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育知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做出结论。
教书育人
21
3、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 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教书育人
17
【材料分析提示】
写提供多则材料的议论文,不仅要注意材料的共性,有
时还要注意材料的个性。这三则材料的共性是一目了然的,
那就是都说明了“治学要注意积累”。如果仅着眼于这一共
性,写起来就思路闭塞,感到无话可说,没办法只得堆砌一
教书育人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
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 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
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 发现实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
小结:
第一、第一构思
“一见钟情”式
阅读材料或话题时首的先第“一冒构”思出?来的“第
一构思”,在通常情况下是为大家所普遍认知、
一再提起的,也是考场上绝大多数考生在第一
时间想到的。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要求考生能在芸芸众生 中脱颖而出,在写作方面就应当注意立意的新颖与 深刻,有别于“众生俗论”,因此,应当注意避免 “第一构思”。
就是人生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是奉献还是索取。
教书育人
7
• 例2:材料一 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 到1千米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 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
• 材料二 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 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
的是“乐于助人”。
• 材料三 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了不记 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
教书育人
1
审题立意的基本要求 ①符合题意 ②符合文体要求 ③思想健康 ④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⑤见解新颖
教书育人
2
一、抓住关联,求同存异,辨证分析。 有时,命题由多则材料内容组成,材料一 多,材料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我 们在审题时,一定要学会辨证思维,从现象到 本质地深入分析,抓住多则材料间的关联点。 此类试题,最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孤立、片 面地理解其中的一则,而应全面地、联系地理 解材料。
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 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 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教书育人
11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 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 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
教书育人
12
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
教书育人
13
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
小结: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运用发散思维提炼观点
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索,为自己提供多种立
意,便于从中选择,确保自己的写作具有开阔的视 野和高质量的立意。
——从话题的不同侧面来立意
——寻找与话题相关的人或事
——通过分析、归纳提炼观点
——通过比较、鉴别提炼观点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审题分析:两则材料有共同之处。当矛盾以尖锐
激烈的形式存在时,人们容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
特别小心谨慎;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
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本材
料的题旨是:要有危机感;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当
心平地跌跟头;警惕糖衣炮弹等。
教书育人
5
例2:①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 纲目》;②埃文利希发明了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 次;③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 脑两半球机能讲义》;④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 《资本论》;⑤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教书育人
3
【求同法】 几项材料在形式、内容上 虽不相同,但在内涵上有共同 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 找出材料的共同点。
教书育人
4
例1:材料一 泾溪石险人惧惊,经岁不闻 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材料二 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 然放进沸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 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教书育人
15
教书育人
16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提炼观点,自拟题目,写 出文章的详细提纲。
1、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 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2、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 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 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 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教书育人
18
成功的人总是找办法, 失败的人总是找理由。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找 到人们要去的地方,你早 一步到达。
教书育人
19
材料作文首先要求考生审清材料的中心内涵,选准角度提 取观点,材料在作文中必须引用,而由材料引发其他联想,通 过分析、议论,表达自己对人对事对物比较深入的思考。虽然 标明文体不限,实际上受材料本身所限制,还是以议论为主, 所以,材料作文是一种限制性很强的作文,千万大意不得。但 也有好处,就是注意到了读写结合。对材料的审读也应该是很 重要的能力,因为它直接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 是否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否对事物的分析不停留在其表面, 而能深入事物的本质内涵。事实上,对材料审读有偏差的同学, 即便其文笔再好,作文也缺乏对事物认识的深度,或者,观点 容易偏激。
教书育人
14
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
小结:
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三、选择一个最适合你的写作角度
发散思维为你的立意提供了多种选项,但动
笔写作毕竟只能选取某一方面或角度。在众多的 选项中,你应当选取最适合于你的那一个。
——新颖的,有别众生俗论能吸引读者 ——正确的,立论稳妥而不会走火入魔 ——可写的,能够从道理上深入阐述的 ——熟悉的,平时有积累、手头有材料 ——喜欢的,有写作灵感和创作欲望的
教书育人
20
除了审题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外,材料作文的基 本定位也要注意。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的基本定位 如下:
(1)引述材料。这是第一步定位。材料字数如果 比较多,可以概括性引述;材料字数比较少,可以照 引不误。
(2)分析材料,概括中心内涵。
(3)联系现实,提取观点。
(4)由此及彼,产生联想,想到其他事情,紧扣 观点,具体深入分析。联想根据论证观点的需要,可 以是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相关联想等。选例必须精 当,对事情的分析,必须能够恰如其分地说明你的观 点。
例1:下面两段话反映出两种对立的观点,请找出其关联点, 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甲: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一个人都节约一根火柴的钱给 我,那我就成了百万富翁了。
乙:也有人想,如果我能够给全国每一个人作出一根火 柴的贡献,那我一生就很有价值了。
审题分析:这两种人的观点是对立的,进一步分析, 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的问题。所以,两者的“关联点”
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 根据材料二:把材料二和
材料三结合起来思考。是否结合材料一,自由
决定。
教书育人
8
审题分析:把材料结合起来思考,提示了 材料的对比特性,我们必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 作对比分析,即求异,找出二者的对立点:言 行不一,律己与律人标准不一。由此我们可以 提出一个正确的主张:高尚的品质绝不体现在 嘴上,要靠实际行动来证明。材料一中的小新 背双腿瘫痪的同学上学,且一背就是6年1000多 个日子,小新助人为乐,靠的不是如何说,而 是靠的实际行动,可作为品质高尚的典型事例。
些事例。这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材料的个性。
试将三个材料做一番仔细分析比较。鲁迅强调积累要长期
坚持;歌德强调积累大有价值,而决不是徒耗时光和精力;
历史学教授强调多积广积。这样,就能围绕“治学要注意积
累”这一中心论点,提出三个分论点,从三个不同的方面,
层层分析,步步推进,使文章内容显得充分扎实且比较深。
同时,三则材料都能顾及,各有用场。
审题分析: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件事,但相互间都
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
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
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
要归纳的中心论点。
教书育人
6
【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 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 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 点,立意成文。
教书育人
9
例3:看下面两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审题分析: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 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 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中, 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 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时两方面都要注 意到。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虽然是 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环境的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