硫酸和氯化钠不反应,看不到
溶液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B错误;C、I中锌粒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会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能看到溶液变浑浊,符合实验现象,故C正确;D、铜和硫酸不反应,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不会看到气泡,现象不符,故D错误.故选C
6.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B.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D.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能正确反应对应关系;B选项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能正确反应对应关系;C选项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不能说明对应关系,因为没有具体说明金属的量;D选项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能正确反应对应关系,酸碱盐反应时先发生酸碱中和,然后碱盐反应产生沉淀,故答案选择C
考点:酸碱盐、金属的性质、催化剂
7.A~H是初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G七种物质均含有同一种元素, 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可用作建筑材料。
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一”表示两端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A为一种单质,D为碳酸钙
B.可能涉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C.E、F的物质类别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H的浓溶液具有挥发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可用作建筑材料,可以推断D是碳酸钙;根据C和D可以相互转化,则C为二氧化碳;根据A既可以转化成B,又可以转化成C,A既可能是碳,也可能是氧气,但由于题中A~G七种物质均含有同一种元素,本题中这种元素只能是氧元素才能推出合理结论,因此A是氧气,B是一氧化碳;根据D是碳酸钙,E、F均可以转化为碳酸钙,则E、F都可以是可溶性碳酸盐或一种物质是可溶性碳酸盐,一种物质是氢氧化钙;根据D、E、F都可以和G、H反应,且G可以转化为H,在初中阶段可以推知G、H
都是酸,且G是含氧酸,H不一定是含氧酸,在初中阶段可以推断H是盐酸,则G是稀硫酸。
因为稀硫酸和粉末状的碳酸钙能反应生成硫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在不断搅拌时稀硫酸和块状碳酸钙也是能反应的),稀硫酸和可溶性碳酸盐、氢氧化钙都能反应,而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能生成盐酸,所以推断G是稀硫酸合理。
【详解】
A、根据题意A~G七种物质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分析可知A是氧气,是单质。
根据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0,可用作建筑材料,D是碳酸钙。
选项A正确;
B、根据分析,题中反应可能有化合反应如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可能有分解反应如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复分解反应如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但不可能发生置换反应,因为氧气转变成二氧化碳、氧气转变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转变成二氧化碳都不可能是置换反应,选项B不正确;
C、因为E、F都可以是可溶性碳酸盐,也可能一种物质是可溶性碳酸盐,一种物质是氢氧化钙,所以E、F的物质类别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选项C正确;
D、根据分析可知,H是盐酸,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选项D正确。
故选B。
8.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A、HCl能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能除去杂质,且和氢气不反应,再通过浓硫酸,可除掉除杂时引入的水蒸气,最后得纯净的氢气,符合除杂原则;B、 Ca(OH)2溶液和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但是由于碳酸钠过量,引入碳酸钠杂质,不符合除杂要求;C、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所以不能将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点燃,不能达到除杂的目的;D、盐酸能与氧化钙反应,不符合除杂要求;选A
9.下列有关量的变化图象与其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A.①常温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B.②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C.③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
D.④向等质量的铁和镁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因为氧化钙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氧化钙反应消耗了饱和溶液中的水,而使饱和溶液因减少溶剂水而析出固体,饱和溶液的溶质、溶剂质量同时减少,所以溶液的质量减少,故不符合题意;
B、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随着加入的硝酸钾的质量的增加,溶液的质量,从一个不为0的值逐渐增大到硝酸钾饱和,饱和后溶液的质量不再增加,为一定值,故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含有水,所以开始水的质量不为0,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生成水和氧气,所以随着反应的进行,水的质量不断增加,当反应完毕后水的质量不再增加,为一定值,故符合题意;
D、分别向等质量的镁和铁中滴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当盐酸少量时,生成的气体由盐酸的量决定,所以开始二者放出气体一直相等,但因为盐酸过量,等质量的镁放出的气体大于铁放出的气体,所以图象比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现取一定量的碳酸钙和氢氧化镁的混合物,向其
中加入100g 14.6%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 111.4g
溶液,将溶液蒸干得到 20.6g 固体,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钙的含量约是( ) A .77.5% B .63.3%
C .46.7%
D .22.5%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意:发生的反应是:CaCO 3+2HCl=CaCl 2+H 2O+CO 2↑,Mg (OH)2+2HCl=MgCl 2+2H 2O 111.4g 溶液,将溶液蒸干得到 20.6g ,水的质量是:111.4g - 20.6g=90.8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90.8g 水来自三部分:1、盐酸中的:100g-100g×14.6%=85.4g ;2、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水:利用氢元素守恒:2HCl
H 2O ,即每73份质量的盐酸得到18份质量的水,盐酸:
100g×14.6%=14.6g ,水的质量:3.6g ;3、氢氧化镁中的氢元素产生的水:90.8g-85.4g-3.6g=1.8g ,利用氢元素守恒:Mg (OH)2H 2O ,即每58份质量的氢氧化镁得到18份质量的
水,则氢氧化镁的质量是5.8g ;根据反应:Mg (OH)2+2HCl=MgCl 2+2H 2O ,计算氯化镁的质
量,设氯化镁的质量为x ,则:
()2
258955.8Mg OH MgCl g
x
58 5.8g 95x
= 解得x=9.5g ,
则氯化钙的质量:20.6g-9.5g=11.1g ,设碳酸钙的质量为y ,则有:
32CaCO Ca 10011111Cl 1.g
y
10011111.1g
y
= 解得y =10g,
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钙的含量约是
10g
100%63.3%10g+5.8g
⨯≈。
故选B 。
11.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甲乙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成为饱和溶液,可蒸发溶剂
C.分别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一定都有晶体析出
D.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了10g的甲物质
【答案】B
【解析】A、不知道溶液的状态,故t2℃时,甲乙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是否相等,错误;B、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明显,故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成为饱和溶液,可蒸发溶剂,正确;C、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液降温至t1℃,一定都有晶体析出,错误;D、t1℃时,甲的溶解度是20g,表明在该温度下50g水中溶解了10g的甲物质,错误;故选B。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2.图中“→”表示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乙,“—”表示相连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一氧化碳、碳、氧气、二氧化碳中的某一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一定是一氧化碳B.乙一定不是二氧化碳
C.丙可能是碳或氧气D.丁可能是碳或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各组内四种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利用物质间发生反应需要满足的条件,判断物质间反应与转化关系图中所示的物质间关系相符合的选项;丙与丁均能和其它的两种物质反应,所以可判断它们是氧气与碳,推断结论是否正确可采用依据选项分析判断转化是否完成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
A、甲是一氧化碳时则乙是二氧化碳,丙是氧气,丁是碳,符合该转化过程;但当甲是二氧化碳,乙是一氧化碳,丁是氧气,丙是碳时,该转化也能完成,故该说法错误;
B、当乙是二氧化碳时,丁是碳,丙是氧气,甲是一氧化碳该转化也能完成,故说法错误;
C、当丙是碳时,乙是一氧化碳,丁是氧气,甲是二氧化碳可完成该转化;丙是氧气时,乙是二氧化碳,丁是一氧化碳,甲是碳可完成该转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D、当丁是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无法与其它的两种物质反应,该转化无法完成,故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3.下列四个图像分别表示对应的四个操作过程,其中与事实不相吻合的是:
A.一定量Ba(NO3)2溶液中滴加稀H2SO4
B.一定量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
C.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加固体KNO3
D.质量相同的KClO3中加入催化剂(MnO2)与不加入催化剂加热制取O2
【答案】C
【解析】A. 一定量Ba(NO3)2溶液中滴加稀H2SO4,生成硫酸钡沉淀,硝酸钡反应完后硫酸钡的质量不再增加;B. 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pH等于7,溶液呈中性。
一定量稀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由酸性逐渐变成碱性,溶液的pH增大,组后溶液的pH大于7;C. 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加固体KNO3,开始时硝酸钾的质量分数大于零,加入硝酸钾固体时,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饱和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图像错误;D. 质量相同的KClO3中加入催化剂(MnO2)与不加入催化剂加热制取O2,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分解的反应中作用是加快反应速率,所以有催化剂时,反应速率比没有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但是催化剂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所以,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
选C
14.下列实验与图像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A、氢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和水,所以固体质量逐渐减小,然后不变,不会减小到零,错误;B、碳酸氢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结束,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变,错误;C、稀硫酸的pH值小于7,氢氧化钠的pH值大于7,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所以pH值应该从小于7逐渐变成大于7,错误;D、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溶液继续溶解硝酸钾,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正确。
故选D。
1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方法正确的是: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操作方法
A CO2(HCl)先通过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B铁粉(锌粉)加过量FeSO4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
C CO2 (CO)通入氧气后,点燃
D NaCl溶液(Na2CO3)加稀硫酸至恰好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除杂质的要求是:要把杂质除去,但不能除去了需要的物质,更不能带入新的杂质。
A中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错误;B中锌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锌,正确;C中二氧化碳中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点燃,C错误;D中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带入了新的杂质,D错误。
故选B。
考点:除杂质
16.如图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高于20℃以后,B的溶解度比C大
B.10℃时,C接近饱和的溶液升高温度可以达到饱和
C.20℃时,A、B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35℃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0%
【答案】D
【解析】A、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由图可知高于20℃以后,B的溶解度比C大;B、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由图可知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10℃时,C接近饱和的溶液升高温度可以达到饱和;C、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20℃时,A、B的溶解度相同,故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20℃时,35℃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0g,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溶解度÷(30g+100g)×100%<30%,选D
17.下列制备物质的设计中,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
经济上合理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理论上正确,要求物质的转化需符合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操作上可行,要求操作应简便易行;经济上合理,要求不能利用价格昂贵的物质转化为价格低廉的物质;根据以上要求,分析每个方案;分析时可首先判断理论上是否可行,然后再考虑操作上的可行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
解:A、一氧化碳高温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理论上正确,操作中需要加热不够简便,且使用氢氧化钠制取碳酸钠,经济上不合理;故A不正确;
B、与硝酸银反应可生成硝酸铜,硝酸铜与氢氧化钠可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理论上正确,操作上也较简便,但利用硝酸银、氢氧化钠制取氢氧化铜,经济上不合理;故B不正确;
C、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能生成三氧化二铁,因此该方案在理论上就是错误的;故C不正确;
D、氧化钙与水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钠;理论上正确,操作也只需要加入液体较为简便,利用碳酸钠获得氢氧化钠,经济上也合理;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熟练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为解答理论上正确所需要的知识基础,熟悉常见物质的用途则为经济上合理的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18.下列从左到右依次代表ABCD四个图像中,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盐酸 B.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水稀释
C.加热等质量的氯酸钾制取氧气 D.向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CaO
【答案】A
【解析】A. 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盐酸。
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碳酸钠后与盐酸反应,在氢氧化钠未被反应完之前不会生成气体; B. 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水稀释,随水的加入,溶液的酸性变弱,但始终呈酸性,溶液的pH不会等于或大于7;C. 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只改变氯酸钾的分解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D. 向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CaO,氧化钙和水反,使溶液中溶质因水减少而析出;反应放出大量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氢氧化钙析出,得高温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冷却时,溶解度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恢复到原温后得原温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点睛: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100% 。
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19.下列曲线能正确表达对应的反应或过程的是
A B C D
A.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B.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C.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
D.向一定量的氧化铁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并持续高温
【答案】A
【解析】
A. 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金属完全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盐和氢气,最终固体的质量都减少为零;
B.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固体不再溶解,
C. 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不断加水稀释。
溶液的酸性变弱,pH变大,但溶液始终呈酸性,pH不会等于或大于7;
D. 向一定量的氧化铁中通入一氧化碳气体并持续高温,二者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铁,固体的质量最终为生成铁的质量,大于零;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20.下列有关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A.加水稀释浓盐酸 B.点燃一定质量的镁带
C.一定质量锌粒放入稀硫酸中 D.电解水
【答案】C
【解析】A. 加水稀释浓盐酸,酸性变弱,pH变大,但是稀释过程为物理变化,混合物中分子的种类不变,分子个数不变;B.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氧化镁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和氧气的质量和,点燃一定质量的镁带,固体的质量会增大;C. 一定质量锌粒放入稀硫酸中,二者反应生成氢气,氢气的质量增加,反应结束,气体的质量不再改变; D.水的质量增加,酸的浓度减小,酸性变弱,溶液的pH增大;选C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21.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错误的是( )
选项物质杂质试剂操作方法
A H2O油污活性炭振荡、搅拌
B空气甲醛过量焦炭通过焦炭净化器
C CO水蒸气足量生石灰通过生石灰的干燥管
D NaNO3溶液Na2CO3适量Ca(NO3)2溶液过滤,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A、活性炭能吸附色素异味,但不能除油污;B通过焦炭净化器能将空气中的甲醛吸附;C 生石灰即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固体氢氧化钙,因而可用于吸水,而且由于不与一氧化碳反应,可用于干燥一氧化碳;D,适量的硝酸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钠,过滤后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硝酸钠,符合除杂要求。
选A
点睛: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22.下列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实验变化关系的有( )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A,镁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镁比铁反应快,先反应完,由于镁和铁足量,与等量、等浓度的盐酸反应时,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由盐酸决定,所以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一样多,符合题意;B浓硫酸有吸水性,敞口放置质量因溶剂增多,溶液质量增加,不符合题意;C、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所以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时,溶液会变成不饱和溶液,但溶质、溶剂的质量都不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而减小,加热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时,会有溶质析出,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不符合题意;
D、碳和氧气反应时,每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故反应中气体的分子数不变,不符合题意;选A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