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实验高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月考物理试卷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实验高中高三(上)月考物理试卷(8月份)
一、选择题(每小题4题,共40分,做对得4分,部分对得2分,错选得0分)
1. 两位杂技演员,甲从高处自由落下的同时乙从蹦床上竖直跳起,结果两人同时落到蹦床上(忽略空气阻力).若以演员自己为参考系,此过程中他们各自看到对方的运动情况是()
A. 甲看到乙先朝上、再朝下运动
B. 甲看到乙一直朝上运动
C. 乙看到甲先朝下、再朝上运动
D. 甲看到乙一直朝下运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甲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越来越快,乙先向上做匀减速运动,当乙的速度减小到零时,再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两者运动的时间相同,乙向上和向下运动的时间也相同是总时间的一半,所以乙向上运动的速度大小等于乙最后落地时的速度,方向相反,同时还等于乙向上到最高点速度为零时,甲的速度大小;先看第一段,乙向上做匀减速运动,甲向下做自由落体,甲乙相向运动,所以甲看到乙向上运动.当乙到最高点,速度为零时,甲有向下的速度,而且越来越快,乙也开始向下运动,但是速度没有甲快,所以甲乙之间的距离也是减小的,那么,相对来说,甲就看到乙一直向上运动,故选B。

考点:参考系。

【名师点睛】甲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越来越快,乙做竖直上抛运动,根据运动的特点分析即可解题。

2. 伽利略为了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将落体实验转化为著名的“斜面实验”,如图所示,
对于这个研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斜面实验放大了重力的作用,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路程
B. 斜面实验“冲淡”了重力的作用,便于小球运动时间的测量
C. 通过对斜面实验的观察与计算,直接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D. 根据斜面实验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答案】BD
【解析】试题分析:伽利略时代,没有先进的测量手段和工具,为了“减小”重力作用,采用斜面实验,其实就是为了使物体下落时间长些,减小实验误差,故A错误,B正确;根据实验结果,伽利略将实验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得到落体的运动规律,并非是主观臆断得出的,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故C错误,D正确,
故选BD。

考点:伽利略“斜面实验”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有伽利略“斜面实验”的知识,根据其历史背景我们知道,之所以采用“斜面实验”,注意碍于当时对时间的测量技术、手段落后。

3. 如图所示,小球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做匀变速运动,依次经a、b、c、d到达最高点e.已知ab=bd=6m,bc=1m,小球从a到c和从c到d所用的时间都是2s,设小球经b、c时的速度分别为v b、v c,则()
A. v b=
B. v c=1.5m/s
C. x de=3m
D. 从d到e所用时间为4s
【答案】D
4. 如图所示,I,II分别是甲、乙两小球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运动的v﹣t图线,根据图线可以判断()
A. 甲、乙两小球做的是初速度方向相反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同
B. 两球在t=8s时相距最远
C. 两球在t=2s时刻速率相等
D. 两球在t=8s时相遇
【答案】CD
【解析】试题分析:甲、乙两小球作的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解得:,
,故A错误;从零时刻到两小球速度相等,乙物体向反方向运动,甲物体向正方向运动,它们的间距在增大,直到速度相等时间距最大,有图象可知,该时间点在之间,故B错误;两球在时刻甲乙两物体的速度分别为、,所以它们的速率相等,方向相反,故C正确;甲物体内的总面积为零即总位移为零,说明甲物体由回到出发点,乙物体前内静止,后内的总位移为零,说明乙物体也回到了出发点,又因为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所以两物体此时相遇,并且相距最近,故D正确。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名师点睛】本题是为速度--时间图象的应用,要明确斜率的含义,知道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的含义,能根据图象读取有用信息。

5. 已知两个共点力的合力为50N,分力F1的方向与合力F的方向成30°角,分力F2的大小为30N.则()
A. F1的大小是唯一的
B. F2的方向是唯一的
C. F2有两个可能的方向
D. F2可取任意方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已知一个分力有确定的方向,与合力成夹角,知另一个分力的最小值
为:,而另一个分力大小大于小于,所以分解的组数有两组解,如图,故C正确,ABD错误;
考点:力的分解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力的分解,根据几何关系找出另一个分力的最小值,然后与之比较,大于最小值的时候,则可能出现两组解的情况。

6. 如图所示,杆BC的B端用铰链接在竖直墙上,另一端C为一滑轮.重物G上系一绳经过滑轮固定于墙上A点处,杆恰好平衡.若将绳的A端沿墙缓慢向下移(BC杆、滑轮、绳的质量及摩擦均不计),则()
A. 绳的拉力增大,BC杆受绳的压力增大
B. 绳的拉力不变,BC杆受绳的压力增大
C. 绳的拉力不变,BC杆受绳的压力减小
D. 绳的拉力不变,BC杆受绳的压力不变
【答案】B
【解析】由于杆一直平衡,则两根细线的拉力的合力一定在杆的方向上,否则杆会转动;
由于是同一根绳子,故两根细线的拉力一定相等且等于物体的重力G,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一定在角平分线上,将绳的A端沿墙缓慢向下移则两拉力的夹角不断减小,故两个拉力的合力不断变大,故杆受到的压力不断变大,故B正确,ACD错误。

7.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三个相同的物体a、b、c叠放在一起,a的左端通过一根轻绳与
质量为m=3kg的小球相连,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600,小球静止在光滑的半圆形器皿中,水平向右的力F=10N作用在b上,三个物体保持静止状态.g取10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绳子对物体a的拉力大小为10N
B. 物体c受到向右的静摩擦力
C. 桌面对物体a的静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D. 物体b受到一个摩擦力,方向向左
【答案】D
【解析】对小球m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由平衡条件得:2Tsin60°=mg,带入数据解得绳子的拉力为:T=30N;因为绳子拉力T=30 N >F=10 N,因此对abc三个物体的整体分析可知,桌面对a的静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故AC 错误;物体c处于平衡状态,既不受拉力也不受摩擦力,故B错误;c对b没有摩擦力,而b 处于平衡状态,由于水平拉力F=10 N,因此由平衡条件知,b受到水平向左的大小为10N的摩擦力,故D正确。

故D正确,ABC错误。

8. 如图所示,质量为4kg的物体A静止在竖直的轻弹簧上面.质量为1kg的物体B用细线悬挂起来,A、B紧挨在一起,但A,B之间无压力.某时刻将细线剪断,则细线剪断瞬间,B对A的压力大小为(g取10m/s2)()
A. 0
B. 8N
C. 10N
D. 50N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剪断细线前A和B之间没有压力,说明A受到重力和弹簧弹力平衡,剪断
细线瞬间AB作为一个整体获得瞬时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AB;隔离物体B,B受到重力和支持力,,所以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了整体法和隔离法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的瞬时性。

9. 如图所示,电梯的顶部挂有一个弹簧测力计,其下端挂了一个重物,电梯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0N,在某时刻电梯中的人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8N,关于电梯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g取10m/s2)()
A. 电梯可能向上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12m/s2
B. 电梯可能向下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m/s2
C. 电梯可能向下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m/s2
D. 电梯可能向下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12m/s2
【答案】C
..................
10. 如图所示,四个质量、形状相同的斜面体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将四个质量相同的物块放在斜面顶端,因物块与斜面的摩擦力不同,四个物块运动情况不同.A物块放上后匀加速下滑,B物块获一初速度后匀速下滑,C物块获一初速度后匀减速下滑,D物块放上后静止在斜面上.若在上述四种情况下斜面体均保持静止且对地面的压力依次为F1、F2、F3、F4,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A. F1=F2=F3=F4
B. F1>F2>F3>F4
C. F1<F2=F4<F3
D. F1=F3<F2<F4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当物体系统中存在超重现象时,系统所受的支持力大于总重力,相反,存在失重现象时,系统所受的支持力小于总重力.若系统的合力为零时,系统所受的支持力等于总重力,
解:设物体和斜面的总重力为G.
第一个物体匀加速下滑,加速度沿斜面向下,具有竖直向下的分加速度,存在失重现象,则F1<G;
第二个物体匀速下滑,合力为零,斜面保持静止状态,合力也为零,则系统的合力也为零,故F2=G.
第三个物体匀减速下滑,加速度沿斜面向上,具有竖直向上的分加速度,存在超重现象,则F3>G;
第四个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合力为零,斜面保持静止状态,合力也为零,则系统的合力也为零,故F4=G.故有F1<F2=F4<F3.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运用超重和失重的观点分析加速度不同物体动力学问题,比较简便.通过分解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
二、实验题(11题6分,12题10分)
11.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中,某小组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完成实验,橡皮条的一端C固定在木板上,用两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某一确定的O点.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
A.该实验中CO的拉力是合力,AO和BO的拉力是分力
B.两次操作必须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
C.实验中AO和BO的夹角应尽可能大
D.在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线
对数据处理后得到如图2乙所示的图线,则F与F′两力中,方向一定沿CO方向的是_____.
【答案】 (1). BD (2). F′
【解析】(1)实验中AO、BO的拉力是分力,合力的方向与CO拉力的方法相反,故A错误;为了产生相同的效果,两次操作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的位置,故B正确;为了减小测量的误差,拉力的夹角适当大一些,不是尽可能大,故C错误;为了减小误差,弹簧测力计必须保持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线,故D正确。

所以BD正确,AC错误。

(2)F是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拉力F′是一根弹簧秤的拉力,方向与CO方向共线。

12. 某实验小组应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已知小车的质量为M,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为m,所使用的打点计时器所接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实验步骤如下:
A.按图甲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其中与定滑轮及弹簧测力计相连的细线竖直;
B.调节长木板的倾角,轻推小车后,使小车能沿长木板向下匀速运动;
C.挂上砝码盘,接通电源后,再放开小车,打出一条纸带,由纸带求出小车的加速度;D.改变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重复步骤C,求得小车在不同合力作用下的加速度.
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1)对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小车的加速度与砝码盘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B.实验过程中砝码盘处于超重状态
C.与小车相连的轻绳与长木板一定要平行
D.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应为砝码和砝码盘总重力的一半
E.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应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2)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乙所示,由该纸带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m/s2.(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3)由实验得到的数据作出小车的加速度a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的关系图象(图丙),与本实验相符合是_____.
【答案】 (1). C (2). 0.16 (3). A
【解析】(1)由图可知,小车的加速度是砝码盘的加速度大小的2倍,故A错误;同一根细绳,且已平衡摩擦力,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小车所受合外力,故B正确;实验过程中,砝码向下加速运动,处于失重状态,故C错误;由于不是砝码的重力,即为小车的拉力,故不需要砝码和砝码盘的总质量应远小于小车的质量的条件,故D错误;所以选:B;
(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为常数,即△x=aT2,
解得:
将△x=0.16cm,T=0.1s带入解得:a=0.16m/s2.
(3)由题意可知,小车的加速度a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的关系应该是成正比,即为过原点的一条倾斜直线,故A符合;
点睛:解答实验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实验原理,加强基本物理知识在实验中的应用,同时不断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掌握求加速度的方法,注意单位的统一,同时理解由图象来寻找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
13. 如图所示,A、B两同学在直跑道上练习4×100m接力,他们在奔跑时有相同的最大速度.B 从静止开始全力奔跑需20m才能达到最大速度,这一过程可看做匀变速运动,现在A持棒以最大速度向B奔来,B在接力区伺机全力奔出.若要求B接棒时速度达到最大速度的80%,则:
(1)B在接力区需跑出的距离x1为多少?
(2)B应在离A的距离x2为多少时起跑?
【答案】(1)12.8 m (2)19.2 m
【解析】试题分析:(1)B起跑后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设最大速度为,为达到最大速度经历的位移,为B接棒时的速度,为接棒时经历的位移,
B起动后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
得:
(2)设B加速至交接棒的时间为t,t=0.4v1t=16m,
得:,

考点:考查了运动学规律的应用
【名师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位移公式.以及知道乙距离甲的起跑距离等于在乙起跑到接棒这段时间内两人的位移之差
14. 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放置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与水平方向成θ角、斜向右上方拉力的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地面运动.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求:
(1)若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能始终沿水平面向右运动且不脱离地面,拉力F的大小范围.(2)已知m=10kg,μ=0.5,g=10m/s2,若F的方向可以改变,求物体以恒定加速度a=5m/s2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拉力F的最小值.
【答案】(1)(2)
【解析】试题分析:要使物体不离开水平面,拉力竖直方向上的分力小于等于重力,物体能
向右运动,拉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大于摩擦力,从而得出拉力的大小范围;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来啦的表达式,结合数学知识求出拉力最小值的表达式,从而得出拉力的最小值。

(1)要使物体运动时不离开水平面,拉力竖直方向上的分力小于等于重力级:Fsinθ≤mg 要使物体能向右运动,应有拉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大于摩擦力即:Fcosθ≥μ(mg﹣Fsinθ)
联立以上解得: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解得:
上式变形可得:,其中
当时,F有最小值,解得:,
带入数据解得: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解决本题的关键能够正确地受力分析,利用三角函数的极值进行解题。

15. 如图所示,长L=2m,质量M=3kg的木板静止放在倾角为37°的光滑斜面上,质量m=1kg 的小物块放在木板的上端,对木板施加一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19N,木板和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斜面足够长,最大静摩檫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取g=10m/s2,sin37°=0.6,cos37°=0.8,求:
(1)木板的加速度大小;
(2)小物块经多长时间离开木板;
(3)小物块离开木板时木板获得的动能.
【答案】(1)1m/s2 (2)2s (3)6J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木板的加速度,抓住两者的位移关系,运用位移时间关系式求出物块离开木板所需的时间,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公式求出物块离
开木板时的速度,从而求出物块离开木板时的动能。

(1)设木板运动的加速度为,
对木板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代入数据得:
(2)物块向下做加速运动,设其加速度为,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对物块有:
代入数据得:
物块滑过木板所用时间为t,根据位移时间公式得:
带入数据解得:t=2s
(3)物块离开木板时木板的速度为:
则其动能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在斜面上板块相对滑动问题,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位移时间关系即可解题。

16. 一水平传送带以v1=2m/s的速度匀速运动,将一粉笔头无初速度放在传送带上,达到相对静止时产生的划痕长L1=4m.现在让传送带以a2=1.5m/s2的加速度减速,在刚开始减速时将该粉笔头无初速度放在传送带上,(取g=10m/s2)求:
(1)粉笔头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粉笔头与传送带都停止运动后,粉笔头离其传输带上释放点的距离L2.
【答案】(1)0.05 (2)0.83m
【解析】设二者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第一次粉笔头打滑时间为t,则依据传送带比粉笔头位移大L1得:粉笔头的加速度解得
第二次粉笔头先加速到与传送带速度相同,由于>,
故二者不能共同减速,粉笔头以的加速度减速到静止.
设二者达到的相同速度为共,由运动等时性得:
解得=0.5
此过程传送带比粉笔头多走
粉笔头减速到零的过程粉笔头比传送带多走
划痕长度为L 2=s 1-s 2=0.83m.
本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粉笔头放在传送带上后受到摩擦力作用由静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最后与传送带共速,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可知在这段过程中粉笔头的平均速度为传送带速度的一半,由两个位移差值为L 可求得运动的加速度,加速度由滑动摩擦力提供,从而求得动摩擦因数大小,第二次本鼻头先加速到与传送带速度相同,由于加速度大于可知
而这不能共同减速,粉笔头以的加速度减速到静止,同理由运动学公式联立可求得运动的
划痕长度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7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8~21题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将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 14.关于核反应方程
e Pa Th 0
1234912349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过程,电荷数守恒,质量数不守恒
B.该反应为原子核的α衰变
C.该反应过程要吸收能量
D.该反应过程中有γ射线放出
15.美国SpaceX 公司研制的“猎鹰9号”火箭首次实现了一级火箭回收再利用。

如图所示,某次“猎鹰9号”回收火箭时,当返回的一级火箭靠近地面时箭体已经调整为竖直状态,火箭发动机向下喷气,使火箭沿竖直方向向下做加速度为1m/s²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当火箭距地面高度为100 m 时,火箭速度为20 m/s ,为保证火箭着陆时的速度不超过2 m/s ,之后下落
的过程中,火箭发动机必须在距地面某高度h 时加力全开,发动机加力全开后的火箭做加速度为2m/s²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则h 的最小值为
A.49 m
B.56 m
C.88m
D.98 m
16.在赤道平面内有三颗在同一轨道上运行的卫星,三颗卫星在此轨道均匀分布,其轨道距地心的距离为地球半径的3.3倍,三颗卫星自西向东环绕地球转动。

某时刻其中一颗人造卫星处于A 城市的正上方,已知地球的自转周期为T ,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6倍,则A 城市正上方出现下一颗人造卫星至少间隔的时间约为 A.0.18T B.0.24T C.0.32T D.0.48T
17.如图所示,用一辆货车运输一超长木板,先在货车上固定一“”型货架。

再将木板放置在货架上,货架与水平面的夹角θ=10°,木板与货架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为了保证运输安全,货车在运输过程中刹车时,其加速度的最大值约为(g=10m/s²,sin 10°≈0.17,
cos 10°≈0.98)
A.2.2 m/s²
B.3.9 m/s²
C.4.6 m/s²
D.5.7 m/s²
18.如图所示,平行金属板A 、B 正对放置,两板间电压为U ,一束完全相同的带电粒予以不同速率沿图中虚线平行于金属板射入板间,其速率介于0v ~k 0v (k>1)之间且连续分布,带电粒子射出金属板后打在右侧的一垂直于A 、B 板的荧光屏上,打在荧光屏上的长度为L ,已知所有粒子均可射出金属板,且不考虑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若仅将金属板A 、B 间的电压减小至
2
U
,不计带电粒子的重力.则打在荧光屏上的长度变为
A.
8L B.4L C.2
L
D.L 19.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带正电荷的小球被a 、b 两根绝缘的轻质细线悬挂于O 点,两小球之间用绝缘的轻质细线c 连接,a 、b 、c 三根细线长度相同,两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且
此时细线c 上有张力,两小球的重力均为G 。

现用一水平力F 缓慢拉右侧小球,使细线a 最终处于竖直状态,两小球最终处于静止状态,则此时与初态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线a 的拉力变大 B.细线b 的拉力变大 C.细线c 的拉力变大
D.最终状态时的水平拉力F 比小球的重力G 大
20.如图所示,半径为2L 的小圆与半径为3L 的圆形金属导轨拥有共同的圆心,在小圆区城内存在垂直于纸面向里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的匀强磁场,在小圆与导轨之间的环形区域内存在垂直于纸面向外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2B 的匀强磁场。

现将一长度为3L 的导体棒置于磁场中,让其一端0点与圆心重合,另一端与圆形导轨良好接触。

在O 点与导轨间接入一阻值为r 的电阻,导体棒以角速度ω沿导轨逆时针做匀速圆周运动,其他电阻不计.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导体棒0点的电势比A 点的电势高
B.在导体棒的内部电流由O 点至A 点
C.在导体棒旋转一周的时间内,通过电阻r 的电荷量为r BL 2

D.在导体棒旋转一周的时间内,电阻r 产生的焦耳热为r
L B ω
π429
21.一含有理想变压器的电路如图所示,a 、b 两端接入正弦交流电压,1R 、2R 为定值电阻,理想变压器为升压变压器。

开始的时候开关S 与原线圈的1接线柱连接,现将开关S 与原线圈的2接线柱连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1R 的电流- -定增大
B.通过2R 的电流一定增大
C.R 的功率可能会增大
D.变压器原线圈两端的电压可能会增大
三、非选择题: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
须作答。

第33~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29分)
22.(5分)
某同学要测量做平抛运动的物体的初速度的实验方案如图所示。

O点为小球的抛出点,在O 点处有一个点光源,在抛出点的正前方,竖直放置一块毛玻璃,在小球抛出后的运动过程中在毛玻璃上就会出现小球的投影点,则小球在毛玻璃上的投影点向下做__________(填“匀速”或“匀变速”)直线运动。

现在毛玻璃右边用频率为f的频闪相机采用多次曝光的方法,拍摄到小球在毛玻璃上的投影照片,并通过比例换算出照片中两个相邻的小球投影点之间的实际距离为Δh。

已知点光源到毛玻璃的水平距离为L,重力加速度为g.则小球平抛运动的初
v=________(用题中所给字母表示)。

速度
23.(10分)
有一个电压表,量程已知,内阻Rv很大;一节电池(电动势未知,但不超过电压表的量程,内阻可忽略);另有一个最小标度为0.1 Ω的电阻箱R;一个单刀单掷开关;利用上述器材和连接用的导线,设计出测量某一小电阻阻值Rx的实验方法(已知Rx和Rv相差较大)。

(1)在虚线框内画出电路图。

(2)请简要地写出测量方案并明确说出数据处理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测量得到的数据计算出Rx,则Rx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准确”)。

24.(12分)
如图所示,一人手持质量为m的小球乘坐在热气球下的吊篮里。

气球、吊篮和人的总质量为M,整个系统悬浮在空中。

突然,人将小球急速上抛,经过时间t后小球又返回到人手中。

设人手在抛接小球时相对吊篮的位置不变,整个过程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求人在抛小球的过程中对系统做了多少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