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版河北版中考历史 综合模拟卷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模拟卷二
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清朝学者张德坚曾在《贼情汇纂》中写道:初至江宁(南京),杨贼日朝洪逆所,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如杨贼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批定日时……届时杨贼率各伪官毕集,舆马填塞街市,伪天朝门洞开,大门外伪引赞官(注:礼仪官)传呼各官进,惟杨、韦、石、秦各剧贼得进见,虽宠任如伪佐天侯,亦不得望见颜色。

材料中的“伪天朝”是指( )
A.清政府
B.英国政府
C.太平天国
D.日本政府
2.下图所示战争( )
义和团在老龙头火车站同日俄侵略军作战
A.使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危机
B.刺激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C.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使沙俄趁机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3.某导演筹拍电视连续剧《1908年北京故事》,剧本中有以下场景,其中明显的历史错误有( )
①几个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正在找客栈住宿
②何先生到东交民巷看望父母
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两个京师大学堂的学生
④朋友相见多行握手、鞠躬礼
⑤清军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见到剪了辫子的就重点盘查
A.两处
B.三处
C.四处
D.五处
4.右侧是中华民国初期创作的讽刺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袁)家天下。

这幅漫画反映了( )
A.北洋军阀政府名存实亡
B.君主立宪得到广泛支持
C.中华民国建国原则名存实亡
D.中华民国政府政治开明
5.对联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三鸟害人:鸦、鸽、鸨;一群祸国:鹿、獐、螬。

”这副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 )
A.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C.使中国陷入军阀纷争的动乱中
D.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1937年12月,马保三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的名义,宣布武装起义。

同时,正式通知国民党县长宋宪章,要求联合抗日。

可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A.工农红军完成改编
B.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
C.国共合作尚未开始
D.台儿庄战役胜利结束
7.右图为安徽省夏宇保先生家家藏的一张船工光荣证。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这张光荣证所见证的历史事件( )
A.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B.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C.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8.春联能反映历史的变迁。

下列春联能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是( )
A.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B.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9.右侧图片可以用来印证的史实是( )
A.土地改革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某网站征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足迹”专栏的解说词,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今每一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以回顾历史,启示后人。

其中,“1978年”的“足迹”的解说词应当是( )
A.举国欢庆,翻身做主
B.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C.拨乱反正,风清气正
D.十年动乱,经济停滞
11.造成下图所示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邓小平南方谈话
B.香港、澳门的回归
C.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D.“一国两制”的方针
12.16世纪初,欧洲宫廷生活变得日益活跃,对文化方面的兴趣增加。

宫廷成为聚集财富、资助文艺活动和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在那里生产出许多供后人景仰的艺术珍品。

宫廷生活的“活跃”,明显受影响于( )
A.新航路的开辟
B.启蒙运动的传播
C.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
D.文艺复兴的传播
13.下图为某年英、法、德、美四国所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数据统计图,这一年应为( )
A.1688年
B.1870年
C.1929年
D.1945年
14.《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一书开篇提到:“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被视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份人权文献……”因为它们都( )
A.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平等
B.对民主政治产生了推动作用
C.反对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D.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5.对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B.资产阶级革命使农村人口大量迁向城市
C.工业革命提高了城市人口的出生率
D.黑人奴隶的买卖增加了城市人口数量
16.下列关于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在内忧外患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B.都推动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都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向西方学习
D.都创办了机器化大生产的近代工矿企业
17.1930年,美国开始实施《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该法案将2000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

许多国家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使美国的进口额和出口额都骤降50%以上。

其背景是( )
A.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B.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C.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D.轴心国集团形成
18.1941年,希特勒骄傲地打开“戈培尔唱机”,鼓吹闪电战的丰功伟绩。

1943年,希特勒颓丧地坐在唱机旁,疲惫不堪的戈培尔也累得脱了形。

1943年,导致希特勒颓丧的事件是( )
A.珍珠港事件的爆发
B.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C.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
D.诺曼底登陆成功
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殖民地中的白人早先曾十分自信地断言‘我们之所以在这里,是因为我们比别人强’,如今,作如此断言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

”他做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是( )
A.巴黎和会重新调整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B.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
C.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D.冷战结束后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
20. 据统计,到1993年,联合国已向十多个国家派驻维和部队,人数达10万之众。

联柬机构(联合国托管柬埔寨)实际上控制了柬埔寨的军事、外交、财政和治安大权。

这从侧面说明了( )
A.当今世界需要重新审视民族国家的主权问题
B.冷战后联合国已具有绝对权威
C.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主权危机
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约规定: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

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

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

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

材料二中国甲午战争的战败暴露了清王朝的腐败与无能,也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割占土地。

外国帝国主义将整个中国分割为各自的租借地与势力范围。

在这些地域内,他们修建铁路,开采矿山,设立工厂,开办银行,并设立各种各样的剥削机构。

日本在和约中获得了在华设厂的权利,各国因享有最惠国待遇,它们也拥有了这项权利。

这使得帝国主义可以在中国从事生产,因而避免了关税,并降低了运输费用。

与那些萌芽中的中国工商业者相比,外国投资者和开发商拥有大量资金、工艺技艺和特权地位,因而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外来的经济帝国主义阻碍了中国本土资本主义的自发成长,并将中国的工业降低到依从、附属的地位。

日本取代中国成为远东头号强国,它南占据我国台湾,北有朝鲜,取得了日后向东南亚推进的稳固基地,也构成了进军满洲的跳板。

这次战争为日本1904年挑战俄国铺平了道路。

此时,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

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极端分子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

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条约的内容?(2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这场战争带来的影响。

(8分)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这两个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影响。

(2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同志曾经明确地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

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


材料二1931—1936年抗日战争大事记(部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

(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各阶层进行抗日斗争采取的方式。

(8分)
(3)据以上材料和问题,概括这个阶段的抗日战争的特点。

(2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是理解未来的一把钥匙。

30多年前,一位外国时装大师的黑色毛料大衣,在北京街头引来无数围观;如今,中国红、中国风,扮靓世界各地的时装周。

30多年前,我国GDP只有3645亿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如今,中国经济总量翻了200多倍,每年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规模。

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进入三跑并存、领跑并跑日益增多的历史性新阶段。

涌现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天眼”探空、神舟飞天、墨子“传信”……是改革开放,让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让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材料二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的脚步,在百姓眼中最盛大隆重最具有传统意味的春节,也呈现了很多“升级换代”的欣喜。

办年货不仅有现买现吃的家门口超市,鼠标轻点间,“世界卖场”也近在眼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潮流电子产品也成为新年礼物的新宠。

去南方避寒、去北方赏雪、去新马泰过大年成为人们过春节的常态选项。

举家观影已逐渐成为与年夜饭、逛庙会等传统习俗并驾齐驱的新年俗,春节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最吸金的超级档期。

(1)根据材料一,归纳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

(6分)
(2)根据材料二,从中国发展的角度分析促成春节“升级换代”的条件有哪些。

(4分)
(3)对比两则材料,从改革开放的作用的角度选择一则材料概括观点。

(2分)
24.探究问题。

材料多年来,中外学者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

观点一经济危机是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在危机高峰的1932年,德国的工业产量比1929年下降一半,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此时,魏玛(德国共和)政府的无能便明显暴露出来,在危机期间政府推行一系列损害社会中下层利益、维护社会上层利益的政党,社会矛盾迅速激化。

在魏玛政府不断遭到质疑的同时,法西斯的影响力迅速扩大,纳粹党通过各种宣传、演讲赢取了下层民众的支持,还取得陆军和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在德国实现了法西斯一党独裁统治。

希特勒深知,要扩张领土,只有靠武力和战争,为此法西斯德国公开践踏《凡尔赛和约》大肆扩军备战,逐渐具备了军事扩张的能力,扩张野心不断扩大。

观点二英法两国的外交态度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自从希特勒当权之后,英法两国政府对于这个危险的独裁者所做的让步远超于它们对于德国前民主政府。

当希特勒进军奥地利并将该国并入第三帝国版图时,英法两国表现出来的欣然同意态度使希特勒获得了进一步的鼓励,进一步刺激了希特勒的行动。

……最初,希特勒并不想对波兰采取行动,希特勒的原意是准备让波兰暂时做他的帮凶,其条件为波兰应把但泽港归还德国。

但波兰人不肯让步。

此时,英国人却作了个完全转变,改变了五六年来的绥靖政策,决定阻止希特勒的任何进一步行动,并主动向波兰表示愿意支援它来对抗“任何威胁波兰的行动”。

对波兰的保证刺激了希
特勒想要证明此种保证毫无用处,它又使波兰人更不愿意向希特勒让步,同时又使希特勒无法打退堂鼓,就这样世界大战提早爆发了。

观点三极端的民族主义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遗留下许多民族问题:日耳曼人与斯拉夫人的矛盾、波兰人与日耳曼人的矛盾等,这些问题为德国利用,成为侵略的借口。

英法出于对德国民族主义的“同情”,在这些民族问题上采取了绥靖主义。

德国与法国之间存在领土之争,这种列强之间的争夺也是一种民族国家之间的领土、资源和发展问题之争,这种斗争加强了德国的民族主义,使之发展为极端民族主义。

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希特勒最终把德国的极端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结合起来,发展成法西斯主义,把德国引向战争,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2分)
(2)从材料表述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的观点中,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进行论证。

(10分)(要求:先概括出观点,然后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25.某班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开展主题为“美国的崛起”的探究活动。

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遥遥相望,有人说是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林肯拯救了美国。

材料二8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
们已经证明这不是真的。

我们曾处于恐惧中,但是,我们采取了行动。

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1941年1月20日) 【回顾知识】
(1)材料一中“华盛顿创立了美国”是通过什么战争来实现的?(1分)
(2)材料二中“8年前”的“恐惧”指的是什么?为此美国采取了什么大胆、果断的行动?(2分)
【探究问题】
(3)材料一中有人说是“林肯拯救了美国”,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出你的理由。

(3分)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借鉴美国崛起的经验,请你为我国民族振兴提出三条建议。

(6分)
答案精解精析
第Ⅰ卷
1.C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

由题干材料中的“江宁(南京)”“杨
贼”“洪逆”“杨、韦、石、秦各剧贼”等信息即可断定材料描述的是太平天国。

“伪天朝”指的应是太平天国,故选C。

2.C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根据所学可知,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战后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故选C。

3.B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知识。

题干中的“1908年”是解题的关键。

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于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所以①不可能出现;1901
年《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扎,不允许中国人居住,所以②不可能出现;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
立大学,所以③可能出现;1911年辛亥革命后,废除了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
握手、鞠躬礼,所以④不可能出现;当时革命党人多剪辫子,反抗清政府,所以⑤可能出现。

故本题选B。

4.C 题干中的“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袁)家天下”表明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故选C。

5.D 由题干材料中的“鹿、獐、螬”可以判定,这副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北洋军阀分裂后,中国陷入军阀纷争的动乱中;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故本题选D。

6.A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

从材料中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这个称谓可以看出,此时国共两党已经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完成了对中国工农红军的改编,故选A。

7.D 由图片中的“渡江船工光荣证”“一九四九年四月”等信息,可以断定这
张光荣证所见证的历史事件是渡江战役。

结合所学可知,渡江战役使南京解放,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故本题选D。

8.B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
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对联“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指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故本题选B。

9.B 由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可以判断出,图片所示工分票反映是对农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

故本题选B。

10.C 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78年”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它完成了党
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也在全国全面展开。

故选C。

11.B 图中的“1991年”“1992年”“1993年”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本题是否定型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澳门回归是在1999年,故选B。

12.D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影响。

题干中的“16世纪初”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处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成为人们冲破封建神学束缚的有利武器,因此宫廷生活的“活跃”明显是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故本题选D。

13.B 由统计图可知,当时在英、法、德、美四国中,英国所占世界贸易总额比重最大,包括殖民地在内达到38%。

由此可知,当时英国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还没有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崛起的德国和美国超过。

所以“某年”应是1870年。

14.B 本题考查英法美资产阶级颁布的文献的共同点。

由所学可知,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789年法国颁布的《人权宣言》,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同时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1776年美国大陆会议发布《独立宣言》,肯定了自由、平等、追求幸福是人的固有权利,反映了殖民地人民追求民主独立,反对殖民压迫的心声。

三部文献虽有很大的区别,但都对民主政治产生了推动作用。

故选B。

15.A 由图可知,1850—1870年,英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大幅降低,而城市人口
所占比重大幅增高。

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工业革命后,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结果。

故本题选A。

16.C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由所学可知,中国的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技术(经济) ,没有学习西方的思想和政治;日本明治维新对西方的学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故选C。

17.B 本题考查经济大危机的史实。

难度适中。

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0年”及主要内容“美国的进口额和出口额……骤降”是解题的关键。

联系所学可知,此现象发生在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中,故选B。

18.C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

由所学可知,珍珠港事件的爆发是在1941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时间是1942年,诺曼底登陆的时间是1944年6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失败是在1943年,故选C。

19.B 本题考查二战的影响。

二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势力严重削弱,亚非拉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纷纷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

故本题选B。

20.A 材料中的“实际上控制了柬埔寨的军事、外交、财政和治安大权”从侧面体现了当今世界需要重新审视民族国家的主权问题,故A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联合国的作用,但不能体现联合国在世界上的绝对权威性,故B项错误;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故D项错误。

第Ⅱ卷
21.答案(1)《辛丑条约》。

(2分)
(2)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掀起瓜分狂潮;使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压制;促使日本崛起;使中国开展新的政治运动,向西方学习制度。

(每点2分,共8分)
(3)使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或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列强的侵华战争。

第(1)问,由所学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日德等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问,依据材料二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在中国建立各种剥削机构,投资设厂,使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严重受挫;日本通过在华设厂和获得大量战争赔款,迅速崛起;民族危机的加深,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觉醒,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革或革命,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才能拯救中国。

第(3)问,由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都是战败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答案(1)九一八事变。

(2分)
(2)武力抗击日军;破坏日军设施;发表抗日宣言;成立救国组织。

(每点2分,共8分)
(3)局部抗战;多阶层参与抗战。

(答出一点即可,2分)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史实。

第(1)问,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也就是九一八事变后。

第(2)问,从材料提供的史实可以看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形式有武力反抗、破坏敌人的设施、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组织抗日救国会等。

第(3)问,从材料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前,我国的抗战还处于局部抗战阶段,社会多个阶层广泛参与。

23.答案(1)服装等社会生活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经济不断发展;科技创新不
断加强。

(每点2分,共6分)
(2)物质生活的丰富;科学技术的创新;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顺应经济全球化大潮,积极融入世界。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每点2分,共4分)
(3)改革开放,助力中国梦,让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

(答出其中一点即可,2分)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

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总结出,服装等社会生活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经济不断发展;科技创新不断加强。

第(2)问,由材料和所学可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产品日益丰富;网络技术等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积极融入世界。

第(3)问,依据材料一,我们可以概括的观点是:改革开放,助力中国梦,让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依据材料二,我们可以得出的观点是:改革开放,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24.答案(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分)
(2)示例一:经济危机是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2分)
因为经济危机导致德国社会矛盾激化;纳粹党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德国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推动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形成;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野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