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隐喻的种类、规则及其机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隐喻的种类、规则及其机制分析
陈玉明1,郭田友2,何立国2,燕良轼1 (1.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湖南长沙 410081;2.深圳大学医学部及心理学系,广东深圳 518060)
【摘要】近几年来,道德隐喻成为道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道德隐喻的种类、规则和机制构成这些研究的三大核心问题。
道德隐喻的种类主要有道德的垂直空间隐喻、视觉颜色隐喻、洁净隐喻、温度隐喻等。
道德隐喻研究表明:个体具体的身体感知觉影响道德认知和行为,反之,道德认知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具体的感知觉;个体的身体经验和道德心理经验有一致的生理基础;情绪和道德自我感影响道德隐喻的形成。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道德隐喻的机制、道德隐喻的方向规则和大小规则、不同道德隐喻之间的相互关系。
【期刊名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5
【总页数】5
【关键词】道德;隐喻;具身认知;道德心理学
【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shenzhen-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_thesis/0201223380288.html
一、引言
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人类通过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或概念来理解和认识抽象的事物或概念,这种认知方式即为隐喻,道德在隐喻维度上表征,隐喻维度可能直接影响道德决策和认知加工[1]。
近几年,随着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国内外学者从道德的垂直空间隐喻、道德的身体洁净隐喻、道德的视觉颜色隐喻、道德的温度隐喻等角度探讨了道德隐喻的规则、机制等[2]。
这些不
同种类的道德隐喻研究中,大部分研究都证实了道德隐喻的存在。
以具身认知观和隐喻观为视角的道德心理研究,主要集中于道德隐喻的规则分析,如隐喻的内隐与外显性争论,隐喻的方向性争论等。
而道德隐喻的机制分析则集中于探讨情绪或道德自我水平等中间变量的作用,较少涉及道德隐喻的神经生理机制。
二、已有道德隐喻研究的分类
(一)道德的垂直空间隐喻研究
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和抽象概念系统的形成中占据着中心地位,空间隐喻是三大基础隐喻之一,受到身体结构和地球引力等因素的限制,人们对空间垂直概念的理解尤为深刻。
在各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借用“上下”垂直维度空间词汇来表达社会等级、情绪和情感。
始于Meier和Robinson(2004)的垂直空间隐喻研究开创了用实证方法研究抽象道德隐喻的先河,此后不少研究都集中探讨道德的垂直隐喻表征规则,即情绪效价与空间上下方位的相容性,积极词汇呈现在屏幕顶部时,被试判断的反应时更快,而消极词汇呈现在屏幕底部时,被试判断的反应时更快[3]。
依次可知,道德的垂直隐喻表征规则是“道德在上”“不道德在下”。
但随后的一系列研究却表明道德的垂直隐喻表征只适用于道德,即“道德在上而不道德不一定在下”。
也有些研究表明道德的垂直隐喻表征只适用于不道德,即“不道德在下,道德不一定在上。
”国内学者王锃和鲁忠义(2013)用汉字做实验材料时,也得出了两种不完全一致的结果,即“道德在上,不道德在下”或者“道德在上,不道德不一定在下。
”[4]
道德垂直空间隐喻作为一种具身认知加工,其机制是什么?道德和垂直空间之间的联系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但这种联系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Meier和Robinson(2004)通过积极情绪启动了上的空间概念,消极情绪启动了下的空间概念(如“好”激活“上”)。
反之,启动空间概念后,发现空间启动不启动道德情绪(如“上”不激活“好”)。
而且,道德概念的启动,影响了个体对于垂直空间信息的感知,道德启动组比不道德启动组显著高估了相继呈现的客体的长度和高度。
依此可知,目前研究表明,道德的垂直隐喻机制是道德情绪启动影响了对垂直空间信息的感知,而启动空间概念不影响道德情绪形成,因此,已有研究表明这种隐喻是单向的。
道德垂直空间隐喻的研究还关注个体与文化差异。
Meier和Robinson(2006)把人格特质因素引入垂直维度隐喻研究,结果发现:被试的神经质和抑郁得分越高,他们对空间低处(与高处相比)的注意目标反应或觉察得更快,但缺乏社会规则概念加工的被试(如精神病)则没有道德的垂直空间隐喻[5]。
宗教文化对道德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宗教文化与道德垂直隐喻也有关系,例如有研究却表明神圣和垂直的隐喻是跨文化的[6]。
(二)道德的身体洁净隐喻研究
身体洁净是道德的隐喻研究的热点,身体洁净如何影响道德判断?已有研究证明厌恶导致苛刻的道德判断,厌恶之后的清洁概念词汇启动导致被试产生更宽容的道德判断。
也有研究发现被试身体清洁(洗手)后产生更严格的道德判断,还有实验研究发现身体清洁没有影响道德判断[7]。
清洁不仅仅是出于避免厌恶,而且应该是社会同种物种间的基础性的行为,如社会整饰行为。
Zhong和Liljenquist(2006)发现被试洗手之后利他倾向降
低,身体清洁降低利他倾向的效果在强迫症被试身上尤其显著[8]。
而且,身体清洁行为有擦除人过往的效应,如赌博任务中,被试喜欢用洗手来改变自己的运气。
还有研究发现,宗教概念(与道德相关)激活清洁相关的概念[9]。
另外,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新发展,研究发现身体和道德厌恶共有面部表情和生理激活,在脑区额叶和颞叶的活动区域重叠,功能神经成像研究显示身体经验和社会道德厌恶有同样的脑区结构,身体和社会道德厌恶之间有内隐的连接[10]。
(三)道德的视觉颜色隐喻研究
颜色理论提出,颜色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人与动物将颜色作为危险信号或者作为求偶线索,人类通常使用颜色理解周围环境的社会意义。
Sherman和Clore(2009)通过实验发现,白色和黑色是道德纯洁和道德污染的概念性象征符号,白色和积极道德价值联系,黑色和消极道德价值联系[11]。
由此可见,道德的颜色隐喻表现为颜色(黑白或深浅)和道德效价(好或坏)的相容性。
道德的颜色隐喻的研究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视觉的颜色启动影响道德(情绪)认知或行为,如关于衣服颜色和道德判定的研究也表明了道德颜色隐喻的存在,将黑色与不道德相联系,穿黑衣服的运动员容易被知觉为更具有侵犯性和威胁性。
美国职业曲棍球大联盟25个赛季的比赛数据结果也表明,球队穿黑色球衣比他们穿其他颜色的球衣更容易遭受处罚[12]。
另一方面是积极情感启动影响(颜色)明暗度知觉,如被试会将积极的面部表情(微笑)知觉为更明亮等。
(四)道德的温度隐喻研究
按照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MT)的假设,人际情感概
念是主体在温度体验与温度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对人际情感概念相关的社会信息的加工会引发与温度相关的感知觉体验。
人们日常普遍使用隐喻表达,即“温度—社会情感”隐喻。
温度—社会情感隐喻的作用机制主要围绕着物理冷暖与心理冷暖这两者之间的类比。
Williams和Bargh(2008)最先用实证方法探讨了身体温暖与心理温暖的关系,手捧热咖啡的被试相比体验冷的被试认为目标人物更具有友善、温暖等亲社会特征,手持热治疗垫的个体有更多的利他倾向[13]。
IJzerman 和Semin(2009)通过实验证明身体温暖的体验引发心理温暖感觉的产生,表现出亲近、信任等亲社会行为[14]。
经历心理上的“冷”或者排斥感影响被试对实际温度的知觉,甚至导致皮肤温度的降低。
由此可见,在道德的温度隐喻上,身体的“冷暖”与心理的“冷暖”是双方向互相影响的,身体(认知)经验激活相一致的认知(身体)经验,身体温度引发相一致的心理温度体验,进而影响随后的行为。
但也有些研究表明身体温暖与心理温暖之间并不具有一致性[15]。
这些研究对Williams和Bargh(2008)的研究提出了质疑,但Bargh 则坚持自己的研究结论,甚至将身体温暖用于治疗焦虑、抑郁、饮食紊乱、成瘾行为和学习障碍。
而身体温暖和心理感觉的社会温暖共享同样的神经机制的研究[16]也支持Williams和Bargh (2008)的结论。
(五)其它道德隐喻如味觉、嗅觉和触觉等研究
以具身认知观来看,人的身体经验对认知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人的感觉器官的直接经验对抽象道德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前文所述,除空间垂直视觉、身体洁净、视觉、温度知觉等影响道德认知外,还有其他感知觉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
如品尝了苦的食物比起甜的食物和没有味道的水后,被试对
不道德行为的判断会更严厉[17];在品尝过甜的食品过后,被试甚至表现出了更高的助人倾向与更多的利他行为。
Schnall等人(2008)发现让被试置身于臭味条件下相比控制组,会对同性恋问题做出更严格的道德判断;嗅觉洁净(清新气味)与视觉洁净情况下的被试更愿意表现出互惠行为和慈善行为[18]。
这些研究更加确证了人的身体经验影响道德认知和行为,证实了道德隐喻的具身性。
三、评价与研究展望
(一)道德隐喻的类型分析及研究展望
道德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目前关于道德的垂直空间隐喻、身体洁净隐喻、颜色隐喻、温度隐喻、嗅觉隐喻、触觉隐喻、味觉隐喻都有实验研究,这些不同种类的道德隐喻构成了当前道德心理研究的热点。
这些不同种类的隐喻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存在主要的隐喻吗?垂直隐喻是基础隐喻吗?这些隐喻都是通过人的感觉通道实现的,即视觉、皮肤觉(温度觉和触觉)、嗅觉、味觉构成了道德隐喻的基础,加上还缺少研究的听觉一起,都有待进一步探讨不同感觉在道德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未来的研究还应该更好地区分基于不同身体部位的道德隐喻,进一步探讨道德隐喻中不同感觉通道的关系。
已有超过20年的研究集中于探讨身体清洁和道德纯洁的关系。
Zhong和Liljenquist(2006)通过心理学实验证明“洗手能减轻罪恶感”之后引起了学术界对身体洁净与道德关联性的广泛关注。
在身体洁净如何影响道德判断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发现诸多研究结果不一致。
仔细分析他们的研究可以发现存在概念不一致的现象,如洁净处理就有实际清洁、概念清洁和环境清洁三类,而道德判断也没有明确是指向自身的道德判断还是指向他人的道德判断。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或者反之都说明了指向不同的对象的判
断会不同。
因此,未来的研究中应该更严格地确定这些科学概念,以得出更精确的结论。
(二)道德隐喻的规则分析及研究展望
道德隐喻曾被认为是单方向的,后来有研究表明隐喻是双向的。
道德的垂直隐喻机制是道德情绪启动影响了对垂直空间信息的感知,相反启动空间概念不影响道德情绪形成,因此道德隐喻只发现了这种单向的隐喻。
洁净的隐喻发现身体洁净影响道德认知,启动宗教概念会对洁净产生需要,而宗教概念和道德概念有重复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因此这种双向隐喻还不确定。
颜色隐喻部分研究表明了颜色概念或知觉启动道德情感或行为,部分研究表明道德情绪启动颜色知觉,因此这种影响很有可能是双向的,道德和颜色通过情绪而相互影响。
但与道德的空间隐喻和洁净隐喻相比,道德的颜色隐喻存在更大的争议,有些研究没有发现道德颜色隐喻存在。
有研究比较了商业职业装、牛奶工人制服、警察制服后发现,警察制服(深色)被知觉为更安全、可靠、聪明。
温度的隐喻的研究发现了道德隐喻是双向的,身体(认知)经验激活相一致的认知(身体)经验。
由此可见,目前的研究能确定的是道德的颜色隐喻和温度隐喻是双向的,垂直隐喻是单向的,洁净隐喻是单向还是双向的存在争议,这些不同类别的隐喻在方向性上的矛盾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探索。
道德隐喻方向性是道德隐喻的性质问题,事实上道德隐喻的数量问题还没有得到探讨。
参照物理刺激量和心理感受性之间的关系(如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和史蒂文斯定律),不同身体清洁程度是不是引起相一致的道德认知行为?温度提高多少会引起相一致的心理和社会温暖,而温度到了一定限度是不是更容易引起达到平衡的补偿需要?心理上的“温暖”产生更多的亲近、信任等亲社会
行为,心理上的“冷”产生更多的怀疑、排斥等消极行为。
如有研究发现,心理上的“冷”激活了个体对“热”的动机性需求。
个体处于孤独、被排斥等心理“冷”的感觉中会无意识地自我调节自身身体的感知体验,并利用身体“热”的体验来补偿由负性体验所导致的心理失衡。
这类通过操控感觉、知觉或其他心理状态,使社会性信息在参与解释、回忆和判断的过程中产生与隐喻相一致的变化,称为隐喻一致性效应。
与此相反,还有隐喻补偿效应。
隐喻补偿效应主要存在于身体“热”——作为一种动机性输出(motivational input),对心理“冷”所具有的补偿和调节作用之中。
隐喻一致性效应指的是身体的温暖或冷产生相一致的社会性知觉(温暖或冷),隐喻补偿效应指的是身体的温暖(冷)产生与此相反的心理上的需求。
其实要产生这种相反的心理需求,个体首先必须产生隐喻一致的社会性知觉,如身体温度上的冷产生心理上的冷进而产生心理上对暖和的需求,以弥补身体和心理上的冷。
因此,这两种隐喻方式有内在的一致性。
道德和其他认知一样,许多加工都是无意识过程,但在道德的温度隐喻的研究中,如控制环境温度进而影响被试心理上的冷感觉后导致偏好罗曼蒂克电影的研究中,这种效果只在无意识条件下显著。
而国内王锃和鲁忠义(2013)通过实验研究认为道德和垂直空间之间的联系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
我们未来可以通过更严格的实验设计探讨道德隐喻的意识与无意识问题。
(三)道德隐喻的机制分析及研究展望
首先,情绪是道德发展和道德判断的基础,但是情绪如何影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道德清洁隐喻研究发现,是道德自我想象而非身体清洁影响道德判断;道德的垂直隐喻也可能是通过道德情绪实现的,即积极道德情绪利于上的空间
认知加工,消极情绪利于下的空间认知加工,而不是相反即上或下的空间认知影响道德情绪;道德颜色隐喻研究也发现情绪启动颜色知觉;道德温度隐喻的研究中,个体处于孤独、被排斥等心理“冷”的感觉中会无意识的自我调节着自身身体的感知体验,个体的孤独、被排斥等心理“冷”的感觉也可能诱发相关的情绪。
由这四类道德隐喻的研究可推测,情绪在道德隐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情绪在道德隐喻的形成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多大的作用?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而且情绪种类复杂,不同的情绪如恐惧、厌恶、愤怒对道德隐喻的形成有何联系与区别也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其次,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兴起,新的发现为道德隐喻的关联提供了神经证据。
如冷暖刺激所引起的温度觉的强度与脑岛的活动显著相关,功能神经成像研究表明身体经验和道德厌恶有共同的脑活动基础。
道德隐喻的神经证据为研究道德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已有的研究更多的是发现了道德隐喻存在的神经证据,未来应该加强对关于道德隐喻的脑神经活动的规律的研究,以期进一步厘清道德隐喻的神经机制。
再次,架构理论(scaffolding theory)认为个体早期与自然界的接触中获得了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这些概念通过不断的“架构”,使得人类早期感觉运动经验(如距离线索、温度、洁净)逐渐成为抽象概念发展的基础。
如婴儿要经常往上注视照料者,显示道德和垂直位置的联系会随着一个人的早期感觉经验发展而形成。
这些解释,与大脑发展基础原则神经再用一致。
因此隐喻的机制可以被理解为对已经存在的神经回路和系统的适用。
道德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哲学家、伦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关心的话题。
道德隐喻的研究已经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拓展了道德心理学的研究。
在研究对象上,早
期的道德实证研究主要关心防止伤害和维持公平,道德隐喻的研究结合认知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将道德研究领域拓展到权威、精神纯洁等领域。
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的道德心理学研究主要用调查和行为实验,近期道德隐喻的研究已发展到了使用脑电、磁共振等新技术。
这些新拓展的领域和方法无疑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开道德隐喻的神秘面纱。
参考文献:
[1]Lakoff,G.and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殷融,苏得权,叶浩生.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2):220-234.
[3]Meier B P,Robinson M D.Why the Sunny Side Is Up Associations Between Affect and Vertical Position[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15(4):243-247.
[4]王锃,鲁忠义.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3,45(5):538-545.
[5]Meier B P,Robinson M D.Does “feeling down”mean seeing down?Depressive symptoms and vertical selective attention[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6,40(4):451-461.
[6]Haidt J,Algoe S.Moral amplification and the emotions that attach us to saints and demons[J].Handbook of experimentalexistential psychology,2004.322-335.
[7]阎书昌.身体洁净与道德[J].心理科学进展,2011,8(19):1242-1248.
[8]Zhong C,Liljenquist K.Washing Away Your Sins:Threatened Morality and Physical Cleansing[J].Science,2006,313 (5792):1451-1452.
[9]Preston J L,Ritter R S.Cleanliness and godliness:Mutual association between two kinds of personal purit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2,48:1365-1368.
[10]Schnall S,Haidt J,Clore G L,et al.Disgust as embodied moral judgment[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8,34(8):1096-1109.
[11]Sherman G D,Clore G L.The Color of Sin:White and Black Are Perceptual Symbols of Moral Purity and Pollution[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20(8):1019-1025.
[12]Webster G D,Urland G R,Correll J.Can uniform color color aggression?Quasi-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professional ice hockey[J].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2012,3(3):274-281.
[13]Williams L E,Bargh J A.Experiencing physical warmth promotes interpersonal warmth[J].Science,2008,322(5901): 606-607.
[14]IJzerman H,Semin G R.The Thermometer of Social Relations Mapping Social Proximity on Temperature[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20(10):1214-1220.
[15]Bower B.The hot and cold of priming:Psychologists are divided on whether unnoticed cues can influence behavior [J].Science
News,2012,181(10):26-29.
[16]Kang Y,Williams L E,Clark M S,et al.Physical temperature effects on trust behavior:the role of insula[J].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2011,6(4):507-515.
[17]Eskine K J,Kacinik N A,Prinz J J.A Bad Taste in the Mouth Gustatory Disgust Influences Moral Judgment[J].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1,22(3):295-299.
[18]Liljenquist K,Zhong C,Galinsky A D.The Smell of Virtue: Clean Scents Promote Reciprocity and Charity[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0,21(3):381-383.
【责任编辑:湜得】
【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shenzhen-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_thesis/0201223380288.html。