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式”课外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port
年月总第期
2013464“三层式”课外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赵岳峰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浙江 温州 325035)
摘 要: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经费投入、管理办法及师资队伍和场地设备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与实践“三层式”课外体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教学的作用,积极探索当前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三层式;课外体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 (2013)04-048-03
投稿日期:2013-02-14
基金项目:2013年浙江省教科规课题。
作者简介:赵岳峰(1964~),副教授,本科。
研究
向:学校体育、社会体育。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三层式”课外体育教学模式。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资料为构建“三层式”课外体育教学模式提供思路和启发。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本校3200多名学生问卷调查,为构建“三层式”课外体育教学模式提供翔实的依据。
1.2.3 数理统计法 采用相关传统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1.2.4 专家访谈法 通过校际之间的交流、学术会议、电话咨询等方法,主动和部分同类学校专家、领导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论证,确保“三层式”课外体育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调查分析
2.1.1 平时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 调查可知,学生平时主要参加跑步、散步、小球类、大球类、健身健美类等项目,说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兴趣和爱好非常广泛,也反映了学生平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和学校的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有着密切关系,在拓展体育运动项目的同时应积极配备场地、器材、设备,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创造更好的条件。
2.1.2 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 调查可知,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强身健体,应该说目标非常明确,针对性很强;其次是休闲娱乐,娱乐身心。
因此,在设置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项目、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内心目标,要从实际出发。
2.1.3 平时参加体育运动的形式 调查可知,学生平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形式主要是结伴式的团队活动,或者大家一起参加集体活动。
在体育运动中有很多体育活动项目本身就需要以团队的形式参加,这样能更好营造体育氛围,共同健身娱乐。
以体育协会、班级、年级等形式来组织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是我们常用的组织方法和手段,关键是真做实干抓实效。
2.2 “三层式”课外体育教学模式
结构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成上、中、下3类,对学生如何参加课外体育教学进行整体设计。
第1类是体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平时基本上没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我们设计以早锻炼和下午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基层群众性课外体育教学活动,对参与者的体育运动技能要求相对较底,设置的活动内容、教学方法简单;第2类,掌握一项或几项体育运动技能和方法,对某些体育项目有兴趣和爱好的学
生,主要参加单项体育协会(社团);第3类是在中学阶段通过单项系统训练,具有较高体育技能水平的学生,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体育特长生,主要参加学校体育运动队训练。
以此来构建“三层式”课外体育教学平台,每学期供学生自主选择。
(1)基层——早锻炼、课外活动,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为主线,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
(2)中层——协会(社团)活动,具有一定体育专项基础的学生,对体育有浓厚兴趣,是校内各项体育活动的骨干,带动校园体育活动,丰富课余生活,提高校园体育文化为目的。
(3)顶层——校级体育运动队,通过系统性专项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参加国家、省、市各级体育竞技比赛,以取得优异成绩为目的。
2.3 组织形式
2.3.1 早锻炼 以学校“三早一晚”活动品牌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学校综合资源,共建早锻炼活动。
以学校学工部为主要责任部门,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领导、学工部部长、各系书记、公共教学部主任为主成员组成领导小组,各系辅导员、公共教学部体育教师与场地器材管理员、各级学生干部等为主要组织管理人员,以系为单位,在各系书记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
每学期第2周开始至学期结束前2周为早锻炼活动期,周一至周五早晨6:50-7:30为活动时间。
以慢跑、集体操、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3.04.024
实验与调查
体育教育
球类项目、校园吉尼斯项目、体育游戏、身体素质、民俗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职业实用性体育、休闲体育、路径健身体育等为主要活动内容,体育部门负责早锻炼活动的项目策划、技术指导、裁判工作、器材出借和场地协调等工作。
制订活动督查方式,采用各系互评互查、院学生干部例行检查、值班辅导员巡查、学工部抽查和专题检查等方式,学工部根据不同督查类别安排督查形式。
督查内容包括对活动的目标和思路、政策的落实情况、领导的重视程度、学生队伍建设、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情况、宣传工作、组织协调情况、学生参与态度、活动的趣味性、考勤情况等17个一级指标,分A、B、C、D4个评分等级,具体以表格形式进行督查。
检查人员要在检查表中签署本人姓名,要接受领导机构成员关于检查和“计分工作”的询问,确保公正。
学校每学年在各系自评的基础上进行一次考评,设置优秀系、示范班级、先进个人等。
对“三早一晚”活动无故迟到、早退3次的,计作旷课1节;无故缺勤活动2次,计作旷课1节。
活动的旷课节数与课堂或其他教学活动的旷课节数累积计算。
参与管理的学生若出现徇私舞弊等不良行为,视事件性质及情节严重程度,给予警告至记过处分。
2.3.2 下午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以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为平台,把下午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纳入体育课程教学,每位教师的学期课程表包括下午课外体育教学日程内容,教师教学班学生名册包括选项课、公选课及下午课外体育教学各班级学生名单。
每学期开学第一周每位学生完成体育协会选定,体育协会包括三大球、三小球、田径、健美操、武术、太极拳、跆拳道、民俗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每学期第2周开始至学期结束前2周为下午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期,周一、二、四、五下午16:30-17:30为活动时间。
下午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内容类别包括准备活动、专项技能、体育游戏、身体素质、集体操、职业实用性体育、休闲体育、路径健身体育等,由各体育指导教师根据不同特点相应制定具体活动内容。
学生无故迟到、早退每次扣0.1分;出勤率少于50%,下午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为零分,并扣除课程平时成绩10分;对都没有参加者,下午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为零分,并扣除课程平时成绩15分。
体育教师组织指导学生下午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每次计一课时工作量,计入教师学年考核教学工作
量,指导教师主要工作职责是组织活动、
技术指导、考勤考评等,对下午课外体育
锻炼活动督查采用学院、公共教学部、体
育教研室三级督查办法,督查内容按学校
和部门二级管理日常教学管理制度执行。
2.3.3 运动队训练 各单项体育运动队
训练实行主教练负责制,教练员采用自愿
报名和协商相结合的办法确定,根据各个
运动项目的特点,可以组建教练员团队。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运动技术水平
自愿报名参加,要求勤学苦练,团结互助,
认真完成教练布置的训练内容和要求,发
扬不怕苦、顽强拼搏、精益求精、一丝不
苟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自我总结、
自我更新,正确处理训练、学习、生活之
间的关系。
教练员、运动员平时训练不计
工作量、不发补贴,以启动经费和奖励机
制替代,启动经费主要用于运动队在训练
期间交通、饮料、药品等基础项目的费用
支出,启动经费由主教练负责管理使用。
各体育运动队训练每学期第2周开始至学
期结束前2周,每周至少训练2次以上,
每次训练时间不少于90min。
各运动队训
练在每学期开始训练前,必须以书面形式
向体育教研室主任申报训练计划和管理措
施,教练员要认真制订训练计划、内容、
方法等,每学期训练或比赛结束后以书面
形式向体育教研室上报总结和相关比赛
资料。
2.4 教学评价
2.4.1 早锻炼和下午课外体育活动纳入
体育课程评价 高职体育课程考评应采用
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
价法,以模块考核评价标准为依据,过程
性评价主要包括体育理论或体质健康达标
(第1、第3学期体质测试第2学期理论
测试)的学习、练习、测试10%,平时
练习10%,平时考勤10%,早锻炼10%,
下午课外体育活动10%;终结性评价主
要包括运动技能(传统体育项目、职业
体育项目、职业保健项目等方面),项目
1达标15%,项目2达标15%,项目1技
评10%,项目2技评10%。
通过学生自
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把学生
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逐步完善高职
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2.4.2 体育运动训练和竞赛采用奖励分
的办法计入体育课程成绩 参加学校体育
运动代表队长期训练或参加全国、省、市
主管行政部门组织的体育竞赛每位学生每
学期可获得20分的奖励,免参加早锻炼
和下午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参加其他校
外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每一体育项目奖励5
分,学生参加校级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含
裁判工作)每一体育项目奖励2分,这2
类学生可酌情参加早锻炼和下午课外体育
活动。
具体由各单项运动队教练员和组织
校内各体育项目竞赛的体育教师负责此项
认证工作。
要求教练员和组织校内竞赛体
育教师在每学期结束前2周,完成各单项
运动队队员名单的统计、签名(或盖章)、
上报工作,由体育教研室主任审核后给予
奖励分。
2.5 管理机制
2011年以来相继制订或修订《体育
运动训练与竞赛管理暂行办法》《学生课
外体育锻炼实施办法》《指导下午课外体
育锻炼管理制度》《学生体育早锻炼活动
管理细则》《学生体育运动协会活动管理
细则》《运动场地管理制度》《体育器材室
管理制度》《教师工作业绩考核办法》《部
二级分配方案实施细则》《部年度优职评
选实施办法》《部教学、实训、办公等易
耗品管理办法》和学校《关于开展“三早
一晚”活动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三
早一晚”学生违纪处分的规定》等管理制
度。
通过制度建设,保障课外体育教学的
实施。
例如,运动队训练与竞赛管理制度
中的——“以奖代补”办法,课外体育教
学管理制度中的“体育分奖励”办法,以
及利用二级管理制度把教师参与课外体育
教学的业绩纳入教师年度考核指标的办
法,这些办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
效果。
2.6 成绩与效果
2.6.1 指导教师和学生参与早锻炼、下
午课外活动统计 2011-2012学年,学生
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从30多个类别项目内
容自主选择参加项目,一学年来,体育教
师有计划组织下午课外活动1215课时,
参与各项活动的学生达101952人次;体
育教师、辅导员参与组织学生早锻炼活
动931人次,173486人次学生参加早锻
活动。
2.6.2 学生体质测试 从2011年实施体
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以来,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比上年
度增长6.87%,充分说明积极开展第二课
堂教学对增强学生体质的显著效果。
2.6.3 运动训练与竞赛 2011-2012学年,
9个项目的校级体育运动队长期性组织训
练,在省级大学生各项比赛中共获得5项
第1名、5项第2名、3项第3名、2项第
(下转第51页)
采用“放羊式”的课堂模式,对于考核制度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达不到国家对全民健身的要求。
2.2 体育师资匮乏,专业基础知识不足
大学教育对学生的一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校体育教师的缺乏,采取学生代课的模式减少财政支出,使得学生的内心深处缺少教师教学的安全感;部分教师和代课教师专业基础知识的不足,不能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出现了学生和教师应付课堂现象,达不到学校教育的目的。
2.3 课程设置不合理,学习兴趣下降
在大学体育课堂上没有做到传统项目与新兴项目的相结合,只是传统的球类运动已经不能够满足新世纪学生的广泛需求,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对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已经产生了间接影响。
2.4 体育设施及器材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体育项目的要求也更符合大众健身的口味,学校资金的投入不足,已经影响到学校场地、器械不够使用,挫伤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3 解决策略
3.1 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宣传健
身的积极性
学校考核机制应与学生所修学分有
直接联系,从被动地接受体育锻炼到积极
主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
3.2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要求要进一步提
高,定期考核教师教学质量和培训,引
进新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体育锻炼的
要求。
3.3 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加强学
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开设项目要与学生的锻炼兴趣相结
合,如利用保健方式来帮助人们消除心理
障碍,减轻心理压力。
利用不同项目的特
点进行分组练习,设置一定的心理方面的
问题,通过合作配合达到增进学生心理素
质的目的,从而在成为全面健身的组织者
时处理问题能够随机应变,推动全民健身
计划的实施。
3.4 培养一支素质好的师资队伍,
引导全民健身的有效开展
社会指导员的作用在全民健身占有
一席之地,为促进全民健身的有效开展,
对专业认识的指导和需求是毋庸置疑的。
体育教师可以引导在校大学生考取社会指
导员证书,为全民健身的有效实施提供
人才。
3.5 加大投入资金,以满足学校
体育设施的使用
加大资金投入,购设置新兴的运动器
材,以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为终身
体育提供有力保障。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无论是发达国
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全民健身都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全民健身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
泛开展开来。
大学体育课堂是学校教育和
社会教育的接轨期,有效利用课堂教育让
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引领全民健身的
潮流,为全民健身有目标、有节奏地进行
贡献一份力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晓斌.关于高校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
终身体育意识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2(2).
[2]宋杰,赵永军.体育教师在全民健身中
的作用研究[J].淄博学院学报,2001.
(上接第49页)
4名、5项第5名、5项第6名、2项第8名的好成绩,3项集体体育道德风尚奖。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3.1.1 “三层式”课外体育教学模式为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对促进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3.1.2 分析近2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大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体能素质有稳步提高,学校体育运动队参加省、市比赛取得优良成绩。
3.1.3 通过细化课外体育教学活动,进一步深化了“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
3.1.4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
发展,招生和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校内
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设备明显不足。
3.1.5 指导教师专项能力强,但副项、民
族传统项目、职业实用体育、保健体育等
方面相对偏弱,需要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3.2 建 议
3.2.1 学校在中长期总体规划必须重视
体育场所的整体规划,充分利用和开发室
内外体育运动场所,不断优化土建资源,
提高资源的效能。
3.2.2 在实践过程中,需不断优化管理
制度、督查机制、评价体系,继续完善
“三层式”课外体育教学模式。
3.2.3 加强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的提升,
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和参加以拓展知识结构
和发展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培训学习,考取
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引导教师向一专
多能、多专多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泉.基于课外体育活动的高职体育教
学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2]周倩怡.高校体育与阳光体育相结合
作改革实践[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
(6).
[3]董晓青.高职院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J].改革与开放,2011
(6).
[4]苏益民.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与
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2(5).
[5]黄维薇.论阳光体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
[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