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培养兴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哥德也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从
这些名言中我们不难体会出兴趣对每个人的成长来说,占据着何等重要的意义。

学生作为学
习的主体,能否让他们对学习语文感兴趣,是他们学业成败的关键。

那么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如何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呢?
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和谐课堂,调动参与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
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古人亦云:“亲其师,信其道。

”即教师只有先让学生亲近自己,
进而才能让他们对自己的课感兴趣,接受自己的教育。

由此可见,创设恰当的情境,构建良
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感到兴趣的重要环节。

那么,如何才能
让学生亲近自己?那就是教师应致力于创建和谐的课堂。

让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变
为师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释放活力、展示自己空间的课堂。

在这里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是引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是知识发现的引导者,是对话的启发者,是学习的指导者,是学业的评价者,是纪律的组织者,是教学信息的重组者。

教师应走下讲台,走
近学生,和学生共同学习。

“博学、微笑、宽容、鼓励”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八字法宝。

例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做一名学生乐于接受的朋友,用亲切、和蔼的态度,微笑着投入
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上的“伙伴”这一身份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获取
知识;教师全力成为一名懂得倾听的朋友,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给予关注、尊重和鼓励,使
学生消除紧张、疑虑,当听到孩子们出色的回答,不失时机地赞上一句:“你真聪明!”“你真棒!”“好样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的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学而不思则罔”。

疑是思之源、
学之端,思是智之本。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寻
求问题答案的心理。

只有入境,才能生情,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

要创设或利用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问题激起思维的积极性,引发他们强烈的探究兴趣。

设疑教学法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对学生质疑的提倡、鼓励,能使学生做到敢说、爱说,善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有意
识地引导,使学生产生疑问,由疑激思,以疑求知,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产生强烈探求问题奥秘的积极性。

如《草船借箭》教学,我在引入课文时就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一向精明能干、料事如神
的诸葛亮对有意刁难、陷害自己的周瑜,好似毫无戒备,对赶造十万枝箭的“公事”竟满口答应,不禁叫人为他担心。

周瑜提出“十天造好”,而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还当众立下军令状,这还不叫人为他捏一把汗?周瑜为了置诸葛亮于死地,暗地里吩咐军匠不供应造箭材料,而奇怪的是诸葛亮造箭不要造箭的材料,却向鲁肃借用“二十只船”,每只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要“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这诸葛亮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怎
么完成这个任务的?一下子就引发了学生想探个究竟的兴趣,情绪高涨,翻开课文,认真地
边读边思,想以最快的速度解开这个疑团。

三、创设成功体验,满足表现的兴趣
心理学家威廉姆杰而士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性中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

”作为
小学生他们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

尤其需要获得需求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

小学生
在学习活动中的成功和失败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

当学习成功时,可以使孩子产
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而当学习
失败时,可能会引起孩子灰心、烦躁、自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以致丧失学习信心。

实践表明,经常有学习成功体验的学生,坚持学习的时间会更长些,即使遇到挫折,也往往会归结于自己还不够努力。

他们一心想获得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

因此教师应把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内心体验的情境,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信心百倍地面对学习上的挑战。

表演课本剧是能使学生体验成功、满足学生表现欲望的好方法,遇到这样的材料我是绝对不放过的。

例如,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把三个回合的斗智的内容让学生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学生情绪高涨。

在编剧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积极思考,揣摩课文语句,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说话的语气。

把晏子这个人物的能言善辩表演得淋漓尽致,简直出乎我的意料。

这样,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充分展示了自我才能。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无定法,贵在得法。

只要我们能够抛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勇于不断探索,使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新做法,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