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与生活密切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与生活密切关系
我国的地理优越,环境多样,适于多种鱼类的生长繁殖。
它们与我们
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但是重要的食品美味佳肴,还是休闲渔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鱼找健康,观赏鱼找和谐,已经
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
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长河中,鱼类在
人们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鱼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
灿烂明珠。
一、悠久的鱼文化
在我国几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类社会,人们就已经以鱼类为食,并开始
把鱼类作为猎取的对象,捕鱼或用于捕捉,最先是鱼鳔、弓箭,后发明使
用网具。
古代传统中,中华民族的先祖伏羲教先民捕鱼,使我国渔业有了
快速发展。
详尽地记载了鱼类的形态、生态、分布、食用和药用等方面的知识。
二、最早的“养鱼经”
我国是世界上池塘养鱼最早的国家,殷商出土的甲骨文“贞其鱼,在
圃渔”“在圃渔,十一月”。
这里的在圃渔,即指园圃之内的鱼,它证明
我国殷商时代已开始池塘养鱼了,至周朝,池塘养鱼业更为流行昌盛。
公元前460年左右,范蠡的《养鱼经》详细地介绍了池塘养鲤的建池、选种、确定交配数目、制作鱼巢等方法,它是世界上第一部养鱼的专著,
为世界所关注。
汉代养鲤已形成规模生产,稻田养鱼始于东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养殖始于唐代,鲻鱼养殖始于明代。
明朝黄省曾的《鱼经》、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及清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等古籍,对养
鱼的论述更为详细。
我国不但养鱼历史最早,而且还有许多优良品种,现已成为我国乃至
世界优良养殖种类,如鲤鱼原产于我国东部,移植到国外,现已成为世界
最广泛的一种淡水养殖鱼类,1986年世界总产量50.7万吨,其中原苏联23.2万吨、日本2.56万吨。
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劳动人民光辉的淡水养鱼历史,不仅
促进了中国的养鱼事业,而且还推动了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养鱼业。
三、丰富的食鱼文化
我国古代就把鱼类作为一种肉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孟子说:“鱼
我欲也,熊掌亦为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把鱼和熊掌并列为珍品,特
别是鱼中之珍品。
古籍中赞扬鱼味美的实例很多,如隋炀帝称松江鲈“金
齑玉脍,东南佳味”;洛鲤伊鲂贵于牛羊;宁去屡世宅,不去鯯(斑鱭)
鱼额;宁可弃我三亩稻,不可弃我鰵鱼脑;鲥鱼味美在鳞;鲢之美在腹,
鳙之美在头;河豚水族之奇味等。
近代人赞鱼美味的谚语也不少,如飞禽
强于走兽,鱼鳖可比山珍;吃鱼的女士更漂亮,吃鱼的男士更健康,吃鱼
的孩子更聪明等等。
这些谚语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从鱼生活环境污染相
对较小,营养价值较高等方面看还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鱼,在中国传统文
化中是富庶、繁荣的象征,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吃鱼,逢年
过节、喜庆筵席及亲朋好友团聚,总少不了一道鱼肴,透着喜庆气,传达
着人们“年年有余”“富贵有余”的美好愿望。
我国烹制鱼类的方法很多,历史也很悠久。
在人们普遍喜爱的川、鲁、粤及江浙四大菜系中,有不少的鱼类名菜。
我国烹饪大师张恕玉(2022)
著的《鱼典》,介绍了人们常吃的39种鱼(含类)的营养成分及204种
鱼类菜肴的功效及烹制方法。
四、多姿多彩的观赏鱼
观赏鱼以它的艳丽体色、奇特体态、多样习性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它
们多生活在温带、亚热带及热带,我国有观赏鱼250
多种,其中有被誉为“国鱼”的金鱼,有近些年获得观赏鱼大赛的长
薄鳅、胭脂鱼,有引进的锦鲤、热带鱼等。
金鱼(古名:金鲫鱼、盆鱼、三尾鱼、朱砂鱼、赤鳞鱼等)为我国观
赏鱼中的“国鱼”,是从野生金鲫鱼培育而成。
金鱼起源我国南方,两千
多年前在安徽发现金鲫鱼,南朝梁任昉撰《述异记》“晋桓公游庐山,见
湖中有赤鳞鱼,即此也”。
自宋始有畜者,今则处处人家玩矣。
上至皇宫,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养金鱼的。
老北京四合院中的金鱼缸,专供皇宫和平民
百姓的金鱼池(古名:鱼藻池),大街小巷叫卖小金鱼儿的小贩,都显现
着老北京的风情味。
历史上,不论是著名诗人的诗词赋,还是国画大师的
佳作都有许多金鱼的描绘。
经过多年的培育,现已有鲫鱼(草金鱼)、龙种、文种、蛋种四大类三百多个品种。
现金鱼已移植到世界上许多国家,
成为观赏鱼家族的重要成员,锦鲤、热带鱼、海水鱼的养殖,都为人们增
添了新的兴趣。
公园景点、水族馆、海洋馆、千家万户饲养的形形色色的
观赏鱼,不但美化了环境,改善了水质,也加深了人们对鱼类的热爱。
在广泛地饲养观赏鱼的基础上,观赏鱼的品质也在不断提高,各地观
赏鱼的评比、竞赛活动也不少。
每年台湾锦鲤协会培育的大量优质品种为
世界所赞赏,举办的锦鲤品评盛况也很壮观。
近些年,世界观赏鱼产业迅猛发展,全球观赏鱼贸易总额不断攀升。
现今我国观赏鱼质量还不高,在世界观赏鱼产业所占贸易额也不大,因此
今后还将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五、人们喜爱的钓鱼
钓鱼娱乐,钓鱼健康,钓鱼是历代人们喜爱的一种运动。
我国古代第
一个有名气的钓鱼人是古帝舜。
舜出巡时为了获得食物经常钓鱼,这种最
初以果腹为目的的垂钓,与后世的娱乐性垂钓完全不同;驾八骏出巡的穆
天子周穆王姖满,是继舜后第二个有名的钓鱼人,他在黄河边垂钓,可谓
是消遣娱乐;姜太公是第三个有名的钓鱼人,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吕是
他的封姓,《史记·齐太公世家》记:“吕盖常穷困,年老矣,以鱼钓虷(地名)”;此外春秋时代的屈原、范蠡,唐代的李白等都为著名的钓鱼人。
钓鱼是古代名人和画家泼文洒墨的又一爱好,留下许多著名诗词和画面,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灰。
孤舟
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唐代诗人张致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
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纷纷推出旅游观光型渔业这一新事物,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经济
效益看好,已成为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六、吉祥鱼类
鱼类是一种吉祥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
历史。
古人有“鱼素”之称,俗传是用绢帛写信装在鱼腹中传递信息;汉
代蔡邕《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隋唐时期朝廷颁发给百姓“鱼符”(又叫鱼契),是用雕
木或铸铜成鱼形,刻字其上,以此为凭证;三国、南宋时的“鱼灯”,佛
寺中僧徒诵经时击打器物的“鱼鼓”(又叫木鱼)等,还有用鱼类种种异
常寓言灾异祸福,这些都给鱼类附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说到鱼类吉祥物,大多是从语言的谐音而来,少数是根据鱼形状、习
性而来。
例如:“连年有余”的吉祥图案,寓意生活美好;结婚用品上的“双鱼吉庆”,寓意婚后美满;店铺上的“渔翁得利”出自古代谚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寓意生意发达;2022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五福娃之首“福娃贝贝”象征繁荣,也有依据鱼体形态、习性寓意吉祥;如体形似龙的龙鱼,寓意“风水鱼”“招财进宝”“逢凶化吉”;胭脂鱼背鳍高大似帆,寓意“一帆风顺”等;鲤鱼产卵多,因而有“富贵有余”吉祥之意。
在我国三千多种鱼类中,吉祥语大多泛指某一类,特别指定某个种或某些种的不多,估计有4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