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应用研究
odern chinese M
81
XIANDAI YUWEN
2009.09
一、引言
礼貌表达方式不仅可用含有礼貌意义的词语来表达,还可以用特定的句子来表达,体现为言语交际中人们出于礼貌目的而使用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可以通过改变句子的语法形式,选用某个句子等方式表现出来。

现代语言学界普遍认为,“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的话语是最欠缺礼貌的,用最间接的方式表达的话语则是最讲究礼貌的”。

“间接语言形式”,“不强加于人,给受话者留有选择余地”。

所给选择余地越大,话语的礼貌性就越高。

所以人们在比较正式的场合,除了经常使用带“请”的祈使句以外,往往还会选择一些间接的方式来表达礼貌。

根据语料,我们发现老舍先生在其作品中采用了以下手段来传达话语的礼貌信息。

二、句子的选用
在日常语言中,有许多不同语气的句子可供选择。

一般地说,在人际交往中,很多时候说话人往往以间接的、委婉的方式来表达礼貌。

(一)选用疑问句
同样内容的句子若采用一般的陈述句表达,语气会比较和缓,若用疑问句则语气会更加委婉。

以下是《面子问题》中的用例:
(1)佟秘书:啊,继芬,你去吧!(祈使)
(2)单鸣琴:小姐先休息休息去也好!(陈述)
(3)秦医官:休息休息去。

好不好?(疑问)
以上三个例句中,例(1)为祈使句,是在下命令、提要求,语气既直接又比较强硬。

例(2)虽然也要求对方做某事,但它是一般陈述句,语气较和缓,也显客气。

例(3) 加了“好不好?”,句子变成疑问,语调上升,语气和缓,把指令变成了商请,这一指令就委婉得多,客气得多,对人也显得尊重。

不同的句子表达不同的语气。

当说话人用要求、请求、建议、劝告、提醒等言语致使对方依据说话人的意图发出行为时,意在使他人付出劳动或产生行动,因而具有使役性,不符合利他的礼貌要求,需要采用和缓与间接的方式。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商量、建议或征询的方式,表达出充分尊重对方行动的意思,以利于和缓语气。

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疑问句形式无疑是最委婉的表达方式。

疑问语气表示的是对事物的不肯定,说话人向听话人征求意见,即使话语内容是表示使役性的,疑问句也表示出了对对方的尊重,听起来显得更礼貌,受话人也容易接受。

老舍作品中有大量用疑问句来表示请求或给出意见的句子。

此类句子可以看作是由一般的祈使句或陈述句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变成疑问句的。

这样的句子有两种。

一种是在祈使句或陈述句的前面或后面加上“是不是”“行不行”“好吗”“可不可以”等表示疑问的短句。

如:
(4)(晓荷对瑞宣)“咱们一同看看默翁去,好不好?”(《四世同堂》)
(5)欧阳雪:老赵,你跑一趟好不好?(《面子问题》)
(6)于科长:欧阳小姐,我再求求你,你再找秦大夫一趟去,可以吧?(《面子问题》)
(7)李天祥:二叔!二叔!您也听我说两句行不行?(《全家福》)
有时候“好不好”等表示疑问的短句也可能挪到祈使句或陈述句的前面。

如:
(8)(唐先生对文博士)“好不好,这次由你给焦委员封信?”(《文博士》)
另一种则是通过在句子中加“A不A”形式的疑问词组,“A不A”一般在句子中作状语。

或者在句末加上表示疑问语气的“吗”“呢”等语气词,将祈使句或陈述句变
礼貌语言的特定表达方式
□吴昡妵
摘 要:礼貌语言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使用的,能够表达礼仪的词或句子。

它包括“赏脸”“你好吗”这类礼貌意义已经固化的词或固定格式,也包括人们为了表示礼貌而选用一定句子的言语行为。

本文将以老舍作品中的礼貌语言为研究对象,找出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探讨汉语礼貌语言在句子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老舍作品 礼貌语言 礼貌形式

言应用研究
odern chinese
M
82
XIANDAI YUWEN 2009.09
成疑问句。

有时候两种方式可以同时使用。

如:
(9)(祁老人对钱太太)“钱太太!咱们好不好去求求冠晓荷呢?”(《四世同堂》)
(10)(亦陀对大赤包)“所长,好不好先支给我一点资本呢?”(《四世同堂》)
(11)(瑞丰对韵梅)“冠先生没有了住处,你能给他想个主意不能?”(《四世同堂》)
总而言之,“能不能/是否可以/好不好”构成的疑问句,整个句子在语气上就是委婉地向人表示询问,以征得别人的同意。

因此,也含有明显的尊敬色彩。

(二)选用带有能愿动词的句子
单纯的祈使句使役性质强,没有用疑问形式表达的句子有礼貌。

但是,一些祈使句带上“应该”“应当”“该”“得”之类的能愿动词时就比不带这些能愿动词时要委婉。

此种句子常常用来表示说话人的一种劝请或建议,加上“应该”“应当”之类的词后,话语行为受客观环境驱使需要实现的紧迫性溢于言表,同时也使说话人的语气显得情真意切,从而更容易打动听话人,话语行为也能够顺利实行。

在人际交往中,别人恳切提出的要求,一般是无法拒绝的。

例如:
(12)医生来到,金三爷急扯白脸的叫李四爷回家:“四爷,你一定得回家歇歇去!”(《四世同堂》)
(13)“你该回家吃饭,老人家要是不准你进城,不必固执。

”(《老张的哲学》)
(14)白花蛇:大哥,您总得捧兄弟这一场。

(《方珍珠》)
(15)栗晚成:你应当去躺下休息。

(《西望长安》)
有的时候,说话者觉得自己跟说话者的关系比较生疏或者心里有隔膜,还会增加表明自己态度的词语,以使语言更加舒缓委婉。

如:
(16)(瑞丰对瑞宣)“我想大哥你应当活动一下。

”(《四世同堂》)
与例(16)相比“大哥你应当活动一下。

”语气更直接,说话者与听话者关系更密切。

同样的,说话人还可以加上“我希望”“我认为”“我觉得”等来舒缓语气。

“你应当活动一下”是表示直接请求的句子,形式是祈使句。

在言语行为中,陈述句因为常常是自说自话,要求别人的意味相对于祈使句来说要间接得多。

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采用陈述句,而听话人实施了相关的动作,往往是因为听话人通过推断而做出来的,也就是说采用陈述句的形式其暗示意义要强,因而语气间接而礼貌。

(三)选用假设句
假设句是指以“若”“如果”“的话”的句子为前提而提出相对应措施的句子,也就是说该句子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愿望、假设、怀疑、猜测、建议时,先假定一种语境条件。

由于语境条件的假设性,事实可能会有两种情况,或者是与语境条件相吻合,或者是不吻合。

听话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语境做出顺应或违背说话人的选择。

这种选择既可以遵照事实,也可以不遵照事实,完全由听话人自己拿主意。

由于具体语境条件的提供,说话人也为
自己的请求、建议或看法不能顺利被接受留足了后路,因
而当话语行为实施不那么顺利时,说话人不至于过多丧失面子。

因此假设句的选用,一方面传递了说话人对受话人的敬意,给对方留下了回旋的余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说话人自己的话语安全,保全了自己的面子,是表示礼貌的一种手段。

例如:
(17)(丁约翰对瑞宣)“祁先生,您要是忙,我就不进屋里去了!”(《四世同堂》)
(18)马师傅:李先生,要是方便的话,就先支给我俩钱吧!(《春华秋实》)
还可以和问句形式结合起来运用,如:
(19)(富善先生对瑞宣)“要是不麻烦的话,你给我预备点饺子好不好?”(《四世同堂》)
(20)(亦陀对大赤包)“所长,好不好先支给我一点资本呢?假若手里方便的话。

”(《四世同堂》)
(四)选用双重否定句
不同的句子在表达上功能不尽相同,有时候形式曲折的句子比形式直白的句子更具有礼貌的语用含义。

前面我们知道,表达同样的意义时,疑问句比陈述句更为委婉、礼貌。

同样,肯定的祈使句用双重否定句来表达时也会变得礼貌。

在一些情况下双重否定句表达的语气很强烈。

如:
(21)“张先生,有一件事我不能不挑你的错。

”(《老张的哲学》)
这句话是学务大人准备给张先生挑刺时说的一句话。

老舍塑造的学务大人是一个浅薄、俗气、不学无术却又喜欢卖弄的人,挑老师的刺、乱发命令贻误学生是其专长。

说这句话之前,他首先表达了自己跟一般的学务大人不一样,不会专挑刺。

紧接着,就用了“不能不挑你的错”这个双重否定的句子以表达自己不是主观上想要挑张先生的错,而是因为张先生自己本身有错,或者出于好心等原因。

“不能不”的使用,将学务大人装腔作势的嘴脸勾勒得活灵活现。

在现实语境中,“我不得不批评你”比“我必须要批评你”要恳切,受话人往往会自觉理亏,因而容易接受说话人的话语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说话人也规避了自己的主观因素,因而显得表达委婉,感觉对对方也有礼貌得多。

三、改变动词的语法形式
改变动词的语法形式,是指由动词重叠式或加上其他表示短时少量的词语构成的礼貌句。

在汉语交际中,语气缓和的表达方式听起来比语气强烈的表达方式显得委婉而有礼貌。

因此,人们在表达一些请求或者建议的话语时会对常态的语言进行一些改变,以使其更容易被对方接受。

(一)动词重叠
汉语中表示次数少时间短的动词重叠式在大部分情况下包含着动作力度和幅度的减少,动词的重叠式具有“轻微”“不经意”等意味。

因此,在表达请求或建议听话人做某事时人们常常采用含有动词重叠式的语言。

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或进行的次数少。

表示未然的动作时,其主要功能是表示委婉的祈使。

例如:
(22)四嫂:进来坐坐,有话跟您说!
巡长:(走进来)有什么话呀?四嫂!(《龙
须沟》)

言应用研究
odern chinese M
83
XIANDAI YUWEN
2009.09
试比较“进来坐坐”和“进来坐”,显然,不重叠,语气显得生硬,而重叠后的“进来坐坐”使语气显得委婉。

又如:
(23)于科长:在稍等一等!(《面子问题》)
(24)林辉:李先生,给你点东西看看!(《春华秋实》)
(25)齐凌云:我把我们组长找来,你跟他说说好不好?(《女店员》)
(二)加表示短时的词语
请求或建议对方时,在动词后面加表示短时的动量词也可以缓和语气。

如:
(26)小唐铁嘴:康老太太,您来一下!(《茶馆》)(27)丁翼平:老唐,你调查一下,……(《春华秋实》)(28)将军撕开了信封。

抽出信纸,顺手儿递给了陈老先生:“老先生给看一眼,……”(《新时代的旧悲剧》)(29)“老人家,您坐一会儿,歇歇腿儿!”(《四世同堂》)
短时的动作一般来说比较容易做到。

从心理角度分析,说话人让听话人觉得自己命令和请求的事情不难做到,以达到易于使对方接受的目的,从而收到缓和语气的效果。

(三)加表示少量的词语
表示少量的词语“(一)点儿”一般用在祈使句中,可以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使说话态度更客气。

例如:(30)你老人家多受点累吧!(《四世同堂》)
(31)所长,好不好先支给我一点资本呢?(《四世同堂》)
(32)请你帮我点忙,千万别对任何人说这件事!(《四世同堂》)
(33)赵老:大妈,想开一点吧。

(《龙须沟》)
说话人需要听话人付出一些东西、承受损失时,添加表示少量的词语,能使听话人觉得自己付出或损失不大,乐于接受,从而缓和了语气,说话人的要求容易得到满足。

四、表达批评或否定意见时的礼貌用法
否定性评价行为有违对方的意愿和面子,应尽量以礼貌的方式来解决。

在表达与对方观点不相同的意思或否定、贬损对方时,汉语文化圈中常常会考虑到要顾及对方的面子,因此会采用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

(一)加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
在动词前面加上“恐怕”“也许”“似乎”“可能”“大概”“好像”等表示推测或不确定语气的词语来减缓否断的程度。

例如:
(34)孙知县:……你这么私设公堂,随便杀人,恐怕不大合适吧?
高永义:没有什么不对!……先跪下祭坛!
孙知县:我跪下,你坐着,似乎也不大合适吧?(《神拳》)
(35)余志芳:月明,你走,我们也许不能送你了,祝你胜利,平安!(《女店员》)
(36)赵勤:附近大概买不到。

(《面子问题》
(37)(白巡长对李四爷)“事情恐怕不那么简单!”(《四世同堂》)
可见,表示推测、不确定语气的词语在听觉上具有模糊性,能够削弱说话者的态度,减缓否定的程度,听话人也乐于接受。

(二)加表示程度低的副词
在表达有贬损意义的判断词前面加上有淡化程度的词语,如“有点”“有些”“比较”“稍微”“未免”等。

(38)齐凌云:龙师傅,我看您有点保守!(《女店员》)
(39)沈维义:新英,你的脾气是有点古怪!(《全家福》)
(40)“兄弟!你怎么有些呆气?” (《老张的哲学》)
(41)于科长:真的,我没听到什么!只有,啊——他们也许嫌秘书办事太慢。

其实,秘书办事并不慢,不过是抗战时期一切都紧张,所以就显出您稍微慢一点了!没关系!(《面子问题》)
(42)于科长:秘书,别怪我爱说直话,您有时候未免太任性,教刘司长下不来台!(《面子问题》)用“不大”“不够”等词语来否定对方,以降低否定的强度,缓和语气,使听话人听起来不那么刺耳。

如: (43)佟秘书:于科长,我要说两句不大好听的话,可以吧?(《面子问题》)
(44)佟秘书:我不大赞成这个办法!(《面子问题》)
(45)王利发:马上就找事,可不大容易!(《茶馆》)
这些词语加在表示消极意义的词语前,可以减缓言语不礼貌的冲击力,同时也能增加话语的礼貌性。

五、运用语气词
语气助词是说话时表达“语气”的主要手段,因此,语气词对改变语气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汉语的语气词都有使话语变得缓和的作用。

加了语气词的句子比不加语气词的句子听起来要礼貌。

(一)语气词“吧”
请看下面这组例子:
(46)大婶,您是要走吧?(《茶馆》)
大婶,您是要走?
这句话是《茶馆》里的周秀花对康妈妈说的,语气舒缓、亲切。

第二句没有“吧”,语气显得急促、上扬,略显不礼貌。

(47)老陈:哥,走吧?
老林:走!(《茶馆》)
这类“吧”问句主要用来提出建议并加以商量。

从形式上看,这类问句去掉“吧”字后,如果读为升调,就是问句,如果读为降调,就成了祈使句。

“吧”要求听话人对命题内容做出确认,这就隐含有说话人对听话人权威性的认可,因而在用于祈使功能的时候,就容易给听话人“面子”:虽然命令是我发出的,但是否可行还需得到你的认可。

由动词(短语)、形容词构成的祈使句都可任意加上“吧”,以缓和祈使、命令的语气。

如:

言应用研究
odern chinese
M
84
XIANDAI YUWEN 2009.09
(48)孟小樵:你全交给我吧!(《方珍珠》)(49)王利发:是!出去吧,这里坐不住!(《茶馆》)语气词“吧”在祈使句中的作用也是增加主观不确定性,如果去掉“吧”,就变成了命令句,含有直率、强硬、不客气的语气。

“吧”用于祈使句中,含有提出建议、劝请的委婉语气,不含有强迫听话人听从的意图。

(二)语气词“啊”
用“啊”的句子都比不用的在语气上要委婉些,听者一般比较容易接受。

试比较:
(50)疯大爷,快起呀,跟我玩!(《龙须沟》) 疯大爷,快起,跟我玩!
(51)老赵,准时候开场啊!(《方珍珠》) 老赵,准时候开场!
显然变化之后的句子一方面没有原文句子那么生动、形象,符合人物的性格,另一方面语言内容也变得太直接,命令的意味增强,没有原文句子那么礼貌。

(三)语气词“呢”
胡明扬认为“在疑问句中,‘呢’仍然表示‘请你特别注意这一点’[1]”。

提请人注意是“呢”最主要的语气意义,显示了自己对对方某一问题的重视,因而也能起到礼貌的作用。

(52)孟小樵:为什么呢?兵荒马乱的时候,孩子们便宜呀!(《方珍珠》)
(53)孟小樵:让他看看有什么关系呢?(《方珍珠》)
如果去掉“呢”,则以上两例为:
(54)为什么?兵荒马乱的时候,孩子们便宜呀!(55)让他看看有什么关系?
显然,不加“呢”的两句话听起来语气强硬,还有一种责怪的意味,而原文中有“呢”,语气就显得轻缓得多,同时还使问句获得了“深究”的意味。

可见,汉语主要的语气助词“吧”“啊”“呢”的主要功能就是缓和句子的语气。

句子用上语气助词后,语气就舒缓下来了。

总之,适当运用语气词会增强话语的委婉意味,收到较好的交际效果。

注 释:
[1]胡明扬.北京话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92页。

参考文献:
[1]陈松岑.礼貌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周筱娟.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常敬宇.委婉表达法的语用功能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
[4]崔应贤.谈谈礼貌语言的表达式[J].语文建设,1996,(12).[5]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1).[6]张树铮.浅谈礼貌语言[J].语文建设,1991,(11).
(吴昡妵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
最近,“史上最牛的××”之类的说法常常出现在传媒和人们的交际中。

2008年5月22日《南方周末》发表的《灾后北川残酷的一面》一文中,就出现了一个“史上最牛的官腔”的说法:去年5.12大地震中,当救援队来到北川县委大楼勘察时,废墟下传来了县委政法委书记的呼救:“救救我,我是张书记!”这个呼救在网上迅速流传,被网民们称为“史上最牛的官腔”。

在一片谴责声中,这位张书记出来做了澄清,说明自己并不是要打官腔,只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

其实,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很简单:张书记把他称用作了自称。

所谓“自称”,就是自己称呼自己,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谓,汉民族传统的方式是贬低自己。

所谓“他
称”,是在交际中对他人的称呼,为表示对他人的尊重,传统的方式一般采用褒扬的手段称呼他人。

但是,由于自称、他称可以用于同一个人,而自称又往往因听话人的不同而变化多端,以致很多人或混淆了自称、他称的差别,或错误地使用了自称,导致了交际的失败。

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一、他称误用为自称
如上所述,他称有尊重对方、抬高对方的意味,如果用为自称,当然就变成抬高自己了。

官职名称和某些职业称谓如“老师、师傅”等,本身就具有尊敬的色彩,如果用作自称就会给人骄傲和自负的感觉。

先说官职名称用作称谓的(不是用作身份和职责的介从“最牛的官腔”看自称的使用
□林周维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