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区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区别
⾸先,司马光⽣活的时间晚于司马迁,所以他有机会参考《史记》,甚⾄直接复制粘贴司马迁的作品,⽐起司马迁为了找材料实地考察来,司马光幸福多了。

举个栗⼦《魏公⼦列传第⼗七》:吾过⼤梁之墟,问其所谓夷门。

夷门者,城之东门也……《春申君列传》: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司马迁有点⼩骄傲呀!
其⼆,个⼈写作风格不同。

司马迁崇尚英雄,对于贩车引浆者流也不吝惜笔墨,对于他们⾝上的个⼈英雄主义⽐较赞扬,除了有司马迁个⼈的性格特点之外,还有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

有⼈说《史记》不仅是历史著作,还可以当做⽂学作品来读,这是《史记》的魅⼒所在。

⽽《资治通鉴》的风格就⽐较死板了,读起来冷冰冰,没有⽣⽓。

正如求名⼀样,司马光写作的⽬的是为了总结统治成败的得失,也就是说,他是皇帝必读书⽬,是要作为施政参考的,⽐起《史记》的⽼少皆宜,《资治通鉴》的读者显然偏少。

另外说明⼀下,《资治通鉴》并不是⼀个⼈所写,他的作者还有刘攽、刘恕、范祖禹三⼈,也就是说司马光是《资治通鉴》的主编,很多⽂章是由别⼈写的,他只负责审核把关,但是⼈们只记得司马光这个作者,这对其他三位作者来说有点悲催。

第三,从⼆⼈的做官经历来⽐较,司马迁做过太史令、中书令,司马迁的经历⽐较纯粹,所以作品也⽐较⼲净,没有过多的思想教育。

但是司马光做过宰相,加上本⼈是道德君⼦,所以⽼是担⼼⼈们不知道什么,在作品中也加了不少私货。

举例:司马昭死后举⾏丧礼,按照古礼,⼦⼥应该受三年丧礼,当时天下⾂民都作权宜之计,服丧三天后就不再遵⾏。

然⽽晋武帝司马炎⾃⼰坚持服丧三年。

⽂帝之丧,⾂民皆从权制,三⽇除服。

既葬。

帝亦除之,,然犹素冠疏⾷,哀毁如居丧者……遂以疏素终三年。

《资治通鉴晋纪⼀》
司马光评论道:三年之丧,⽩天⼦达于庶⼈。

此先王礼经,百世不易者也。

汉⽂师⼼不学,变古坏礼,绝⽗⼦之恩亏君⾂之义;后世帝王不能笃于哀戚之情,⽽群⾂谄谀,莫肯厘正。

⾄于晋武独以天性矫⽽⾏之,可谓不世之贤君;⽽裴、傅之徒,固陋庸⾂,习常玩故,不能将顺其美,惜哉!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司马光反对王安⽯变法了!
再说晋纪⼀下⾯的⼩字:起旃蒙作噩,尽⽞黓执徐,凡⼋年。

⿁知道我经历了什么!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这是编年体的⼀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的脑细胞不够⽤了,所以我必须给司马光⼀个差评。

第四,这两本书的待遇不同。

司马迁的史记得以流传很⼤程度上归功于他的外孙杨恽,没错,就是那个说出⼀丘之貉的杨恽。

正是他的努⼒,《史记》才得以出版发⾏,也就是说在很长⼀段时间⾥,《史记》属于⾮法读物,是见不得光的,如果没有杨恽的努⼒恐怕就没有《史记》了。

⽽《资治通鉴》的待遇就⽐较⾼了,不仅有皇帝宋英宗给他作序,还有皇家图书馆收藏,《资治通鉴》的待遇简直不要太好。

第五,阅读体验与先后顺序。

虽然给了差评,但是后来我⼜发现:《史记》和《资治通鉴》可以参照着读。

如果你想了解⼀个⼈,就读《史记》,但是你要想写⽂章,提炼总结观点就要看《资治通鉴》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这点《资治通鉴》就做的⽐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