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的起源(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再见有这种情况了。
第一阶段是起源性质的
脉诊是从诊经脉的综合方法中 独立分化出来的,当然其他方
法不止于寒热等几种。
诊络是检查经络的一部分,它 不是诊脉动而是观察浅表血络
的颜色和性质。
脉诊独立为诊脉动则与诊络分 离开了,诊络法可以说是不传 了,只有在某些情况下还在诊 病时参考鱼际的情况。
小儿科诊三关虎口纹之法是诊 络的遗意,但这都不算是脉诊 了。
一、脉诊的起源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1-23
目 录
• 引言 • 脉和脉诊的含义 • 经脉的检查 • 诊脉动方法的独立 • 从脉诊方法的发展过程看脉诊的起源
01
引言
引言
中医脉诊课件——脉诊的起源
今天所讲所用的脉诊,究竟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它又是怎样起源的,这 不但是个历史问题,对历代脉法和今后脉学的研究发展亦都具有很大的
诊脉动是其中一个具体 方法,由于诊脉动的越 来越被重视,内容曰益 丰富,于是逐渐与他种 方法分开独立出来,并 独自占有脉诊之名。
05
从脉诊方法的发展过 程看脉诊的起源
从脉诊方法的发展过程看脉诊的起源
分析事物可以自流以溯源,脉法成为专 门之学后是为“独取寸口法”,在此之
前经历了遍诊法。
凡是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简单到复杂,但 诊脉的方法整整相反,由复杂逐步发展
04
诊脉动方法的独立
第一阶段是起源性质的
古人检查经脉的方法文献不多, 到了《内经》时代脉法虽然似已 独立,但实际仍在形成独立的过
程中。
《内经》仍就保留了若干非脉动 的内容,这显然是经络检查方法
的另外的那部分。
《内经》里存在诊查经脉的其他 方法,脉法虽然已经独立,但这 些仍勘除未尽,《内经》以后就
、观察病情变化。
甚至在预防保健方面也发挥着 重要作用。
未来,随着中医学科的发展和 进步,相信中医脉诊技术将会 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02
脉和脉诊的含义
脉和脉诊的含义
中医的脉诊是指对血管跳动的表现和变化进行观察,但脉字的来源并不一定如此。 脉是血管、经络、穴位等意思,人体之脉是指血脉、经脉等。
引言
中医脉诊经历了起源 、发展、成熟等阶段 ,已经有两千多年的 历史。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 实践和完善,中医脉 诊技术逐渐成熟。
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 到《黄帝内经》,它 奠定了中医脉诊的理 论基础。
引言
01
02
03
04
如今,中医脉诊已经成为了中 医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评估病情,还可以指导治疗
脉和脉诊的含义
01
独取寸口是脉诊在这一历史历程 的完成阶段,至此脉的含义亦自 血脉经脉转化为指脉的跳动了。
02
尽管独取寸口能直接或间接了解 全身变化,但它仍然是一种通过 血脉、经脉等来观察身体状况的 方法。
03
经脉的检查
经脉的检查
包括检查脉动,并向脉诊过渡 。
经脉的功能是决死生、处百病 、调虚实,不可不通。
脉诊起源于经络学说和方法,属于“医经”派中的专 长,亦就是《汉志》所说的:“原人血脉,经络,骨 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
从脉诊方法的发展过程看脉诊的起源
脉法虽早已独立,但仍可见其史影的反映及来 源所在。
这个过程亦是与辨证论治方法体系的建立相互促进的 ,所以亦就更为符合整个辨证论治的要求。
原来的诊脉是对全身的脉进行检查方法,包括经络、络脉、经水、经筋、皮部等。
脉和脉诊的含义
经络实质问题目前还不能说是清 楚了的,它与血诊脉方法,前者包括某经中的 一个穴位,后者则只关注寸口。
脉诊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其中 包含多种方法如十二经诊法、三
部九候诊法、尺寸诊法等。
意义。
从史料上看《左传》记述缓和治病都还没提到诊脉,《史记·扁鹊传》: “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就是说脉诊起源于扁鹊,或者说是扁 鹊的时代,亦就是“医经”一派。
引言
扁鹊脉法是否就是后来的诊“脉动” 的方法,仍有讨论的必要。
扁鹊治疗赵简子疾时说:“血脉治也 ,而何怪!”治疗虢太子疾时分析血 脉的问题时说:“若太子病,所谓尸 蹶者也,夫以阳人阴中动胃、繵缘、 中经、维络,别下于三焦膀胱,是以 阳脉下遂,阴脉上争,会气闭而不通 ,阴上而阳内行下,内鼓而不起上, 外绝而不为使,上有绝阳之络,下有 破阴之纽,破阴绝阳之色已废,脉乱 ,故形静如死状。”
为简单。
古代脉法、经络穴位等资料可证实脉诊 出于经络检查。
从脉诊方法的发展过程看脉诊的起源
脉诊由诊全身经脉逐步简化为独诊寸口之法,但溯其 来源脉诊是出自经脉诊的检查,非如是不能解释它这 种自繁到简的演变过程。
汉代“医经”、“经方”已有某些融合之势,如仲景 是“经方”家但亦传习《内经》用脉诊,华佗是“医 经”家但亦用方药等。
帛书《脉法》与《阴阳脉死候》中所 说的脉很明显是指的经脉和经脉检查 。内容和文字虽简古又有很多阙文、 假字,但还可以看出已有包括诊脉动 或向诊脉动的方面发展的迹象。
引言
如《脉法》提到“气也者”的问题,与通过炙法使“气出胳(郗)与肘”,古籍中亦有以诊到脉动为“气”之说。
《伤寒论·平脉法》说:“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 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脉经》卷五引“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又说:“扁鹊曰,夫相死脉之气,如群鸟之聚 ,一马之驭,系水交驰之状,如悬石之落,出筋之上,藏筋之下,坚关之里,不在荣卫,伺候交射,不可知也。”
早期经络检查和脉诊的起源可 从《内经》中有关经络的论述 直接间接地看到。
经脉的检查
经络诊察包括病人自我感觉和医生客 观检查,脉气很重要。
胃之大络名为虚里,贯膈络肺,出于 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脾之大络名为大包,出渊液下三寸, 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 纵。
盛喘、数绝者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 。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 气泄也。
至今诊脉寸口三关仍是“太渊”肺经之脉,有 时参照其他部位如趺阳、太溪、人迎等仍是既 代表经络又是主要穴位的。
分经络遍诊的主要目的在于诊病位,到了“独取 寸口法”形成以后,主要目的就转化为诊病理、 病机了。
THANK YOU
第二阶段是完全独立的过程
01
02
03
04
05
诊脉动独立须与色诊分 开,因为经脉皮部尤其 是络脉会影响外在的颜 色和性质等。
《内经》全书反映脉、 色两种诊法原来是一种 诊法,虽然分开了但仍 有各种方式的联系。
《素问·脉要精微论》分 系统地收载了五色诊法 的内容,可见它们原来 是一种诊法。
古代经脉诊法是一种综 合了多种方法手段的检 查方法,它与经络的全 部内容相联系、相适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