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

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

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

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

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

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

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

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

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
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

前段时间,美国一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

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

这一评价,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

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成了泥沙。

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

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

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

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摘编自2018《人民日报》《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不变。

B.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D.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守望是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B.文章以美国一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C.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D.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不但要阅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些“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收听收看知识讲座等收获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B.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D.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从而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夫晋,何厌之有厌:厌倦
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C.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①以乱易整,不武②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B. ①是寡人之过也②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C. ①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 ①吾其还也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6.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夫晋,何厌之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 为击破沛公军
C. 而今安在哉
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8.翻译下列句子。

(8分)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①。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①凉州: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

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作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9.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10.岑参是盛唐时期的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6分)
四.诗文名句默写(11分)
11.(1)怅寥廓,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
(2)__________ , __________,粪土当年万户侯。

(3)在《曹刿论战》中,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借指自己的陋室,抒发自己仰慕前贤、安贫乐道的情怀。

(5)王维的《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6)在雨的哀曲里,__________________,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舸(gě)青荇(xìng)荡漾(yàng)峥嵘(zhēngróng)B.彷徨(páng)深邃(shuì)漫溯(sù)彳亍(chìchù)C.百侣(lǚ)惆怅(zhōu)倾(qīng)听佝偻(gōulóu)
D.寥廓(guō)跫(qióng)音忸(niǔ)怩颓圮(tuípǐ)
13、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装饰斑斓静默书生义气
B.凄惋寂寥长篙天纶之乐
C.笙箫窗扉荆棘激浊扬清
D.愁怨苍桑揉碎风华正茂
1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填报高考志愿时,又想报清华,又想报北大,总是见异思迁。

B.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C.从先秦散文风格来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应该说各有千秋。

D.这次中俄朱日和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15、意象是诗歌表达情意的主要手段,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大量的意象意义比较固定,下面对诗句中意象意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亮:思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大雁: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归乡的渴望。

C.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象征着游子漂泊不定
D.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捣衣:羁旅愁思的情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中国的玉器工艺,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

好的玉器是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

(),加上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竞相争艳。

明清时期,玉器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丰,作品之多,使用之广,都是的。

明清玉器与社会文化生活关系日臻密切,文人在书斋中往往也用玉做水洗、笔架、镇纸等文具,或以玉作陈设装饰。

同时文人也大量
收藏玉器,以玉明志,彰显君子的高洁风度;以收藏清赏之意趣,作为一种雅致深远的心物寄托。

由于玉器深受知识阶层的喜爱,文人的喜好也进一步左右了玉器的,工匠也在制作和交流中汲取了诸多文人审美趣味和时代文化风尚。

玉器工艺深受当时绘画、书法及工艺雕刻的影响,作品追求意境神韵,以适应文人清静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艺术品味。

宋代以前的玉器在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下,明清时期工艺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

有的玉器雕琢写意山水、诗句和款识,有的玉器为更好地表达诗的意境,雕琢诗句相配图案,反映出浓厚的文人趣味。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时代不同,因此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也不同
B.时代的不同,导致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
C.时代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也就不同
D.由于时代的不同,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积厚流光绰约多姿无与伦比推陈出新
B.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前所未有推陈出新
C.积厚流光千姿百态无与伦比标新立异
D.源远流长绰约多姿前所未有标新立异
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受书法绘画艺术所影响,明清玉器工艺水平相比宋代以前的玉器有很大的提高。

B.宋代以前的玉器经过书法绘画艺术影响,其工艺水平到明清时期有很大的提高。

C.明清玉器工艺受到书法绘画艺术的影响,与宋代以前的玉器相比有很大的发展。

D.明清玉器工艺在书法绘画艺术影响下,宋代以前的玉器与之相比有很大的发展。

六、作文(50分)
19、题目:又是一个新起点
要求:(1)以“又是一个新起点”为题写一篇作文。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漏个人身份的信息。

(3)立意自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真情实感,书写工整,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1.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句以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B“使得”因果关系不成立。

另外,夸大其词,原文为“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

2.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题思路】C 没有用“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作品“经典化”的过程;另外,“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无中生有,也不符合文章主旨。

3.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原文是“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项,表述绝对化。

D项,原文是“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并非“知识更新”,偷换概念。

4.A(厌:满足)
5.B(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A.“以”字,前者是介词,用,后者是连词,表目的;C. “乃”,前者译为于是,就,后者译为“才”;D.“其”,后者是代词,那,前者是语气副词,还是)
6.C
7.B(是郑伯去劝说烛之武)
8.(1)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他也曾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池。

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4分。

许,济,版各1分,大意1分)
(2)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它,这是不仁道的。

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

(4分。

夫人,因,所与各1分,大意1分)
9 .B【解题思路】两句的琵琶声内容情感不相同,第一次是指凉州城荡漾着的琵琶声,表现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带有浓郁的边地情调;第二次是指宴会上的演奏,哀婉动人。

10. (6分)参考答案:①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安定。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写出了凉州人口密集、歌舞升平的景象,表现了盛唐气象。

②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

③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

【评分标准】从不同角度提炼概括,分为三点,一点2分。

共6分。

11(1)问苍茫大地(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6)消了她的颜色丁香般的惆怅
12.A
13.C
14.C
15.D
16.(3分)D【解析】后面的分句有“加上……的不同”,前面两个短语也应强调“的不同”;“由于”后面的两个短语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或顺承关系,故排除A、B和C。

17.(3分)B【解析】①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比喻历史悠久。

②积厚流光:积累的功业越深厚,则流传给后人的恩德越广。

③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④绰约多姿:形容女子体态的美。

⑤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

⑥无与伦比: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⑦推陈出新:指对旧的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文化。

⑧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

18.(3分)C【解析】A项句式杂糅。

要么是“为……所”,要么是“受”。

B 项搭配不当,“经过”和“影响”不能搭配。

D项中途易辙,第一个分句主语是“明清玉器工艺”,第二个分句主语又换成了“宋代以前的玉器【解析】A项句式杂糅。

要么是“为……所”,要么是“受”。

B项搭配不当,“经过”和“影响”不能搭配。

D项中途易辙,第一个分句主语是“明清玉器工艺”,第二个分句主语又换成了“宋代以前的玉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