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行”等词语释义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进行”等词语释义的讨论
通过对收字、收词、释义、配例等多个环节的精心修订,《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下简称《现汉词典6》)以上乘的质量呈现在读者面前,为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作出了新的贡献。
诚如编者所言,“编写和修订词典是一项十分繁难复杂的工作,永远没有止境,总会留下一些疏漏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本文试以“进行”、“从事”、“永远”等词语的解释为例,探讨《现汉词典6》释义方面有待改进之处。
一、对《现汉词典6》“进行”等词语释义的讨论
(一)关于“进行”的释义
[进行]动从事(某种活动):讨论工作教育和批评会议正在。
(《现汉词典6》第677页)
该条目第一义项的释义语使用括注结合说明了“进行”一词的用法。
括注内容“某种活动”表明了它与被释词“进行”的配合关系,
它是“进行”这个动词经常搭配的受事。
“进行”释义语后面的配例具体说明了被释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从而显示了词的语法特点。
例子表明,“进行”常与受事组合,这与“进行”的释义语所体现出来的词的语法特征基本一致。
但是,四个例子中,末一例词语间的配合关系与前三例显然不同。
符淮青曾指出,“解释实词的释义词语,许多具有同被解释的词相当的语法性质(如用体词性词语解释名词,用谓词性词语解释动词、形容词等),因此,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不是所有情况)将释义词语(可作些调整)替换句子中出现的被解释的词,而整个句子仍是可以接受的。
”这段话其实提供了一个释义是否等值的检验方法。
按此法对“进行”的配例用释义语做个替换,以释义语中的核心意义“从事”替换配例中的被释词,“从事讨论、从事工作、从事教育和批评”,都说得通。
而“会议正在从事”有些不顺。
这说明该词条被释词的语法功能义与释义语中的语法功能义不等值。
如果等值,就不会出现第四个配例;如果第四个配例成立,则表明释义语“从事(某种活动)”的语法功能又小
于被释词“进行”的使用范围。
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与“进行”这个动词特殊的语法性质和语用实践有关。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册里,把“进行”叫作“形式动词”,又根据所带宾语的性质,称“进行”为谓宾动词,即它的后面只能带谓词性宾语。
蔡北国称“进行”是“虚化动词”,他认为“进行”“这类动词一般能够带动词或动词短语作宾语,构成动宾结构,但是动词本身没有什么意义。
”对照这些说法,“进行”的释义语符合这些语法特征。
配例的前三例“进行”的宾语“讨论、工作、教育和批评”都是动词性词语。
而第四例“进行”后面却少了宾语。
如果把名词“会议”硬当成“进行”意念上的宾语,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此句移位变换就成了“正在进行会议”,读起来别扭,与前三例也很不协调。
然而,“会议正在进行”又确确实实存在于人们的语用活动中。
从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起,“进行”的释义中就配有“会议正在~”一例。
此例延续了三十多年,可谓历时之久。
在北京大学中
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的语料库检索系统中,包含“进行”的用例有182422条,其中,“会议正在进行”的用例有8条,类似“名+正在进行”组合(如“工程正在进行”)的用例有18条。
这一方面说明“进行”与动词搭配是它的主要功能,另一方面说明“会议正在进行”这种用法也在逐步扩大使用范围。
这种用法几十年来已经得到了使用汉语的人们的一致认可,就说明‘‘进行”的义域有了变化,其语法功能义也随之扩大,它不仅是“虚化动词”,只能带谓词宾语,也可以单独充当谓语,相当于“实义动词”。
所以,为了达成释义语与被释词语法功能的一致,词典中“进行”的释义似可相应增加一个义项:(活动)持续。
原释义可调整为:
[进行]动从事(某种活动):讨论工作教育和批评。
(活动)持续:会议正在。
(二)关于“从事”的释义
[从事]动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教育工作文艺创作。
(《现汉词典6》第218页)
该词条的第一个义项用说明的方法做了两种解释,用两种解释分别替代配例中的被释词,就成为“做教育工作”、“做文艺创作”;“投身到教育工作”、“投身到文艺创作”。
这里,除了“做教育工作”之外,其他的说法好像都不是十分顺畅。
“做文艺创作”之说有点牵强,“投身到教育工作”、“投身到文艺创作”之说有点不完整。
这反映释义的左右项有不等值之处。
仔细检查,问题出在右项的括注内容上。
与动词“进行”释义语括注的功用一样,“从事”这个动词释义语的括注,也表示动作行为搭配的对象(受事),括注里的搭配对象是“事业”,而不是“事业中去”,因此,释义语“投身到(事业中去)”如改为“投身到(事业)中去”或简而言之“投身(事业)”,再将其置于配例中替换,“投身到教育工作中去”、“投身到文艺创作中去”,或“投身教育工作”、“投身文艺创作”,就比较顺了。
其实,“从事”与“进行”两词的第一个义项的释义构成了一个隐性语义链,即“进行”≈“从事”。
如果把“从事”第一个义项的释义放到“进行”第一个义项释义后的配例中,也应该被接受。
在《现
代汉语词典(第5版)》里,“从事”的第一个义项中没有“做”义,《现汉词典6》增加了这个解释,把它放到“进行”的配例中,就能保持隐性语义链的等值。
而用“投身到(事业中去)”的解释去替换“进行”配例中的被释词,由于括注表述不够严谨,释义的左右项义值也就不会相等了。
在这方面,《两岸常用词典》比较准确简明的释义值得借鉴:
从事①投身(某事业或活动)。
[例写作科学研究教学工作。
②(书)办事;行事;处置。
[例1勤勉军法。
(三)关于“永远”的释义
[永远]副表示时间长久,没有终止: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一值得我们学习。
(《现汉词典6》第1568页)
上面讨论“进行”的释义时,是基于词语的固有用法,建议增加相应的义项。
这里讨论“永远”的释义,主要想说明应根据词语的新用法及时增补新义。
有些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意义和用法,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基础上,《现汉词典6》释义时,
已将新义增补了进去,如单字条目的“雷、门、挺、宅”等,多字条目的“大使、放电、纠结、漂白、山寨、眼球、抓手”等,都补进了新义项。
不妨比较下面二词在第5版和第6版中的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