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岭导游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游客,大家好!
杨家岭欢迎您的到来,首先,请允许我以一首小诗为大家致辞: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这首小诗的名字叫做《延安,我把你追寻》。

读过这首小诗,我们仿佛看到当年南泥湾开荒的镢头,在大生产运动中开垦出陕北的锦绣江南;我们仿佛听见延河流水叮咚,哺育出无数中华民族最优秀、最有觉悟的先锋战士;我们仿佛闻到枣园梨花的清香,毛主席留下的彪炳史册的雄伟篇章;今天,我们追溯历史的脚印,重温血与火的战争岁月的地点是——杨家岭革命旧址。

久远的枪声已歇,而那份历史的沧桑却仍在心中回荡,我们在逝去的岁月里追寻着那无私的延安窑洞精神,追寻那红旗飘扬,所向无敌精神的源泉。

脚下这方深沉而厚重的土地就是杨家岭,没有都市的繁华与喧闹,也没有江南水乡的流水与平静,有的只是农家小院的朴实无华,有的只是黄土地的厚重和斑驳的革命印记。

但是我们却越是能感觉到那一孔孔简单朴实的黄土窑洞,粗糙的门窗、简陋的桌椅中所蕴藏平凡中的伟大。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掩隐在苍松翠柏中的中央大礼堂,这也是杨家岭最辉煌的建筑。

走进大礼堂,当年的会标和主席台的摆设依然如故。

礼堂可容纳千余人左右,建筑风格新颖独特,古朴典雅,庄严肃穆。

礼堂没有木梁木柱,用四个大石拱做主梁,避免了阻挡视线的两排木柱子。

这也是当时唯一没有木梁木柱的大型礼堂。

礼堂内部是按照“七大”会场的原样陈列的。

主席台工中央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和6面党旗,两侧挂着马、恩、列、思的画像,主席台前的几张桌子和椅子,是中央书记处五位书记的座位,主席台上方的横幅标语是“七大”的政治口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主席台对面的标语是“同心同德”,它的意思是号召全
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一心一意、团结一致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

两侧的标语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我们再来看两边墙上的“V”字形木座和24面党旗,英文字母胜利一词的缩写,把它与24面党旗结合起来看,意思是表明我们党从1921年到1945年所走过的24年是胜利的24年。

大厅内摆放了当年代表们坐过的200多张木质靠背长椅和“七大”投票箱,所有这些陈设,都为我们展示了“七大”的盛况。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杨
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

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名党员。

早在1937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通过了召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

但由于长期紧张的战争环境,一直没有召开。

直到1945年4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在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斗争的关键时刻,为了团结全党全国人民,争取光明的前途,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与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保障全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在“七大”正式会议上,毛泽东主持了大会,致开幕词,并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作了《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在大会讨论过程中,周恩来作了《论统一战线问题》的重要发言;由华北、华中、西北等几个有代表性地区的代表作了工作报告。

大会完成了三个历史性的任务:决定了党的路线,通过了新的党章,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大会强调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大会通过的新党章强调了群众路线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这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为抗日战争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大会奠定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第一次明确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在这里,伫立桌旁,环视会场,仿佛看到当年革命前辈们在倾听毛主席的讲话,和台上的领袖们一起讨论中国革命的重大决策。

看到他们为中国革命的前途进行艰苦的探索。

步出礼堂,过石拱桥,拾级而上,来到了中央办公厅。

中央办公厅楼是由中央机关和附近的军民自已动手、就地取材于1941年修建而成的,形似飞机,两侧如机翼,二、三层通往后山的天桥,很像机舱,因此人们称它“飞机楼”。

一层为餐厅和办公室,二层为李富春、王若飞、王首道等同志的办公室,三层为中央政治局会议室。

二层和三层分别有木构天桥与半山坡相连。

党中央曾在此召开过许多重要会议,如1941年9月10日至10月22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42年5月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1944年5月21日至1945年4月20日召开的中共六届七中全会等。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参加会议的文艺工作者90多人。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做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路线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

礼堂的墙壁上悬挂的是当年文艺演出的一幅幅照片,著名歌剧《白毛女》就是在这里搬上舞台的。

文艺工作者通过整风学习,批判了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倾向,纷纷深入实际锻炼改造,创作出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如歌剧《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
香香》等。

墙上的这幅照片就是当时鲁艺在街头演出《兄妹开荒》时的剧照,这场演出观众竟达两万多人。

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条件下,两万人聚集在一起的那盛况空前的演出现场,感受着文艺节目带给延军民那欢乐的气氛。

唱遍全国的《东方红》就是文艺座谈会后,农民歌手李有源根据陕北民歌——《白马调》改编的,表达了陕北农民对共产党和人民领袖的无限热爱之情。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

许多作家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在塑造工农兵形象和反映伟大的革命斗争方面获得了新成就,在文学的民族化、群众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出现了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阮章竞的《漳河水》,孙犁的《荷花淀》等作品。

在国统区,党领导下的进步文艺界团结广大作家,发挥了重大战斗作用。

艾青、田间及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茅盾、巴金、老舍、沙汀、艾芜、路翎的小说以及曹禺、夏衍、陈白尘、宋之的、吴祖光的戏剧创作,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与多样化方面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永遇乐--延安杨家岭窑洞
皓月当空,山峦环抱,灯光明灭。

宝塔山前,延河水边,岭上杨家穴。

咫尺天地,毛周曾驻,挥洒补天穹缺。

叹当年,残阳似血,红旗漫卷风冽。

枣园情热,河东飞雪,黄河颂心似铁。

小米步枪,木船湍流,烽火执手诀。

谁曾会得,星火高论,遍燎神州清澈。

沁园曲,今犹唱彻,任风流说。

河东:山西,泛指黄河东沦陷区。

星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沁园曲、风流说:毛主席所写的名篇《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莽莽黄土高原,最美的还是延安窑洞。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咏颂杨家岭窑洞的词。

作者激扬文字,在我们面前仿佛生动鲜明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青翠的山峦,巍峨的宝塔,延水滚滚,红旗漫卷。

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满怀的热忱在这里创造了中国革命宏伟的篇章。

或许当初很少有人会想到,十二年后,就是这群住土窑,点油灯,吃小米,穿草鞋的共产党人掌握了全国政权,带领人民当家做主人。

历史的兴替,竟然定于几孔土窑!静默的杨家岭的窑洞向世人宣告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强弱易势,只是弹指之间。

下面我们就去看看杨家岭的窑洞。

这个仅有三孔土窑、两间平房的小院是周恩来同志1944年7月至1944年11月住过很短时间的家。

革命者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的家是随着革命的需要而定的。

右起第一孔窑洞是寝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工作人员的住室。

1943年7月周恩来和邓颖超由重庆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8月2日,中央办公厅在中央党校礼堂为他
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晚会。

周恩来在此居住时,正值延安整风运动深人开展,周恩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讨论党的历史问题,特别是对1928年召开的党的“六大”和1931年至1934年党的路线问题时,他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历史地、全面地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中央党校礼堂做了《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的报告,对统一全党的认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1934年,他针对康生在审干工作中搞的“抢救失足者运动”的“左”倾错误,当即表示要纠正这种错误做法。

他指出对冤假错案一定要进行甄别。

周恩来生活非常俭朴,无论在武汉、重庆或在延安,他都严于律己,享受着普通工作人员的待遇。

他的一条破呢子裤,从太原一直穿到武汉,补了又补,总是舍不得换。

1947年7月的一天,他从西安回到延安途中逢天降大雨,便临时决定住在一家旅馆里,吃饭的时候,勤务员想买一荤一素给他吃,可周恩来执意不肯。

他说:来一个白菜豆腐汤,炒一盘豆芽,吃起来可口些,吃那么多肉干嘛?当他看到勤务员还撅着嘴,就望着延安的方向,语重心长地说:不要忘记延安的同志都在吃黑豆,吃山药蛋,我们应该节约每一个铜板支援前线!
1939年,周恩来同志在延河边骑马时,不慎摔倒,左臂严重骨折,后经在苏联医治痊愈,但因损伤过重,留下了终生残疾。

门口的这张照片是周恩来从前苏联回来,利用工作间隙锻炼手臂时照的。

1944年月11月初,周恩来迁往枣园。

1940年5月,朱德从前线回到延安就住在这里,1941年春离开前往王家坪。

第一孔窑洞是工作人员住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是寝室。

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朱德重返抗日前线。

在与日寇进行战斗的同时,朱德既坚持了同国民党实行统一战线的原则立场,又同国民党投降反共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40年3月间,朱德指挥太行山区军民,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5月经洛阳、西安回到延安。

身为我军总司令的朱德和普通战士一样,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从不搞特殊。

这次回延安经过洛阳时,卫立煌将军派要员前去迎接。

然而迎接朱总司令的这位高级军官等到朱总司令一行从他眼前走过时,还未发现朱总司令,一问才知道朱总司令早已过去。

不得已,只好请求总司令重走一遍,方完成欢迎仪式。

其实这也不能怪这位军官。

爱国名将续范亭在一首诗中写道:时人末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舍翁。

这位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当然没想到我们八路军的总司令竟是一位“田舍翁”。

朱总司令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有一次,他从拐峁医院向回走的路上,遇上一位背粮食的老人,便立即跳下马来,亲切地说:你这么大的年纪,背上东西吃力吧!来放在我的马上,给你捎带着。

他一边说,一边让警卫员把老人背上的粮放在马鞍上,自己同老人边走边拉话。

老人把朱总司令端详了好久,虽觉得面熟,但又一时记不起是谁。

当警卫员悄声告诉他是朱总司令时,老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朱德对自己的子女总是严加管教。

有一次,他的孩子到边区政府礼堂去看戏。

那时中央机关只有一部小车,回来时由于人多车小,警卫员就把座位让给了他,自己步行回来。

朱德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了孩子,告诫他说:那是卫士的岗位,他的责任是保卫首长安全,他下了车,万一路上发生问题怎么办?
朱德总司令十分重视学习,工作再繁忙,也从不放松学习。

而且他十分关心警卫员的学习,并手把手地教警卫员写字,还利用去南泥湾视察的机会,上山剥了许多桦树皮,订成小本子,送给每个警卫员两本,用来练习写字。

朱德回到延安时,正是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时候。

他在处理军务的同时,对边区经济建设进行了周密的调查和研究。

视察中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召开座谈会,了解生产情况,帮助工人和技术人员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视察回来后,写了《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参观边区工厂后对边区工人
的希望》等文章,对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朱德根据中央“自已动手,克服困难”的指示,提出要领导边区留守部队实行屯田政策。

1940年秋,他和留守兵团负责人一起到南泥湾一带勘察地形,随后,命令王震率领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一面防御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一面开荒种地。

英雄的三五九旅没有辜负党中央、朱总司令的期望,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驻地由凤凰山迁往杨家岭之前,这里是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村口有明代吏部尚书杨兆的陵墓和祠堂,党中央迁来前原名“杨家陵”。

这三孔石窑是毛主席在杨家岭的旧居。

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飞机轰炸延安,毛泽东由城内凤凰山搬到这里,1943年初离开这里,移住枣园。

在这里整整住了5年时间。

中间这孔窑洞是主席办公的地方,窑洞的后面有一个防空洞,左边窑洞是寝室和中间的窑洞相通。

在这阴暗潮湿的土窑洞,为了克服困难、指导中国革命,毛泽东在这里从事了巨大的理论工作,著有《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等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就有幻篇。

毛泽东在写作时常常废寝忘食,身边的工作人员非常担心他的健康,经常想办法劝他休息。

在艰苦的延安岁月里,毛泽东的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

他穿的衣服领口、袖口和裤腿全是补丁。

在杨家岭的一口水井边,毛主席曾经的勤务兵高富有回忆抗日时期的那些往事。

“那时候我经常看到毛主席,他的话不多,但是会和熟悉的人打招呼。

”看着杨家岭整齐的窑洞,高富有说:“毛主席在延安要求大家艰苦奋斗,吃的菜要自己种,穿衣要靠纺车,住的窑洞也是自己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

当时挖窑洞时,毛主席就和我们一起挖。

”此外,高老还想起了一件发生在杨家岭令他难忘的事。

“日军那时候没有进过延安城,只敢派飞机轰炸。

有一次日军飞机来扔炸弹的时候,是我带着毛主席一起跑到杨家岭这边的。

当时飞机就从我们头顶飞过,主席还问我一共有多少敌机……”说起当年的九死一生,高老滔滔不绝。

历史上还有一段关于窑洞的精辟论断。

不知是否天意,历史把黄炎培和毛泽东同志的一段著名对话,就安排在了延安窑洞,时值1945年国共强弱的拐点。

黄炎培先生问:"我生六十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是略略了解的了,希望能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同志稍一思索,便笑答道:"我们已经找到这条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

"
正是在延安窑洞那段艰难的岁月,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在这里没有等级的差异,没有心灵的樊篱,从主席、总司令到普通战士、农民人人平等。

在毛泽东等领导同志住过的窑洞里,无不体现出朴素而高尚的气息。

延安的窑洞同延安的小米一样,培育了一代革命志士。

窑洞里,油灯下,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部署了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战斗。

他们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从容指挥着世界上最大的革命战场。

窑洞简陋,油灯昏黄,却如沉沉夜空中明亮的北斗,指引中国抗战胜利的航向。

毛泽东曾说过说:不习惯住窑洞是要不得的。

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可以指挥全国的抗日战争,全国人民的希望都寄托在我们的身上,寄托在延安的土窑洞里。

美国记者斯特朗在她的访问记录中曾写道: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

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但却住着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一夜夜的挑灯苦思,一夜夜的奋笔疾书,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不知熬干了多少灯油。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展厅里,就陈列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

当年,在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办公桌上,都摆放着一盏这样的灯。

在灯下,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卷卷雄文。

收入《毛泽东选集》的158篇文章中,就有116篇是在延安和陕北的窑洞里写的。

正是在异常困苦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解放坦途。

当美国记者斯诺在延安看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吃的是粗糙的小米饭,穿的是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住的是简陋的窑洞时,曾作出了这样的论断:这是存在于共产党人身上的"东方魔力",这种力量必将成为日后的"兴国之光"!
领袖像真理一样朴素!在窑洞里久久徘徊,看着绵软的黄土,不禁勾起了遥远的追忆。

1938年抗战犹酣的时候,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军,中国相继出现了徐州失守、武汉告急的被动局面,迷茫和焦虑在全国各地传播蔓延。

正是在一孔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同志废寝忘食,经过8天9夜的奋笔疾书,写出《论持久战》这篇光辉著作,拨开了当时笼罩在国人头上的阴云,也留下了因为专心写作直至棉鞋被炭火烧穿方才发觉的佳话。

我们眼前的这个小石桌却不同寻常,这是当年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的地方。

斯特朗来延安访问时,
正值全面内战爆发,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植下,依靠军事上的暂时优势,扬言要在3~6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打赢这场战争,就成为全世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斯特朗也就是带着这样一些问题来拜访毛泽东的。

毛泽东逐一回答了斯特朗提出的各种问题。

为了说明自己的论点,他利用石桌上的茶壶、茶杯等做了形象的比喻。

他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的腐朽本质,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后来斯特朗把这一论断称做是“一个现时代的伟大真理”,传播于世界各国。

我们看到山坡下有一块菜地,那就是在大生产运动中毛主席亲自开垦出来的。

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总是身体力行,抽出时间参加生产劳动。

当年地里种着辣椒、西红柿、土豆等蔬菜。

在主席的精心管理下,地里的菜长得非常好,他用这些菜招待前来谈工作的中央首长,还招待过华侨领袖陈嘉庚呢!蒋介石为了拉拢陈嘉庚,曾用800块大洋招待了他一顿饭。

到延安,主席只用自己种植的小米和蔬菜,价值0.2元的饭菜招待了他。

陈嘉庚见到了红军是这样忘我地工作,当地的百姓是那样地支持着这支红军队伍,感慨地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共产党才能得天下。

”于是,他把自己大量的资金,全力资助红军抗日。

大家见主席工作很忙,都劝他不要种地,主席却笑着说:“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嘛!大生产运动是党中央的号召,我应当和同志们一样,响应党的号召,参加生产劳动。


让我们以一篇优美的小学课文结尾吧。

“太阳刚刚升起。

毛主席走出窑洞,来到他亲手耕种的地里。

毛主席一手扶着水桶,一手拿着瓢。

瓢里的水缓缓地流到小苗上。

毛主席身边的小八路端着水,望着小苗笑。

他好像在说:“小苗啊小苗,你喝了延河的水,长吧,快长吧!”
远处,八路军战士也在忙着挑水浇庙。

杨家岭的早晨,一片金色的阳光。


这是70年代末、80年代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

所有的早晨都有相似的地方,但杨家岭的早晨空气格外的清新,历史的氛围格外的浓厚,杨家岭的朝阳也格外的火热,杨家岭的早晨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模拟导游作业
学号:1050207014038
班级:旅游07
姓名:韩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