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理科综合生物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
理综试卷生物部分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1.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①④⑥为细胞外液。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图中的③
B. 若某人患肾炎疾病,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使图中⑥液体增加,引起组织水肿
C. 图中③和⑦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
D. 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标号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①是淋巴,②是毛细淋巴管,③是红细胞,④是血浆,⑤毛细血管壁,⑥是组织液,⑦是组织细胞,①④⑥为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

【详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结构改变,从而而导致③红细胞形态改变,A 正确;某人患肾炎疾病,会引起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使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更多流向组织液,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B正确;图中③和⑦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和组织液,C错误;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由⑥组织液形成的,D正确;故选C。

2.下图为植物细胞代谢的部分过程简图,①~⑦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发菜细胞中③发生在类囊体膜上,④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B. ②的进行与⑤⑥密切相关,与③⑦无直接关系
C. 若植物缺Mg,则首先会受到显著影响的是③
D. 叶肉细胞③中O2的产生量小于⑥中O2的吸收量,则该细胞内有机物的总量将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①表示细胞渗透作用吸水,②表示吸收矿质元素离子,③表示光反应阶段,④表示暗反应阶段,⑤表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⑥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⑦表示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详解】发菜细胞是原核细胞,不具有叶绿体,A错误;植物细胞②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是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故与⑤⑥呼吸作用过程密切相关,与③光反应和⑦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过程无直接关系,B正确;Mg是合成叶绿素的成分,光反应阶段需要叶绿素吸收光能,若植物缺Mg则叶绿素的合成受到影响,首先会受到显著影响的生理过程是③光反应过程,C正确;图中③光反应过程O2的产生量小于⑥有氧呼吸过程O2的吸收量,则净光合作用量<0,该植物体内有机物的总量将减少,D正确;故选A。

3.下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CD段和GH段,细胞内均可发生基因重组
B. 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相等
C.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联会分别发生在JK段和LM段
D. MN段中会发生核DNA含量的加倍
【答案】D
【解析】
图中a、b、c分别代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受精卵的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基因重组,A项错误;GH段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OP段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末期,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二倍,B项错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联会发生在GH 段,C项错误;MN段代表受精卵有丝分裂的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分裂间期会发生核DNA含量的加倍,D项正确。

4.某草原一条公路两旁生活着甲、乙两个地鼠种群,种群个体数和基因型如下表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甲基因型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个体数
(总数
100)
20 22 4 20 12 3 9 8 2
乙基因型AATT AaTT aaTT 个体数
(总数
400)
196 168 36
A. 甲、乙两个种群因地理隔离而属于不同的物种
B. 甲、乙两个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相等
C. 假设地鼠有104对基因,每个基因突变率均为10-5,则乙种群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40
D. 种群中基因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了生物进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详解】甲、乙两个种群虽然存在地理隔离,但是没有达到生殖隔离,则属于相同的物种,A错误;甲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22+8+12+6+8+4)/200=30%,乙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168+72)/800=30%,故甲乙两个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相等,B正确;种群的基因突变数=基因突变率×基因数×个体数。

假设地鼠有104对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率均为10-5,则乙种群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2×104×10-5×400=80,C错误;基因突变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基因突变的可遗传性有利于生物进化,D错误;故选B。

5.动物毛色黄色与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

已知在含有基因A、a的同源染色体上,有一条染色体带有致死基因,但致死基因的表达会受到性激素的影响。

根据下列杂交组合结果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子代
杂交组合亲本类型
雌雄
甲黄色(♀)×黑色(♂)黄238 黄230
乙黄色(♂)×黑色(♀)黄111,黑110 黄112,黑113
丙乙组的黄色F1自交黄358,黑121 黄243,黑119
A. 在黄色与黑色的这对相对性状中,黄色是显性性状
B. 乙组在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中称为测交
C. 致死基因是显性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D. 丙组子代的雄性个体中,含有致死基因的个体约占2/3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杂交组合丙中乙组的黄色F1自交,后代出现了黑色,说明黑色是隐性性状,黄色是显性性状。

乙组的黄色F1自交,子代雌性个体中,黄色:黑色=3:1,而雄性个体中,黄色:黑色=2:1,说明在含有基因A、a的同源染色体上,有一条染色体带有致死基因.如果与a 基因同在一条染色体上,则后代没有黑色,不符合题意;如果与A基因同在一条染色体上,由于
子代雌性个体中,黄色:黑色=3:1,而雄性个体中,黄色:黑色=2:1,说明雄性激素会促使致死基因的表达,致死基因是隐性基因(假设是b),则丙组的黄色基因型为,自交后代:
基因型
雌存活存活存活
雄存活致死(bb致死)存活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毛色的黄色与黑色这对相对性状中,黄色是显性性状,A正确;乙组的黄色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乙组的后代是Aa:aa=1:1,因此,乙组在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中
称为测交,B正确;从基因型为AA的雄性个体死亡,基因型为AA的雌性个体和基因型为Aa的
个体存活的现象可以看出:致死基因与A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且雄性激素会促使致死基因的
表达,而若致死基因是显性基因,则后代不存在黄色个体,C错误;丙组亲本为乙组的子代黄色个
体,其子代中出现了黑色个体,所以黄色是显性性状。

由此也可以得出丙组的亲本个体都为杂合子
(Aa),其子代中黄色与黑色的比例应为3:1,这在子代雌性个体中得到验证,且子代黄色个体的
基因型有AA和Aa两种,比例为1:2;但在丙组子代的雄性个体中,黄色与黑色的比例为2:1,
其原因是子代黄色雄性个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可能带有两个致死基因而死亡,因此,丙组子代
的雄性个体中,含有致死基因的个体(Aa)约占2/3 ,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
根据表中信息准确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各种亲本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
题。

6.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自然生态系统N2/N1 100%的值一般介于10%~20%之间
B. 若N6全部来自于N4,则蜣螂未获得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
C. 当某种初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此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D. 散失的热能重新用于合成有机物,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N 2/N 1)×
100%的值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占全部太阳能的比例,不属于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故A 错误;因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为摄入的能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而蜣螂从粪便中获得能量,故B 正确;当某种初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故C 错误;散失的热量不能被重新利用,故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
7.如图为人的
缩手反射相关结构的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
(1)完成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当接受外界刺激时,兴奋在该结构中的传输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兴奋在突触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针刺手指后会产生缩手反射,但化验取指血时,针刺手指时并未缩回,这一现象说明在反射过程中,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_________________作用。

(3)图乙所示为某段神经纤维模式图。

受到适宜的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刺激使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Na +大量涌入细胞,在受刺激部位与未受刺激部位之间形成_________________,使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4)一个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在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 +通道蛋白抑制剂)后,是如何变化的?_________________(填选项字母)
【答案】(1). 反射弧(2). E→A→B→C→D (3). 只有突触前膜能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4). 调控(5). 局部电流(6). 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1)完成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当接受刺激时,兴奋在该结构中的传导只能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故途径是:E→A→B→C→D。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兴奋在突触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只有突触前膜能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于低级神经中枢,而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有控制作用,化验取指血时,针刺手指时并未缩回可以说明这一点。

(3)受到适宜的刺激后,刺激会使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Na+大量涌入细胞,在受刺激部位电位变成内正外负,未受刺激部位电位仍为内负外正,故受刺激部位和未受刺激部位之间会形成局部电流,使兴奋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4)神经细胞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是由于K+外流所致,所以添加河豚毒素(Na+
通道蛋白抑制剂)后,对动作电位有影响,对静息电位没有影响;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和突触结构以及神经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8.草甘膦是一种广谱除草剂,其除草机制是抑制植物体内EPSPS酶的合成,影响植物正常生长,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目前,发现可以从一种抗草甘膦的大肠杆菌突变株中分离出EPSPS基因,若将该基因转入植物细胞内,获得的转基因植物能耐受高浓度的草甘膦。

取6株植物,其中,植物A和D 对草甘膦敏感,B和E对草甘膦天然具有抗性,C和F则经过转基因处理,但是否成功未知(转基
因处理过程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

图1为4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酶切位点,图2为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及其具有限制酶切点。

据图回答:
(1)若A、B、C浇清水,D、E、F浇含有草甘膦的水,则A~F植物中,一定能正常生长的是
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除复制原点、启动子和终止子外,还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

若利用酶切法获得目的基因,最应选择的限制酶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EPSPS基因已被成功转移到植物F中,但植物F没有表现出抗性,分析可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A、B、C、E (2). 目的基因、标记基因(3). MspⅠ(4). SmaⅠ(5). 目的基因没有成功表达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植物A和D对草甘膦敏感,B和E对草甘膦天然具有抗性,C和F则经过了转基因处理,所以A-C浇清水,都能健康成长。

F虽经过了转基因处理,但是否成功还未知,所以D-F浇的水中含有草甘膦,D肯定不能健康成长,E肯定能健康成长,F未知。

一种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植物A和D对草甘膦敏感,B和E对草甘膦天然具有抗性,C 和F则经过了转基因处理,所以A、B、C浇清水,都能健康成长。

F虽经过了转基因处理,但是否成功还未知,所以D、E、F浇的水中含有草甘膦,D肯定不能健康成长,E肯定能健康成长,F 未知。

因此肯定能健康成长的是ABCE。

(2)一个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复制原点、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根据图1可知,如果用MboⅠ酶进行切割,还会将BamHⅠ酶识别处的片段进行切割,因此只能选择限制酶MspⅠ和SmaⅠ切割目的基因。

(3)假设EPSPS基因已被成功转移到植物F中,说明F中已含有EPSPS基因,如果仍没有表现出抗性,则说明EPSPS基因在受体细胞中没有表达或表达的酶没有活性。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9.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

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机理。

请分析回答: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由传出神经末稍释放
__________________,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_________________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__________________的合成。

(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可与图中相应细胞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其结构改变而失活)。

图中因_________________(填“抗体1”或“抗体2”)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由于此种抗体与
_________________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病。

(4)为研究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材料和仪器: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30只、桑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等
②实验步骤:
a.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为甲组,另外20只制备成实验性糖尿病的大鼠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

b._________________,并进行数据统计。

c.丙组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mL/d,甲组和乙组大鼠灌喂_________________,连续灌喂4周。

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d.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③实验结果:
请据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将“组别”栏补充完整,从上到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用甲、乙、丙表示)。

组别数量(只)实验开始时mmol/L 4周后mmol/L
10 3.85 3.94
10 18.62 10.12
10 19.46 19.00
④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神经递质(2). 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3). 葡萄糖(4). 蛋白质、脂肪、糖原(5). 抗体1 (6). 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7). 自身免疫(8). 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9). 等量蒸馏水(或蒸馏水2mL/d)(10). 甲、丙、乙(11). 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效果,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另外葡萄糖可直接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

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

2、图中抗体1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使得胰岛素不能合成分泌,血糖浓度升高;抗体2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得血糖不能被组织细胞利用;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两种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抗体1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生物实验要遵循的一般原则主要有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

设计实验的一般步骤主要有:确定实验原理,选择材料用具,确定方法步骤(预处理→分组→处理→观察记录现象,收集数据→预测结果→得出结论),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详解】(1)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通过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
增多,此反射弧中的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胰岛B细胞组成;从图上可以看出,胰岛B细胞分泌的因素还有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含量,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2)根据图示,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蛋白质、脂肪、糖原的合成。

(3)抗体1致病原因是由于抗体与胰岛B细胞膜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由于产生异常抗体引起的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4)生物实验要遵循的一般原则主要有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控制无关变量原则。

②b.为测定桑叶提取液的降血糖效果,需要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计算平均值,作为起始血糖浓度值。

c.丙组作为实验组,每只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的生理盐水溶液2mL•d-1,连续灌喂4周;甲组和乙组作为对照组,每只大鼠灌喂生理盐水2mL•d-1,连续灌喂4周。

③实验结果:由于桑叶提取液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甲组为正常小鼠,作为空白对照,4周后血糖浓度保持稳定;乙组为糖尿病小鼠,4周后血糖浓度最高;丙组为糖尿病小鼠且用桑叶提取液灌喂,4周后血糖浓度高于甲组但低于乙组。

所以据题表分析,组别分别对应甲、丙、乙。

④实验结论:表中数据表明,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降低血糖的作用明显,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血糖调节、免疫调节,结合血糖平衡的调节主要考查生物实验遵循的原则和设计实验的步骤,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实验的设计的理解与运用,属于中档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