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探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

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发
展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模拟,把学生引入具体情境之中,使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探究意识,从而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那些潜在的需要变为强烈的学习动机。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
到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的制约,创设的问题情境在生动性方面欠佳,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图”、“文”、“声”、“色”、“动”综合交互
于一体,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配以悦耳动听
的音乐,充分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有效地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更好地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沟通生活中的
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丰富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爱数学、应用数学,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及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与享受。

为了更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稳定性差,形象思维占优势,可设计一些生动的故事情境或是小朋友喜爱的动物、卡通人物形象以动画的形式贯穿其中,保持他们注意;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有所提高,则可通过丰富的画面场景,逼真的表现
效果,奇妙的自然景观感染他们,激发他们的情感,引发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

2.动态呈现教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知识掌握的必要前提条件,它直接影响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当学生对数学知识有较强的兴趣,并对所学数学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加工时,将能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计算机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
授课形式,通过多媒体课件,将静止的教材内容动态呈现,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知道,教材是教学大纲的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但是,教材上的知识是固态的,它只
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一般的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讲得十分详尽,学生看到的往往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的活动过程。

因此,作为
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可以将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
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动态化呈现,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通过动态的方式呈现教材,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上,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则建立在形象的感知之上,将教材内容形象化、动态化,可以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可以使学
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系统组织知识,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和经验不能解释和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对原有结构进行修正和扩充,“同化”和“顺应”是意义建构的两个基本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
建构,使教学从情境问题的解决中得到发展。

但是,有效“同化”和“顺应”的基础是学生已有
的认知结构,因此,通过教学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数量众多的数学知识点,如何将其合理组织,如何建立优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将是学习建构有效与否的关键。

我们
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平台系统组织知识,将庞杂而零碎的数学知识点通过有效组织、合理编排、动态呈现,使之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将新的知识点纳入到已有知识结构体系中,向学生完整呈现数学知识体系,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为数学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提供坚实基础。

尤其在进行数学知识的系统复习时,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优势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中,需要教师在短时间内将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快速梳理,知识的系统合理化组织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信息容量大以及教学内容动态化呈现的特点,将庞杂的知识点置于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逐一复习,逐一巩固,真正做到数学知识点与知识面的有效结合,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优化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为学生进一步在更深、更广层次上学习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4.网络资源共享,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习者往往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在理解上不存在惟一的标准。

所以,通过合作与交流,相互了解彼此不同的见解,使个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为群体所共享。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富有挑战性、具有探究价值,适合学生参与的交互、合作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创设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难度较大。

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的现代网络技术具有信息流通实时高效,传输同步,实时交互等特性,可以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合作、交流、探究的共享平台,每位学生都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网络在线实时对话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这个共享平台,共同探究数学问题。

网络技术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它将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样的学习方式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协作学习,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在网络合作学习中,班级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发挥作用,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彼此信任、充分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探究,齐心协力跨越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障碍,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合作、会话和共同探究的基础之上。

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协作者的角色,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而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角色。

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还将促进学生间良好合作关系的形成以及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