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所识非所愿
2、郑伯 作为当权者做得如何?从中要汲 取怎样的教训?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 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 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 一是烛之武自身的原因:
▪ 1、有可能时运不济,不懂得毛遂自荐 。 ▪ 2、也有可能是自己惯于清高,不愿与世俗同流合
污。 ▪ 3、也有可能是不愿摧眉折腰,鄙弃利禄
▪ 其次应是郑伯的原因 :
▪ 君主不懂得知人善用,以人尽其才
▪ 再次就该是他朋友们的原因:
晋
军
秦
军
国危矣
秦晋围郑形势图
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1、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 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2、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 成功分化埋下伏笔。说秦的便利性。
阅读第三段
▪ 1、人们在评价烛之武时,有的说他是 一个“志士”,有的称赞他是一个 “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 “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 的特点。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 所以第三层用秦穆公记忆犹新的晋国背秦的事实 说明晋的不可信赖。既揭露了晋的忘恩负义,又 刺中了穆公的隐痛,促其警醒。
▪第四层,着重揭露晋国无厌的贪欲,指出晋国在灭郑之后 ,必定要向西扩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这一反问 ,是在情理之中,所以格外有力。在此基础上,最后提醒 秦穆公,这种“阙秦以利晋”的事值不值得做,“唯君图 之”——希望您三思。要对方退兵的意思却用商量、希望 的语气说出,真是委婉含蓄之至。
知识链接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步叙事详尽的编年体著作——《左 传》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秦军氾( f án )南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 wéi )也已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共( gōng)其乏困 秦伯说( yuè ),与郑人盟
我国古代史书有哪几种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 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 《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 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 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 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 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 史记》。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故事背景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秦晋围郑示意图
秦军 晋军
晋
秦
崤山
公元前630年
氾南
新郑
郑
诵读提示
读课文1—2自然段
1. 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2. 郑国君臣为什么一开始就把劝说目标锁
勇敢无畏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说退秦师: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
烛之武
志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成败章结构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段内容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迫晋退兵
烛之武退秦师
关于《左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 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 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 《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 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 “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 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 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 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 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2.烛之武的劝说为什么能成功,它的言辞 高妙在哪?
▪ 烛之武的说辞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门见山地说明郑国的危险。但烛之武此行,目的不 是向秦穆公诉说国难,哀求对方的怜悯,因此只用一句话带过。
第二层,剖析亡郑、舍郑对秦之利弊。这一层用两个假设句来 论说。第一个假设句从“亡郑”的角度说明亡郑于秦有害无益。 烛之武从秦、晋、郑的地理位置出发,先说“越国鄙远”的难 以实现,再用一反诘句,强调“亡郑”只会“陪邻”的后果; 然后指出“邻之厚,君之薄也”。言外之意是,你秦穆公辛苦 一场,到头来不过为他人做嫁衣裳。 第二个假设句从“舍郑”角度说明舍郑于秦有益无害。做一个 东道主,“供其乏困”,只是从最低限度上说的。事实上的好 处远不止此。这一层从正反两方面把亡郑、舍郑对于秦国的利 害关系讲得很明白了,但还未触及到更要害处。
定在“秦军”而不是“晋军”?你能从 文中找到根据吗?
转第一自然段
秦国和晋霸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
1 以其无理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
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贪
2 且郑贰于楚
(郑从属于晋的同 时又从属于楚)
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 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 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若不阙(quē )秦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佚之狐( yì )
使杞(qǐ )子、逢( páng)孙戍( shù)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 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 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 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郑伯 作为当权者做得如何?从中要汲 取怎样的教训?
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
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 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 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 一是烛之武自身的原因:
▪ 1、有可能时运不济,不懂得毛遂自荐 。 ▪ 2、也有可能是自己惯于清高,不愿与世俗同流合
污。 ▪ 3、也有可能是不愿摧眉折腰,鄙弃利禄
▪ 其次应是郑伯的原因 :
▪ 君主不懂得知人善用,以人尽其才
▪ 再次就该是他朋友们的原因:
晋
军
秦
军
国危矣
秦晋围郑形势图
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1、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 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2、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 成功分化埋下伏笔。说秦的便利性。
阅读第三段
▪ 1、人们在评价烛之武时,有的说他是 一个“志士”,有的称赞他是一个 “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 “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 的特点。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 所以第三层用秦穆公记忆犹新的晋国背秦的事实 说明晋的不可信赖。既揭露了晋的忘恩负义,又 刺中了穆公的隐痛,促其警醒。
▪第四层,着重揭露晋国无厌的贪欲,指出晋国在灭郑之后 ,必定要向西扩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这一反问 ,是在情理之中,所以格外有力。在此基础上,最后提醒 秦穆公,这种“阙秦以利晋”的事值不值得做,“唯君图 之”——希望您三思。要对方退兵的意思却用商量、希望 的语气说出,真是委婉含蓄之至。
知识链接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步叙事详尽的编年体著作——《左 传》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秦军氾( f án )南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无能为( wéi )也已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共( gōng)其乏困 秦伯说( yuè ),与郑人盟
我国古代史书有哪几种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 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 《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 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 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 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 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 史记》。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故事背景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秦晋围郑示意图
秦军 晋军
晋
秦
崤山
公元前630年
氾南
新郑
郑
诵读提示
读课文1—2自然段
1. 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2. 郑国君臣为什么一开始就把劝说目标锁
勇敢无畏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说退秦师: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
烛之武
志士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
两军交战,生死未卜; 出使秦师,成败章结构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段内容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迫晋退兵
烛之武退秦师
关于《左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 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 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 《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 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 “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 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 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 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 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2.烛之武的劝说为什么能成功,它的言辞 高妙在哪?
▪ 烛之武的说辞可分四层。 第一层,开门见山地说明郑国的危险。但烛之武此行,目的不 是向秦穆公诉说国难,哀求对方的怜悯,因此只用一句话带过。
第二层,剖析亡郑、舍郑对秦之利弊。这一层用两个假设句来 论说。第一个假设句从“亡郑”的角度说明亡郑于秦有害无益。 烛之武从秦、晋、郑的地理位置出发,先说“越国鄙远”的难 以实现,再用一反诘句,强调“亡郑”只会“陪邻”的后果; 然后指出“邻之厚,君之薄也”。言外之意是,你秦穆公辛苦 一场,到头来不过为他人做嫁衣裳。 第二个假设句从“舍郑”角度说明舍郑于秦有益无害。做一个 东道主,“供其乏困”,只是从最低限度上说的。事实上的好 处远不止此。这一层从正反两方面把亡郑、舍郑对于秦国的利 害关系讲得很明白了,但还未触及到更要害处。
定在“秦军”而不是“晋军”?你能从 文中找到根据吗?
转第一自然段
秦国和晋霸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
1 以其无理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
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贪
2 且郑贰于楚
(郑从属于晋的同 时又从属于楚)
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 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 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若不阙(quē )秦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佚之狐( yì )
使杞(qǐ )子、逢( páng)孙戍( shù)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 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 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 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