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三维景观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和前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展。

同时,相互之间定期以学术研讨会、专门研究班、课题合作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

关于三维景观的理论和应用类学术成果不胜枚举,包括研究课题的报告书,不同会议上的各篇论文,出版的书籍,各种刊物上的论文,以及各个学术单位的相关博士和硕士论文等等,推动着景观学向新的领域拓展。

二、景观规划专业对三维景观可视化技术的探索和成果
2.1 景观评价方法的延续和深化
景观规划领域比设计领域先行一步开始了对三维景观的研究和应用。

这一先行并非偶然,而是专业发展的必然。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景观评价(Landscape Evaluation)、景观影响评价(Landscape Impact Assessment)、视觉冲击评估(Visual Landscape Assessment)成为景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4,其核心是以照片等方式让景观的各方干系人参与到规划进程,以提高景观规划的科学性。

而日益成熟的评价模型和方法也抛出了一个新的技术难点:缺乏恰当的三维媒介再现景观变化,以将对景观的干预与各方干系人交流和构建共识,从而维护或提升景观品质。

毕竟,照片再现或亲临现场只能让人们(专家和外行)观看和理解现有的景观,而非变化后的景观。

现有的各种技术都有着不同的局限,传统占主导地位的二维地图和剖立面图过于抽象,计算机图形合成和照片蒙太奇技术也只能断片地、静态地展示景观的某一局部或某一视角,而不能以连贯的、仿真的效果表达规划成果,显然不利于景观规划师思索、表达和交流其构思,它们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受到质疑。

为了让人们明晰地理解景观变化带来的影响力,需要一种更自然和直观的可视化媒介进行交流。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三维景观可视化技术的出现恰好满足景观规划的这一需要。

二十世纪后半期,各种现代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全球空间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处理海量数字空间数据的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图形技术的结合,产生了截然不同于传统媒介的三维景观可视化技术。

它的特征是以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进行数字模拟,形成景观的数字模型。

不仅是地貌、植被系统、水体、气候,而且各种碎片的、曲面的、凹凸的、不规则的表面,以及动态的、转瞬即逝的景观元素都可以以数字模型的方式形成三维可视化结果。

因此,三维景观的细节详尽几可等同于现实世界,不仅突破了二维地图和剖立面图的抽象性,而且与计算机图形或者照片蒙太奇技术的单一视角不同
的是,它提供动态地从不同角度观看景观。

此外,三
维景观还具有其最大的优势:景观元素的改变可以通
过其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改变,相应地在三维景
观中得到直观反映。

于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三维景观便提供了让
人们在决策之前在具体情境中观察景观的变化的可
能,也就是说,无论是增加、删减或者改变景观元
素,人们都可以从整体环境效果观看。

这样,研究
人员便可以据具体情况研究如何应用技术以让人们
看见和理解变化的景观,从而支持规划决策。

1994
年Eckart Lange5以CAD、数字模型以及Photoshop等
软件合作,对瑞士中部山区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新建水库的选址和设计成果进行三维可视化展示,尔
后一批专家以专业评价方法对规划成果进行评价。


三维景观与网络技术结合,则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
制,人们可以在任意时间从网络上给出对景观变化的
评价。

如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新校区周围的一片丘陵
地带是典型的森林和农业景观,2004年,农业、休
闲、自然保护还有风力发电这几种可能的远景以三维
景观的形式可视化,并以网络征集的方式以了解人们
对这片景观的美学、休闲和生态的价值,最终,400
多份网络答卷为城市园林局对这片景观未来的规划和
管理提出参照。

如此种种研究证明了三维景观在不同
类别的景观项目中进行景观评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2 迈向AR和合作规划──景观规划方法科学性的推

以上案例是对三维景观技术的研究还是对早年景
观评价的延续和深化:将规划的最终成果展示,公示
给各方干系人,以支持决策进程。

但研究人员并不满
足于对新技术的应用仅停留在原来评价方法提供的层
面上。

虽然三维景观技术满足了规划方法的需要,但
是规划方法并非是十全十美的,而且技术的可能潜力
也不仅如此,它还将对规划方法提出新的问题,推进
规划方法的科学性。

这种推进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三
维技术自身能力的加强,如研发动画、增强现实地理
信息系统6等,另一边是对规划过程中的相关干系人
的参与和交流方法的改进。

专业人员早就意识到,面对屏幕观看景观变化具
有相当的局限性,如果能够让规划师或人们在项目
现场看到规划设计将要带来的景观变化,拥有在物
理现场的尺度和距离感,那么人们会更好地理解和
判断环境变化。

南澳大利亚大学计算机和信息学院
2010 09 A+C ATTENTION P033
的Wayne Piekarski和Bruce Thomas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他们设计了一套便携的户外AR装置,其中包含可以让用户观看四周环境的固定于头盔上的显示器,可以输入外部环境的相机,感知方位的遥感装置和定位的GPS系统,以及一台处理各种数据的计算机,让用户在现场自由行走的过程中观看新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这一装置还可以让设计人员现场调整设计,以获得最适应环境的方案。

自然,结合了多个仪器的AR装置略显笨重,未来需要设计更轻便的一体化AR装置,以适合更复杂景观项目要求的软件系统。

让相关干系人共享探索环境改造的体验和潜力,是合作规划(collabrative planning)的基本方法。

因而,不是在规划的最后阶段去“销售”规划成果,而是让人们在项目初始便参与到规划进程,是合作规划的理想状态7。

理论上,三维景观易于专业人员与外行的交流,为合作规划提供了可能性,但它如何在规划过程中促进专业人员与各个用户的交流呢?既有的知识领域并没有提供这样的规划方法,需要研究人员的探索。

2004年欧盟启动了“视觉景观”(Visualands)项目,以瑞士中部Entlebuch山区一片394平方公里的高山景观规划带动地区经济转型为案例,地方社区代表、景观规划师、社会学家、协调人、以及两位专门从事三维景观的研究人员Olaf Schroth和Ulrike Wissen共同合作,开始了为期四年的景观合作规划项目。

其中,Schroth的研究8总结了如何以互动的三维景观( Interactive Landscape Visualization )来进行合作规划的方法,而Wissen的研究9则试图分析在合作规划过程中,现实和抽象的三维景观如何在规划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未来规划师如何选择不同的媒介方式、以及如何完成规划进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2.3 信息组织方式的改变导致研究范式的转换
以上研究课题从单一向复杂的递进表明,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三维景观可视化技术的日益成熟,推动着景观规划专业研究范式的转换。

用三维景观可视化技术再现景观变化,展示给相关干系人促进规划成果的交流,这一类研究关注的只是规划过程中的特定阶段。

各种不同语境中的应用构成景观评价这一研究范式。

而对AR的技术探索,对三维景观与用户互动的探索,这些研究关注的是景观规划过程中如何收集、组织和交流景观变化的相关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因而,三维景观不仅仅作为规划成果展示的媒介,更是作为规划过程中重新构建和组织信息的关键技术因素,让人们以一种更复杂更成熟的方式去面对景观规划的种种问题,仔细梳理那些成规套论的处理方式一带而过的部分,从而逐渐改变着传统规划的线性模式,导向对更科学的合作规划的研究范式。

三、景观设计专业对三维景观可视化技术的探索和反思
在景观规划专业对景观再现媒介进行探索研究的同时,景观设计专业亦在反思和批判着传统再现媒介的问题,但不是三维媒介,而是二维地图的制作和应用方式,“地图术”(mapping)之论10和一系列的方法研究和实践应运而生(地图术的发生、发展因篇幅制约,笔者另撰文赘述),为景观设计专业注入新的理论和方法。

但是,并非景观设计专业不存在着景观三维可视化的技术难题,传统的手绘草图、照片合成或基于CAD模型的图形等三维媒介,既难以对复杂地形的景观进行操作,也难以处理大尺度的复合景观项目,阻碍着设计人员探索各种设计可能性和表达设计成果,也制约着景观设计向新的领域开拓。

因而,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三维景观可视化技术日益推广的今天,具有前瞻眼光的景观设计人员业已开始对这一新技术的研究和教学探索。

2009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景观设计研究所的Christophe Girot教授同时从教学和实践切入了对三维景观的研究,他不仅将新的三维景观技术应用在一片阿尔卑斯山区景观设计项目中,也在2010景观研究生班的教学计划中新增了三维景观技术作为教学手段。

如若了解Girot所持的“运动主义”(Movism)理念和在先前数界景观研究生班中以摄像技术(Video Technique)突破传统设计中静态景观再现媒介对设计的制约的教学实践和成果,那么可以得出结论,他对三维景观可视化技术的关注同于景观规划的研究,亦是为了在接近现实环境和契合于人行为方式的三维景观情境中思考、观察和判断景观变化。

从2004-2009年,笔者以云南山区一片6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景观为例,研究如何将三维景观可视化技术纳入文化景观的规划设计进程。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三维景观模型突破了传统手绘媒介的局限,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操作平台将单个的历史文物与其所处的包含森林、小溪、丹霞地貌等等自然景观元素的环境融于一个数字模型中,而基于数字模型的三维再现则提供了对话交流的平台,清晰地将各种干预方
式和干预对文化景观的近远期各种可能性影响与环
境、文保专业人员以及社区成员沟通,以寻求平衡自然景观的生态恢复、历史文物的保护传承、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等多重需求的途径11。

自然,景观设计领域对三维景观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依然零星的研究也不能明示三维景观在设计领域发展的全景。

但观照景观规划专业研究三维景观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许多关于媒介应用的具体问题同样需要景观设计专业的反思:基于传统媒介的景观设计方法存在的不足有哪些?三维景观将会对景观设计过程带来怎样的改观与调整?三维景观在设计过程的不同阶段分别作用如何?三维景观如何与既有的媒介,如地图、手绘草图、摄像等等协作完成一些综合项目?当今社会关注的生态学、环境和能源问题是否可以因三维景观的强大信息收集和可视化功能而加入到景观设计的范畴?如果直视这些问题并努力地去寻求答案,那我们便有理由乐观地预言,三维景观技术亦将会给景观设计专业引入新鲜视角和新的成就。

四、三维景观可视化技术的学科发展前景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三维景观可视化技术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因为其拟真的三维可视化功能拥有强大交流能力,一方面,三维可视化所基于的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功能,这双重特征会使得它不仅为景观规划所青睐,同样也将适合景观设计专业以及其它的环境专业,并将可能带来各个学科的协同作用。

融合规划和设计的景观学: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当前基本是处于学科分野的状态,两个专业存在着诸多差异,分别处理不同尺度的问题,有各自的工作方法,以不同的媒介描述景观世界,这种分野是因为学科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也包括不同媒介和技术的种种可能性和限制而造成。

但二者确有共同关心的技术和方法论问题,随着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三维景观可视化技术将世界(无论规模大小)整体地描述,景观规划/设计工作者的关心热点不因专业区分,工作过程中不墨守成规地套用方法,而是捕捉每一个特定景观项目最精细的要求,以三维景观为操作和交流平台,融合景观规划和设计专业各自的专长,从多重可能性中探索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那么,未来将出现一个景观规划与设计学科融合的新领域。

可持续发展和多专业合作:景观的复杂性,在于除了要研究人的各种行为过程和各种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外,还包含着如何协调各种社会过程和各种自然过程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可持续发展理论本身就是一个新的综合性研究领域。

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以景观数字模型为基础,景观学将会与地形学、土壤学、生态学、植物学等等环境学科合作,开拓出许多新的研究方向。

在结束本文之际,必须重申的要点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三维景观可视化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如何逼真地展示,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类比于现实景观的数字模型,尽可能精确地收集、处理、展示和交流与景观学目相关的各种信息,从而加强公众或个人(包括设计师)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解、探索和决策过程,这是过去二十多年中欧美景观学界对三维景观的研究持续发展和成长的根本因素。

毋庸置疑,三维景观可视化技术所具有的视觉交流和知识探索的潜力,使得这一新兴学科点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需要研究人员的探索。

参考文献
1.[Bishop & Lange, 2005] Visualization in 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2.[Carlson, A. A. 1977]. "On the Possibility of Quantifying Scenic Beauty." Landscape Planning 4(2): 131-172. 3.[Daniel, T.C., 2001].Whither scenic beauty? Visual landscape qualiy assess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Landscape Urban Plann. 54, pp 267-281.
4.[Ervin & Lange, 2001] Landscape Modeling: Digital Techniques for Landscape Visualiza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5.[Green, R. 2000]. "Scenic and town character assessment, a methodology for community involvement." Australian Planner 37(1): 28-34
6.[Lange, E, 1994] Integration of computerized visual simulation and visual assessment i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Landscape Urban Plann. 30, pp 99-112. 7.[Lewis, J. L. & Sheppard, SRJ, 2006]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Can Landscape Visualization Improve Forest Management Consultation with Indigenous Communitie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77, 219-313.
8.[Lothian, A. 1999]. "Landscape and the philosophy of aesthetics: is landscape quality inherent in the landscape or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44: 177-198.
9.[McGaughey, RJ, 1997] Techniques for
visualizing the appearance of timber harvest operations. Forest Operations for Sustainable Forest Health and Economy; 2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uncil on Forest Engineering, 1997 July 28-31; Rapid City, SD.
10.[Pullar, D. V., Tidey, M. E. 2003 ] Coupling 3D visualisation to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built environment designs, Landscape Urban Plann. 55, pp 29-40. 11.[Zube, E. H., J. L. Sell, et al. 1982]. "Landscape Perception - Research, Application and Theory." Landscape Planning 9(1): 1-33.
注释
1、三维景观的英文为3D-GIS,是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三维景观可视化技术与三维物体的结合,最早的用法见 Pullar [2003].
2、Stephen Ervin. Landscape Modeling: Digital Techniques for Landscape Visualization.McGrawHill.2001.
3、Bishop & Lange.Visualization in landscape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Taylor & Francis. 2005.
4、见[Carlson, A. A. 1977]. [Zube, E. H., J. L. Sell, et al. 1982]. [Green, R. 2000].[Lothian, A. 1999]. [Daniel, T.C., 2001].等等。

5、[Lange, E, 1994] Integration of computerized visual simulation and visual assessment i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Landscape Urban Plann. 30, pp 99-112.
6、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CIS)与增强现实(Augment Reality, AR)技术相结合,构成所谓的增强现实地理信息系统(ARGIS)。

7、[Lange, E, 1994] Integration of computerized visual simulation and visual assessment i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Landscape Urban Plann. 30, pp 99-112.
8、O l a f G e r h a r d S c h r o t h.F r o m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o Participation-Interactive Landscape Visualization as a Tool for Collaborative Planning. DISS. ETH NO. 17409,2007
9、U l r i k e W i s s e n.V i r t u e l l e L a n d s c h a f t e n z u r partizipativen Planung,- Optimierung von 3D Landschafts visualisierungen zur Informationsvermittlung. DISS. ETH Nr. 17182,2007
10、见(美)詹姆斯• 康纳 . 地图术的力量:反思、批判与创新.李雱译. 童明,董豫赣,葛明编. 园林与建筑.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11、Pang Li. Cultural Landscapes Facing Transformation--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Developed from Visual Psychology and GIS-based 3D Visualization. DISS. ETH Nr. 18023,2009.李雱.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中的茶马古道构建和诠释──当代文化景观保护的反思与实践. 《“族群/聚落/民族建筑”专题会议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论文集》.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9.
2010 09 A+C关注 P0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