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 我们周围的空气练习题基础、提高、难题_汇总(含答案)(word)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年我们周围的空气练习题基础、提高、难题_汇总(含答
案)(word)1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选择题
1.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
A.B.
C.
D.
【答案】D
【解析】
A、用手握住试管,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在烧杯内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不漏气;
B、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B不漏气;
C、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双手捂住烧瓶,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使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增大,在玻璃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C不漏气;
D、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上下移动,若装置不漏气,两边液面应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而图示两端液面相平,说明装置漏气;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虽然实验装置不同,但原理都是依据密闭装置中存在压强差,从而出现不同的现象,判断装置是否漏气.有些装置比较复杂或者学生平时比
较少见,造成不会分析而出错.
2.下列有关物质反应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3.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利用金属的年代 B.铁元素质量分数
C.碳元素的化合价: D.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金属的活动性越弱,使用的年代越早,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铜、其次是铁和铝,错误;
B、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硫化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依次降低,正确;C、甲烷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一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C60是单质,元素的化合价为0,错误;D、氯化钙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金属的活动性与使用年代的关系,元素质量分数的求算,元素的化合价和物质的溶解性等知识。
4.2019年是化学元素周期表问世150周年,如图是X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X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
A.X元素的名称为铝
B.该元素为金属元素
C.y的值为4
D.X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g
【答案】C
【解析】
【详解】
A、X元素的名称为硅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y=14﹣2﹣8=4,该选项说法正确;
D、X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单位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元素周期表中,每种元素占据的空格,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g。
5.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砷原子的质子数为33
B.氯原子的M层电子有7个
C.图中只有一种金属元素
D.砷、硒、溴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同一族
【答案】D
【解析】
A、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符号前的数字是原子序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砷原子的质子数为33,该选项说法正确;
B、M是第三电子层,氯原子的M层有7个电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C、图中只有一种金属元素,即锗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D、砷、硒、溴在元素周期表中处在同一行,属于同一周期,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6.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136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
下列关于13153I和12753I 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各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B.各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C.各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D.属于同种元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两个符号都表示质子数为53的碘元素的原子。
此项正确。
B两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左上角的数值不同。
所以它们的中子数不同。
此项不正确。
C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以两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此项正确。
D元素的种类是由其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的。
两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此项正确。
所以应选B 项。
考点:原子的构成
7.下列列物质在空气中燃烧能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的是( )
A.木炭 B.镁条 C.蜡烛 D.红磷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详解】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错误;
B、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正确;
C、蜡烛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且在瓶壁上有水雾产生,错误;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较为简单,只要观察过实验,并记住现象的描述,即可轻易解答,
8.实验室制氧气主要过程为以下几步:①给试管加热②检查气密性③装配好仪器④装药品⑤收集氧气⑥熄灭酒精灯⑦将导管移出水面。
正确顺序为()
A.②④③①⑤⑥⑦B.④②③①⑤⑥⑦
C.④③②①⑤⑦⑥D.③②④①⑤⑦⑥
【解析】
【分析】
根据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时的操作步骤为:查、装、定、点、收、移、熄,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实验室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入固体药品,注意用高锰酸钾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点(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收(收集氧气)→移(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熄灭酒精灯),可得题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③②④①⑤⑦⑥。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制取氧气的步骤的口诀(“查、装、定、点、收、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A.2个氢原子——2H B.3个亚铁离子——3Fe+2
C.氢氧化铝——AlOH3D.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答案】A
【解析】
【分析】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在数字前,正负号在后,带1个点电荷时,1要省略;化合价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化学式书写方法是各元素化合价总和为零书写。
【详解】
A、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只能表示微观概念,表示几个该原子,2个氢原子可以写成
2H,故A正确;
B、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在数字前,正负号在后,带1个点电荷时,1要省略;3个亚铁离子应该写成,故B 不正确;
C、化学式书写方法是各元素化合价总和为零书写,氢氧化铝应写成,故C不正确;
D、化合价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氧
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
【点睛】
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10.把分别盛满甲、乙、丙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对甲、乙、丙气体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丙气体都易溶于水
B.乙气体比甲气体更易溶于水
C.不可以用排空气方法收集甲气体
D.可以采用排水集气方法收集丙气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盛有可溶于水的气体的试管,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气体溶于水后试管内液面上升;溶水性越强,试管内的液面越高;不易溶于水的试管内没有液体。
所以观察图形可知,甲气体易溶于水,丙气体不易溶于水,乙气体处在甲气体和丙气体之间,据此判断ABCD的正确与否。
【详解】
A、丙气体是不易溶于水的,故错误;
B、应是甲气体比乙气体更易溶于水,而不是乙气体比甲气体更易溶于水,故错误;
C、甲气体易溶于水,我们只能说不可用排水法收集甲气体,而无法判断可否用排空气方法收集甲气体,故错误;
D、丙气体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故正确.
故选D.
11.已知:2KMnO4K2MnO4+MnO2+O2↑。
下列图象表示一定质量的KMnO4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F
【解析】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于氧气是气体,所以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比反应前减少,反应结束固体的质量等于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和,不再变;B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所以氧元素的质量不随反应时间而变化,图像应该是一条平线;二氧化锰是生成物,开始高锰酸钾分解前,二氧化锰的含量为零,反应中二氧化锰逐渐增多,含量增加,反应结束,含量不再改变;D氧气是反应的生
成物,所以氧气的体积起点应该为零。
选A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12.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会使实验结果产生明显误差的是()
A.使用过量的红磷
B.把红磷改为蜡烛
C.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
D.不打开橡胶塞,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红磷
【答案】B
【解析】
【分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我们常用燃烧红磷或白磷的方法,因为磷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几乎不占空间,使得内外产生气压差,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
因此在选择可燃物时,必须考虑到:燃烧的条件;生成物的状态;不与空气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详解】
A、使用红磷的量必须足量,才能将密封空气中的氧气全部消耗掉,故选项正确;
B、蜡烛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是气体,不可以代替红磷,故选项错误;
C、实验没有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由于瓶内气体温度偏高,气压偏大,会导致测量结果小.应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故选项正确;
D、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可以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不用打开橡胶塞,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红磷,故选项正确.故选B。
13.为研究铁丝的粗细对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A.在同瓶氧气中,先后进行不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B.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C.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D.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相同铁丝的燃烧实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
为探究铁丝的粗细程度对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利用控制变量法可以知道应该保证氧气的浓度相同的条件下采取一粗一细的铁丝来进行同时点燃,分析所给的选项可以知道选项C是正确的,故选C.
14.如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中的红磷可以用铁丝来代替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实验测定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1/5
【答案】B
【解析】
【分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详解】
A.铁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故选项错误;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否则易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选项正确;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错误;
D.实验测定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5.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O2的含量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D.水槽中液面下降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说明氧气支持燃烧,不能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说明反应放热,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C、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说明空气中氧气占总体积的1/5,正确;
D、水槽中液面下降只能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减少,不能具体的说明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故选C。
16.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集气瓶内水面变化情况。
实验完毕,甲同学的集气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集气瓶内水面上升明显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
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的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A.①②③④B.只有②④C.只有①②③D.只有①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实验中所取红磷的量太少,会使装置内氧气不能被全部消耗,故解释合理;
②若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则会使实验装置漏气,那么外界空气就会进入集气瓶内,因此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五分之一,故解释合理;
③若乙同学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会导致实验中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而逸出,故解释合理;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因此测定氧气体积分数增大,解释合理。
故选A。
17.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先”与“后”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先将其伸入液体内,后挤压取液
D.加热KMnO4并用排水法收集O2的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收集不到所制取的气体,造成药品浪费;故A错误;
B、用托盘天平称量10g固体药品时,先放砝码,后放药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故B正确;
C、用滴管取细口瓶内的液体时,应先在外面挤压橡胶乳头,赶净空气后再将其伸入液体内;故C错误;
D、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把导管移出水槽.这样随着试管的温度越来越低,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就越来越小,内部大气压变小,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就会被顺着导管压到试管内,可能使试管由于受热不均从而炸裂;故D错误;
故选B.
18.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故B 正确。
C
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有、无催化剂。
故C 正确。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接触面积。
故D 错误。
19.已知,322MnO 2KCl Δ2KClO +3O ,如图表示一定质量的3KClO 和2MnO 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变量y 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A .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B .生成2O 的质量
C .固体中2MnO 的质量
D .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像可知,纵坐标表示的物质或元素开始不变,再逐渐减少,反应停止后不变,结合各物质即元素在反应中的变化情况来分析。
【详解】
A .反应后生成氧气跑掉,故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从开始反应就不断减少,反应停止后不变,由于二氧化锰中也有氧元素,故最后不能为0,故符合该图像,故A 正确。
B .生成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不符合该图像,故B 错误。
C .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为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不符合该图像,故C 错误。
D .反应前后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固体质量减少,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不符合该图像,故D 正确。
故选A 。
【点睛】
明确图像含义和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过程中,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加,当高锰酸钾反应完,则保持不变,图像描述正确。
B、刚开始加热就有高锰酸钾分解,直到分解完全,图像描述加热很长时间才开始分解,质量开始减少,故图像描述错误。
C、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固体,二氧化锰固体和氧气,因此剩余固体不可能减少到零,故图像描述错误。
D、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产物,随着反应的进行,质量在不断增加,至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质量不再变化,故图像描述错误。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