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市高一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启东市2016—2017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
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题4分,共计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几组物理量的单位,属于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的是:( )
A.牛顿、千克 B.秒、伏特 C.米、千克 D.千克、库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牛顿、伏特、库仑都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导出单位,千克、米是基本单位.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考点:单位制
【名师点睛】国际单位制规定了七个基本物理量,这七个基本物理量分别是谁,它们在国际单位制分别是谁,这都是需要学生自己记住的。

2.如图,鸟沿虚线斜向上加速飞行,空气对其作用力可能是( )
A.F1B.F2C.F3D. F4
【答案】B
考点:力的合成
【名师点睛】本题是已知运动情况判断受力情况的问题,关键是先根据运动情况确定加速度方向,得到合力方向,然后受力分析后根据三角形定则判断空气作用力的方向。

3.一只小船渡河,运动轨迹如图所示.水流速度各处相同且恒定不变,方向平行于岸边;小船相对于静水分别做匀加速、匀减速、匀速直线运动,船相对于静水的初速度大小均相同、方向垂直于岸边,且船在渡河过程中船头方向始终不变.由此可以确定()
A.船沿AD轨迹运动时,船相对于静水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船沿三条不同路径渡河的时间相同
C.船沿AB 轨迹渡河所用的时间最短
D.船沿AC轨迹到达对岸前瞬间的速度最大
【答案】D
考点: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名师点睛】本题要抓住分运动与合运动具有等时性,因水速一定,看水流方向的位移就可知道三者时间不等.由轨迹是否直线和弯曲的方向就可知道船相对水作何种运动,由此选择答案。

4.如图所示为杂技“顶竿”表演,一人站在地上,肩上扛一质量为M的竖直竹竿,当竿上一质量为m的人以加速度a加速下滑时,竿对“底人”的压力大小为()
A.(M+m)g B.(M+m)g-ma C.(M+m)g+ma D.(M-m)g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对竿上的人分析:受重力mg,摩擦力F f,有mg-F f=ma竿对人有摩擦力,人对竿也有反作用力—摩擦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对竿分析:受重力Mg,摩擦力F f,方向向下,支持力F N,Mg+F f=F N,又因为竿对“底人”的压力和“底人”对竿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得到F N=(M+m)g-ma.故选B.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名师点睛】此题是牛顿定律的应用问题;关键是能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并能正确的受力分析,然后根据牛顿定律列出方程即可.
5.电梯的顶部挂一个弹簧测力计,测力计下端挂了一个重物,电梯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
力计的示数为10 N,在某时刻电梯中的人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8 N,关于电梯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g取10 m/s2)()
A.电梯可能向下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
B.电梯可能向上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4 m/s2
C.电梯可能向下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 m/s2
D.电梯可能向下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4 m/s2
【答案】A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
【名师点睛】当物体的加速度不在竖直方向上,而具有向上的分量a上或者具有向下的分量a
,则物体的视重与实重的关系为:(1)超重时:F视=mg+ma上,视重等于实重加上ma上,视重比下
实重大ma上。

(2)失重时:F视=mg-ma下,视重等于实重减去ma下,视重比实重“失去"了ma下。

6.如图所示,将一个质量为m的三角形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当用一水平推力F经过物体的
重心向右推物体时,物体恰好以一较大的速度匀速运动,某一时刻保持力的大小不变立即使推力反向变成拉力,则推力反向的瞬间( )
A.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错误!,方向水平向左
B.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错误!,方向水平向右
C.地面对物体的作用力大小为mg
D.地面对物体的作用力大小为错误!
【答案】D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和矢量性、考查受力分析和力的合力,关键确定出物体所受的合力,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
7.如图所示,物体A和B的质量均为m,且分别与跨过定滑轮的轻绳连接(不计绳与滑轮、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在用水平变力F拉物体B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α
A
B
A.物体A也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A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绳子对物体A的拉力大于物体A的重力
D.绳子对物体A的拉力等于物体A的重力
【答案】C
甲乙考
点:运动的分解;牛顿第二定律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抓住B在沿绳子方向的速度等于A的速度,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求解.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30分.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

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答得得0分)
8.如图所示,某同学用同一弹簧测力计按图甲、乙两种方式测量某小桶的重力,甲图中系小桶的轻绳较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乙图中的大
B.两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一样大
C.甲图中绳的拉力比乙图中的大
D.乙图中绳的拉力比甲图中的大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弹簧秤是测量小桶的重力,而与绳子的长短无关,故A错误,B正确;当一力进行分解时,当夹角越小,分力越小,当夹角越大时,分力也越大,甲图中绳的拉力之间的夹角小于乙图中的夹角,则甲图中绳的拉力比乙图中的小,故C错误,D正确;故选BD.考点:力的合成
【名师点睛】考查弹簧秤的读数与物体的重力的关系,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注意力的分解时,夹角与分力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9.如图所示,足够长的粗糙斜面固定在地面上,某物块以初速度v0从底端沿斜面上滑至最高点后又回到底端。

上述过程中,若用h、x、v和a分别表示物块距水平地面高度、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t表示运动时间。

下列图象中可能正确的是
【答案】AC
考点:运动图线
【名师点睛】根据图示各物理量的曲线斜率代表的意义,结合实际运动分析即可。

10。

如图(甲)所示,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块A,受到水平拉力F的作用,F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设物块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 fm的大小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则()
A 。

0~t2时刻物块所受的摩擦力逐渐增大
B 。

t2时刻物块的加速度最大
C 。

t3时刻物块的速度最大
D.t1~t3时间内物体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BC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名师点睛】根据受力情况分析物体运动情况,t1时刻前,合力为零,物体静止不动,t1到t3时刻,合力向前,物体加速前进,t3之后合力向后,物体减速运动。

11.如图所示,将篮球从同一位置斜向上抛出,其中有两次篮球垂直撞在竖直墙上,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抛出到撞墙,第二次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较短
B.篮球两次抛出时速度的竖直分量第一次大于第二次
C.篮球两次撞墙的速度可能相等
D.抛出时的速度大小,第一次一定比第二次小
【答案】AB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两次篮球垂直撞在竖直墙面上,因为在两次中,篮球被抛出后的运动可以看作
是平抛运动的逆反运动.加速度都为g.在竖直方向上:h=1
2
gt2,因为h
1
>h2,则t1>t2,因
为水平位移相等,根据x=v0t知,撞墙的速度v01<v02.即第二次撞墙的速度大.两次抛出时速度的竖直分量v y=gt可知第一次大于第二次,故AB正确.C错误;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知,
抛出时的速度2
02
v v gh
=,第一次的水平初速度小,而上升的高度大,则无法比较抛出时的速度大小.故D错误.故选AB.
考点:平抛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采用逆向思维,将斜抛运动变为平抛运动处理,知道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规律.
12.如图甲所示,轻弹簧竖直固定在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0.2kg的小球,从弹簧上端某高度处自由下落,从它接触弹簧到弹簧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其速度v和弹簧压缩量△x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乙所示,其中A为曲线的最高点,小球和弹簧接触瞬间机械能损失不计,取g=10m/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刚接触弹簧时速度最大
B.当△x=0.3m时,小球处于超重状态
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20。

0N/m
D.从接触弹簧到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小球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BCD
考点:v-t图线;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要求同学们能正确分析小球的运动情况,能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知道从接触弹簧到压缩至最短的过程中,弹簧弹力一直做增大,小球的速度先增加后减小,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加。

13。

如图所示,一个表面光滑的斜面体M置于水平地面上,它的两个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分别为α、β,且α<β,M的顶端装有一定滑轮,一轻质细绳跨过定滑轮后连接A、B两个小滑块,细绳与各自的斜面平行,不计绳与滑轮间的摩擦,A、B恰好在同一高度处于静止状态.剪断细绳后,A、B滑至斜面底端,M始终保持静止.则()
A. 滑块A的质量大于滑块B的质量
B. 两滑块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相同
C。

两滑块同时到达斜面的底端
D。

在滑块A、B下滑的过程中,斜面体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答案】AD
图甲考
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名师点睛】本题关键隔离三个物体分别受力分析,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判断;同时要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判断。

三、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共18分。

请将解答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
14.小叶同学利用图甲装置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定性关系.
(1)图甲所示,从图片上看,你觉得他在开始正确测量前必须得修正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请写出两点)① ②
(2)修正后,小叶同学就开始实验测量,他所接的打点计时器的电源档位如图乙所示,则他所选的打点计时器是 (填“电火花”或 “电磁”)打点计时器.
(3)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f=50Hz ,图丙是小叶同学在正确操作下获得的一条纸带,其中A 、B 、C 、D 、E 每两点之间还有4个点没有标出.写出用s 1、s 2、s 3、s 4以及f 来表示小车加速度的计算式:
a= .根据纸带所提供的数据,算得小车的加速度a 大小为 m/s 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4)改变所挂钩码的数量,多次重复测量,根据测得的多组数据可画出a ﹣F 关系图线(如图丁所示),此图线的AB 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
A .小车与轨道之间存在摩擦
B .导轨保持了水平状态
C .所挂钩码的总质量太大
D .所用小车的质量太大.
【答案】(1)长木板的右端没被垫高(没有平衡摩擦力);细线没有与板面平行;小车未靠近打点计时器(2)电磁 (3)24321100s s s s a f +--= 0.60 m/s 2 (4)C (3
)由题意可知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5.T s f =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有:s 3-s 1=2aT 2,
s 4-s 2=2aT 2;a =12(a 1+a 2) 即:24321100s s s s a f +--=
代入数据解得:()()222
2.41
3.03 1.21 1.8310500.60/100a m s -+-+=⨯⨯=
(4)由实验原理:mg=Ma 得mg a M =,而实际上mg a M m
'=+
,可见AB段明显偏离直线是由于没有满足M>>m造成的.故选C.
考点: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定性关系
【名师点睛】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用控制变量法,本实验只有在满足平衡摩擦力和小车质量远大于钩码质量的双重条件下,才能用钩码重力代替小车所受的合力,同时加强基础物理知识在实验中的应用,加强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知道两种打点计时器的区别与联系.
15. 在探究力合成的方法时,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

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

(1)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B.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
C.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D.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
(2)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如下议论,其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是( )
A.两细绳必须等长 B.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
C.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3)在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实验中,F1和F2表示两个互成角度的力,F表示由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的F1与F2的合力; F′表示用一个弹簧秤拉橡皮筋时的力,则各图中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答案】BD;BD ;B
【解析】
试题分析:(1)
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即研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根据合力与分力是等效的,本实验橡皮条两次沿相同方向拉伸的长度要相同.故A错误,B正确;在白纸上标下第一次橡皮条和绳的结点的位置,第二次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表明两次效果相同,即两个拉力和一个拉力等效,而弹簧称不必拉到相同刻度.故C错误,D正确.故选BD;
考点:探究力合成的方法
【名师点睛】对于中学中的实验,学生尽量要到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具体操作细节的意义,解答实验问题时才能更加有把握.
四.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满分44分。

解答时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

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6。

如图,一质量M=3.0 kg、足够长的木板B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其上表面放置质量m =1.0kg的小木块A,A、B均处于静止状态,A与B间的动摩擦因数μ=0。

30,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现给木块A施加一随时间t变化的水平力F=kt (k=2.0 N/s),取g=10 m/s2。

(1)若木板B固定,则经过多少时间木块A开始滑动?
(2)若木板B固定,求t2=2。

0 s时木块A的加速度大小。

(3)若木板B不固定,求t3=1.0 s时木块A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答案】(1)1。

5s(2)1 m/s2(3)1.5 N
【解析】
试题分析:(1)当木板固定时,A开始滑动瞬间,水平力F与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相等,则:F=f=μmg,
设经过t 1时间A 开始滑动,则: 1 1.5 mg t s k μ==。

(2)t =2 s 时,有:F =kt =2×2 N=4 N ,
F -μmg =ma
a =1 m/s 2.

点:牛顿第二定律
【名师点睛】此题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应用问题;正确的受力分析求出加速度,能根据运动分析知道木块从木板左端到右端位移的关系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7. 一质量m =0。

5 kg 的滑块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一倾角为30°足够长的斜面,某同学利用DIS 实验系统测出了滑块冲上斜面过程中多个时刻的瞬时速度,如图所示为通过计算机绘制出的滑块上滑过程的v .t 图.求:(g 取10 m/s 2

(1)滑块冲上斜面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
(2)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3)判断滑块最后能否返回斜面底端?若能返回,求出返回斜面底端时的速度;若不能返回,求出滑块停在什么位置.
【答案】(1)12m/s 2
(2)0。

81(3)不能再下滑。

滑块停在距底端1。

5m 的位置
【解析】
试题分析:(1)滑块的加速度大小: 20612/0.5v a m s t ∆-===∆
(2)物体在冲上斜面过程中mg sin θ+
μmg cos θ=ma
sin 300.81cos30a g g μ-︒===︒ (3)滑块速度减小到零时,重力的分力小于最大静摩擦力,不能再下滑。

22
06 1.52212
v x m m a ===⨯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名师点睛】本题关键对物体受力分析后,通过正交分解法求出合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得加速度,然后根据运动学公式求解未知量。

18.如图所示,一小球自平台上水平抛出,恰好落在临近平台的一倾角为α=53°的光滑斜面顶端,并刚好沿光滑斜面下滑,已知斜面顶端与平台的高度差h=0.8m ,重力加速度g=10m/s 2
,sin53°=0.8,cos53°=0。

6,求:
(1)小球水平抛出的初速度v 0是多少?
(2)斜面顶端与平台边缘的水平距离s 是多少?
(3)若斜面顶端高H =20。

8m ,则小球离开平台后经多长时间t 到达斜面底端?
【答案】(1)3 m/s(2)1。

2 m .(3)2。

4 s .
(3)小球沿斜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a =0sin 53mg m
=8 m/s 2, 初速度v =220y
v v +=5 m/s 22202153sin at vt H +=
代入数据,整理得:4t 22
+5t 2-26=0.
解得t 2=2 s 或t 2=-134 s (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t =t 1+t 2=2.4 s . 考点:平抛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综合应用
【名师点睛】球在接触斜面之前做的是平抛运动,在斜面上时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两个不同的运动的过程,分段求解即可。

19.如图所示,质量为4kg 的小球用细绳拴着吊在行驶的汽车后壁上,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为37°.已知g=10m/s 2
,sin37°=0.6,cos37°=0.8,求:
(1)汽车匀速运动时,小球对细线的拉力大小和对车后壁的压力大小.
(2)当汽车以a=10m/s2向右匀减速行驶时,细线对小球的拉力大小和小球对车后壁的压力大
小.
【答案】(1)50N, 30N(2)402N,0
【解析】
试题分析:1)匀速运动时,小球受力分析,小球受到重力、拉力、后壁的弹力,由平衡条件
得:
Tsinθ=F N,
Tcosθ=mg 代入数据得:T=50N,F N=30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得:小球对细线的拉力为50N和小球对车后壁的压力大小为30N.

点: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共点力平衡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知道小球与小车具有相同的加速度,
通过对小球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第二问关键是要注意若向左的加速度很
大,小球会飘起来,必要时要先求解小球飘起来的临界加速度.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